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13)
2023(9213)
2022(7898)
2021(7537)
2020(6456)
2019(15288)
2018(14966)
2017(27630)
2016(14874)
2015(17609)
2014(17647)
2013(17862)
2012(17076)
2011(15596)
2010(15506)
2009(14645)
2008(14760)
2007(13041)
2006(11170)
2005(10285)
作者
(44835)
(37806)
(37803)
(36284)
(24043)
(18057)
(17281)
(14924)
(14311)
(13376)
(13039)
(12687)
(12184)
(12008)
(11984)
(11913)
(11401)
(11296)
(10999)
(10968)
(9512)
(9307)
(9242)
(8605)
(8584)
(8579)
(8366)
(8288)
(7715)
(7613)
学科
(70571)
经济(70514)
(41873)
管理(41684)
方法(34247)
(32455)
企业(32455)
数学(31063)
数学方法(30862)
中国(21535)
(18463)
(16225)
贸易(16220)
(15967)
(15881)
技术(14448)
(13860)
业经(12356)
农业(12197)
(12160)
地方(11115)
(10612)
银行(10584)
(10322)
金融(10320)
(10188)
(9939)
环境(9903)
(9332)
(8945)
机构
大学(229500)
学院(224966)
(105018)
经济(103206)
管理(85168)
研究(85032)
理学(73004)
理学院(72144)
管理学(71103)
管理学院(70653)
中国(64989)
科学(49870)
(49759)
(44369)
(43826)
研究所(40024)
(39515)
中心(38296)
财经(35717)
经济学(34024)
业大(33015)
(32728)
(32286)
北京(32276)
农业(31296)
经济学院(30851)
(29771)
(29350)
师范(29090)
财经大学(26556)
基金
项目(147841)
科学(116409)
基金(109457)
研究(107217)
(96374)
国家(95677)
科学基金(80396)
社会(69727)
社会科(66256)
社会科学(66237)
基金项目(57043)
(54288)
自然(50489)
自然科(49343)
自然科学(49327)
教育(49080)
自然科学基金(48502)
(47419)
资助(45772)
编号(41702)
(35015)
成果(34322)
重点(33964)
(32334)
(30939)
国家社会(30377)
教育部(29915)
中国(29675)
创新(29225)
课题(28862)
期刊
(110136)
经济(110136)
研究(69412)
中国(45775)
学报(36248)
(34994)
科学(34249)
(34127)
管理(29911)
大学(27101)
学学(25231)
农业(24140)
教育(22047)
技术(21649)
(19841)
金融(19841)
经济研究(19157)
财经(18368)
(15948)
(15564)
问题(15033)
业经(15032)
(14698)
国际(13982)
技术经济(13859)
世界(13674)
统计(11779)
图书(10968)
科技(10718)
理论(10630)
共检索到3424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焱林  温湖炜  
本文在CES总量生产函数假定下,采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法估算了中国各省份在1978—2012年期间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要素效率增长率以及希克斯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和哈罗德技术进步偏向指数。结果表明:中国各省份要素替代弹性介于0.716~2.752之间,但大部分省份的要素替代弹性略小于1,资本与劳动总体呈互补;平均而言,各省区劳动效率增长速度普遍大于资本效率增长速度,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使用;从趋势看,技术进步的资本使用偏向并不明显,因此技术进步偏向解释中国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能力有限。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徐妍  
新疆正处于以创新驱动发展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为了探究工业技术变迁机理及其收入分配效应,利用包含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项的CES生产函数构建标准化供给面系统,借助STATA 15. 0软件考察1988—2016年新疆工业技术进步偏向及其成因。结果显示:资本深化使新疆工业技术进步总体上偏向劳动,在人力资本积累不足背景下,也加剧了资本对非熟练、低技能劳动的替代性,使技术进步呈现就业挤出效应,粗放型投资增长方式还引发资本生产效率的相对下降,进而使技术进步表现为劳动增强型。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朱琳  汪波  徐波  
借助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利用1985—2013年中国的相关数据,测算了中国技术进步的总体偏向性以及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和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的变化速率。结果表明: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约为0.402,资本与劳动呈现互补特征,且中国的技术进步呈资本偏向性。指出:从技术进步偏向看,独立自主的发展方针、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以及资本和技术的缺乏共同导致了目前中国的技术进步偏向;中国工业化向高技术发展仍会加强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性,并将引发一系列问题。认为短期内中国仍需维持一定规模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长期应大力发展人力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段远鹏  钟世川  
利用1978—2013年的数据测算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偏向,并基于新古典理论的分析框架,将就业增长分解为资本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性技术进步)和技术进步偏向三部分,分析表明:1979—1989年,我国技术进步的偏向不太明显,但在1990—2013年,我国技术进步明显偏向资本;资本投入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度远大于技术进步偏向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就业的贡献度;因此,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偏向资本是我国就业增长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为促进我国就业增长,应优先构建以促进就业增长为目标的宏观政策体系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雷钦礼  
本文构建了一套系统测算要素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方法,不仅可以计算出每年资本增强型和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各自的速率和技术进步的整体偏向性,而且还深化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使用这一方法对我国1991-2011年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偏向性的测算表明,这一时期我国劳动的生产效率逐年提升,而资本的生产效率却在1995年以后逐年下降,技术进步表现为资本使用和劳动节约型;相对于经济增长率,我国1995年以后大部分年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都很低,凸显了我国技术创新的能力不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推动的特征。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俊  胡雍  
技能偏向技术进步已成为理解各国普遍存在的技能劳动需求分化和技能溢价的关键性因素。采取Malmquist-TFP指数分解方法,测度技术进步偏向性,发现我国制造业并非全部都存在技能偏向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技能偏向也没有表现出线性增长趋势,而是呈现较大的波动性。对技能偏向技术进步演变机制的研究发现,技能劳动供给增长增强了技能偏向技术进步,但国际贸易对其促进作用仅仅在高技术和低技术行业中存在。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钟世川  
基于时变弹性生产函数,当规模报酬不变时,资本产出弹性等于资本收入份额,劳动产出弹性等于劳动收入份额,并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偏向型技术进步和中性技术进步,采用1978—2013年我国东、中、西部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79—2013年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在大部分年份呈下降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总体上还是以中性技术进步模式为主;1997年前各地区技术进步表现为劳动偏向型,而1997年后表现为资本偏向型;1997年后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对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钟世川  蒋青嬗  
文章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下构建了要素配置、研发效率与技术进步偏向的分析框架,并利用1980—2017年中国工业行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中国工业资本与劳动之间呈互补关系;在样本期内技术进步大致偏向资本,但这与中国的要素禀赋结构不匹配。在1981—2017年研发效率对技术进步偏向的贡献度超过了要素投入效率的贡献度;在1981—2003年研发效率是导致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主要原因,而在2004—2017年要素投入效率是影响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主要原因。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钟世川  刘岳平  
文章利用CES生产函数构建了技术进步偏向理论模型,并用1978~2011年的中国工业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工业要素替代弹性大于0,小于1,资本技术进步增长率小于劳动技术进步增长率;1987年前工业技术进步偏向劳动,1987年后工业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工业行业的技术进步也有明显的资本偏向性,不同阶段的行业技术偏向性不一致;技术研发能力、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以及资本深化是工业技术进步偏向资本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才志  王雪利  王嵩  
技术进步及其偏向性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协调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文章基于环境约束视角,利用绿色GDP、物质资本存量和生态服务价值加总的资本存量、就业人数等数据估算了2004—2015年间环境约束条件下中国的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对技术进步偏向指数与绿色经济增长的关系和影响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要素存在互补性的基础上,虽然劳动力成本在逐渐提高,但资本要素的快速积累导致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在空间上,绿色GDP和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均存在空间自相关。受到经济权重影响,技术进步的劳动偏向对当地的绿色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而间接效应和总效应上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和人力资本都与绿色GDP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应促进技术的有偏发展,逐步实现绿色经济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美艳   张宝生   李忻颖   王敏  
文章基于2000—2020年的数据,构建包含资本、能源和劳动三要素的一般要素增强型的嵌套CES生产函数,采用标准化供给面系统方法进行参数估计,从国家和区域两个层面对要素间的替代弹性、有偏技术进步和技术进步偏向程度进行精确测度。结果表明,国家和区域层面资本和能源的替代弹性均小于1,表明能源与非能源要素可替代程度偏低。从要素效率增长率来看,能源效率增长率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能效提升潜力巨大;劳动效率增长率最快,但逐年下降,与劳动力价格日益攀升有关;资本效率下降,下降速度趋于平缓。从技术进步偏向来看,国家和区域均表现为资本偏向、能源和劳动节约型,对资本的偏向程度均不断降低。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曈  
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CES生产函数的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并使用我国29个省市1990-2012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地区的劳动收入份额不断下降,劳动与资本的要素替代弹性基本处于0到1之间,并且要素替代弹性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在生产过程中各省的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速率均大于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速率,属于资本使用型技术进步偏向。对于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大部分沿海省份的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小于0,而内陆地区则普遍大于0。基于测算结果,各地区应当加快利率市场化、财税体制改革,控制房市股市投机,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升级转型的步伐。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陆雪琴  章上峰  
本文从技术进步偏向原始定义出发梳理各种概念之间的异同,在CES生产函数数理化设定下,清晰地展现增强型、偏向型技术进步之间的关联和差异,并详细考察了希克斯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哈罗德偏向型技术进步。基于中国1978~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估算了要素替代弹性、要素增强型技术进步和偏向型技术进步。结果表明: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约为0.78,资本与劳动互补;劳动生产效率上升而资本生产效率有所下降;希克斯技术进步和哈罗德技术进步大体上都是偏向资本的。技术进步偏向和速度对于中国经济至关重要。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丽  任保平  
提高实际工资水平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关键。在工业化进程中,技术进步的偏向影响实际工资的变化,即使用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实际工资仍呈下降趋势;使用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实际工资则呈上升趋势。对影响实际工资变化的主要相关因素的实证分析证实,我国当前技术进步是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实际工资有负向作用。因此,提高劳动者的实际工资水平,就要加大人力资本、教育和研究投资,推动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向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转变。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丽  任保平  
试图通过技术进步的偏向进行分析,即实际工资的变化趋势依赖于技术进步的偏向:技术进步偏向利用资本、节约劳动时,实际工资呈下降趋势;技术进步偏向利用劳动、节约资本时,实际工资呈上升趋势。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也为上述研究提供了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