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29)
2023(8907)
2022(7327)
2021(6906)
2020(5611)
2019(12849)
2018(12249)
2017(23536)
2016(12310)
2015(13811)
2014(13257)
2013(13343)
2012(12590)
2011(11507)
2010(11067)
2009(10116)
2008(9817)
2007(8250)
2006(7264)
2005(6571)
作者
(32929)
(27903)
(27561)
(26399)
(17568)
(13330)
(12481)
(10617)
(10562)
(9523)
(9483)
(9345)
(8839)
(8700)
(8510)
(8491)
(8183)
(7926)
(7822)
(7714)
(6805)
(6513)
(6496)
(6282)
(6150)
(6124)
(6006)
(5605)
(5447)
(5433)
学科
(61542)
经济(61491)
管理(32611)
(28192)
方法(25113)
数学(23409)
数学方法(23310)
(20667)
企业(20667)
中国(18522)
地方(15202)
(14749)
(14466)
(12393)
贸易(12387)
(12057)
业经(10426)
农业(10020)
环境(9827)
(9344)
(9079)
地方经济(8884)
(8815)
金融(8812)
关系(8033)
(7839)
银行(7837)
(7631)
(7539)
(7533)
机构
大学(177418)
学院(174053)
(85097)
经济(83835)
管理(66847)
研究(64505)
理学(58240)
理学院(57525)
管理学(56882)
管理学院(56533)
中国(49917)
(37516)
(37415)
科学(35482)
(30715)
财经(30430)
经济学(28784)
中心(28603)
研究所(28098)
(28073)
经济学院(26185)
北京(23910)
(23845)
(23365)
师范(23230)
(23059)
(22977)
财经大学(22975)
业大(20948)
科学院(19642)
基金
项目(121682)
科学(98676)
基金(93059)
研究(90864)
(81102)
国家(80513)
科学基金(69597)
社会(63075)
社会科(60088)
社会科学(60076)
基金项目(49141)
(42962)
自然(42147)
自然科(41206)
自然科学(41197)
自然科学基金(40489)
教育(40012)
(37544)
资助(37134)
编号(34683)
(28934)
国家社会(28494)
成果(27499)
重点(27378)
(27336)
中国(25923)
教育部(25344)
(25093)
人文(24271)
创新(23664)
期刊
(88204)
经济(88204)
研究(55897)
中国(31281)
(27735)
科学(23693)
管理(22812)
学报(22773)
(20016)
大学(17903)
学学(16750)
经济研究(16000)
(15698)
金融(15698)
财经(15588)
农业(14324)
教育(13698)
(13630)
技术(13025)
(12853)
问题(12709)
国际(11659)
业经(11613)
世界(11005)
资源(10058)
图书(9161)
(8923)
技术经济(8664)
统计(7796)
现代(7449)
共检索到2571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韩仁月  常世旺  
文章通过构建VAR模型考察了省级公共投资对就业和产出的动态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区域间公共投资的就业效应更多地表现为以邻为壑;而产出效应则主要体现为互利共赢。在就业效应方面,本地区公共投资对超过半数地区(16/26)的就业产生挤入效应;而区域外公共投资则对多数地区(18/26)的就业产生挤出效应。从公共投资总就业效应看,公共投资促进了以北京、上海、广东为中心的三大就业地带的形成。在产出效应方面,本地区公共投资对17/26的地区的产出产生挤入效应;而区域外公共投资仅对3/26的地区的产出产生挤出效应。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宋勇超  朱延福  
本文在FDI区位选择第三方效应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对1987-2010年我国29个省市的FDI区位选择行为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证实区位选择的第三方效应显著存在;同时分地区检验显示东部地区第三方效应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分阶段检验显示西部大开发战略及中部崛起战略对FDI在我国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产生显著作用,两大经济战略导致我国三大区域FDI形成新的分布格局,且各区域内部协调性逐渐增加。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方兴  
我国众筹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创业企业带来了全新的融资渠道,众筹融资上不封顶的特点使部分项目能够获得远高于其目标融资的资金支持,从而成为"明星"众筹项目。本文基于网络外部性理论,利用专业网络爬虫工具抓取众筹网上的项目数据并筛选出明星众筹项目,以探讨明星众筹项目对同类别项目以及不同类别项目的溢出效应及其外部性的持续效果。实证研究发现,明星众筹项目对平台上其他项目的融资具有正外部性,这种正外部性普遍存在于与明星众筹项目同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项目中,且溢出效应具有持续性并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衰减。投资者的"羊群效应"是明星众筹项目外部性的来源,明星项目通过更快地完成融资目标而吸引潜在投资者并将其外部性传递给其他项目。基于上述结论,本文从众筹平台、项目发起人、投资者以及监管部门等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金刚  沈坤荣  
本文采用两区制空间Durbin模型对地方政府间环境规制执行互动形式进行检验,随后构建SLX模型从本地效应和溢出效应视角将"波特假说"和"污染避难所假说"嫁接起来,全面考察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互动对城市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地理相邻城市间同时存在逐底竞赛和竞相向上的非对称性环境规制执行互动,加剧了污染企业的空间自选择效应,使得地理相邻城市间形成以邻为壑的生产率增长模式。与此同时,经济相邻城市间表现出竞相向上的对称性环境规制执行互动,缓解了污染企业的空间自选择效应,使得经济相邻城市间形成以邻为伴的生产率增长模式。更重要的是,虽然波特效应推动了城市生产率增长,但是污染避难所的存在使得部分企业选择跨地迁移而非就地创新,削弱了环境规制倒逼企业从事创新的波特效应,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推动对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执行的针对性监管和适应性激励,尤其使得地理相邻的城市就协同规制达成共识,将有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黄定轩   谭斌强  
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往往存在搭便车现象,针对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借助量子博弈理论构建了双异质政府的量子博弈模型,对是否考虑态的纠缠分别讨论,并通过策略拓展将博弈结果锁定于量子版的双方合作策略,最后基于量子策略和量子纠缠的解读,对府际协同的“纠缠协议”做了明确规定。研究结果表明:纠缠态和量子策略可以有效解决政府“搭便车”行为,因为量子纠缠和量子策略通过利益关联和指标量化,避免了“道德风险”问题,强化了政府双方履行自身职责的约束力。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推动地方政府数字化转型,建立空气质量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绩效评估及问责机制和培养区域认同感、建立府际信任三点管理启示,为我国推进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提供了决策参考。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李保霞  张辉  金田林  
在各国汇率联动、进口市场竞争风险来源多样化的背景下,本文基于2002—2011年中国海关总署的企业数据,并进一步匹配国际清算银行的有效汇率权重,将竞争国汇率和双边汇率纳入统一分析框架,重点探讨了竞争国汇率对中国出口额及其二元边际的影响。研究发现:竞争国汇率的“以邻为壑”效应显著存在,但较之于企业的平均出口额,即集约边际,这种效应主要通过对出口企业群体数目,即扩展边际的调节来实现;增强汇率波动弹性的改革、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和出口产品类别同质化下,竞争国汇率对产品出口额的影响更大,且该影响仅表现在对出口企业群体更大的优胜劣汰影响上。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胡剑波  汤伟  安丹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迅猛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各国争夺市场、资源以及能源的重要手段。首先借鉴合作博弈模型提出3个命题,讨论分析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互利共赢的充分条件,其次利用贸易结合度指数(TI)和贸易互补性指数(TCI)测度中国—东盟的贸易互补性,从而获取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博弈的必要条件,再次从交易成本的视角考量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博弈的约束条件,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仲芳  黄先明  
21世纪初以来国际资源价格飙升,进口国与出口国之间围绕自然资源产品的贸易矛盾日益突出,国际资源贸易干预增强,出口限制政策增多。构建局部均衡模型,应用微观博弈分析方法,在资源价格飙升背景下,分别分析资源出口国与进口国在非合作模式、合作模式以及WTO体制下的贸易政策制定。研究表明,在国际资源价格受外部冲击飙升时,资源进出口国政府的目标函数受本国利益集团的影响,资源出口国倾向于征收出口税,资源进口国倾向于提供进口补贴,各自“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导致国内干预政策失效并进一步推高国际资源价格。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仁月  常世旺  
本文考察了地区层面公共投资产出的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受到公共投资的外溢程度不同,多数地区受益于本地区公共投资,东部地区从公共投资产出正效应中受益最大,中西部地区受公共投资负效应的影响较明显,这表明公共投资促进了地区层面产出的集中,这或许是由各地区对外贸易程度的差异所导致的。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赵全厚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将大力推动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方倡导建立亚投行,目的是为了尽可能满足亚洲地区基础设施融资需求巨大的客观需要。亚投行在亚洲区域支持有助于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系统性重点投入包括道路、桥梁、水运、港口、航空等交通领域,输变电尤其是电网建设与升级改造、油气管道等能源基础设施领域,既能促进区域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玉山  
朝鲜半岛的局势一直是影响东北亚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因素。2014年初朝鲜的国内政局出现的变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众多猜测。但是,作为周边国家,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中朝毗邻地区的友好往来,毫不动摇地深化沿边省区同朝鲜的互利合作。近三年来,中朝毗邻地区的友好往来明显加强,吉林省同朝鲜的经贸关系无论从数量、规模还是合作方式、涉及领域都有了长足发展。"两岛一区"合作开发,"借港出海","内贸外运"及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等多个较高层次的合作项目相继起步,必将会成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妥燕方  孔令池  
以2003-2018年中国31个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增长目标数据为样本,重点从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与“层层加成”两个维度研究了经济增长目标对市场分割的影响。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与“层层加成”将会加剧市场分割;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与“层层加成”加剧市场分割的结论具有显著的地区与时间异质性,且受到临近省份间经济相对情况的显著影响;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钝化、土地财政扩张以及金融资源扭曲配置三种途径加深市场分割;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与“层层加成”对于市场分割的影响不存在非线性关系。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在于:中国应全方位深化改革,建立更全面的政绩考核机制,同时根据各地区区域内相对经济条件积极探索灵活制度化的区域合作机制,促进经济群、经济带的合作,加快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于红  杨林  郑潇  
以七大流域河长制的推行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8—2018年水质监测数据,运用多期倍差法考察河长制对跨省河流边界污染的治理效果。研究发现:(1)七大流域中跨省河流污染治理存在“以邻为壑”现象,相对于省域内部,省域边界河流污染更为严重;(2)与省域内部相比,河长制实施显著降低省域边界地区河流COD、NH_(3)N浓度,能够协调跨省河流污染治理、实现“以邻为壑”到“守望相助”转变,但这一治理效果没有表现出较好的可持续性,表明地方政府在治污与经济政绩考核之间策略性选择的短视行为;(3)河长制对跨省河流边界污染的治理效果存在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领先省域相比,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省域的河长制并未达到预期治理效果。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俊   甄马莲   张鹏清  
在全球产业链扩张动力衰减并加速向区域化转变的背景下,我国积极推动构建互利共赢的区域产业链,为破解全球发展失衡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本文基于传统产业链与互利共赢产业链比较视角,从制度型开放、创新合作机制以及收益分配模式三个层面分析了构建互利共赢区域产业链的理论逻辑;立足于我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及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的成功实践,从规则对接、产业合作以及公共产品供给三方面阐释了构建互利共赢区域产业链的重点环节。最后,从治理机制、治理规则以及治理平台三方面提出建立互利共赢区域产业链的治理框架。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自2009年建立以来,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和两国高层战略沟通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中美关系不断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刚刚落幕的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对进一步加强两国合作与沟通,促进新型中美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双方将继续排除干扰、共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