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50)
2023(12442)
2022(10839)
2021(10419)
2020(8565)
2019(20018)
2018(19765)
2017(37815)
2016(20405)
2015(23063)
2014(22894)
2013(22878)
2012(20920)
2011(19069)
2010(18630)
2009(16928)
2008(16296)
2007(13768)
2006(11883)
2005(10449)
作者
(57978)
(48245)
(47798)
(45631)
(30721)
(22971)
(21759)
(19158)
(18320)
(16941)
(16562)
(16360)
(15190)
(15096)
(14983)
(14719)
(14381)
(14128)
(13679)
(13673)
(11855)
(11783)
(11472)
(10841)
(10717)
(10600)
(10569)
(10451)
(9521)
(9500)
学科
(87551)
经济(87465)
管理(55531)
(51421)
(41755)
企业(41755)
方法(40655)
数学(35988)
数学方法(35659)
中国(24508)
(21308)
地方(19043)
(18611)
(18096)
业经(17376)
(17127)
贸易(17119)
(16678)
农业(14305)
环境(13895)
(13692)
(13658)
理论(12310)
技术(12267)
(12001)
金融(11999)
(11986)
银行(11951)
(11564)
(11476)
机构
大学(291797)
学院(287771)
(121068)
经济(118776)
管理(116065)
理学(101595)
研究(101147)
理学院(100444)
管理学(98897)
管理学院(98389)
中国(74927)
(62791)
科学(62589)
(51086)
(50273)
研究所(46478)
中心(44399)
(43681)
财经(42267)
业大(42026)
北京(40109)
(38762)
(38627)
(38414)
师范(38317)
经济学(37146)
(37038)
农业(34342)
经济学院(33613)
财经大学(31763)
基金
项目(205023)
科学(162232)
基金(151137)
研究(149847)
(132211)
国家(131203)
科学基金(112395)
社会(95819)
社会科(90883)
社会科学(90860)
基金项目(80518)
(76846)
自然(72802)
自然科(71104)
自然科学(71089)
自然科学基金(69804)
教育(67723)
(65994)
资助(62429)
编号(59753)
成果(47936)
(46298)
重点(45917)
(44059)
(42307)
课题(40847)
国家社会(40140)
教育部(39704)
创新(39569)
科研(39240)
期刊
(125187)
经济(125187)
研究(85673)
中国(50137)
学报(45124)
科学(43325)
管理(40964)
(38932)
(35390)
大学(33998)
学学(31907)
教育(29940)
农业(28178)
技术(23348)
(21820)
金融(21820)
经济研究(21155)
财经(20033)
业经(18929)
(17135)
问题(16497)
图书(15292)
(15050)
科技(14108)
资源(14053)
理论(13947)
(13898)
技术经济(13881)
世界(13193)
实践(12593)
共检索到4084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占少贵  傅春  陈建军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自身福祉水平的提升,协同区域间福祉水平的均衡发展将是未来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利用AHP方法测得福祉各指标的权重,由此测度2006-2012年我国省级区域的福祉水平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运用基尼系数法计算出我国2006-2012年的福祉基尼系数,得出我国省级之间的福祉差距呈现先缩小,而后扩大,然后再缩小的趋势,福祉基尼系数处在相对合理的位置。缩小地区间福祉差距,我国必须全方位入手,从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综合协调省级区域间的福祉水平差距。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和平   廖珍妮  
文章选取我国31个省份作为空间观测单元,基于多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06—2021年国民福祉水平,采用核密度估计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对国民福祉水平的动态演进过程、相对差异及差异来源进行研究,并运用收敛模型对其收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在研究期间,全国与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国民福祉水平均稳步上升,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国民福祉水平的绝对差异呈扩大趋势;(2)国民福祉水平的总体差异有所扩大,且组间净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全国及各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及条件β收敛趋势。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成金华  孙琼  郭明晶  徐文赟  
采用2000-2011年的统计数据,首先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的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生态效率的演化格局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此来探寻影响中国生态效率区域差异变化的空间机制。研究表明:我国生态效率平均水平处于0.854-1.050之间,整体呈现波动性变化趋势。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2000-2011年生态效率的平均值依次为1.821,0.559和0.381,生态效率呈现由沿海向内陆、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格局,具有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现象。从省级层面看,生态效率较高的省区集聚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生态效率较低的省区则集中于西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莉  李润  王志强  魏鹏  
选择熵权综合指数法测度中国的环境治理绩效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考察环境治理绩效区域差异的来源,利用Markov链分析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2010—2020年,中国环境治理绩效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各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存在非均衡性,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差异在研究期内逐渐扩大,地区间差异是导致环境治理绩效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原因。从动态演进趋势来看,中国整体的环境治理绩效水平表现出由低水平、中低水平向中高水平、高水平逐步发展的态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莉  李润  王志强  魏鹏  
选择熵权综合指数法测度中国的环境治理绩效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考察环境治理绩效区域差异的来源,利用Markov链分析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2010—2020年,中国环境治理绩效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各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存在非均衡性,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差异在研究期内逐渐扩大,地区间差异是导致环境治理绩效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原因。从动态演进趋势来看,中国整体的环境治理绩效水平表现出由低水平、中低水平向中高水平、高水平逐步发展的态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杜慧彬  黄立军  张辰  何佳洁  
过去经济高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人们关注的重点逐渐从经济福利转向生态福利。文章在生态效率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确定生态福利绩效的测算方法为PCA-Super-SBM模型,以我国30个省份和东、中、西三个区域为研究对象,测算2004—2015年的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Theil指数和σ收敛、绝对β收敛研究我国生态福利绩效的区域差异性及其收敛性。初步发现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生态福利绩效的差距明显,我国生态福利绩效的差异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内差异,只有东部地区不具有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效应,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具有β收敛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存在落后省份对先进省份的"追赶效应"。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赵宏斌  
高等教育规模的区域分布应与区域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才能最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在区域之间的分布存在差异,笔者使用泰尔指数作为衡量差异的标准,分别测量了在校生规模在省级区域之间和在省级区域内部相对于区域经济(GDP)和人口分布的差异程度。结论认为:省级区域之间高校在校生规模分布差异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相对较小,而相对于人口水平而言相对较大;省级区域之间研究生规模分布的差异程度远大于本专科生;在校生规模分布在省级区域内的差异远大于省级区域之间的差异;西部地区多数省份的在校生规模差异大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兆峰  张先甜  
旅游发展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民生福祉的改善也有利于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文章首先对2006—2019年中国31个省(区、市)旅游发展和民生福祉水平进行测度,继而采用PVAR模型分析二者的互动响应关系,最后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及马尔科夫链揭示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中国旅游发展与民生福祉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对称影响,且交互影响持续时间长、结构较为稳定,二者表现出互惠互利的“双赢”效应,即旅游发展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驱动力量,同时又受到民生福祉的反作用,但前者作用弱于后者的反作用。(2)旅游发展与民生福祉水平的总体协调度较低,且稳中有升、空间分异性较大,整体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趋势;研究期内,位于“勉强协调”及以上类型的省(区、市)数量有所增加,位于失调区的省(区、市)数量出现敛缩,逐渐形成了以“广东-山东-江苏”三极扩散的发展格局。(3)二者耦合协调状态演进是一个相对持续、缓慢抬升的过程,跨等级转移的可能性较小,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从空间上来看,区域耦合协调水平对邻接省(区、市)具有溢出效应,即高耦合协调水平地区对相邻地区具有正向促进和带动作用,反之,则具有负向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庭辉  彭佳颖  郑玉航  
由于中国各地区在初始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中国经济转型"渐进式"路径的影响下,中国区域经济转型成本水平的分布存在差异性。文章基于中国区域经济转型成本指数数据,使用Kernel密度估计反映区域经济转型成本的整体趋势特征,分析区域经济转型成本的分布动态演进和空间差异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炳南  唐利  姜彦彦  张浩  
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Super-SBM模型测算了中国的生态福利绩效值,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法、δ收敛和β空间收敛模型分析了中国生态福利绩效的区域差异、分布动态和收敛性,并分析了其俱乐部收敛情况。研究发现:(1)中国生态福利绩效的平均值为0.662,且整体呈下降趋势,地区生态福利绩效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分布格局。(2)区域间差异是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中国整体、东部、中部区域内差异呈不断缩小趋势;各地区生态福利绩效的分布动态存在异质性。(3)中国整体、东部、中部地区存在δ收敛,中国整体、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存在β条件收敛,三大地区均存在俱乐部收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卓群  张涛  冯冬发  
研究目标:研究中国283个城市及各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空间收敛性。研究方法: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发布的碳排放数据计算得出全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作为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测算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情况,使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不同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进特征,运用变异系数和空间面板模型开展σ收敛和β收敛分析。研究发现:全国城市及各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出现显著下降,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南低北高”空间格局,且各重大战略区域间的组间差异具有扩大趋势;各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进特征差异较大,京津冀、黄河流域内部城市极化较为明显;全国城市及各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均不存在σ收敛,但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不同区域表现出来不同的空间效应,且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外资强度、科研投入、路网密度对碳排放强度变化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研究创新:使用夜间灯光数据反演核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克服了传统能源统计数据开展核算的一系列潜在问题;从国家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全国城市及不同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和动态演进特性,使用空间计量模型揭示不同因素的影响。研究价值:为促进全国及各重大战略区域减排降碳工作的协调推进,出台因地制宜的减排降碳政策,加快碳达峰、碳中和步伐提供量化支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炳南  唐利  姜彦彦  张浩  
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Super-SBM模型测算了中国的生态福利绩效值,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法、δ收敛和β空间收敛模型分析了中国生态福利绩效的区域差异、分布动态和收敛性,并分析了其俱乐部收敛情况。研究发现:(1)中国生态福利绩效的平均值为0.662,且整体呈下降趋势,地区生态福利绩效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分布格局。(2)区域间差异是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中国整体、东部、中部区域内差异呈不断缩小趋势;各地区生态福利绩效的分布动态存在异质性。(3)中国整体、东部、中部地区存在δ收敛,中国整体、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存在β条件收敛,三大地区均存在俱乐部收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亚燕   苏洋  
为揭示中国生态产品价值的时序变化、空间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性情况,通过修正当量因子法核算中国生态产品价值,运用核密度估计图对其分布动态演进过程、区域差异进行探析,借助空间杜宾模型揭示其β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全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生态产品价值和生态压力均呈稳步上升态势,生态压力增幅远大于生态产品价值增幅;(2)通过核密度分析可知,全国与西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梯度效应,具有多极和两极分化现象,而东部和中部则均不存在明显分化现象;(3)全国整体与三大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差异演变趋势既绝对β收敛,也存在条件β收敛特征,且都在β收敛中呈现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亚燕   苏洋  
为揭示中国生态产品价值的时序变化、空间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性情况,通过修正当量因子法核算中国生态产品价值,运用核密度估计图对其分布动态演进过程、区域差异进行探析,借助空间杜宾模型揭示其β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全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生态产品价值和生态压力均呈稳步上升态势,生态压力增幅远大于生态产品价值增幅;(2)通过核密度分析可知,全国与西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梯度效应,具有多极和两极分化现象,而东部和中部则均不存在明显分化现象;(3)全国整体与三大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差异演变趋势既绝对β收敛,也存在条件β收敛特征,且都在β收敛中呈现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玉臣  孙弘远  
面对各种复杂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强中国经济韧性是抵御风险冲击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文章基于复杂系统视角,选择熵权TOPSIS法从六个维度测度了1998—2021年中国经济韧性的动态演进特征,运用空间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得到了中国经济韧性的区域差异,使用李雅普诺夫指数分析了中国经济韧性区域差异的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经济韧性呈动态上升态势,且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整体韧性及各子维度韧性显著提升;中国经济韧性的东、中、西部地区差异问题仍较为突出,且西部地区内部差异较大,经济韧性的稳定性较弱;中国经济韧性区域差异的动态演进呈现收敛趋势,这为改善中国经济基本面奠定了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