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32)
- 2023(11735)
- 2022(9957)
- 2021(9353)
- 2020(7834)
- 2019(18252)
- 2018(17725)
- 2017(33222)
- 2016(17425)
- 2015(19585)
- 2014(19031)
- 2013(18691)
- 2012(16774)
- 2011(15137)
- 2010(14467)
- 2009(13045)
- 2008(12374)
- 2007(10126)
- 2006(8576)
- 2005(7334)
- 学科
- 济(76579)
- 经济(76503)
- 管理(49977)
- 业(45066)
- 方法(39227)
- 企(36990)
- 企业(36990)
- 数学(35411)
- 数学方法(34918)
- 中国(21232)
- 农(18766)
- 财(18089)
- 环境(15739)
- 业经(15198)
- 贸(14859)
- 贸易(14852)
- 易(14557)
- 学(13959)
- 农业(12489)
- 地方(12445)
- 和(11798)
- 制(11738)
- 务(11423)
- 财务(11373)
- 划(11349)
- 财务管理(11348)
- 技术(10895)
- 企业财务(10835)
- 理论(10373)
- 银(10293)
- 机构
- 大学(243503)
- 学院(241290)
- 济(108654)
- 经济(106978)
- 管理(98481)
- 理学(86747)
- 理学院(85878)
- 管理学(84410)
- 管理学院(83979)
- 研究(82023)
- 中国(62809)
- 京(50911)
- 科学(48421)
- 财(45843)
- 所(38608)
- 财经(38189)
- 中心(38066)
- 研究所(35816)
- 农(35410)
- 经(35276)
- 经济学(34817)
- 业大(34653)
- 北京(31914)
- 经济学院(31594)
- 江(31022)
- 院(30350)
- 范(30035)
- 师范(29749)
- 财经大学(28933)
- 农业(27638)
- 基金
- 项目(175795)
- 科学(141582)
- 基金(132806)
- 研究(127389)
- 家(116100)
- 国家(115289)
- 科学基金(100574)
- 社会(85070)
- 社会科(81048)
- 社会科学(81028)
- 基金项目(70004)
- 省(65268)
- 自然(64587)
- 自然科(63120)
- 自然科学(63105)
- 自然科学基金(61982)
- 教育(58113)
- 划(56243)
- 资助(54299)
- 编号(48389)
- 部(40554)
- 重点(39949)
- 发(37719)
- 国家社会(37345)
- 创(37042)
- 成果(36846)
- 教育部(35227)
- 创新(34827)
- 科研(34228)
- 人文(33906)
- 期刊
- 济(105755)
- 经济(105755)
- 研究(66722)
- 中国(41587)
- 管理(34744)
- 学报(34597)
- 科学(34419)
- 财(34167)
- 农(29720)
- 大学(27526)
- 学学(26124)
- 技术(22582)
- 农业(21538)
- 教育(20273)
- 经济研究(18310)
- 财经(18169)
- 融(17175)
- 金融(17175)
- 经(15726)
- 业经(15487)
- 统计(14397)
- 问题(14031)
- 业(12925)
- 资源(12894)
- 技术经济(12802)
- 策(12717)
- 贸(12620)
- 世界(11726)
- 决策(11505)
- 科技(10832)
共检索到3345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俊杰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测度了中国各省市1995-201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及2009年的人均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绝大部分省市人均生态足迹均呈快速上升趋势,各省市人均生态足迹呈现较大的、不同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综合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发现,青海、云南、广西、黑龙江和甘肃生态压力很小,而天津、山西、上海、山东、辽宁和北京的生态压力很大;总体而言,发达地区的生态压力大于欠发达地区。绝大部分省市的生态效率均呈快速上升趋势,平均为年均上升5.6%。因素分解结果表明,总体上,生态效率的上升均是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结果,要素替代的贡献为负。这说明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仍不够。TFP的增长速...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史丹 王俊杰
绿色发展理念下,需要对生态环境状况和生态效率进行定量测度与评价。本文以人均生态盈亏来表征生态压力,以单位生态足迹的GDP产出来表征生态效率。经过测算,1991—2013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提高了144%,且处于生态赤字持续增加的状态。导致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持续增加的直接原因是CO2排放量的快速增长。截至2013年,中国生态足迹已经达到承载力的3.4倍,表明中国面临较大的生态压力。中国的生态效率持续提高,1991—2013年年均提高5.03%,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了其中约2/3,要素替代贡献了其余部分且有增加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受国际贸易的影响显著,而要素替代受产业结构和要素相对价格的影响显著。国际比较...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陈振环 张彦发 朱洪革
基于1998—2017年木质林产品和能源消费的时间序列数据,从林业所包含的经济属性和生态属性视角出发,采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测度了中国林业生态足迹、生态压力与生态效率。结果表明:仅考虑经济属性的传统测度方法会导致对中国林业生态足迹的低估;1998—2017年,林产品足迹与碳足迹逐年攀升,碳足迹所占比例高于林产品足迹;考虑生态属性后,中国林业虽然面临一定的生态赤字与生态压力,但是林业生态效率也在稳步提升。因此,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加大人工造林力度以提升生态承载力;产业政策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设立纳入地方政府考核目标的碳排放红线等措施,适度缓解林业生态压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巍 田金平 李星 赖玢洁 陈吕军
工业园区生态效率评价是指导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的基础,然而有效的生态工业园区的生态效率评价方法尚未建立。基于生态效率理论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应用非期望产出作投入法、非期望产出取倒数法、方向距离函数法和基于松弛测度的SBM四种不同的模型,研究了24家综合类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10年的生态效率,比较了四种模型对非期望产出处理的特点和缺陷,分析了四种模型对综合类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生态效率评价结果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四种模型中非径向和非角度的SBM模型对生态工业园区生态效率的差异识别相对较强,可以作为生态工业园生态效率评价的一种较好手段。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薇 熊科
以广东省21个市为研究单元,设计资源投入—经济效益—环境影响的复合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三阶段DEA模型进行评价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广东省市域生态效率演化趋势进行时空刻画与动态分析。研究发现:(1)广东省21市的生态效率值在第一阶段与第三阶段存在显著差异,生态效率受到了外部客观环境和随机误差的影响。(2)同质环境下,广东省内各市生态效率表现为较大差异。省内平均综合技术效率并未达到效率前沿,还有较大提升空间。(3)通过纵向时间维度与横向空间维度的动态分析可以发现,广东省内21市生态效率时间上可表现为相对稳定略有区间调整的趋势,空间上可表现为"高高型"、"高低型"、"低高型"以及"低低型"四种空间格局。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郑兵云 杨宏丰
文章以2008-2017年中国30个省级单位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旅游生态足迹,作为生态要素投入,与旅游资源、劳动力、资本共同纳入旅游生态效率框架,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DEA博弈交叉效率模型测算省际旅游生态效率;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揭示旅游生态效率空间聚集特征,最后通过标准差椭圆法研究其空间演化过程。结果表明:中国省际旅游生态效率整体水平较高,但各省区之间存在马太效应,地区间呈现中部>东部>西部的分布特征;根据效率值大小将30个省区划分四种类型,其中处于生态效率最优区、弱优区和非优区的省区数量均呈下降趋势,而位于旅游生态效率次优区的省区数量有所增加;旅游生态效率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且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强,旅游生态效率相似的省区表现为集聚分布;观测期内我国省际旅游生态效率重心由西向东移动,分布范围表现为扩大—缩小—扩大态势,标准差椭圆呈东北-西南格局分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成忠 林振山 梁仁君
基于生态足迹和EMD方法,分析了中国1961~2005年生态可持续性的周期性变化,并建立具有周期性波动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预测未来10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的发展趋势。结果发现:44年来,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具有明显的4.3年、14.3年和17年3个波动周期,人均生物承载力具有明显的3.5年、8.8年、17.7年和44年4个波动周期;若未来10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均延续过去44年的变化趋势,则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生物承载力、生态赤字将分别为1.366ghm2、1.108ghm2和0.258ghm2,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较2005年分别下降了0.27ghm2、0.441ghm...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丽文 王丹涪 杜娟 韩莹
随着气候危机频发及资源环境问题的日渐严峻,实现工业的低碳转型成为当前的必然选择,而推动工业低碳发展的关键在于对影响工业能源碳足迹的因素做出合理分析。在测算出2000—2015年中国工业38个细分行业能源碳足迹生态压力(EPICF)的基础上,划分出高、中、低压行业,并采用LMDI法对3类行业的EPICF进行因素分解,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取代能源强度成为降低高压行业EPICF的主导因素;中压行业减压的关键要素是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低压行业减压的重点仍落在降低能源强度上;经济发展始终是中国工业EPICF增长的最大原因;现阶段,森林和草地的人口压力和能源结构因素的作用不大,退耕还林还草和能源结构调整的效果未得到真正发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俊伯 刘秀丽 郑沛 朱叙同
云南省森林资源丰富,其中蕴含的水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巨大,文章以云南省森林水土生态服务功能综合价值的研究为基础,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和小波神经网络对云南省森林面积和年均降水量进行预测,进一步构建水土生态服务功能综合价值模型和水足迹承载力方程,估算云南省森林水资源生态承载人数,反映云南省森林水土生态服务功能在弥补云南省水资源紧缺方面的影响程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淼 胡远满 常禹 张文广 张薇
生态足迹方法自提出以来受到广泛关注,其缺点也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Zhao Sheng等2005年提出能值足迹法,弥补了生态足迹法以土地生产能力为限制的缺点。论文提出区域能值足迹法,以弥补其改进方法不能够反映区域实际情况和技术进步带来影响的不足。最后,以岷江上游1982到2002年为例应用3种方法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足迹呈缓慢上升趋势,生态足迹方法计算结果<能值足迹<区域能值足迹;生态承载力计算结果显示生态足迹与区域能值足迹方法结果呈平缓下降趋势,而能值足迹方法结果呈不规则变动。区域能值足迹法能够考虑到区域实际情况和技术进步,但它不能完全代替生态足迹方法,将其结合应用将得到更多信息。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中民 程国栋 张志强
论文系统地解析了生态足迹概念,在简要介绍生态足迹账户框架建立的假设条件,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生态足迹最近的国际研究进展。同时,重点介绍了生态足迹计算中容易引起误解和疏忽的两个问题:化石能源用地的处理,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计算。在此基础上,从生态足迹计算过程中化石能源的处理和“利息”的处理两个角度评价了生态足迹方法的局限性。同时从贸易的处理缺乏可持续性基础,忽视国家和区域尺度上空间地理情况的差异,忽视人类社会对自然资产“利息”流的积累和储存,忽视自然资产存量的状况四个角度,分析了生态足迹在不同尺度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将生态足迹分析还原到IPAT等式,并从热力学和生态经济学的角度解...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甄翌
构建基于碳足迹测算和生态足迹测算两种方法的生态效率评估模型,以张家界为实例,分别测算2012年张家界旅游活动各环节的生态效率。结果表明:张家界旅游具有高效性,旅游收入与生态环境负荷没有线性关系。基于碳足迹的评估方法揭示:提高旅游生态效益主要是要提高资源及能源的利用率,降低旅游活动尤其是交通、住宿环节的碳排放。基于生态足迹的评估方法揭示:提高旅游生态效率的措施,除了节能减排外,提高生物性生产土地的生产力尤其是耕地也是关键。
关键词:
生态效率 张家界 碳足迹 生态足迹 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武赫
区域产业化生态经济效率对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文章通过构建区域产业化生态经济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省的生态经济效率进行了总体评价,用DEA模型分析区域生态经济效率的动态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谭德明 何红渠
基于2006、2009、2012年统计数据,通过能值生态足迹的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的能源消费进行了可持续性评价,并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平均人均可再生能源承载力为5.34ha/人,人均能源消费生态足迹为13.58ha/人,生态盈余为-8.24ha/人,全国各省平均可持续发展指数为0.75。2006—2012年,能源生态赤字呈不断扩大趋势。2006—2012年,全国能源能值效率普遍提高,东部沿海城市能源效率较高。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呈现出自东向西递减的趋势,反映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双导向作用。GDP总量与能源消耗能值线性相关。随着人均GDP增加,能源消耗总能值呈现倒"U"形,单位GDP消耗能源能值下降,居民生活能源能值消耗上升。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依赖能源消耗,但随着经济发展,能源消费效率逐步提高,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盖力强 谢高地 陈龙 裴厦 范娜
水资源问题将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问题,水资源危机将会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随着30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洪涝灾害等水问题也日益突出。为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水资源管理上必须要有新的转变和大的突破。本研究在分析了中国水资源现状特点的基础上,引入水足迹等人类影响指标,结合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面状与线状结合,综合运用地理要素,初步对全国水流域进行水生态功能分区。试图为实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维护国家水资源安全,揭示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与演变趋势,制定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策略,支撑国家水环境管理理念的转变提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