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66)
- 2023(10032)
- 2022(8264)
- 2021(7527)
- 2020(6169)
- 2019(14056)
- 2018(13563)
- 2017(25336)
- 2016(12964)
- 2015(14712)
- 2014(14142)
- 2013(14511)
- 2012(13697)
- 2011(12927)
- 2010(12697)
- 2009(11920)
- 2008(11473)
- 2007(9938)
- 2006(9229)
- 2005(8724)
- 学科
- 济(84860)
- 经济(84799)
- 管理(32824)
- 方法(28682)
- 业(26655)
- 数学(26197)
- 数学方法(26035)
- 中国(22507)
- 地方(20995)
- 企(19918)
- 企业(19918)
- 农(15345)
- 地方经济(14605)
- 贸(14375)
- 贸易(14366)
- 易(13949)
- 学(13717)
- 业经(13515)
- 财(11732)
- 环境(11532)
- 融(11353)
- 金融(11352)
- 制(11225)
- 银(10175)
- 银行(10157)
- 农业(10154)
- 关系(10127)
- 行(10001)
- 发(9806)
- 和(9217)
- 机构
- 大学(198574)
- 学院(194626)
- 济(102630)
- 经济(101171)
- 研究(78499)
- 管理(70271)
- 中国(60882)
- 理学(60124)
- 理学院(59368)
- 管理学(58528)
- 管理学院(58141)
- 科学(42861)
- 财(42571)
- 京(42496)
- 所(39253)
- 研究所(35550)
- 经济学(35247)
- 财经(34189)
- 中心(33306)
- 经济学院(31513)
- 经(31371)
- 院(28047)
- 北京(27667)
- 江(27532)
- 农(27252)
- 财经大学(25497)
- 范(25386)
- 师范(25217)
- 科学院(24420)
- 业大(23397)
- 基金
- 项目(127438)
- 科学(102875)
- 基金(97276)
- 研究(93603)
- 家(85041)
- 国家(84503)
- 科学基金(72112)
- 社会(65765)
- 社会科(62696)
- 社会科学(62684)
- 基金项目(49638)
- 省(45355)
- 自然(42843)
- 自然科(41916)
- 自然科学(41906)
- 教育(41314)
- 自然科学基金(41172)
- 资助(40334)
- 划(39260)
- 编号(33912)
- 部(29964)
- 国家社会(29858)
- 发(29792)
- 重点(29393)
- 成果(27952)
- 中国(27660)
- 教育部(26187)
- 创(25964)
- 发展(25147)
- 人文(24937)
共检索到3106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俏茹 刘金全 刘达禹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在中高速水平上形成的阶段性收敛态势已基本确立,但是全国部分省份的经济周期走势出现了异化的趋势和苗头。鉴于此,本文利用层级动态因子模型将1988—2016年中国各省份经济周期波动的成因进行分解,随后对各省份经济周期的一致波动、区域联动与异质分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发现:从全国的共性变化看,全国共同因子在多数省份经济周期波动中的贡献都占据主导地位,表明中高速、低波动的新型增长模式是现阶段中国多数省份经济增长的共同表象,这意味着全国经济总体发展向好的态势具有广泛的中观支持;而进一步深入至区域层面的探讨表明,中国四大板块的区域经济周期呈现出东部地区先行引领,中西部地区后发跟随和东北部地区相对独立的三元分布态势;省级层面的经济周期个体效应显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内的省级经济周期成分具有明显的"俱乐部收敛"趋向,而东北三省的个体经济周期则呈现出不断异化的走势。因此,各级政府应高度警惕新常态下省级经济增长的局部异化风险,加强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协调机制,加快在中高速水平上促成东部引领、中西跟随和东北追赶的全局稳态。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杨开忠 欧阳一漪 王宇光
通过研究1979—2017年我国31个省(区市)经济周期的波动特征和协动性水平发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省域经济周期波动呈现平滑化、微波化特征,1995年后协动性水平明显增强,密度、距离、分割、异质性(即"4D")对省域经济周期协动性均具有显著影响。在"4D"影响中,地理毗邻与周期协动性负相关,反映出我国相邻各省域间分割严重,行政和贸易壁垒问题较强;人均GDP差距与周期协动性正相关,反映出我国省域经济周期协动性水平整体虽然提高,但人均收入扩大的趋势尚未改善。在分区域"4D"影响分析中发现,东部地区受外商直接投资度、产业结构差异影响最大,中部地区受对外开放度、人均GDP差距影响最大,西部地区受对外开放度、产业结构差异影响最大。地理毗邻变量在东、中、西部三地的回归结果均不显著,说明三地内部省域分割仍然比较严重,区域一体化程度有待提高。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欧阳志刚
本文基于国际经济周期理论,使用共同趋势与共同周期的方法检验中国经济波动的国际协同,基于此分解中国经济增长与国际经济增长的共同趋势与共同周期,进而针对共同趋势与共同周期分别设定非线性因子模型,以此刻画国际共同冲击、国别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波动的国际协同包括趋势与周期的协同。近期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趋势成分都处于下降通道中,周期成分虽有一定反弹但幅度较小。这一结果表明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艰难的国内外环境,且具有恶化的趋势。中国经济波动的国际协同既有外国冲击对中国的溢出效应,也有国际共同冲击的作用。当前的国际共同冲击、外国冲击和本国冲击的综合作用,使得...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朱文洁 陈磊 徐聿枫
省级经济周期波动研究对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实际GDP增长率视为经济周期波动,基于时变相关系数测算我国2005—2023年31个省份的经济周期波动同步性,分析其时变特征,借助时变一致度指数和FMM聚类,从周期阶段视角深入探究周期波动同步性的变动原因,并分析不同宏观经济因素对经济周期波动同步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在样本期内,我国省级经济周期波动的同步性呈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然后再上升,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变化。其中,2011年2季度至2019年4季度的经济周期波动同步性经历了初期缓慢、中期加速、后期稳定的阶段性下滑;2020年后,经济周期波动同步性快速提升,并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稳定。在多个时间段,存在与其他省份经济周期波动同步性有较大差异的关键省份。产业结构异质性可能是这些差异出现的主要原因。第二,在同步性下降阶段,各省份周期阶段的时间错位程度有所增加,但形态特征差异才是下滑的主要因素。以各省份平均周期阶段形态特征为依据,通过聚类分析,除湖北因新冠疫情影响被单独划分为一类外,剩余省份被划分为短周期低波动和长周期高波动两类。前者所含省份普遍有相对更强的经济韧性或更多元的产业布局,后者所含省份通常受全球经济发展态势影响较大或产业结构布局相对单一。属于同一类别的省份并无显著的地域特征。第三,实证研究表明,地理距离的拉近并不能显著提升各省份的经济周期波动同步性。放松地域限制后,属于同一周期阶段形态特征类别的省份经济周期波动同步性更高。经济规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相似度、物价水平差异、财政政策差异和对外贸易差异均会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同步性产生影响。但在同步性的上升、下降和稳定阶段,具有显著影响的宏观因素存在一定差别。经济规模以及产业结构相似度的提升在任何阶段均会显著提高经济周期波动同步性。基于此,应坚持推动各省产业多元化发展,加强区域内周期差异化省份的协调合作,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田素华 谢智勇
文章基于HP滤波等多种周期项分解方法,对1960~2016年中国和美国经济波动的周期特征、持续性等进行比较,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交叉相关系数检验研究中美两国经济的协同关系。研究表明,中国人均GDP波动幅度超过美国,持续性(时间序列相关)短于美国;中国经济收缩深度和扩张深度超过美国;中国分类经济指标的波动性从大到小排序为进口贸易、出口贸易、企业投资、政府支出、居民消费,居民消费平滑度低于美国。中美两国经济的协同关系有不断加强态势,居民消费是中美两国协同程度最高的分类经济指标。美国经济波动是中国经济波动的格兰杰原因。基于SVAR模型的脉冲响应过程显示,双边贸易是美国经济波动影响中国经济的重要渠道; 1单位美国人均GDP正向波动在当期会对中美双边贸易总额产生1. 0041单位的正向冲击,对中国人均GDP造成0. 3635单位的正向冲击。在中国省区和美国州区,高收入地区的经济波动(波动持续时间和波动深度)低于低收入地区,收入水平与经济周期波动呈负相关关系;中国省区之间的经济协同高于美国州区;中国省际经济与美国国家层面经济之间总体上呈负相关关系,美国州际经济与中国国家层面经济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中美两国高收入地区经济的外部相关性比较低,经济独立性高于中低收入地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小愉 吴凯 孙焱林
文章从变量指标选取、周期特征估计、协同性测算三个方面提出一种关于经济周期协同性的新估算方法,分别测算了区域与全国的总体协同性以及区域间的双边协同性,一方面,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历程解读省份经济周期协同性的演化趋势,另一方面,探讨以东、中、西部板块的传统思路划分政策区域的合理性。结果表明:省份经济周期分化特征突出,处于同一板块的省份也表现出显著差异,且金融危机过后经济周期的区域分化程度加深;处于不同协同性水平的省份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地理位置分布特征,且大部分经济发达省份与其他区域的协同水平低于平均水平。
关键词:
区域经济周期协同性 双边协同性 区域划分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军荣 颜琴
不同国家组群的FDI流入量与世界GDP增长率波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跨国公司对不同类别国家在不同经济景气阶段的投资态度。文章认为,跨国公司对发达国家具有较强的投资意愿,并且跨国公司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意愿随经济波动状况的变化而变化。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甚至高收入的石油国家的投资表现出明显的短期倾向和周期性,这是这些国家市场的有限性、经济对外依赖性和政府对经济的可控性差等因素对跨国公司综合影响的结果。
关键词:
世界经济 经济周期 直接投资 分布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周期的演变经历了由不同步到逐渐同步及同步性越来越明显的变动过程。这主要源于区域内的贸易联系及对市场的相互依赖日益增强的事实。面对新形势,双方应当进一步强化经贸交流和合作,以实现经济的共同繁荣。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戴金平 朱鸿
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金融体系运行是否独立于经济运行、是否具有"非中性"特征,是金融周期理论研究的起点。金融周期怎样影响长期经济增长和短期经济波动、传导机制如何,则是金融周期理论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与金融周期理论、债务-通缩理论、金融加速器理论、金融不稳定理论基本上构成了金融周期的理论基础。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周期对经济周期短期波动具有加速器作用,该作用具有非对称性;金融周期能够预测经济周期;金融周期对中长期经济增长波动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金融周期 经济周期 金融加速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林浩
美国的经济波动会影响中国的经济波动,因此有必要对两国经济波动的福利损失进行比较。文章在卢卡斯基准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经济周期波动成本模型,分别使用中国和美国的宏观时间序列进行数值计算,结果发现:在相同的模型参数下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的福利损失远高于美国,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福利成本达到美国的1.2~1.5倍左右,文章得到的结果远大于卢卡斯基准模型的估计结果。
关键词:
周期波动 福利成本 跨国比较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齐鹰飞 王宪勇
本文基于一个较为一般的动态一般均衡框架,从理论上探讨了技术冲击的长期影响。以此为基础,我们使用SVAR方法识别出导致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技术冲击,并且估计了它们对产出和通胀的动态影响,以及对二者波动的贡献率。结果发现,技术冲击虽然是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成因,但其贡献要远小于现有的其他实证结果。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陈乐一
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问题的研究进展很快,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解释至今没有形成一种较为完善和令人信服的理论观点。建国以来,中国经济在周期性波动中持续增长,取得了种种辉煌成就,也历经了种种坎坷。本文拟对90年代以来的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作些探讨。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梁琪 滕建州
本文采用最新的随机游走滤波分析方法对中国1952~2003年间的13个宏观经济总量的波动特征、共动性和因果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总产出的周期长度在改革开放之后呈现出延长且波动幅度下降的趋势,而且总产出的波动主要受到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出波动的影响,长期以来第一产业发展对总产出的制约在改革开放之后消失了,结果还显示要素投入在中国经济增长中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体来说,中国经济周期在改革开放以后呈现出更加明显的一般性周期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华冬芳 洪敏
文章利用萨缪尔森的"乘数-加速数"模型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运用Matlab软件对之进行模拟。分析了加速数、边际消费倾向与政府宏观调控时间、力度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周期的波动呈平稳且收敛的阶梯波动。
关键词:
乘数—加速数模型 经济周期波动 收敛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连平 吴金友
本文首先对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概况及不同学者的经济周期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不同滤波方法,对1978~2009年中国经济周期进行了划分,并对产生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和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和深入分析。
关键词:
经济周期 传导机制 滤波分解 向量自回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