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30)
2023(15300)
2022(12600)
2021(11486)
2020(9748)
2019(22145)
2018(21603)
2017(40683)
2016(22513)
2015(25532)
2014(25360)
2013(25105)
2012(23261)
2011(21094)
2010(20926)
2009(19621)
2008(19712)
2007(17697)
2006(15503)
2005(13985)
作者
(69577)
(58535)
(58488)
(55477)
(37112)
(28018)
(26566)
(22817)
(22161)
(20721)
(20071)
(19585)
(18726)
(18539)
(18352)
(18156)
(17928)
(17348)
(16951)
(16827)
(14761)
(14478)
(14112)
(13287)
(13239)
(13109)
(12853)
(12823)
(11857)
(11839)
学科
(96032)
经济(95931)
管理(61806)
(59396)
(46524)
企业(46524)
方法(43203)
数学(38105)
数学方法(37741)
中国(28369)
(26909)
(24212)
(22338)
业经(21098)
(20383)
贸易(20375)
(19843)
农业(17929)
(17351)
地方(17190)
(15101)
财务(15066)
财务管理(15031)
(14997)
银行(14926)
(14359)
金融(14356)
企业财务(14318)
环境(14256)
(14239)
机构
大学(339896)
学院(334143)
(139201)
经济(136601)
管理(123020)
研究(121832)
理学(106499)
理学院(105144)
管理学(103211)
管理学院(102600)
中国(90354)
科学(77714)
(72885)
(66970)
(63810)
(61593)
研究所(58825)
业大(55019)
中心(54561)
农业(53447)
财经(50245)
(48990)
(45869)
北京(45552)
(44641)
经济学(44377)
师范(44077)
(43070)
经济学院(40342)
(38706)
基金
项目(228069)
科学(178673)
基金(168309)
研究(157979)
(151254)
国家(150104)
科学基金(125956)
社会(102541)
社会科(97226)
社会科学(97196)
基金项目(89183)
(86198)
自然(82844)
自然科(81031)
自然科学(80995)
自然科学基金(79606)
(75080)
教育(71874)
资助(68110)
编号(61319)
重点(52443)
(50908)
成果(50634)
(49006)
(46687)
科研(44524)
国家社会(44165)
创新(43943)
计划(43731)
教育部(42780)
期刊
(146457)
经济(146457)
研究(95020)
学报(64623)
中国(62025)
(60374)
科学(55579)
(47172)
大学(46539)
学学(43898)
管理(41665)
农业(40934)
教育(30288)
(28018)
金融(28018)
经济研究(25361)
财经(25267)
技术(24950)
(23124)
业经(22562)
(21773)
问题(20450)
图书(18882)
(18495)
(18167)
世界(16449)
国际(16329)
技术经济(16214)
业大(16197)
科技(15540)
共检索到4871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情报科学  [作者] 闫超栋  马静  
【目的/意义】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信息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愈加深刻,正日益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新形势下,研究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信息化的空间关联及其影响因素等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过程】本文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和QAP方法,研究分析了我国各省信息化空间关联的演变趋势、依存程度及相互效应。【结果/结论】中国信息化发展存在显著的地区不均衡性,随着时间推移信息化水平整体提高,区域差异逐步缩小;考察期内我国省际信息化空间关联日益密切,相互影响逐步增强;江苏、上海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杨桂元  吴齐  涂洋  
文章基于网络分析和QAP方法,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碳排放的空间网络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间内,我国碳排放空间网络整体结构较为稳定、联系较为密切;上海、北京、天津等处在网络的中心位置,发挥着中介作用;环渤海等地区属于"双向溢出"板块,江浙沪等属于"净受益"板块,新疆等资源丰富地区和中部地区为"净溢出"板块,东北和西北等地区属于"经纪人"板块;碳排放的溢出效应具有传递特征;空间邻接关系、能源消耗差异和城镇人口差异对碳排放空间关联关系产生显著的影响,产业结构差异和消费水平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该网络的关联关系;区域间能源消耗和城镇人口相似性越高,省份之间碳排放的空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景旺   李林汉  
文章从金融技术创新、金融市场创新、金融监管创新和金融生态创新这四个方面构建金融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出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金融创新水平,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金融创新的空间网络关联特征分析,并利用二次指派程序法对金融创新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金融创新的空间关联显著,各地直接或间接都存在联系,金融创新空间关联网络较为稳定;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福建在金融创新空间关联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城镇化和物质资本积累水平的差异会扩大地区之间金融创新水平差距。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余华义  
过去文献对于中国能耗强度的探讨大都基于宏观角度,缺乏对中国地区能耗强度地区差异和空间关联性的分析。本文首先利用空间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中国地区能耗强度的分布,结果显示中国各地区能耗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且呈现东、西部分块集聚的特征;其次,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对中国30个省级区域能耗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估计,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市场化程度和科技投入对能耗强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重工业比重和能源丰裕程度对能耗强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回归系数不显著;最后,对中国地区能耗强度的空间溢出和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东、西部间有明显的溢出效应,控制空间效应后仍呈β收敛趋势,且交通基础设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红霞  雷佳  
基于经济活动的空间关联角度,应用关系数据,综合运用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等,从空间分布、空间关联强度、空间关联网络等三个层面分析省际金融科技发展的空间组织规律,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金融科技关联网络的空间结构呈明显的东部多核、西部少核、多中心网络化发展的特征,地理临近引发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省际间存在明显的空间距离衰减效应;(2)近十年中,省际金融科技关联网络由单向松散型演变为多向密集型,最终形成以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为核心并辐射全国的纺锤型团簇状网络;(3)网络核心—边缘特征明显,北京、上海等占据主导,是重要外溢源,同时,位于网络边缘的地区增速明显,正逐渐改变传统区位、经济基础等相对比较优势的影响;(4)目前,整体关联网络以三四级联系为主,但弱联系逐年下降,有效联系网络不断扩大,正处于网络加速架构的提质增效阶段;(5)地理临近、经济基础、市场化水平、网络化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技术创新水平等是影响空间并联网络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韶艳   王敬霞   马静  
文章基于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国31个省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月度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全局层面解析省份之间价格溢出的空间关联特征和微观传导结构,并进一步探究了区域价格传导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除西藏外的30个省份之间存在较为丰富的价格传导关联关系;区域价格传导具有明显的梯度溢出特征,东部地区大部分省份与中部地区部分省份是区域价格传导的“动力源”与重要“枢纽”,西部地区省份则更多地扮演着价格“接收者”的角色;区域间地理距离上的邻近,国内生产总值、人口规模的差异是产生价格跨区域传导的重要影响因素。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岑磊  
利用2000-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和固定效应模型,对影响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显示,物流信息化投入、政府支持力度等因素是影响我国物流信息化水平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霍明  胡继连  邵宏宇  
本文以社会信息化的视角,选取相应的代表性指标,依据统计年鉴中我国29个省市区2005年至2012年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随机前沿分析中的B-C模型,对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进行研究,并对我国东中西经济三大区域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社会信息化对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传统信息媒介的影响作用远远高于新型信息媒介。而在考虑信息化影响的前提下,三大经济区域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范秋芳   刘孜   邢相飞  
文章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能源使用绿色化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能源使用绿色化空间动态关联整体网络显示出“无标度”和“小世界”特征,溢出效应明显;(2)经纪人板块均匀涉及东、中、西部地区省份,发挥着良好的“过渡桥”作用,净溢出板块的西部和东北地区省份发挥了良好的“能源库”作用,但是处于空间网络中的边缘地带,净溢入板块的京津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省份辐射力强且对周边省份的资源利用力度较大,但其溢出程度与其自身综合实力严重不匹配。(3)资本存量、清洁能源禀赋等较大程度地驱动了能源使用绿色化空间关联发展,政策力度和信息化水平驱动力较小,技术创新驱动效果并不显著;空间近邻优势能有效促进各类资源的流通和共享,远距离并未削弱能源使用绿色化的空间溢出效应,验证了中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清洁能源跨省份、跨区域输送工程成效明显。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高学东  潘莹雪  薄启欣  
以中国内地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就业环境、就业状况、就业能力、劳动报酬、社会保障、劳动关系6个维度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11—2020年各省份的就业质量水平,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中国省际就业质量的空间相关性,选取空间杜宾模型的时间空间双固定效应分析就业质量受本地和邻近省份影响的程度。结果表明:(1)中国就业质量整体水平不高,2011—2020年就业质量指数均值仅为0.318,各省份就业质量差异较大。(2)社会保障维度的权重最高,且是就业质量的关键维度,劳动报酬维度的权重次之,就业能力维度的权重最小。(3)中国省际就业质量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具有空间聚集特征。(4)财政支出对本地就业质量的影响最强,信息化水平及技术水平的提升会对邻近省份的劳动力资源产生虹吸效应,工业化水平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不显著,产业结构是中国就业质量提升的阻碍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小胜  余芝雅  安庆贤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很多环境污染指标在世界排名也显著提高。那么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否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经济增长对环境一定是有害的吗?也就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中国是否存在?围绕着这些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讨。但是很多文献都是利用人均收入和人均排放关系来识别是否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没有认清这两者都是生产过程的产出,是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导致产出的结果。忽略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和产出组合的效率变化,只研究两个产出之间的关系会影响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检验基础,也妨碍环境效率影响因素的识别。正是循着这个方向,很多学者构建了一个综合的环境绩效指标。通...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婷  郑垂勇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水利行业的水利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发展现代化水利的重要需求。水利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涉及的结构复杂、技术广泛、规模庞大以及涉及面广等特点造成影响水利信息化的因素错综复杂。为了理清这些因素相互间的层次关系,文章运用ISM方法对水利信息化影响因素进行建模分析,得到水利信息化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从而区分出了表层基础因素、中间层动力因素、相关层动力因素以及导向层动力因素。通过综合分析得出:(1)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程度以及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是水利信息化发展的表层基本因素;(2)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水利信息化人才队伍、信息化思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杰  张胜  王涛  
文章基于1999—2015年中国各省土地利用、能源、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结合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碳排放计算方法、STIRPAT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土地利用(耕地、园地、林地和草地)的碳排放总体以碳吸收为主,并以114.19×104t/a(P<0.001)的线性速率增加。(2)各省由能源消税折算的建设用地碳排放量增加规模较大,呈显著的线性增加趋势(P<0.001),表明短期内通过技术进步推动工业碳减排存在经济发展惯性阻力。(3)建设用地碳排放是中国及其各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主体,土地利用的碳吸收量仅占其5.5%左右。(4)中国及各省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在持续降低,而人均碳排放强度在持续升高。(5)影响中国及各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因素主要为第二产业产值,其他依次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第三产业产值、人口数量和第一产业产值。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宗义  刘静  刘亦文  
我国省际能源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要进一步促进能源综合利用,需要在区域层面对能源效率差异形成的因素作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以寻求更加合理有效的促进宏观能源效率改进的理论与方法。本文基于2007年的截面数据,运用能很好地消除各因素间多重共线性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建模,选取了14个变量来代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对外开放程度、投资水平、政府影响力、制度因素、能源价格和地理因素这10个因素,分析了各因素对能源效率地区差异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中外商投资比重、工业增加值中高耗能产业比重以及煤炭消费比重的差异是造成能源效率地区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这说明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雪青  娄香珍  杨秋波  
我国建筑业存在着高消耗、高污染和低能效等问题。提高建筑业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对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区域建筑业为研究对象,在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框架下,基于30个省份2005-2008年的面板数据,利用DEA方法对各省的建筑业能源效率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省份建筑业能源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黑龙江、上海和浙江效率最高,各年的效率值均为1,内蒙古和山东的效率最低,各年的效率值均不足0.3。在此基础上,本文从能源消费结构、产业发展程度、产业组织特征、辅助产业发展程度和科技水平5个方面选取10个变量,利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了各变量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能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