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54)
2023(12981)
2022(10296)
2021(9086)
2020(7150)
2019(16146)
2018(15823)
2017(29464)
2016(15309)
2015(17499)
2014(17195)
2013(17464)
2012(17062)
2011(16056)
2010(16128)
2009(14880)
2008(14569)
2007(12917)
2006(12024)
2005(11373)
作者
(47261)
(39403)
(39394)
(37600)
(25492)
(18825)
(17636)
(15295)
(15197)
(13888)
(13870)
(13077)
(12837)
(12813)
(12453)
(12183)
(11696)
(11402)
(11389)
(10788)
(10288)
(9586)
(9455)
(9164)
(9033)
(9002)
(8663)
(8297)
(7900)
(7847)
学科
(96130)
经济(96055)
管理(37862)
(36096)
中国(29083)
方法(28864)
(26191)
企业(26191)
地方(25631)
数学(25395)
数学方法(25259)
(21331)
业经(21161)
(17229)
贸易(17215)
(16811)
(16639)
地方经济(15982)
(15106)
金融(15106)
(14802)
银行(14788)
农业(14681)
(14579)
(14285)
(14180)
(14091)
产业(13468)
环境(13378)
(11507)
机构
大学(238263)
学院(236927)
(117854)
经济(115883)
研究(97172)
管理(84699)
中国(75639)
理学(70837)
理学院(69924)
管理学(69084)
管理学院(68620)
科学(54582)
(52595)
(50486)
(49639)
研究所(44785)
中心(42159)
财经(39483)
经济学(38832)
(36770)
(36002)
(35656)
(34785)
经济学院(34719)
北京(34694)
(33080)
师范(32803)
科学院(30068)
业大(29365)
财经大学(29164)
基金
项目(150613)
科学(120387)
研究(112164)
基金(111759)
(97792)
国家(97066)
科学基金(82201)
社会(76347)
社会科(72713)
社会科学(72701)
基金项目(57451)
(55431)
教育(48789)
自然(48500)
(47550)
自然科(47362)
自然科学(47351)
自然科学基金(46544)
资助(45383)
编号(42739)
(39652)
成果(35695)
重点(35007)
(34345)
国家社会(33877)
发展(32746)
(32211)
中国(31250)
(30809)
课题(30720)
期刊
(140970)
经济(140970)
研究(83115)
中国(52803)
(35314)
(34754)
管理(34141)
科学(33836)
学报(33409)
(26949)
金融(26949)
大学(25691)
经济研究(24872)
农业(24118)
学学(23981)
教育(22714)
财经(20904)
业经(20246)
技术(19927)
问题(18407)
(18361)
(16970)
世界(16269)
国际(16058)
(13830)
技术经济(13643)
统计(12064)
资源(11593)
经济问题(11473)
图书(11270)
共检索到3885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勇   岳依洋  
随着中国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省际数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日益凸显。文章采用熵值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从地理空间格局、经济空间格局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进行评价,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探索省际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空间特征、来源及演化趋势。研究发现:2015—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于内陆”的不平衡发展特征;省际不平衡程度呈降低趋势,但东西部、东中部区域间不平衡程度上升,数字产业化不平衡程度最高;区域间数字经济发展绝对差异增大导致不平衡程度上升,呈现“东快西慢”态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代明  覃剑  
流域经济是以水系为轴线的区域经济,其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其研究为区域开发提供新视角。通过对珠江主干西江流域的实证分析,测度并比较其上、中、下游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情况,发现流域经济常常呈逆地理梯度状分布,即逆水系上行,受区位自然变异带来的直接限制作用和由此衍生而来的其他因素的间接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逐渐降低,地理空间与经济空间不相称由此成为常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运用区域规划的思想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对策。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李德水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其最根本的表现就是“南北”差距在继续扩大,全世界的社会财富进一步向少数人集中。出现这种现象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惟一的出路就是大家携起手来,共同面对现存的问题。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喆  
在测度中国省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的基础上,揭示了不平衡的影响因素:1989年至2008年间,中国省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不断加剧,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II)增长了30%左右,泰尔指数(I)的增幅更是高达67%;人均GDP、国内资本存量、贸易开放度和第三产业增加值等因素显著加剧了地区间不平衡,教育水平的提高则显著抑制了地区间不平衡的扩大;失业率和城市化水平也对地区间不平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外商直接投资对不平衡的影响作用是不确定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四保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独特视角,反映在国民经济的研究中就是对区域经济和“地方”的关注。我国的地方经济和地方政府在历史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地方经济。针对多年来对地方政府和地方经济的不断指责,文章认为有必要从理论上阐述我国地方经济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其中,有我国地方政权的历史基础、地方经济的制度基础和在我国形成强势政府与强势经济的制度条件。发展不平衡是地方经济研究的又一个重点领域,但是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地理学更多地要从地理条件方面去解释差异。地方经济发展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开发的地理成本,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偏僻的经济地理位置都会导致地区开发成本的高昂并影响地方经济的发育。文章主要讨论了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所导致的区域差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楠  罗薇  
本文基于2005-2020年我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省域内流通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以及消费不均衡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长远来看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省域内流通业发展差距存在抑制效应,但随着数字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它对流通业发展不平衡性存在“倒U型”的作用规律。省域内消费水平的不均衡性,会促使数字经济与流通业不平衡性的“倒U型”曲线拐点右移,即因为省域内消费差距的存在,数字经济需达到更高水平,对流通业不平衡性的作用才能迫近“拐点”。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长石  刘和骏  刘晨晖  
空间划分方式是发展不平衡空间分解的关键环节。基于中心一外围模型思想及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本文提出了一组新的发展不平衡分解方法,并根据可得数据将其应用于广东、辽宁等7个省份。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省份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程度差距较大,并且导致不同省份发展不平衡的空间因素差异明显;从行业分解结果来看,农业是影响省际发展不平衡的首要因素,而后是建筑业。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长石  丁胜  
长期以来,中国产业结构一直存在偏离现象,然而少有研究系统讨论产业结构偏离与经济发展不平衡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系。本文基于最优产业结构测算以及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分解方法,系统讨论了产业结构偏离对省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微观机理。研究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偏离程度越高,总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越严重,并且这种影响主要通过组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发挥作用,原因可能在于制度性因素与产业政策造成的资源配置扭曲导致地区比较优势无法充分发挥,阻碍了生产要素溢出效应的产生。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长石  丁胜  
长期以来,中国产业结构一直存在偏离现象,然而少有研究系统讨论产业结构偏离与经济发展不平衡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系。本文基于最优产业结构测算以及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分解方法,系统讨论了产业结构偏离对省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微观机理。研究结果显示,产业结构偏离程度越高,总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越严重,并且这种影响主要通过组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发挥作用,原因可能在于制度性因素与产业政策造成的资源配置扭曲导致地区比较优势无法充分发挥,阻碍了生产要素溢出效应的产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家旗  周桂芝  茹少峰  
文章使用2014—2018年我国35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对我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进行了测度和分解,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总体呈现“倒U”型发展趋势。从地理空间上来看,不平衡性表现出自东向西、自南向北、自沿海向内陆梯度递减的特征;分解结果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来自省际差异,省内差异贡献较小。进一步实证分析发现:当技术距离适中时,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将促进落后地区产生“追赶效应”,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当技术距离过大时,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将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负向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生霞  陈婷婷  
文章以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测度方法设计为基础,对缩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具体方案进行了实施效果研究。以全要素生产率(TFP)和人均GDP为研究变量,融合不同测度方法的互补优势,构建经济发展不平衡指数(EIDI)、Theil-L指数和Zenga指数分别测算了2004—2019年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程度,发现三大地区和全国的经济不平衡呈现先减少后扩大的演变态势,证实了2004—2016年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缩小的研究结论。对Theil-L指数进行分解,发现三大地区之间的差距是引起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且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对总不平衡的贡献度最大,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之间的差距次之。进一步研究发现,减少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是实现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最优路径,且不平衡程度平均可减少8.24%;缩小区域内差异是促进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潜在路径。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曾黎禾  
在改革开放的1978年以前,我国政府实行的是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进行生产力合理布局,偏重内地建设,但这并没有改变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据世界银行统计,1980——1992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达每年9.1%,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其增长率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3倍。然而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差异很大,1979年至1992年间,增长率最高的广东省为13.3%,最低的黑龙江省为6.2%,相差7.1个百分点。1992年以后,这种差距更大了,1992年的GDP增长率最高的省是江苏,为26.2%,最低的黑龙江省为6.5%,相差19.7个百分点...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焱林  马绍雄  汪小愉  
本文基于2003—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贝叶斯模型平均(BMA)和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分析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经济周期协同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经济周期协同性存在稳健的负向作用;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通过降低产业结构相似度和贸易关联度对区域经济周期协同性产生负向影响;数字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强化了产业结构相似度的中介效应,弱化了贸易关联度的中介效应。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覃成林  张华  张技辉  
本文使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分析了2001—2009年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变化过程,并运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二重分解法,在一个系统的框架内解析导致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变化的空间原因和产业原因,以及二者的耦合作用。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程度以2004年为转折点呈现出先持续较快上升,后平稳缓慢下降的变化过程。影响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最主要原因是四大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其次是四大区域内发展不平衡,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四大区域间的产业发展差异大于其各自内部的产业发展差异。就产业而言,工业对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最大,其次是其他服务业和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影响在增强。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刚  
以旅游总收入为测度指标,采用传统和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方法,研究了1997—201 5年间中国区域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表现为三大地带内的不平衡显著大于三大地带间的不平衡;区域旅游业发展存在较为稳定的低水平和高水平趋同俱乐部以及显著的空间聚集关联性;区域旅游业发生转移的概率及邻域间的空间溢出效应与邻域间旅游业发展水平紧密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