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33)
- 2023(18124)
- 2022(15648)
- 2021(14754)
- 2020(12617)
- 2019(29449)
- 2018(28986)
- 2017(55441)
- 2016(30244)
- 2015(34475)
- 2014(34370)
- 2013(33965)
- 2012(31384)
- 2011(28244)
- 2010(27959)
- 2009(25927)
- 2008(25679)
- 2007(22567)
- 2006(19290)
- 2005(17232)
- 学科
- 济(126061)
- 经济(125925)
- 管理(85497)
- 业(81749)
- 企(68620)
- 企业(68620)
- 方法(60686)
- 数学(53436)
- 数学方法(52769)
- 中国(33282)
- 农(32491)
- 财(31944)
- 业经(28240)
- 学(26483)
- 贸(24529)
- 贸易(24517)
- 易(23823)
- 地方(23294)
- 制(22372)
- 农业(21578)
- 务(20376)
- 财务(20295)
- 财务管理(20248)
- 理论(19215)
- 企业财务(19178)
- 和(19167)
- 银(18711)
- 银行(18653)
- 环境(18561)
- 融(18231)
- 机构
- 大学(436027)
- 学院(432110)
- 济(177517)
- 经济(173891)
- 管理(170730)
- 理学(148236)
- 理学院(146597)
- 研究(146121)
- 管理学(143942)
- 管理学院(143166)
- 中国(110155)
- 京(93023)
- 科学(90992)
- 财(79855)
- 所(73571)
- 农(70710)
- 研究所(67348)
- 中心(66589)
- 业大(65571)
- 财经(64766)
- 江(61400)
- 北京(59088)
- 经(58953)
- 范(56001)
- 农业(55799)
- 师范(55437)
- 经济学(54202)
- 院(53021)
- 州(49626)
- 经济学院(49030)
- 基金
- 项目(296529)
- 科学(232561)
- 基金(216142)
- 研究(213904)
- 家(189065)
- 国家(187568)
- 科学基金(160662)
- 社会(134501)
- 社会科(127528)
- 社会科学(127494)
- 省(114024)
- 基金项目(114005)
- 自然(105486)
- 自然科(103069)
- 自然科学(103039)
- 自然科学基金(101172)
- 教育(98336)
- 划(96675)
- 资助(90765)
- 编号(86630)
- 成果(70064)
- 重点(66398)
- 部(65913)
- 发(62505)
- 创(60850)
- 课题(59227)
- 科研(57323)
- 创新(56890)
- 教育部(56389)
- 国家社会(55736)
- 期刊
- 济(186651)
- 经济(186651)
- 研究(124443)
- 中国(77566)
- 学报(70233)
- 科学(63766)
- 农(62870)
- 财(61103)
- 管理(60584)
- 大学(52937)
- 学学(49693)
- 教育(44022)
- 农业(43596)
- 技术(37690)
- 融(35348)
- 金融(35348)
- 财经(31297)
- 经济研究(30898)
- 业经(29809)
- 经(26782)
- 问题(24525)
- 业(23492)
- 图书(22703)
- 统计(21747)
- 技术经济(21468)
- 贸(20646)
- 理论(20547)
- 版(20277)
- 科技(19869)
- 策(19287)
共检索到6237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尹希果 陈刚 潘杨
通过利用1987 ̄200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的国有与非国有工业集聚现象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期间中国的工业集聚特征日益显著,而这主要又是源于非国有工业集聚程度的提高,非国有工业较之国有工业具有更为显著的集聚特征。我们对影响国有与非国有工业集聚因素所做的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国有企业改制的不彻底,其仍然承担了大量的政策性负担,使得各种经济因素对国有工业生产布局的影响仍然很微弱;而非国有工业由于产生并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其生产布局显然受到经济因素的支配,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理论和经济政策因素均对其具有很好的解释力。
关键词:
工业集聚 基尼系数 新经济地理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樊兰
改革开放让更多资源配置到效率较高的地区,这些地区工业集聚水平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地区以及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快速的经济增长也带来了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而协调好环境规制、外商直接投资和工业集聚之间的关系是兼顾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利用1998-2013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对环境规制、外商直接投资如何影响工业集聚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和工业集聚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目前我国的情况是各省、市、自治区的环境规制强度还处于倒"U"曲线的左边,适当提高环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卢福财 詹先志
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中,引入高铁变量,构建了高铁对沿线城市工业集聚影响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基于中部六省80个地级市的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以及中介效应方法对相关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开通高铁对于工业集聚度的提高有着显著且稳健的拉动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会随着高铁数量的增加而加强;高铁的工业集聚效应只在市辖区人口规模小于50万的城市显著,作用也最强;高铁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工业集聚,对国有企业的工业集聚则有反向作用;高铁通过影响工业劳动力的流动改变沿线城市工业集聚程度。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卢福财 詹先志
在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中,引入高铁变量,构建了高铁对沿线城市工业集聚影响的理论模型,并提出相关假设。基于中部六省80个地级市的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以及中介效应方法对相关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开通高铁对于工业集聚度的提高有着显著且稳健的拉动作用,并且这种作用会随着高铁数量的增加而加强;高铁的工业集聚效应只在市辖区人口规模小于50万的城市显著,作用也最强;高铁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工业集聚,对国有企业的工业集聚则有反向作用;高铁通过影响工业劳动力的流动改变沿线城市工业集聚程度。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马剑锋 秦腾 佟金萍 孙冬营
构建拓展形式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运用两阶段SYS-GMM方法,实证分析了以工业集聚和城市集聚为特征的经济集聚对用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业集聚与用水量之间存在以0.431位拐点的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只有当工业集聚水平超过这一拐点时,工业集聚对用水量才能显现出正外部性的抑制效应;城市集聚与用水量之间呈现为正"U"型曲线关系,城市的适度集聚有利于水资源的节约,过度集聚则会产生负外部性的"拥挤效应",推动用水量的增长;人口规模、人均GDP、城镇化及技术进步均对用水量增长产生正向的驱动效应,而人力资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柴志贤
一个地区的工业集聚与城市化水平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两个重要因子。本文利用1999—200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两阶段最小二乘回归,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密集型行业集聚水平与城市化程度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显著促进作用,但非技术密集型行业集聚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回归结果还表明:人力资本、研发存量与FDI对区域创新能力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关键词:
工业集聚 城市化 区域创新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珍珍 陈功玉
物流产业集聚已经成为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活力的关键。本文基于1998-2007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计算了我国的物流产业集聚度指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度的利益来源以及物流产业集聚度对工业增加值的影响。经分析得出物流产业集聚的发展存在空间结构上的差异。一些地区由于具有较强的资源禀赋优势和主导产业优势,而使得该地区的物流产业集聚度高于其他地区,同时这种物流产业集聚度的地区差异又导致了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发展水平的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贺小莉 王洪武 朱磊
天津市作为环渤海经济区的中心,如何通过产业集聚形成自己独特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带动整体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文章通过对传统产业集聚研究中使用的测算方法的分析,找到其存在的局限性,并将面板数据模型应用到产业集聚效应的测算过程中,测算了1998~2007年10年间天津市工业的产业集聚效应变动趋势,并选取典型行业对其集聚效应中包含的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特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产业集聚 面板数据 天津市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洪铎 陈和 李文宇
运用2002~201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就产业集聚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对促进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这一促进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即在东部地区最为显著,中部地区次之,而西部地区则最小。因此,要推动中国地区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进而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在于,如何促进中国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以及区域间产业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出口产品质量 外贸发展方式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金荣学 许广月
一、引言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不断软化和优化,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发展趋势。在服务经济时代中,现代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国民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张先锋 李燕云 刘有璐
本文分析了高校扩招影响工业企业集聚的内在机制,并利用2003-2012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高校扩招能够促进工业企业集聚。相对于研究生扩招,本专科生扩招对工业企业集聚的作用更为明显。(2)高校扩招对中高技术行业企业集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低技术行业企业集聚的作用不明显。(3)高校扩招性别结构的调整能够促进工业企业集聚。其中,女研究生扩招对中高技术行业企业集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女本专科生扩招对低技术行业企业集聚的作用不明显。(4)相较于东部地区高校扩招,中西部地区高校
关键词:
高校扩招 性别结构 工业企业集聚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秀娟
本文利用我国1978—2013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全国和东、中、西部两个层面去实证分析金融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997年前,金融集聚显著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1998年后,金融集聚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中部和东部地区金融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反方向影响不显著,但1998年后金融集聚显著缩小了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西部地区金融集聚在1978—2013年和1978—1997年两个时间段都会明显地拉大其城乡收入差距。1997年成为金融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拐点,原因可能是源于1996年的农村金融改革。
关键词:
金融集聚 金融发展 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孟源 郑义
文章基于1997-2010年省级层面的数据测算出中国的环境技术效率并在此基础上探讨FDI与工业污染排放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FDI、资本禀赋、国有产值比重、环境技术效率等变量对于我国的工业污染排放均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实证结果验证了"环境避难所"假说;FDI流入不仅直接带来大量的"三废"污染排放,而且通过关联效应驱动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工业化和"资本深化",间接导致污染排放增加;资本禀赋、国有产值居高不下均强化了污染排放,环境技术效率显著弱化了污染排放。
关键词:
FDI 资本深化 环境技术效率 污染排放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妍云
工业集聚,作为产业集聚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本文首先运用各省工业数据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工业的发展路径,从而得出了工业集聚也是我国目前的一种普遍现象;其次,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工业集聚效应,认为工业集聚会促进集聚地区劳动生产率和工业产值的提高,进一步导致各地区工业发展的不平衡。
关键词:
工业 集聚 效应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李惠娟
以新经济地理学为基础,运用2005年~2010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异质劳动力流动与服务业集聚的关系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高技能劳动力流动与生产服务业集聚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与生活服务业集聚的相关性弱;低技能劳动力流动与生活服务业集聚的相关程度较高,与生产服务业集聚的相关程度较低;高技能劳动力流动对服务业集聚的解释力强于低技能劳动力对服务业集聚的解释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