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63)
- 2023(12950)
- 2022(10824)
- 2021(10229)
- 2020(8456)
- 2019(19436)
- 2018(18499)
- 2017(34621)
- 2016(18221)
- 2015(20467)
- 2014(19901)
- 2013(19649)
- 2012(17849)
- 2011(15871)
- 2010(15337)
- 2009(13700)
- 2008(12855)
- 2007(10487)
- 2006(8739)
- 2005(7501)
- 学科
- 济(77364)
- 经济(77293)
- 管理(50047)
- 业(46081)
- 方法(37757)
- 企(37069)
- 企业(37069)
- 数学(34470)
- 数学方法(34036)
- 中国(22731)
- 农(19535)
- 财(18189)
- 贸(15740)
- 贸易(15726)
- 业经(15395)
- 易(15368)
- 地方(14287)
- 学(13533)
- 制(13215)
- 农业(13067)
- 环境(12422)
- 务(11344)
- 财务(11304)
- 财务管理(11276)
- 和(11082)
- 技术(10779)
- 企业财务(10717)
- 银(10263)
- 银行(10247)
- 融(10160)
- 机构
- 大学(254963)
- 学院(250424)
- 济(110520)
- 经济(108478)
- 管理(100347)
- 理学(87971)
- 研究(87905)
- 理学院(87000)
- 管理学(85580)
- 管理学院(85112)
- 中国(65127)
- 京(53729)
- 科学(51060)
- 财(46661)
- 所(41079)
- 中心(40039)
- 财经(38798)
- 研究所(37930)
- 农(37537)
- 业大(35911)
- 经(35869)
- 经济学(35324)
- 江(33935)
- 北京(33255)
- 范(33173)
- 院(33132)
- 师范(32866)
- 经济学院(31988)
- 农业(29493)
- 财经大学(29361)
- 基金
- 项目(183046)
- 科学(147214)
- 基金(137571)
- 研究(133434)
- 家(120721)
- 国家(119857)
- 科学基金(104135)
- 社会(88450)
- 社会科(84206)
- 社会科学(84185)
- 基金项目(72746)
- 省(67946)
- 自然(66876)
- 自然科(65437)
- 自然科学(65422)
- 自然科学基金(64227)
- 教育(61862)
- 划(58896)
- 资助(55385)
- 编号(51490)
- 部(42362)
- 重点(41803)
- 成果(39625)
- 发(39371)
- 国家社会(38610)
- 创(38541)
- 教育部(36766)
- 创新(36219)
- 科研(35409)
- 课题(35403)
- 期刊
- 济(109297)
- 经济(109297)
- 研究(73350)
- 中国(48419)
- 学报(35919)
- 科学(35809)
- 管理(35111)
- 财(34818)
- 农(31642)
- 大学(28263)
- 教育(26700)
- 学学(26492)
- 农业(22814)
- 技术(22428)
- 经济研究(18840)
- 财经(18571)
- 融(17969)
- 金融(17969)
- 经(16138)
- 业经(16018)
- 问题(14553)
- 业(13992)
- 资源(13504)
- 贸(13280)
- 统计(12919)
- 技术经济(12285)
- 世界(12082)
- 策(11795)
- 国际(11448)
- 科技(10916)
共检索到3539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秋颖 方创琳 王少剑
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城乡不协调、区域不均衡、生态破坏严重、国土空间利用质量低下等问题。为实现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基于"三生"功能的理念,构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及其子系统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利用质量指数;基于2012年中国内地省级截面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分析全国层面和省级层面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的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层面的"三生"空间利用质量不高,在省级层面的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则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东部地区的生产空间利用质量指数和生活空间利用质量指数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又高于西部地区;而生态空间利用质量指数高值区主要...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沈彦 张伟娜 张明
国土空间作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利用质量的好坏与利用效率的高低,是新时期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以绿色发展为目标导向,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现实状态和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保障与支撑能力方面构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株潭城市群2010—2019年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和耦合协调度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以指导区域国土空间可持续利用、高质量发展。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整体上国土“三生”空间利用质量的整体耦合协调度不高,各市层面的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出现明显的区域时空分异特征。基于区域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视角,提出应加快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集约化、适度化、绿色化、创新化、重点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继新 孟依浩
基于200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三个维度建构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借助熵值法测度中国公共服务质量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等空间统计方法探究中国公共服务质量的空间非均衡性,并进一步利用核密度估计和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方法揭示中国公共服务质量动态演进规律。研究结果发现:(1)考察期内中国公共服务质量整体呈上升态势,沿海地区公共服务质量相对较高,表现为“东高西低”的非均衡性空间布局。(2)中国公共服务质量存在地区差距和“多级分化”现象,八大地区之间公共服务质量绝对差异趋于扩大,总体基尼系数波动呈下降态势。(3)中国公共服务质量呈现“空间溢出”效应,与高水平省份相邻的省份公共服务质量水平向上转移的概率增加,与低水平省份相邻的省份公共服务质量水平向上转移的概率减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继新 孟依浩
基于200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三个维度建构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借助熵值法测度中国公共服务质量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等空间统计方法探究中国公共服务质量的空间非均衡性,并进一步利用核密度估计和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方法揭示中国公共服务质量动态演进规律。研究结果发现:(1)考察期内中国公共服务质量整体呈上升态势,沿海地区公共服务质量相对较高,表现为“东高西低”的非均衡性空间布局。(2)中国公共服务质量存在地区差距和“多级分化”现象,八大地区之间公共服务质量绝对差异趋于扩大,总体基尼系数波动呈下降态势。(3)中国公共服务质量呈现“空间溢出”效应,与高水平省份相邻的省份公共服务质量水平向上转移的概率增加,与低水平省份相邻的省份公共服务质量水平向上转移的概率减小。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孔芳霞 刘新智 何强
以城市“三生”空间功能治理效果为切入点,运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不同时段中国284个地级以上城市治理绩效,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城市及其“三生”空间治理绩效均呈不断提升趋势,且地区差异缩小。城市治理绩效正向空间相关性显著,“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城市生产与生活空间治理绩效与城市规模成正向变动关系,生态空间治理绩效反之,一定程度上说明城市规模扩张与人口集聚压力所带来的“大城市病”。鉴于此,城市治理应统筹兼顾、补齐短板,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采取多样化发展方式;注重城市规模与城市空间的适配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艳娟 杨艳昭 杨玲 张超 游珍
三生空间的合理布局与有序开发对城市实体空间布局、土地功能组合、国土空间秩序开发、引导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土地资源的三生功能视角出发,以宁波市为例,提出了基于三生空间的城市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框架;运用GIS技术,采用国土空间综合分区"千层饼"方法,以30m×30m栅格为基本单元,定量评估了宁波市国土空间开发建设适宜性;从分类到综合,多尺度揭示了宁波市国土开发的建设适宜规模与开发潜力。研究表明:(1)2012年宁波市生态空间面积为5872.33km2,占宁波市总面积的60.35%,主要分布在宁波南部宁象片区;生产空间面积为2442.34km2,占宁波市总面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涛 侯兰功
【目的】测度与分析国土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不仅能揭示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化规律,并能为优化区域国土空间结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基于"三生"空间多功能视角,对2000—2018年三期成都平原用地类型进行划分,首先利用转移矩阵及动态度方法,探究成都平原国土空间格局在时间上的数量结构变化;接着采用地学信息图谱法、标准差椭圆以及重心迁移模型,分析成都平原国土空间格局在时空上的演化规律;最后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成都平原国土空间格局变化驱动力特征。【结果】(1)2000—2018年成都平原生产生态空间面积减少174 108 hm~2,生活生产空间面积增加73 806.3 hm~2,其中2000—2010年成都平原国土空间的变化程度整体高于2010—2018年。(2)2000—2018年生态空间向生产生态空间转移面积最大,转移面积为2410.03 hm~2,其次为生态生产空间向生态空间的转移,转移面积为2310.74 hm~2;动态度较高的地区位于研究区中部,且超过50%的区县动态度低于1.2。(3)2000—2018年稳定型国土空间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91.09%,前期变化型占比为5.49%,主要分布于成都市中心城区、绵阳市以及雅安市;后期变化型与变化型分别占比3.04%与0.38%。(4)2000—2018年研究区生产空间标准差椭圆面积以及扁率增加,长轴长度减小,其重心向东北地区偏移;生活空间长轴长度、短轴长度均呈现增加趋势,且转角减小;生态空间标准差椭圆呈扁率下降特征。(5)社会经济因子是成都平原国土空间变化的主导因子,其人口密度q值最高,为0.7816;各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呈非线性加强,其中人口密度与路网密度的交互式作用影响最强,为0.8646。【结论】协调各用地间的矛盾与冲突,减轻人类活动对于用地的改造,是优化成都平原国土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于婧 陈艳红 唐业喜 陈雨秋 娄昭君 聂艳
以长江经济带上三生空间的单空间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探索优化“三生空间”布局与实现“三生功能”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和实现途径。借助德尔菲法和GIS的空间分析法,由分类到综合,在多空间评价的基础上,遵循最适宜原则和生态-生活-生产优先递减原则,划定长江经济带上的“三生空间”功能分区。从单宜空间评价结果来看,生产、生活空间适宜度分布的空间相似性较强,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的空间异质性显著;比选后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分别占总面积的45.72%、46.98%、7.30%。生产空间所占比重最大,整体呈现出“东多西少,中心外围”空间分布特征;生态空间则主要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的区域;生活空间所占比重最小,整体上呈现出“东密西疏、小集聚、大分散”的分布特征;从省域尺度来看,苏、皖、赣、鄂、湘、渝、黔7省的生产空间所占比重超过总面积的50%;川、滇两省生态空间占比超过总面积的70%;上海市则以生活空间为主,各省份主导空间优势突出,辅助空间的开发潜力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金川 林浩曦 漆潇潇
解决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快速转型中存在的国土开发秩序混乱和资源环境代价沉重等问题是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大科学命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举措,并提出"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由此构成的"三生"空间成为构建空间规划体系、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和各类尺度空间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基础。本文围绕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对国内外"三生"空间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紧紧围绕"三生"空间的数量配比和空间配置两个科学问题进行综述,按照精度深化和尺度细化的要求,集中在"三生"功能分类、空间识别、空间优化等内容,从而勾勒出三生空间研究的框架体系。今后应重视三生空间动态演化,促进各尺度适宜性评价的统一和整合,响应"多规合一"的实践需求,最终服务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金川 林浩曦 漆潇潇
解决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快速转型中存在的国土开发秩序混乱和资源环境代价沉重等问题是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大科学命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举措,并提出"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由此构成的"三生"空间成为构建空间规划体系、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和各类尺度空间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基础。本文围绕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对国内外"三生"空间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紧紧围绕"三生"空间的数量配比和空间配置两个科学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欣 殷如梦 方斌 李在军 王丹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进入转型期,深入分析土地利用多宜性可为科学土地利用布局提供理论支持。以江苏省55个县域为研究对象,从生产-生活-生态3个维度构建国土空间"三生"功能识别体系,借助GIS空间分析、空间计量模型探析江苏省县域"三生"功能的空间格局特征,结合地理探测器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揭示关联性,并根据主导功能差异提出优化对策。结果表明:(1)江苏省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用地空间分异明显,呈现以南京、苏州、无锡为主导的生产空间,环洪泽湖、沿海、依山的生态空间和以城镇为中心的生活空间集聚特征;(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承载能力、生态因素共同驱动"三生"功能空间格局,各因素间存在明显的强度差异和空间异质性,经济发展-生活承载驱动、生态保育-生活提升驱动、农业生产-生活发展制约、经济发展-生活承载制约4种类型机理各异并呈现自东南向西北渐变特征;(3)依据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维度功能在不同空间的强弱主次特征确定了生产-生活主导功能区、生产功能主导辅以生活功能提升区、生态功能为主导限制生产功能区、生产功能主导生态功能培育区四类功能区,并以强化生产生活功能凝聚力及保育生态功能为逻辑主线,分析总结其对应的土地利用策略。研究结果不仅可明确江苏省各县域单元的土地利用功能定位,也是优化主体功能区划及合理调控区域功能结构的理论补充和实践参考,为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小芳 赵宇鸾 李秀彬 薛朝浪 夏四友
国土空间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如何促进国土空间有序、适度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基于"三生功能"视角,通过熵权法和功能评价分析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特征,并利用空间功能比较优势指数、系统聚类等方法,探讨其国土空间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长江上游城市群"三生功能"呈"少强多弱"的特征,空间上城市生产、生活功能测度值自核心城市区向外围区域呈递减的趋势,且低值区总体成片分布;(2)生态功能测度值自核心城市向外围区域总体呈递增的趋势,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经济发展矛盾明显;(3)将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划分为4种优势功能区,并提出了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优化方案。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秀霞 董林玥 马士萌 王素芬
为在水土资源承载力的约束下科学合理的划定生态、生活和农业生产空间,以科尔沁区域为例,“双评价”为核心,探究国土空间优化布局。首先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区域水土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以农业生产保障、城镇建设潜力、生态屏障约束为导向构建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体系,然后,基于“双评价”结果划定科尔沁地区的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结果表明:1)科尔沁区域生态、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50.00%、3.55%和46.45%。2)农业生产占地面积最大的地区为阜新市和白城市,生态面积最大的地区为赤峰市和兴安盟,生活适宜区主要集中在白城市。本研究可为科尔沁地区生态空间的保护、生活空间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种植区的选择提供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红旗 许尔琪 朱会义
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中国人地关系紧张,争地现象多发。为兼顾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需要协调土地不同功能用地的矛盾。现行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注重土地的生产、生活功能,对生态功能考虑不够。本研究以土地的主体功能为出发点,兼顾其他功能,纳入生态用地的概念,构建了"三生用地"分类体系,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空间。通过先分区再分类的方法,提取了中国"三生用地"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生态用地、生态生产用地、生产生态用地和生活生产用地等面积分别为603.70万km2、135.38万km2、200.19万km2和20.73万km2,各占国土面积的62.89%、14.10%、2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志英 李媛媛 汪琳 裴玉力
文章以云南省县域为评价单元,利用熵值法、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三生"功能特征,借鉴比较优势指数识别优势功能,并提出分区优化策略。研究发现:(1)空间异质性上,生产、生活、综合功能存在较高一致性,数量上呈金字塔状等级分布;空间圈层结构较明显,呈由昆明市区向外的"核心—边缘"态势。生态功能在数量上呈纺锤体形等级分布,空间上西部强于东部。(2)空间相关性上,生产、生活、综合功能聚集程度较强,冷热点区局部重合;热点区单核心聚集,冷点区多片环绕。生态功能呈西部"高值—高聚集",东部"低值—高聚集",冷点区由东向西呈倒"T"形布局。(3)生态功能优势区占比最大,生产—生活优势区集中于滇中城市群,滇西及滇东北呈多优势功能混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