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35)
- 2023(6026)
- 2022(4995)
- 2021(4749)
- 2020(3937)
- 2019(9199)
- 2018(8778)
- 2017(16538)
- 2016(8787)
- 2015(10135)
- 2014(9641)
- 2013(9816)
- 2012(9134)
- 2011(8569)
- 2010(8278)
- 2009(7525)
- 2008(7288)
- 2007(6119)
- 2006(5436)
- 2005(4965)
- 学科
- 济(43521)
- 经济(43488)
- 方法(22016)
- 数学(20760)
- 数学方法(20645)
- 业(20513)
- 管理(20343)
- 中国(14156)
- 企(13531)
- 企业(13531)
- 农(11347)
- 贸(10857)
- 贸易(10852)
- 易(10693)
- 农业(7525)
- 财(7474)
- 业经(7318)
- 学(6943)
- 制(6599)
- 环境(6526)
- 出(6177)
- 银(6135)
- 银行(6116)
- 关系(6098)
- 行(6007)
- 发(5964)
- 融(5878)
- 金融(5878)
- 地方(4984)
- 划(4917)
- 机构
- 大学(134271)
- 学院(130198)
- 济(66933)
- 经济(66169)
- 研究(51876)
- 管理(48238)
- 理学(42135)
- 理学院(41639)
- 管理学(41063)
- 管理学院(40820)
- 中国(40002)
- 科学(29463)
- 京(28905)
- 财(26319)
- 所(26134)
- 农(24550)
- 研究所(24221)
- 经济学(23195)
- 中心(22241)
- 财经(22119)
- 经济学院(21064)
- 经(20630)
- 业大(19881)
- 农业(19644)
- 北京(18580)
- 院(18009)
- 财经大学(16854)
- 科学院(16693)
- 江(16508)
- 范(16040)
- 基金
- 项目(91119)
- 科学(73164)
- 基金(70872)
- 研究(64091)
- 家(63697)
- 国家(63277)
- 科学基金(53367)
- 社会(45211)
- 社会科(43219)
- 社会科学(43211)
- 基金项目(36301)
- 自然(33031)
- 自然科(32367)
- 自然科学(32358)
- 自然科学基金(31872)
- 省(30861)
- 资助(30062)
- 教育(28955)
- 划(27722)
- 编号(22432)
- 部(22418)
- 国家社会(21343)
- 中国(21179)
- 重点(20885)
- 发(19757)
- 教育部(19349)
- 创(18652)
- 成果(17917)
- 人文(17843)
- 创新(17673)
共检索到1905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陈鑫 陈啸
本文从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收敛问题争议出发,考察1979—2015年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波动特征及其对收敛性质的影响,尝试从经济周期角度解释现有争议,并在消除经济周期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分布动态法重新审视全要素生产率收敛态势。研究发现:(1)全要素生产率地区差距波动具有显著周期性,短期波动会干扰均衡状态估计,导致收敛分析结论随着研究样本起止时间变化;(2)在消除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布由初始(1979年)单峰分布向期末(2015年)双峰分布演变,未来将长期稳定在"富国"和"穷国"俱乐部收敛状态,多数地区将收敛于"穷国"俱乐部,少数地区收敛于"富国"俱乐部;(3)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布具有流动性,上游地区增速有所回落,下游地区持续表现出对中上游地区的追赶效应,部分地区还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钟世川 梁经伟
文章利用包含两类增强型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为要素投入结构变化效应、技术进步偏向变化效应、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变化效应和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变化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1978—2020年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各要素之间呈互补关系,技术进步大致偏向资本,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明显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分解效应上,全国技术进步偏向变化效应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走势大致一致,但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变化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影响最大;在收敛性上,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杨骞 徐青 陈晓英
在数据包络分析(DEA)框架下测算中国的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并利用标准差椭圆技术、Dagum基尼系数和多种收敛方法揭示中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的时空格局、地区差距及收敛性特征。结果表明:2011—2017年,中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整体偏低,但呈持续增长态势,大部分省份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增长较快的省份主要来自东部地区,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偏低。中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的分布重心存在由东北向西南转移的趋势,南北方向上分布更加集聚。中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呈先上升后平稳波动的变化趋势,地区间差距是其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中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总体上存在σ收敛、β收敛,相对丰水地区、轻度缺水地区和中度缺水地区的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均存在绝对俱乐部收敛和条件俱乐部收敛,重度缺水地区仅存在条件俱乐部收敛,极度缺水地区不存在俱乐部收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夏永红
采用Met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2005—2020年中国284个城市和三大区域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并将其分解为组内效率变化、最佳实践差距变化和技术领先变化;同时,利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三种方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显示:在研究样本期间全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最佳实践差距变化上升,而组内效率变化和技术领先变化略有下降;全国和三大区域城市的组内效率变化平均值最大,说明其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主要来自组内效率变化,东部地区技术领先差距变化均值等于1,说明东部地区具有技术领先效应;全国和三大区域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不存在σ收敛,但是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城市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增长率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夏永红
采用Met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2005—2020年中国284个城市和三大区域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并将其分解为组内效率变化、最佳实践差距变化和技术领先变化;同时,利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三种方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进行收敛性检验。结果显示:在研究样本期间全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最佳实践差距变化上升,而组内效率变化和技术领先变化略有下降;全国和三大区域城市的组内效率变化平均值最大,说明其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主要来自组内效率变化,东部地区技术领先差距变化均值等于1,说明东部地区具有技术领先效应;全国和三大区域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不存在σ收敛,但是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城市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增长率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士健 权英 宋立群
文章基于2006—2015年我国服务型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运用σ收敛和β收敛检验,从时期、产业和地区三个角度对服务型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收敛性检验,并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TFP变动的因素。研究发现:服务型制造业的TFP指数、技术效率指数呈绝对β收敛趋势,但技术进步指数具有绝对β发散性;细分产业间的绝对β收敛性明显;服务型制造业在区域上具有明显的俱乐部趋同性,东、中、西部地区内部的绝对β收敛速度均明显高于总体水平;条件趋同研究表明,行业规模、盈利状况、研发投入、人力资本水平、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士健 权英 宋立群
文章基于2006—2015年我国服务型制造业的面板数据,运用σ收敛和β收敛检验,从时期、产业和地区三个角度对服务型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收敛性检验,并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TFP变动的因素。研究发现:服务型制造业的TFP指数、技术效率指数呈绝对β收敛趋势,但技术进步指数具有绝对β发散性;细分产业间的绝对β收敛性明显;服务型制造业在区域上具有明显的俱乐部趋同性,东、中、西部地区内部的绝对β收敛速度均明显高于总体水平;条件趋同研究表明,行业规模、盈利状况、研发投入、人力资本水平、政府支持、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度等是形成服务型制造业TFP行业差异的主要原因,但影响力度各不相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邢育松 安烨 Ka Zeng
文章采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Malmquist指数方法,以2000—2015年30个省份饮料制造业的平衡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饮料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趋势以及收敛性问题。结果表明:中国饮料制造业TFP提高的动力源泉为技术进步;中国及三大区域的饮料制造业TFP增长率呈现出"倒U型"态势,中部和西部地区饮料制造业的TFP增长率显著地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东部地区饮料制造业的TFP增长率显著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饮料制造业TFP增长呈现出不显著的绝对收敛及显著的条件收敛特征,而三个区域的饮料制造业TFP增长呈现出显著的条件收敛特征。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胡亚茹 陈丹丹
传统索洛余值法关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测算未剥离R&D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为了克服由此产生的高估"真实"TFP增长率和低估要素配置结构效应问题,本文以SNA2008和CSNA2016中R&D资本化核算改革为契机,基于资本服务理论和引入R&D资本的扩展CD生产函数,测算R&D资本并解决重复计算问题,重构基于增加值生产可能性前沿函数的TFP增长率分解框架,据以探究中国高技术产业的TFP增长内在动力,并对要素配置的"结构红利假说"进行再检验。研究发现:总体上,技术效应是高技术产业TFP增长的主导来源,但要素配置的"结构红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趋势上,高技术产业TFP增长的技术效应呈上升趋势,而要素配置结构效应呈下降趋势,尤其是2012年以后的经济新常态阶段结构效应表现为"结构负利";从要素角度看,R&D资本配置的结构红利在逐期上升但份量较小,劳动配置结构效应起主导作用;从行业角度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是技术效应的主要影响行业,而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是要素配置结构效应的主要影响行业。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推进中国高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政策参考。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胡建辉 李博 冯春阳
本文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方向性距离函数与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方法测度了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30个省份2005—2013年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并就公共支出政策在城镇化作用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的影响效应与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单纯依靠规模化形式的城镇化发展对增进东西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不明显,但对中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却有积极作用;仅仅依靠扩大政府干预程度和规模对三大区域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无益处,而从结构安排上看,提高福利性公共支出占比对增进东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不明显,但却明显有利于西部地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改进,增加投资性领域的公共支...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余泳泽
本文从核算方法调整入手,采用检验后的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对1978-2012年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再估算并对空间收敛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两种资本存量核算方法下,中国TFP年均增幅分别为1.679%和1.630%,主要来自于规模效率改进和技术进步。(2)在考虑了TFP空间外溢效应的情况下,中国省际TFP的收敛速度加快,收敛周期缩短,这主要得益于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的空间收敛。采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得出的省际TFP空间收敛速度有差异,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省际TFP空间收敛速度降低。(3)加入"中国式分权"的制度因素后,省际TFP的空间收敛速度有所提升,说明在"中国式分...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孟菲 郑晶
基于2007—2017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农业生产(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模型、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方法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分三个阶段进行检验,并分析各省份农业TFP的时间演变特征及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1)与不考虑环境因素和考虑环境因素得出的农业TFP相比,考虑农业碳吸收量得出的农业TFP更精确。(2)中国农业TFP在时间维度和空间区域上差异明显且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3)农业技术进步是中国农业TFP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技术效率保持稳定态势,对农业TFP增长的贡献度有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孟菲 郑晶
基于2007—2017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农业生产(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模型、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方法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分三个阶段进行检验,并分析各省份农业TFP的时间演变特征及空间异质性。结果显示:(1)与不考虑环境因素和考虑环境因素得出的农业TFP相比,考虑农业碳吸收量得出的农业TFP更精确。(2)中国农业TFP在时间维度和空间区域上差异明显且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3)农业技术进步是中国农业TFP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技术效率保持稳定态势,对农业TFP增长的贡献度有限。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林春
英国著名政经杂志《经济学人》曾提出:克强指数比官方GDP更能客观反映中国经济的现实状况。笔者以此为依托,利用克强指数替代GDP作为产出变量,从传统和质量两个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笔者采用DEA-MAlMquist模型对中国29个省区2000年~2012年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再估算,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了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及其收敛性特征。研究表明:相对于传统视角,质量视角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显著降低,这进一步验证了克强指数下无论传统还是质量的tFP都要比GDP下tFP描述得准确、合理。技术进步成了区域间克强指数下质量tFP差异的主因。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宇
FDI的流入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所起到的影响一直是存在较大争论的问题。本文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我国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情况进行了估算,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讨论了FDI的流入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并由此认为FDI的流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不会在短期内得到体现,而更多的表现为一种长期趋势性过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