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213)
- 2023(19250)
- 2022(16281)
- 2021(15137)
- 2020(12891)
- 2019(29747)
- 2018(29213)
- 2017(54044)
- 2016(29706)
- 2015(33812)
- 2014(33481)
- 2013(33122)
- 2012(30555)
- 2011(27708)
- 2010(27691)
- 2009(25791)
- 2008(25580)
- 2007(22430)
- 2006(19525)
- 2005(17401)
- 学科
- 济(123603)
- 经济(123467)
- 管理(80770)
- 业(77557)
- 企(62552)
- 企业(62552)
- 方法(57989)
- 数学(51489)
- 数学方法(50699)
- 中国(35137)
- 农(32788)
- 财(30231)
- 学(28871)
- 贸(26563)
- 贸易(26553)
- 易(25910)
- 业经(25522)
- 地方(23640)
- 农业(22046)
- 制(21693)
- 理论(19163)
- 银(18831)
- 银行(18743)
- 融(18658)
- 金融(18653)
- 务(18391)
- 财务(18326)
- 和(18288)
- 财务管理(18280)
- 环境(17957)
- 机构
- 大学(434433)
- 学院(430041)
- 济(175275)
- 经济(171865)
- 管理(160605)
- 研究(153771)
- 理学(139610)
- 理学院(137867)
- 管理学(134933)
- 管理学院(134157)
- 中国(114787)
- 科学(98672)
- 京(93165)
- 农(82060)
- 所(80232)
- 财(77114)
- 研究所(73810)
- 业大(70101)
- 中心(69405)
- 农业(65362)
- 江(63000)
- 财经(62293)
- 北京(58516)
- 范(57135)
- 经(56842)
- 师范(56367)
- 院(55165)
- 经济学(54536)
- 州(49761)
- 经济学院(49282)
- 基金
- 项目(296799)
- 科学(232662)
- 基金(217467)
- 研究(205488)
- 家(194945)
- 国家(193420)
- 科学基金(163311)
- 社会(130412)
- 社会科(123597)
- 社会科学(123561)
- 省(114197)
- 基金项目(113946)
- 自然(109751)
- 自然科(107273)
- 自然科学(107232)
- 自然科学基金(105344)
- 划(98909)
- 教育(95773)
- 资助(90527)
- 编号(80166)
- 重点(68461)
- 部(65538)
- 成果(65045)
- 发(63368)
- 创(61200)
- 科研(58139)
- 创新(57452)
- 计划(57313)
- 课题(56470)
- 教育部(55151)
- 期刊
- 济(182993)
- 经济(182993)
- 研究(121151)
- 中国(83243)
- 学报(80198)
- 农(72791)
- 科学(71056)
- 财(59549)
- 大学(59305)
- 管理(57961)
- 学学(56018)
- 农业(49761)
- 教育(44662)
- 技术(37007)
- 融(35258)
- 金融(35258)
- 经济研究(31032)
- 财经(30732)
- 业经(28235)
- 业(27903)
- 经(26474)
- 问题(24145)
- 版(23110)
- 贸(22907)
- 统计(22424)
- 业大(20959)
- 技术经济(20746)
- 图书(20297)
- 国际(20286)
- 科技(20254)
共检索到6300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桂新 潘泽瀚 陆燕秋
文章通过对2000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区域模式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但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局部性变化。如人口迁出和迁入的分布都呈一定集中趋势,且迁入集中趋势尤为明显;人口迁出呈"多极化",迁入则更加集中化;一些重要的人口迁出地和迁入地的迁出和迁入强度表现出强者恒强、强者更强的特征。人口迁入重心北移,长三角都市圈取代珠三角都市圈成为21世纪以来省际人口迁入的主要地区。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及其变化,主要是迁入地城镇收入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吸引作用明显增强所致,并与空间距离等恒定因素的影响相对弱化有关。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劳昕 沈体雁
文章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对中国流动人口在地级市层面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演化进行探讨。研究结果显示,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仍然是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城市是跨省人口流动的主要吸引中心,吸引核心区逐渐由珠三角向北移动;从两次普查间人口流动分布的变化趋势看,绝大部分地级市的人口流动规模和强度有所增加,人口流动规模的空间分布态势基本不变,人口流动强度的空间分布则渐趋分散;跨省与省内流动人口相比,其分布较为集中,且大部分地级市仍以省内流动为主;人口流动强度与人口流动规模相比,受城市等级影响较小,空间分布较均匀,西北边疆(主要是新疆地区)城市人口流动规模较小而流动强度较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易成栋
根据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分析了中国城镇家庭住房来源与产权的省际差异。住房来源与产权选择省际差异不明显;基本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住房来源中商品房来源与产权选择中租赁商品房比重高。相关分析表明:地区市场化指数与市场型住房正相关,收入和产权关系不明显,国有经济比重与行政型住房正相关,城市化率与购商品房比正相关,价格和住房产权负相关。这说明了制度变迁和地区经济差异对住房选择的影响。
关键词:
住房来源 产权 省际差异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桂新 陈玉娇
利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考察2015~2020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省际差异。研究发现,近年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等宏观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造成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人口迁出省份昔日东迁人口“逆势”回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缩小,导致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呈分散化及其区域分布的均衡化。分析其影响因素显示,城乡收入差距等经济因素仍是影响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的最主要因素,但其作用已显弱化;空间因素的作用也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出现减小趋势;开放度等良好的市场化及人文社会环境已对迁移人口选择目的地表现出一定的影响力。各因素对省际人口迁移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存在明显省际差异。
关键词:
省际人口迁移 目的地选择 省际差异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凌华 王卓
构建多民族和谐共存的良好格局需要从宏观上把握中国族际居住隔离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文章基于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民族人口资料,以334个地级市和4个直辖市的聚居隔离指数为研究对象,使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中国20002010年族际居住隔离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族际居住隔离空间分布格局基本稳定,中西部交界高冷偏僻地区的族际居住隔离度较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族际居住隔离度较低;局部地区的族际居住空间格局发生变化,新疆北部、黑龙江北部、福建南部与广东北部沿海地区的族际居住隔离增强,长江三角洲和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胡华清,刘旭
基于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迁移年龄模式研究①胡华清刘旭ABSTRACTBasedonthemigrationdatafromthefourthcensusofChina,theauthorspro-poseamethodtoestimatethea...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成瑞
人口普查的目的,在于开发利用普查资料,取得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本文简要地阐明我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开发利用的情况、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这对于进一步深入开发利用这次普查资料,对于下次人口普查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好,可能是不无裨益的。 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的开发利用工作是随着资料的公布和提供而逐步展开的。1982年10月公布第一批手工汇总的简要资料之后,开发利用工作开始起步;1983年底公布10%抽样的电子计算机汇总资料后,开发利用工作全面展开;1985年7月公布电子计算机汇总的全部资料后,开发利用工作进一步发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成瑞
本文是作者应国际人口科学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Union for fhe ScientificStudy of Population)之邀撰写的一篇论文,已在1985年6月5—12日于意大利弗罗伦萨举行的国际人口会议《中国1982年人口普查》专题讨论会上宣读,并进行了讨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桂新 潘泽瀚
根据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流动人口已形成省内为主、省际为辅的分布特征,省内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人口大省,省际流动人口的迁入地主要分布在城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省份,迁出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人口大省,省际流动人口的迁出分布较为分散,而迁入分布较为集中,省内流动人口多的省份省际迁移人口也会较多。这些流动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省内人口迁移主要受人口规模因素的影响,省际人口迁移则主要受迁入省的城镇经济发展水平、迁出省的人口规模,以及空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马忠东
文章基于1982~2015年人口普查和1%人口调查数据,计算了所有普查年5年跨县迁移量,从1982年到2010年再到2015年,人口总迁移量从2 863万升到1.46亿,再下降到1.32亿。其中,户籍迁入的永久迁移从2 420万下降到1 976万后,继续下降到1 432万;离开户籍县的临时迁移从443万增长到1.26亿,然后微降至1.18亿;临时性的务工迁移从不足200万增长到7 033万后,再下降至5 707万。文章发现,人口迁移已实现从计划性的永久迁移向市场性的临时迁移的转变,对市场转型、城镇化和工业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人口迁移实现了从个人行为向家庭行为的转变。与2000年相比,2010年劳动力峰值受高校扩招影响,从5.9%上升到9.5%,已婚青壮年的迁移率比10年前大幅提高,并取代未婚青年人群成为迁移的主流。此外,由累积值计算的2010年儿童留守率高达62.8%,中青年妇女净留守率为21.7%,表明市场化后风险的提高迫使家庭居住分离以劳动力迁移的方式来分散风险。一旦克服风险约束后,回流增加较快。文章建议,政府在政策上营造宽松环境,以保障未来迁移向优质化、家庭化和长期稳定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人口迁移 经济转型 中国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丁金宏,杨鸿燕,张浩光,陆萍萍
论文讨论了罗吉斯迁移模式定义在运用中的局限性 ,并提出了变通方案 ;利用浦东新区 2 0 0 0年人口普查迁移数据 ,对区内迁移、市内迁入和市外迁入人口的年龄模式作了细致解读 ,揭示了复杂人口迁移模式背后潜藏的“单纯性”。
关键词:
人口迁移 罗吉斯 迁入 迁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当一个人作出迁移的决定之后 ,还需要作出向何处迁移的决定。在以往的研究中 ,对于人口迁移的迁入地选择过程缺乏研究。本文利用 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 ,通过建立人口迁移分析矩阵 ,探讨了对人口迁移迁入地选择过程进行分析的实现方法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朱明芬
本文基于在杭州务工的543名农民工1995~2008年的追述式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农民工家庭人口迁移态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近14年中,杭州外来农民工家庭人口迁移发生率总体上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夫妻携子女迁移的情形日益增多,人口迁移间距越来越短,入迁居住方式更加城市化。除了个人特征外,以新迁移理论为依据的家庭因素对农民工家庭人口迁移行为有较好的解释能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博 金淑婷 陈兴鹏 石培基 庞家幸 达福文
依据中国1982—2010年四次分县(区)人口普查数据,借助标准差椭圆分析方法、多阶段嵌套Theil系数、重心曲线、空间分布图系等研究方法,对中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演变态势。结果表明:(1)近3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位移距离变化较小,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稳定,东北—西南方向人口空间分布呈现出不断集聚趋势,西北—东南方向人口空间分布则呈现出分散趋势。(2)多阶段嵌套Theil系数计算结果表明,中国人口空间分布差异总体呈缓慢缩小趋势,但省内人口空间分布差异和地级行政单元内的空间分布差异却呈现出明显增强趋势。(3)人口分布密度变化重心曲线呈"波浪"形,有西北向东南方向人口密度逐步由稀疏趋于稠密的趋势;基于分布图系、人口重心曲线将人口密度变化区域划分为无人区、极端稀疏区、相对稀疏区、中等分布区、低度密集区、中度密集区、高度密集区、极端密集区8大类型区,整个研究阶段八大类型区的县级行政区数量及人口数量变化较为明显。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段成荣
利用1988年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资料,本文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个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和婚姻状况等个人特征在决定个人是否进行省际人口迁移方面有着显著影响作用。 利用该次调查提供的省际人口迁移“时间”信息,本文对“时间”因素在人口迁移研究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人口迁移发生时点上的个人特征来分析个人进行省际人口迁移的概率,比利用调查时点上的个人特征来分析个人进行省际人口迁移的概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时间”因素在人口迁移研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