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03)
2023(14945)
2022(12868)
2021(12165)
2020(10078)
2019(23474)
2018(23049)
2017(43897)
2016(23930)
2015(27062)
2014(26911)
2013(26839)
2012(24655)
2011(22453)
2010(22146)
2009(20095)
2008(19591)
2007(17059)
2006(14917)
2005(12773)
作者
(69243)
(57592)
(57150)
(54454)
(36419)
(27617)
(26087)
(22814)
(21987)
(20410)
(19855)
(19574)
(18169)
(18034)
(17735)
(17668)
(17108)
(17075)
(16489)
(16327)
(14284)
(14206)
(13825)
(12963)
(12820)
(12746)
(12656)
(12647)
(11600)
(11355)
学科
(101516)
经济(101421)
管理(65154)
(59631)
(48242)
企业(48242)
方法(46497)
数学(41045)
数学方法(40615)
中国(28777)
(26555)
地方(22830)
(22108)
(21140)
业经(21137)
(18472)
贸易(18462)
(17948)
农业(17755)
环境(16527)
(16029)
(15984)
理论(15058)
技术(14536)
(13772)
银行(13723)
(13525)
(13371)
金融(13369)
教育(13256)
机构
大学(340466)
学院(337001)
(137840)
经济(135050)
管理(133457)
研究(118440)
理学(116078)
理学院(114733)
管理学(112798)
管理学院(112215)
中国(87363)
科学(74442)
(73906)
(59326)
(58822)
(56021)
研究所(54731)
中心(52824)
业大(51975)
财经(48012)
(47420)
北京(46911)
(45998)
师范(45588)
农业(44037)
(43936)
(43411)
经济学(41668)
(38411)
经济学院(37634)
基金
项目(237685)
科学(187067)
研究(173416)
基金(172431)
(151404)
国家(150197)
科学基金(128031)
社会(109579)
社会科(103866)
社会科学(103836)
基金项目(91851)
(91635)
自然(83076)
自然科(81114)
自然科学(81093)
自然科学基金(79616)
教育(79474)
(78067)
资助(71138)
编号(69809)
成果(56314)
重点(53803)
(53100)
(51286)
(48870)
课题(48703)
创新(45704)
科研(45514)
国家社会(45308)
教育部(45133)
期刊
(145229)
经济(145229)
研究(98806)
中国(65494)
学报(55037)
科学(51125)
(49809)
管理(46678)
(42006)
大学(41417)
教育(39954)
学学(38528)
农业(35621)
技术(29543)
(24947)
金融(24947)
经济研究(23765)
财经(22793)
业经(22624)
图书(19626)
(19568)
(19184)
问题(19027)
资源(16943)
技术经济(16649)
科技(16647)
理论(15438)
(15179)
(15139)
统计(14600)
共检索到4872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鑫  欧名豪  
以单要素效率理论作基础,用1999—2008年全国分省数据,测度不同省份建设用地单要素效率,且对单要素效率的空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全国各省建设用地单要素效率平均值是0.5009,总体水平不高;从东部至西部,建设用地单要素效率递减;1999—2008年间东中西三大地区建设用地单要素效率均处在上升态势,上升幅度分别是:0.0405、0.0298和0.0253。研究认为1999-2008年我国建设用地供给调控政策无论在东部还是中西部皆取得一定绩效,但东部地区调控效果显著好于中西部;应以建设用地单要素效率作依据,结合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状况、经济发展阶段和区域功能定位实施差别化的建设用地调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伟  彭建超  吴群  
从土地利用无差异比较的角度出发,在阐释土地利用差异性比较的思路后,构建容积率指数(VRI)分析了不同区域工业用地利用强度变化,并消除工业产业结构对不同区域工业用地面积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单要素DEA方法分析了全国不同区域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VRI高的区域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VRI低的区域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并且东部地区VRI呈下降趋势;工业用地面积修正后,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增大的区域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工业用地利用效率下降的区域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为主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变异系数反映出区域间工业用地...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青  陈志刚  陈逸  
本文基于经济学上的择优分配原理,结合建设用地开发利用的特点,提出了建设用地区域配置效率的内涵及其计量评价模型,并对中国大陆近十年的建设用地区域配置效率进行了实证评价。结果表明,建设用地的区域配置效率可以界定为建设用地用于不同地区开发建设时所获得的整体利用效率,其高低可以以不同地区建设用地边际产出差异之大小来衡量。实证评价的结果也显示,近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建设用地区域配置效率经历了一个波动变化阶段。为优化配置效率,今后应提升低效用地区域的土地边际产出,并考虑将更多的新增建设用地配置于边际产出效率较高的地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孟珲  张建  彭山桂  池重  
研究目的:分析我国区域建设用地数量配置与资本流动的关系。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计量模型法。研究结果:(1)区域地均资本存量对建设用地边际报酬具有正向作用;建设用地边际报酬对资本存量边际报酬具有反向作用;资本存量边际报酬对资本净流入具有正向作用。(2)由地区间差别性的建设用地数量配置所导致的资本存量边际报酬差异对资本流动的推力仅在东、中、西部地区间发生作用,未对各地区内部资本流动产生显著作用。研究结论:我国中、西部地区相对丰富的建设用地数量,使其地均资本存量增长较慢,致使建设用地边际报酬增长较慢,资本存量边际报酬降低较慢,导致东、中、西部地区资本回报率呈现出趋同发展的趋势,从而使得资本改变了长期...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雷玉桃  黄丽萍  
本文依据中国31个省2002-2013年的面板数据,运用SFA方法测算和对比分析各省每年的工业用水效率值,并建立回归方程分别对全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用水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应提高节水意识和节水技术、鼓励循环用水、调整产业布局和优化工业结构、根据区域差异制定有区别的管理方案和制度等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魏佳慧  耿成轩  
以2009—2018年资本数据为基础,采用改进后的资本流动模型编制省际资本流动表,在资本要素基础上嵌入劳动力、技术、数据和土地等要素的交互作用,采用二次指派模型(QAP)从区域和时间两个维度对中国省际资本流动与地区创新协调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省际资本流动表显示,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地区资本流动偏好明显不同,整体呈现由东向西的递减趋势。资金流动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为东部和部分中部地区的资金相互往来,大部分西部和东北部地区较为偏离资金流动磁场。QAP回归结果显示,资本流动偏好差异与区域创新差异相关联,在资本流动第一偏好的东部地区,资本流动对创新差异的影响不明显,在其他地区呈现显著正向影响。加入其他市场要素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资本要素是影响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创新差异的主要原因,而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劳动力和土地要素是影响创新差异的主要原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申晨  李胜兰  代丹丹  
文章采用包含非合意产出的Super-SBM模型,在测算中国1997—2014年各省区市工业环境效率值的基础上探讨其区域变化趋势和空间特征,并借助收敛分析工具考察中国工业环境效率区域差异的变化性。分析结果表明:(1)全国效率水平时间上呈上升的动态变化趋势,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非均衡特征;(2)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工业环境效率高且相对稳定,中部近年来借助于国家经济政策扶持效率值逐渐上升,西部地区整体偏低且趋于分化;(3)省际间的差异性随时间推移先缩小后扩大,仅东部地区内部收敛趋势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申晨  李胜兰  代丹丹  
文章采用包含非合意产出的Super-SBM模型,在测算中国1997—2014年各省区市工业环境效率值的基础上探讨其区域变化趋势和空间特征,并借助收敛分析工具考察中国工业环境效率区域差异的变化性。分析结果表明:(1)全国效率水平时间上呈上升的动态变化趋势,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非均衡特征;(2)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工业环境效率高且相对稳定,中部近年来借助于国家经济政策扶持效率值逐渐上升,西部地区整体偏低且趋于分化;(3)省际间的差异性随时间推移先缩小后扩大,仅东部地区内部收敛趋势明显。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郭贯成  熊强  
研究目的:对中国各省2005—2010年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变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方法: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测算全国各省2005—2010年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混合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全国城市工业用地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差异大且呈现下降的趋势;(2)各省的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变异系数呈现扩大趋势;(3)影响城市工业用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工业行业规模、土地市场化水平、工业行业对外开放程度、工业行业集聚程度。工业行业产权结构对城市工业用地效率并不具有显著影响,而工业行业技术水平和工业行业结构对城市工业用地效率的影响还需进一步检验。研究结论:城...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立国  李东  龚爱清  
物流业是我国能源消耗的重要行业之一,尤其是油料的消耗,位居各行业首位。研究物流业的能源效率,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节能减排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方法,构建了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测度模型。通过分析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3-2012年物流业的能源消耗面板数据,对中国物流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指数进行了实证测度,并分析了样本年内中国物流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动态变动和区域差异情况。研究发现:2003-2012年中国物流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呈现了下降的趋势,下降了2.88%,行业的总体全要素能源效率不高;西部地区物流...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盛鹏飞  杨俊  
基于非径向非意愿投入距离函数构建了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框架,采用1998—2010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探讨了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结构特征和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整体上中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较低;全国层面和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非效率主要由煤炭非效率导致,而东部地区的全要素能源非效率主要由石油非效率造成;整体上煤炭非效率对全要素能源非效率的贡献在样本期内逐渐下降,而清洁能源非效率的贡献则明显增加。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月玲  林锋  陈宝国  
针对我国要素禀赋非均衡分布的客观现实,基于适宜性技术选择理论,本文利用1996—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区域异质性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从供给侧视角探讨并解读三大区域资本积累动态效率差异及其成因。结果显示:尽管区域经济运行效率变化轨迹显著不同,但前沿技术选择与要素禀赋结构适配是资本积累动态效率的源泉。其中,东部因"适用技术"选择惰性致使前沿技术变迁滞后于要素禀赋结构演化而历经资本积累由动态无效到有效的过程;中部虽然选择了与其要素禀赋结构相对匹配的适宜技术且资本积累始终处于动态有效区间,却受制于高质要素供给上的"天花板效应"约束、各级人力资本技术吸收能力尚未达到溢出门槛,致使资本边际生产率持续下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伟  彭建超  吴群  
本文在界定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内涵基础上,利用单要素DEA方法、GIS空间分析和空间计量经济方法,系统研究了2001-2011年我国各省份及不同区域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差异与变化特征,检验了经济与产业发展水平、企业所有制结构、工业资本构成与企业规模、工业研发投入等因素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各省份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省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更高,广东和天津处于前两位;2在研究时段内高效率省份逐渐向东南沿海集中,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各省份效率水平逐渐趋同;3东部和西部地区省份间效率差异程度明显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省份间效率差异逐渐缩小,并且东部和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涛  
把环境资源作为一种要素纳入全要素能源效率计算中,并由污染气体排放量这一指标来体现环境要素的影响,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中国29个省级行政区域的能源效率状况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各省份、区域之间的能源效率差异显著;总体看来,区域能源生产率增长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规模效率的贡献较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山河  
文章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询2000年和2005年各省发表文章的数量,利用创新区位商的分析方法,比较分析了中国省际之间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和2005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强的核心区域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天津,虽然各省之间区域创新能力的差距处于缩小的趋势,但是,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