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52)
2023(13146)
2022(11114)
2021(10199)
2020(8737)
2019(20115)
2018(19467)
2017(36494)
2016(20199)
2015(22858)
2014(22529)
2013(22548)
2012(21125)
2011(19376)
2010(19281)
2009(18131)
2008(18240)
2007(16280)
2006(14180)
2005(12640)
作者
(63421)
(53427)
(53285)
(50595)
(33797)
(25643)
(24167)
(20801)
(20157)
(18745)
(18445)
(17684)
(17062)
(16944)
(16838)
(16467)
(16389)
(15865)
(15374)
(15290)
(13489)
(13125)
(12953)
(12170)
(12003)
(11900)
(11699)
(11624)
(10864)
(10787)
学科
(86842)
经济(86749)
管理(56373)
(53689)
(41689)
企业(41689)
方法(41673)
数学(37208)
数学方法(36880)
中国(24343)
(23733)
(21464)
(20640)
(19718)
贸易(19713)
(19255)
业经(17351)
环境(16702)
农业(15757)
(15167)
地方(14272)
(13265)
银行(13196)
(13017)
财务(12999)
财务管理(12968)
(12892)
金融(12889)
(12873)
(12617)
机构
大学(309172)
学院(304065)
(130369)
经济(128105)
研究(111974)
管理(111658)
理学(97385)
理学院(96186)
管理学(94472)
管理学院(93934)
中国(82891)
科学(71615)
(65875)
(63152)
(59301)
(56362)
研究所(54878)
业大(51496)
农业(50628)
中心(49437)
财经(46330)
(43598)
(42346)
经济学(42017)
北京(41299)
(39345)
(39252)
师范(38801)
经济学院(38238)
科学院(35143)
基金
项目(208743)
科学(163263)
基金(154577)
研究(142775)
(139596)
国家(138515)
科学基金(115669)
社会(93189)
社会科(88396)
社会科学(88368)
基金项目(81432)
(78635)
自然(76555)
自然科(74839)
自然科学(74804)
自然科学基金(73557)
(68687)
教育(64894)
资助(63599)
编号(53811)
重点(48255)
(47145)
(44872)
成果(43538)
(43136)
科研(41252)
计划(40736)
创新(40621)
国家社会(40291)
教育部(39470)
期刊
(134372)
经济(134372)
研究(85473)
学报(59795)
(56108)
中国(54941)
科学(52025)
大学(43314)
(42554)
学学(41262)
农业(38270)
管理(37604)
教育(25477)
(24464)
金融(24464)
经济研究(23482)
财经(23312)
技术(22500)
(21753)
业经(20119)
(20113)
问题(18616)
(17642)
(16919)
世界(15582)
技术经济(15463)
业大(15462)
国际(15395)
统计(14451)
科技(14402)
共检索到4374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小胜  余芝雅  安庆贤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很多环境污染指标在世界排名也显著提高。那么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否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经济增长对环境一定是有害的吗?也就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中国是否存在?围绕着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讨。但是很多文献都是利用人均收入和人均排放关系来识别是否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没有认清这两者都是生产过程的产出,是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导致产出的结果。忽略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组合的效率变化,只研究两个产出之间的关系会影响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检验基础,也妨碍环境效率影响因素的识别。正是循着这个方向,很多学者构建了一个综合的环境绩效指标。通...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高秀丽  孟飞荣  
运用索洛残值法测算了1997—201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物流业TFP,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对物流业TFP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的物流业TFP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地理环境因素对物流业TFP的影响显著,地理位置相邻地区的物流业TFP具有趋同现象;基础设施和工业化进程对物流业TPF的提高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市场需求条件和市场化水平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和东  
文章以1997~2007年中国大陆29个省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其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分解。进一步分析了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的相关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提高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的前瞻性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战伟  
[目的]通过测算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揭示其动态演进趋势及影响因素,从而为推动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文章使用SBM-Global Malmqusit生产率指数法测算了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利用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了中国农业TFP增长的动态演进,并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中国农业TFP增长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源泉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的下降是阻碍其增长的主要原因;核密度估计表明各省份之间的农业相对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差距不断扩大,技术效率普遍恶化,而技术进步增长速度显著;农业金融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对中国农业TFP都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外开放水平对中国农业TFP则产生了阻碍作用,农村人力资本则对农业TFP产生的正效应不显著。[结论]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农业现代化.各省份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措施。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祝丽云  李彤  赵慧峰  
加快推进奶业振兴,产业链生产率的健康快速增长成为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基于2011—2015年中国28个省份乳业发展的面板数据,运用两阶段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测算了各省份乳业供应链、上游奶牛养殖阶段和下游乳制品加工阶段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实证分析影响中国乳业供应链TFP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环境约束下中国乳业供应链、奶牛养殖阶段和乳制品加工阶段的TFP分别以5. 36%、9. 50%和3. 40%的速度年均增长,且技术进步是其增长的动力源泉;六大区域及各省份TFP变化趋势不同且差距显著;乳制品企业规模和盈利能力对乳业供应链TFP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奶牛养殖规模和地区生产结构则表现出显著负影响、而环境规制则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林春  
首先,采用DEA-MAlMquist模型对中国29个省份2000~201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全面测算,得出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技术进步的增长有所下降,技术效率得到了改善。其次,在此基础上通过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GMM方法,分析了各因素对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得出结论是中国仍未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并没有摆脱依赖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应继续增加科研力量投入,推进技术进步对其发挥显著作用。最后,从收敛性看,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β收敛。其中,收敛速度以西部最快,中部最慢,说明中国各个地区都存在各自的稳态水平,并且都收敛于各自的稳定水平。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小胜  宋马林  
笔者利用中国1997—2011年30个省份投入产出数据,采用考虑环境的方向性距离函数方法研究了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研究发现,中国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是上升的;考虑环境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高于不考虑环境情况下的数值;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提高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笔者进一步基于空间面板tobit回归模型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是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原因;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其产生负向的作用;技术进步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这些结论表明今后改革的方向应该是继续发挥技...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惠  乔美华  
在考虑物流业能源投入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情况下,采用全局参比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度2005-2014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物流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并通过构建Tobit模型探究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样本考察期内,中国物流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0.65%,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分析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原因发现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带动;区域经济和人力资源对物流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影响较小;产业结构、专业化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闻少博  陈甲斌  刘禹辰  
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是破解环境约束与经济发展矛盾的迫切需要,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首先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对我国2007—2016年31个省份的矿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和投入产出情况进行了测度,其次通过Malmquist指数对TFP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最后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制度因素、环境因素等对区域TFP的影响,以期为矿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中国矿业总体上DEA有效,非期望产出过多是制约样本期内各地区TFP提高和TFP高波动地区效率值波动向下时的共有原因;中国区域矿业Malmquist指数总体呈增长态势,但区域间TFP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制度因素、能源结构对TFP影响显著为正,且能源结构是对TFP影响最大的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闻少博  陈甲斌  刘禹辰  
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效率是破解环境约束与经济发展矛盾的迫切需要,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首先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对我国2007—2016年31个省份的矿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和投入产出情况进行了测度,其次通过Malmquist指数对TFP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最后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制度因素、环境因素等对区域TFP的影响,以期为矿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中国矿业总体上DEA有效,非期望产出过多是制约样本期内各地区TFP提高和TFP高波动地区效率值波动向下时的共有原因;中国区域矿业Malmquist指数总体呈增长态势,但区域间TFP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制度因素、能源结构对TFP影响显著为正,且能源结构是对TFP影响最大的因素。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匡远凤  彭代彦  
本文在放松规模报酬不变的假定下,运用广义马姆奎斯特指数与随机前沿函数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在考虑环境因素下的生产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在1995——2009年间的增长变动状况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相比传统生产效率,环境生产效率能够体现环境问题给生产效率带来的损失,且更能反映省际间在资源利用上的效率差异;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通常年份中大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这与我国在这些时期所进行的较有成效的节能减排工作密切相关。但由于存在资本过快深化,无论是传统全要素生产率还是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不高,并且引致了省级前沿技术面的内陷和减排难度的加大等问题。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向华  耿玉德  于学霆  汤欢  陈文静  
利用DEA法测量了黑龙江省森工40个林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并利用Panel-Data模型找出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3~2009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原因可归结为林区技术进步缓慢;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作用;技术因素和营林投资比重对森工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对其存在负向影响,而劳动投入和天保工程(政策因素)对其影响不显著。为此,提出鼓励林业企业技术创新、优化林业投资结构、加强林业投资体制改革、加快森林生态服务的市场化进程和深化林业管理体制改革等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梅  
文章对我国各省区Malmquist指数进行分解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人力资本的深化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和规模效率的增长,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Verdoorn定律。地区基础设施、城市化对技术进步无明显影响但是会促进技术效率的改进,而开放度则会促进技术进步但对技术效率无影响。农业占GRP的比重增加导致Malmquist指数提高,它会使技术效率增加但与技术进步存在负相关关系。除东北地区外,全国及各地区存在着技术效率的收敛。纯粹技术效率的收敛导致了技术效率的收敛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炜  范洪敏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需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实现制度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1998-2012年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度并考察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阶段特点、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全国1998-2012年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0.1%,增长来源主要是技术水平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省际差异较大,而区域表现出一定的趋同。1998-2012年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无变化,两个地区虽技术水平变化增长0.3%,但技术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毛锦凰  智煜  
基于1999—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对西部地区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估算及分解。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其中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原因,而技术效率的下降制约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城市的效率分布特征来看,多数城市经济发展并非只是投入型增长,存在地区间全要素生产率改善程度不均衡的情况。经济增长与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政府行为、资本深化程度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研究认为,西部城市应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升级,完善基础设施,扩大科研投入规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促进要素有效流动及资源合理配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