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93)
2023(7527)
2022(6192)
2021(5715)
2020(4579)
2019(10561)
2018(10134)
2017(19336)
2016(10219)
2015(11613)
2014(11513)
2013(11700)
2012(11412)
2011(10520)
2010(10110)
2009(8962)
2008(8449)
2007(7134)
2006(6220)
2005(5602)
作者
(28799)
(24360)
(23976)
(23026)
(15240)
(11602)
(10777)
(9616)
(9351)
(8523)
(8306)
(8212)
(7851)
(7638)
(7594)
(7501)
(7363)
(7013)
(6939)
(6820)
(6005)
(5904)
(5767)
(5535)
(5514)
(5315)
(5154)
(5049)
(4956)
(4679)
学科
(56889)
经济(56855)
管理(26743)
(22181)
方法(21619)
数学(18424)
数学方法(18354)
中国(16487)
(16032)
企业(16032)
地方(15347)
(14901)
环境(14005)
(10878)
业经(10875)
贸易(10869)
(10588)
农业(10307)
(9704)
(9528)
地方经济(9058)
(8894)
(8509)
(7742)
关系(7623)
(7522)
金融(7520)
(7253)
(7002)
资源(6874)
机构
大学(147769)
学院(146792)
(74123)
经济(73015)
研究(58860)
管理(55349)
理学(47846)
理学院(47271)
管理学(46777)
管理学院(46515)
中国(45386)
科学(33447)
(31247)
(29622)
(29216)
研究所(26833)
中心(26113)
(25265)
经济学(24210)
财经(23954)
(22116)
经济学院(21889)
(21304)
(20936)
业大(20679)
北京(19797)
(19564)
师范(19443)
农业(19420)
科学院(18801)
基金
项目(103915)
科学(84136)
基金(78478)
研究(77324)
(68783)
国家(68312)
科学基金(58346)
社会(53285)
社会科(50489)
社会科学(50479)
基金项目(41457)
(40215)
自然(35515)
自然科(34650)
自然科学(34641)
自然科学基金(34018)
教育(33596)
(33320)
资助(31426)
编号(28925)
(25007)
(24711)
重点(24016)
国家社会(23334)
中国(23076)
成果(22637)
(21400)
教育部(21153)
发展(20944)
(20632)
期刊
(79349)
经济(79349)
研究(45541)
中国(31282)
(23141)
科学(21937)
学报(21002)
(19887)
管理(18794)
农业(16365)
大学(16326)
学学(15477)
(13997)
金融(13997)
经济研究(13102)
教育(12116)
财经(11735)
技术(11342)
业经(11256)
(10970)
问题(10883)
(10246)
国际(10212)
世界(10039)
资源(9819)
(9510)
技术经济(7486)
经济问题(6969)
统计(6589)
科技(6482)
共检索到2220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汪燕  王文治  马淑琴  
通过构建区域间双边碳转移测算模型,本文以中国大陆省级行政单元为对象测算了省域最终需求和出口引致的碳转移,并通过设计合理的分配因子来实施省域间碳排放责任共担。结果表明:本省域最终需求引致的碳排放约占全部生产侧碳排放的41%,外省域最终需求引致的碳排放占比约为31%,出口引致的碳排放占比约为22%。省域最终需求和出口引致的碳转移呈现从京津地区、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的省域向北部和中部地区的省域转移,其中各省域出口引致的净碳转移量平均占全部净碳转移量的43.7%,出口是引致省域间碳转移的重要因素。基于省域间碳排放责任共担结果,论文提出对重点减排省域实施"约束+补偿"的碳减排合作模式,同时控制碳排放的生产端和消费端,减少碳排放和碳转移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曹俊文  张钰玲  
基于Tapio模型考察各省份碳排放脱钩情况,依据脱钩弹性系数、碳强度构建分类准则对各省份进行类型划分,进一步采用STIRPAT模型识别不同类型省域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探寻不同类型省域碳减排路径。实证结果表明,对于北京、上海、浙江等类型Ⅰ省域,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是有效的减排途径;对于湖南、湖北、江西等类型Ⅱ省域,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镇化质量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云南和福建需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山西和新疆两省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是关键;宁夏和内蒙古减排空间较大,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降低碳强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曹俊文  张钰玲  
基于Tapio模型考察各省份碳排放脱钩情况,依据脱钩弹性系数、碳强度构建分类准则对各省份进行类型划分,进一步采用STIRPAT模型识别不同类型省域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探寻不同类型省域碳减排路径。实证结果表明,对于北京、上海、浙江等类型Ⅰ省域,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是有效的减排途径;对于湖南、湖北、江西等类型Ⅱ省域,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镇化质量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云南和福建需重点优化产业结构;对于山西和新疆两省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是关键;宁夏和内蒙古减排空间较大,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降低碳强度。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钟章奇  张旭  何凌云  陈博文  
区域间碳排放转移对区域碳排放核算及其减排责任划分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建模方法,在计算中国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后统称"省区")区贸易隐含碳结构的基础上,本文深入探讨了为减轻区域间贸易对省区碳排放核算及其减排责任划分的影响,以及中国各省区开展区域合作共同应对碳减排的问题,由此在减排政策层面上提出了"开展区域合作共同减排比单个省区独自应对更为有利,同时考虑到在区域合作中各个省区的获益程度可能会有所差别,采取资金补助等方式有助于推动区域合作减排"的政策建议。这对完成中国整体减排目标、提高区域减排效率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洁方  田晨萌  
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多样化,导致中国各省份碳减排边际成本差异明显。文章构建以2021—2030年碳达峰过程中各省份总减碳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函数的非线性规划模型,求解有利于实现低成本碳达峰的省份碳配额分配方案。依据各省份对总体减碳成本削减贡献额的大小划分贡献区和受益区,并设计他们之间的补偿标准,协调总体目标最优化下的个体益损。在GDP增长率为6%的情景下,研究结果表明:(1)要实现2030年碳达峰的目标,中国碳排放强度年均削减率应控制在3.68%左右,碳排放量总增长率为11.3%左右。(2)考虑以基期排放量为基准的公平准则分配方案和以GDP为基准的效率准则分配方案,则当他们的最佳配比为3:1时,总减碳成本最小,山西、内蒙古等14个省份为贡献区,广东、江苏等16个省份为受益区。(3)单位碳配额转移的总体减碳成本削减贡献的估测值为106.35元/吨,可以此为依据制定省际补偿标准。在总体减碳成本最小化导向下进行碳配额省际分配,以经济补偿的形式进行利益调控,为中国通过省域协同实现低成本碳达峰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贤荣  张俊飚  
本文在Kaya恒等式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Divisia指数分解法,将农业碳排放增长驱动因素分解为理论碳排放增加量和理论碳排放减少量两类因素五大效应。分析了中国2002—2014年31个省份农业碳排放增长驱动及减排退耦特征。研究发现:(1)农业经济增长是引起中国农业碳排放变化以及导致区域显著差异的主导原因,且五大驱动效应间存在着农村生活水平效应>农业碳排放强度效应>城镇化进程效应>一般农业技术进步效应>人口规模效应的大小关系;(2)从省域差异来看,内蒙古、黑龙江、湖南、辽宁及湖北等省份农业碳排放理论增加量主导着实际农业碳排放,农村生活水平、低碳农业技术水平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农业碳排放增长地区差异较大的重要推手;(3)2002—2014年,农业碳减排退耦指数均为正,除2007年和2008年外,其余年份退耦指数均小于1,中国农业碳减排长期处于弱退耦,减排有效性亟需进一步提高,农业碳吸收潜力有待挖掘。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贤荣  张俊飚  
本文在Kaya恒等式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Divisia指数分解法,将农业碳排放增长驱动因素分解为理论碳排放增加量和理论碳排放减少量两类因素五大效应。分析了中国2002—2014年31个省份农业碳排放增长驱动及减排退耦特征。研究发现:(1)农业经济增长是引起中国农业碳排放变化以及导致区域显著差异的主导原因,且五大驱动效应间存在着农村生活水平效应>农业碳排放强度效应>城镇化进程效应>一般农业技术进步效应>人口规模效应的大小关系;(2)从省域差异来看,内蒙古、黑龙江、湖南、辽宁及湖北等省份农业碳排放理论增加量主导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云燕  张硕  张玉泽  
在对2008—2019年中国省域碳排放与绿色金融的时空演化、重心迁移与离散趋势深入考察的基础上,运用静态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对绿色金融影响碳排放的空间效应、作用机制及异质性展开探讨。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已进入缓慢增长阶段,东部与东北碳排放占比下降,中西部碳排放对东部呈“追赶”态势,热点排放区向西北转移。绿色金融水平稳步提升,水平较高省份集中在东部沿海,依次为中西部;高水平区逐渐收敛,呈南北方向为主导的空间分布。碳排放存在空间关连与路径依赖,绿色金融的减碳效果具有属地与溢出效应,物理矩阵下的跨区域协同减排效应更强。经济发展对绿色金融的减碳效果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发达地区绿色金融的减排效果更强。机制分析表明,绿色金融可通过促进产业高级化抑制碳排放,但抑制效果存在区域差异。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罗胜  
我国省际间广泛而密切的经济联系不仅对各地区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还对各地区的碳排放量产生巨大影响。该文基于基本模型,从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视角,建立生产者责任、消费者责任和技术调整的消费者责任三种原则的核算方法以及碳减排责任分摊模型,并将其应用到省域碳排放核算与责任分摊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间呈现出"东—中—西"空间梯度碳排放的格局;各地区在不同原则下的碳排放量存在着显著差异,生产者责任贸易隐含碳排放核算有利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消费者责任贸易隐含碳排放核算有利于能源富集省份和经济较落后省份,技术调整的消费者责任贸易隐含碳排放核算不偏不倚,并没有显著有利于经济发达地区或经济落后地区;TCBA核算优...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汪臻  赵定涛  洪进  
本文在已有的"碳减排责任分摊"原则的基础上,引入消费者责任的思想,对责任分摊原则的测度指标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并运用多准则决策方法,建立了消费者责任视角下的区域间碳减排责任分摊模型。运用该模型,将中国2020年的碳减排目标分摊到各省级区域。实证结果表明,根据消费者责任视角分摊碳减排责任,使商品的最终消费地为其调入的隐含碳负责,能达到更加公平有效地在区域间分摊碳减排责任的目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雷  黄园淅  李艳梅  程晓凌  
作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中国的碳排放问题不仅体现在总量增长方面,而且也体现在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变化方面。从大区地域系统变化来看:东部地区的碳排放始终在全国占据着主导地位;中部地区碳排放在全国的比重表现出稳中有降的态势;西部地区比重虽较小,但基本保持着上升趋势。从省(区、市)级变化来看:1953年以来,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不断增大,并且其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1952年为起始阶段、1953年-1980年为初级分化阶段、1981年-2005年为快速演进阶段。本文试图通过产业-能源关联和能源-碳排放关联两个基本评价模型,解析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①产业结构的演进决定着一次能源消费的基本...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史亚东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中国正在承担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为了从容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急需得到如何分担责任的理论依据。文章从论述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平原则出发,认为责任分担应当有"共同的"标准,并且应当涵盖以下因素,即消费者的责任、生产者的责任、历史的责任,以及随着各国发展而动态调整的责任。由此,文章建立起为中国合理分担碳减排责任提供依据的理论框架,为中国如何参与国际气候合作提供了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伟  米红  
利用MARKAL-MACRO模型,对中国(2010年-2050年)未来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预测,并依据人口增长与城市化水平、宏观经济、能源效率、能源结构模拟了碳排放的基准方案。在基准方案下,中国的一次能源需求将在2042年达到峰值62.81亿tce,万元GDP能耗在2050年下降到0.36tce。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36达到峰值107.53亿t。国际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较表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碳减排中承担较少责任。由于大量消耗化石燃料造成严重的国内环境污染,基于减缓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损失的考虑,中国需要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在优化方案下,中国的一次能源需...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宋敏  邹素娟  
通过构建碳排放权省域分配模型测算黄河流域2018—2030年各省区的碳排放权及其空间余额,采用最优效率法评估2020年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碳减排潜力。研究表明:(1)黄河流域各省区碳排放权分配不均,2018—2030年流域的碳排放权总量为323.06亿t,配额大部分集中于中下游地区,上游地区的碳排放权配额较少。其中,山东配额最多,达100.30亿t;宁夏配额最少,为5.46亿t。(2)2018—2030年黄河流域碳排放空间不足,累积碳排放权赤字达113.50亿t。其中,山西、内蒙古、山东、甘肃、青海和宁夏的累积碳排放权空间余额均为负值,属于碳排放权赤字地区;四川、河南和陕西则均为正值,属于盈余地区。(3)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碳减排潜力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征,碳减排潜力差距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钱昭英   田磊  
在2030年中国实现碳达峰的目标背景下,本文针对碳排放权合理分配的问题,采用改进的ZSG-DEA模型考虑各省(区、市)的减排潜力,探寻兼顾公平和效率的碳排放权省域分配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各区域减排潜力各不相同,东部地区减排潜力较大,西部地区减排潜力组内差距较大,且低减排潜力组有50%集中在西部地区,中部地区整体减排潜力不足,东北地区集中于中、低减排潜力组;(2)改进的ZSG-DEA模型计算出减排系数更加合理,缩减了减排压力差距,能通过缩小省(区、市)之间的不公平程度来降低政策实施难度;(3)综合减排潜力和减排系数两个方面发现,仍有部分省(区、市)如河南等处于低潜力高减排的状态,面临凭借自身条件难以有效降碳的困境,也有部分地区在碳减排方面“仍有余力”。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各区域应发挥自身优势助力碳减排,在安排省(区、市)碳排放额度时要注重不同省(区、市)的减排潜力,同时加强减排责任意识,推动区域之间的合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