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37)
- 2023(12634)
- 2022(9972)
- 2021(8943)
- 2020(7283)
- 2019(16287)
- 2018(15683)
- 2017(29833)
- 2016(15622)
- 2015(17622)
- 2014(17659)
- 2013(17759)
- 2012(17141)
- 2011(15994)
- 2010(15831)
- 2009(14888)
- 2008(14615)
- 2007(12948)
- 2006(11621)
- 2005(10862)
- 学科
- 济(97945)
- 经济(97846)
- 管理(43023)
- 业(40087)
- 方法(34066)
- 企(31985)
- 企业(31985)
- 数学(30123)
- 数学方法(29887)
- 中国(24832)
- 地方(21536)
- 业经(21059)
- 农(19004)
- 学(16995)
- 财(16585)
- 制(16343)
- 产业(16277)
- 贸(15523)
- 贸易(15514)
- 易(15076)
- 地方经济(14994)
- 融(14386)
- 金融(14386)
- 银(13636)
- 银行(13625)
- 行(13284)
- 农业(12518)
- 体(12507)
- 环境(12115)
- 和(11314)
- 机构
- 大学(247937)
- 学院(244245)
- 济(122666)
- 经济(120783)
- 研究(93978)
- 管理(90044)
- 理学(77343)
- 理学院(76408)
- 管理学(75377)
- 管理学院(74876)
- 中国(71241)
- 财(53335)
- 科学(52466)
- 京(52245)
- 所(47099)
- 研究所(42787)
- 财经(42623)
- 经济学(41453)
- 中心(40330)
- 经(38903)
- 经济学院(37171)
- 农(36759)
- 江(34318)
- 北京(33676)
- 院(33341)
- 财经大学(31761)
- 业大(31602)
- 范(30870)
- 师范(30604)
- 科学院(28761)
- 基金
- 项目(160572)
- 科学(128761)
- 基金(121363)
- 研究(116824)
- 家(106375)
- 国家(105612)
- 科学基金(90015)
- 社会(81294)
- 社会科(77508)
- 社会科学(77493)
- 基金项目(62484)
- 省(58149)
- 自然(54175)
- 自然科(52940)
- 自然科学(52928)
- 自然科学基金(52052)
- 教育(50929)
- 划(49776)
- 资助(49630)
- 编号(42813)
- 部(37260)
- 发(36663)
- 重点(36479)
- 国家社会(36451)
- 成果(35439)
- 创(33077)
- 教育部(32478)
- 中国(32347)
- 人文(31252)
- 创新(31230)
- 期刊
- 济(138531)
- 经济(138531)
- 研究(79921)
- 中国(47492)
- 财(39244)
- 学报(36554)
- 科学(35666)
- 管理(35484)
- 农(33660)
- 大学(28278)
- 学学(26831)
- 经济研究(24733)
- 融(24536)
- 金融(24536)
- 财经(23324)
- 农业(22947)
- 经(20475)
- 技术(19022)
- 业经(18669)
- 问题(18517)
- 教育(17477)
- 贸(16455)
- 世界(15422)
- 国际(14805)
- 技术经济(14134)
- 统计(13467)
- 业(12941)
- 策(12004)
- 经济问题(11538)
- 现代(10820)
共检索到3758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栋 张映芹 李开源
文章在测算2012—2017年中国省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的基础上,采用区位熵对各省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进行了测算,使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各省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的动态演进历程、地区差异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多数省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不断提升;从演进历程来看,东部地区呈现集聚度减小趋势,中西部地区呈现集聚度上升趋势,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分化程度有所改善,但整体分化格局并未扭转,区域间差异是导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产生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省际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空间分布情况较为稳定,东部地区沿海省份呈现高值集聚,中西部地区多数省份呈现低值集聚,少数省份异军突起,与邻近省份表现出极化效应,呈现高低集聚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鲁邦克 金大卫
文章在充分理解高质量发展理念及内涵、把握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要义的基础上,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13—2019年的数据,构建了经济发展平衡性与充分性的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充分性进行多维测度,并运用传统和空间Markov链方法分析空间动态演进过程。结果表明:我国各省份的经济发展平衡性、充分性水平差异较大,整体水平较低。东部地区发展较为平衡且充分,而受地理位置、生产能力、人才输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充分性仍有待提升;空间Markov链转移矩阵结果表明,空间滞后项对相邻省份的平衡性与充分性均存在一定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黄先军 曹家和
历史的、现实的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我国地区开放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在汇率影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存在非常明显的非均衡性特点。通过对三大区域产业发展和汇率数据进行联动分析,发现汇率对东部地区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影响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别不大。
关键词:
汇率波动 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平卫英 肖秀华
为全面系统地考察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文对我国2002年、2007年、2012年和2017年各省份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和核密度函数模型,分析了我国各省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的空间相关性以及动态演进过程。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和非均衡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在不同区域间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高值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以及部分北部沿海、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低值地区主要聚集在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和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在观测期内,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高值区、中值区和低值区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持续提高,各区间内的地区差距持续变大,在未来几年,该趋势可能会继续保持。本文明确了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的发展现状、地区差距和演进趋势,对我国数字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数字经济区域协同发展有重要意义。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根红
本文通过我国省域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我国流通业集聚的不平衡性。研究发现:在2009-2017年期间,我国流通业集聚发展经历了从集聚劣势到集聚优势的过程,但东、中、西三大区域流通业集聚的不平衡性也比较明显,东部地区集聚优势较强而中西部地区表现出集聚劣势。通过三大细分产业的研究则发现,不同产业集聚水平的区域不平衡性也是相异的,重庆和陕西等地流通业及细分产业的集聚水平都处在前列,而江苏和浙江等相对发达地区在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这一细分领域的集聚程度反而较低。最后,按照流通业细分产业的均衡发展以及流通业整体的区域均衡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流通业集聚 不平衡性 细分产业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妮妮 徐卫军
基于偏好相似理论,验证了将生活用电量作为衡量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运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分析方法分析我国农村地区间生活用电差异,同时进行城乡比较。结果如下:我国农村地区间人均生活用电的基尼系数为0.395,比1997年我国农村电网改造前仅下降了0.016;城镇地区间人均生活用电的基尼系数为0.149,低于全国各地区间(不分农村和城镇)人均生活用电的基尼系数0.214。这说明我国农村人均生活用电的地区不平衡性远远高于城镇,全国各地区间的人均用电不平衡主要源于各地区农村地区人均用电的不
关键词:
生活用电 城乡差异 基尼系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家旗 周桂芝 茹少峰
文章使用2014—2018年我国35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对我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进行了测度和分解,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总体呈现“倒U”型发展趋势。从地理空间上来看,不平衡性表现出自东向西、自南向北、自沿海向内陆梯度递减的特征;分解结果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来自省际差异,省内差异贡献较小。进一步实证分析发现:当技术距离适中时,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将促进落后地区产生“追赶效应”,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当技术距离过大时,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将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负向影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韩兆安 赵景峰 吴海珍
研究目标:测算中国省际数字经济规模,并分析其特征、非均衡性和地区差异。研究方法: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研究发现:中国省际数字经济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横向比较来看,省际数字经济主要集中在数字经济生产阶段,数字经济生产增加值占数字经济总增加值的比重超过50%;纵向比较来看,广东省、江苏省、北京市、四川省和上海市的数字经济规模常年保持领先地位。观测期内,省际数字经济非均衡性波动上升,且有一定的两极分化趋势,东部和中部地区两极分化趋势尤为明显。省际数字经济存在显著地区差异,区域间差异是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平均贡献率达60.01%;中部地区的差异主要来自组内,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差异则主要来自组间。研究创新: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构建数字经济测算框架并完成中国省际数字经济规模测算,进而采用Kernel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对中国及三大区域数字经济的非均衡性和地区差异进行分析。研究价值:明确了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现状、特征及地区差异,对数字经济政策制定、数字经济区域协同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规模测算 非均衡性 地区差异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宝瑜 刘洋
本文从经济学原理出发,依据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构建了一套用于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平衡性检验的公式,并用这套公式对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主要数据进行了平衡性检验,测算了若干指标的不平衡程度和综合偏离率,最后提出了提高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数据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
平衡性检验 国民核算 数据质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许月卿 李双成
本文采用人均GDP指标,对1978-2002年我国三大地带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动态时序分析,剖析了三大地带经济差距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近20多年来无论是绝对差距、相对差距还是综合差距,三大地带经济区域差异均呈现扩大趋势,尤其是以20世纪90年代初期最为显著。究其原因,除了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外,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投资强度、对外开放程度和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均具有重要影响。为缩小三大地带的经济差距,除加强对中西部的投资建设外,应加快对中西部改革开放的步伐,增强中西部的自我发展能力。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区域差异 人均GDP 三大地带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长石 吴晶晶 刘和骏
以EG指数为例,本文通过比较关键参数对转型期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分布特征的影响,探讨产业集聚测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使用EG指数衡量产业集聚依赖于赫芬达尔指数与空间基尼两个关键参数的选择,一旦选择出现偏差,则其测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便会受到质疑。本文对比不同赫芬达尔指数计算方法对制造业产业集聚分布特征的影响,并通过对产业集聚动态演进分解,为制造业产业集聚分布特征提供经济解释。
关键词:
产业集聚 EG指数 规模集聚 空间集聚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罗良文 梁圣蓉
从经济全球化角度切入,利用我国1993~2013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产业集聚、经济全球化与城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这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其中,产业集聚提高了我国城镇化水平,但产业集聚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依赖于各区域经济全球化水平;从全国来看,产业集聚和外商直接投资共同作用时,对城镇化有促进作用,产业集聚和贸易开放共同作用时,对城镇化的驱动力不明显,甚至抑制城镇化发展;从区域来看,外资依存度高、贸易开放度高的东部地区产业集聚对城镇化进程的促进作用最明显,中部、西部地区次之,产业集聚与经济全球化是导致中国城镇化区域性失衡的主要原因;控制变量经济增长、就业结构和城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胡希远
利用蒙特卡罗(MonteCarlo)模拟考察了随机区组设计、裂区设计和条区设计因数据缺失形成的数据非平衡性对试验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数据非平衡性可导致方差组分估计的精准度降低、固定效应误差的偏低估计以及固定效应测验一类统计错误率的增大。缺失数据越多,这一现象表现越明显。数据缺失对随机区组设计分析精准度的影响小,而对裂区和条区设计分析精准度的影响大。
关键词:
数据非平衡性 方差组分估计 固定效应测验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用俊 赵曙东
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快于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人民币对外价值趋向于升值,同时中国可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引起非贸易部门的价格过快增长时,人民币对内价值贬值。当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进入一个平稳的阶段,人民币内外价值的悖论就可能消失。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利昌 罗必良
县域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环节,无论在人口数量、所辖地域范围,还是在经济发展中,正在日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广东作为经济发达省份,要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与城乡和谐发展目标,想方设法壮大县域经济将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针对广东不同地区县城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并提出推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县城经济 不平衡性 比较 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