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44)
- 2023(17337)
- 2022(14893)
- 2021(13860)
- 2020(11580)
- 2019(26438)
- 2018(26214)
- 2017(49798)
- 2016(26865)
- 2015(30379)
- 2014(30411)
- 2013(30161)
- 2012(28090)
- 2011(25679)
- 2010(25624)
- 2009(23957)
- 2008(23343)
- 2007(20482)
- 2006(18299)
- 2005(16655)
- 学科
- 济(127061)
- 经济(126914)
- 管理(80412)
- 业(71317)
- 企(58596)
- 企业(58596)
- 方法(49980)
- 数学(43458)
- 数学方法(43031)
- 中国(32861)
- 农(30799)
- 地方(28856)
- 财(28621)
- 业经(26543)
- 学(25701)
- 制(24347)
- 环境(21656)
- 贸(21245)
- 贸易(21232)
- 易(20594)
- 农业(20479)
- 和(18593)
- 融(18093)
- 金融(18089)
- 银(18079)
- 银行(18039)
- 体(17527)
- 理论(17393)
- 行(17324)
- 划(17033)
- 机构
- 大学(395347)
- 学院(391607)
- 济(169758)
- 经济(166317)
- 管理(152438)
- 研究(139824)
- 理学(131358)
- 理学院(129843)
- 管理学(127855)
- 管理学院(127127)
- 中国(105057)
- 京(84910)
- 科学(83576)
- 财(76796)
- 所(70256)
- 研究所(63785)
- 中心(61924)
- 财经(60933)
- 农(60340)
- 江(57480)
- 业大(55381)
- 经(55342)
- 北京(54193)
- 经济学(52486)
- 范(51870)
- 师范(51461)
- 院(50515)
- 经济学院(46981)
- 农业(46852)
- 州(45691)
- 基金
- 项目(264063)
- 科学(208678)
- 研究(194923)
- 基金(193144)
- 家(167926)
- 国家(166586)
- 科学基金(142826)
- 社会(125645)
- 社会科(119130)
- 社会科学(119097)
- 基金项目(102022)
- 省(101629)
- 自然(90601)
- 自然科(88393)
- 自然科学(88371)
- 教育(87965)
- 自然科学基金(86757)
- 划(84919)
- 资助(79443)
- 编号(77948)
- 成果(63906)
- 重点(59383)
- 部(59300)
- 发(57501)
- 创(54222)
- 课题(54126)
- 国家社会(52576)
- 教育部(51053)
- 创新(50820)
- 制(50351)
- 期刊
- 济(193270)
- 经济(193270)
- 研究(122122)
- 中国(77482)
- 学报(59395)
- 财(57661)
- 管理(57488)
- 科学(56524)
- 农(55307)
- 大学(45518)
- 学学(42854)
- 教育(40121)
- 农业(38169)
- 融(34727)
- 金融(34727)
- 技术(33706)
- 经济研究(31032)
- 财经(30777)
- 业经(28396)
- 经(26434)
- 问题(24842)
- 技术经济(20270)
- 贸(20005)
- 业(19716)
- 世界(18827)
- 资源(18674)
- 图书(18600)
- 理论(18580)
- 科技(18118)
- 国际(17643)
共检索到5911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逯进 常虹 郭志仪
文章在对能源、经济与环境三系统耦合机理及其动态跃迁机制进行全面解析的基础上,构建三系统耦合模型,测算了1995~2014年中国省域三大系统的综合指数及耦合协调水平,借此全面讨论了三系统交互关系的变化规律及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各省经济和环境综合指数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良好态势,而能源综合指数在小幅波动中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三者的关系极为密切;同时三系统交互作用的耦合度保持不断递增的演化趋势,但耦合度的绝对水平较低,且区域间差异较为明显,整体上呈现从东到西递减的态势。
关键词:
能源 经济 环境 耦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逯进 常虹 赵少平 许抄军
在全面解析系统耦合机制及其跃迁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了三系统耦合模型,基于山东省2001—2013年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山东省能源、经济与环境三系统之间协调关系的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能源、经济与环境三系统的耦合度总体上呈上升态势,目前已达到初级协调发展状态,且其变化与能源—经济、能源—环境和经济—环境三类二元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各二元系统协调发展的同步性,是三元系统耦合水平提升的基本前提。
关键词:
能源 经济 环境 耦合 山东省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汪振双 赵宁 苏昊林
以山东省水泥行业为例,对水泥行业的能源、经济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构建能源、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对水泥行业的能源、经济和环境发展水平进行计算,并根据耦合发展度模型对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测算。结果显示,2005~2010年山东省水泥行业能源、经济和环境整体耦合协调度呈上升态势,然而能源与经济、能源与环境、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度出现波动。
关键词:
能源 经济 环境 耦合协调度 水泥行业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柴建 田凌钺 张晓空
我国经济发展、能源消耗与环境治理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经济-能源-环境(3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成为有效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本文利用2004—2018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使用耦合协调度与空间面板模型测算29个省份(港澳台、西藏与云南除外)3E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考察其动态演化规律与空间溢出效应,并对3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要素进行准确识别与政策讨论。结果表明:中国省域3E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虽有所提升,但“两极分化”加剧;整体呈现出空间正相关的集聚特征;绿色投资正外部性与人力资本提升能够有效促进3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社会投资的结构性失调成为抑制3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博 方虹 李静 尤怀墨 方思然
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于区域系统各方面的众多因子相互动态耦合过程中,存在一定可遵循的演变规律。耦合协调度作用机理对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将耦合协调理论引入经济、社会、环境区域发展这一研究领域,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通过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中国各省份2008—2014年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的协调状态进行测度和评价,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彭博 方虹 李静 尤怀墨 方思然
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于区域系统各方面的众多因子相互动态耦合过程中,存在一定可遵循的演变规律。耦合协调度作用机理对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将耦合协调理论引入经济、社会、环境区域发展这一研究领域,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通过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中国各省份2008—2014年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的协调状态进行测度和评价,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于洋 陈才
为贯彻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和加快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布局,文章在对2007-2015年我国华北、东北、东部、中南、西南和西北六大区域经济-能源-环境-科技四元系统协调度和发展度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引入"耦合度"模型评价了我国六大区域四元系统协调和发展之间耦合现状。并通过引入核密度函数分析方法,对其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高,属于"充分发展"类型,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提升趋势明显,而东北地区出现"下滑"趋势;(2)各个区域四元系统协调度水平较高,但西北地区是一种"低低"协调;(3)西北地区协调发展耦合度处于"濒临失调衰退"类型,东部地区处于"一般协调发展"类型,其余四个区域处于"勉强协调发展"类型;(4)四元系统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聚集"特性;(5)六个区域四元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差异逐渐减小,区域之间更趋"和谐"。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付云鹏 马树才
通过构建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3个子系统的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和协调发展模型研究了中国31个地区2005-2012年间的系统协调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检验研究了各地区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之间的空间自相关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兆峰 孙姚
厘清旅游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对调控旅游业碳排放和发展低碳旅游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统计年鉴数据,测算了长株潭地区2006—2015年间能源碳排放总量,并通过构建旅游经济与能源碳排放脱钩分析模型以及协整、因果关系检验,从时空维度分析了长株潭区域能源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增长的耦合效应与机制。结果表明:2006—2015年间长株潭区域能源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能源碳排放量与旅游经济增长除2010年为强脱钩以外,其余年份均为弱脱钩状态;长株潭区域脱钩程度由北向南逐渐显著;2006—2010年间,能源碳排放与旅游经济增长脱钩状况空间差异较为明显,2011—2015年间空间差异缩小,且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空间集聚;旅游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量之间相互影响,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能源碳排放量对旅游经济增长存在短期的促进关系,而旅游经济增长构成CO_2排放的Granger原因则并不显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国浩 杨毅 郝奇彦
基于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环境保护的视角,运用协同学理论对能源投融资的耦合协调特征进行分析,认为能源投融资对气候环境具有胁迫效应,气候环境对能源投融资具有约束效应。在不考虑气候环境的情况下,能源投融资之间的交互作用逐年减弱。在考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情况下,通过统计分组发现,能源工业温室气体排放较高地区的能源投融资耦合性相对较低,协调性相对较差;能源开发建设仅是区域性复合式大气污染的原因之一;气候与环境保护政策对能源投资的约束性不强,但对能源融资具有重要影响。对全国30个省(市)的能源投融资耦合协调程度进行综合评价,认为各地区能源投融资发展不均衡、耦合程度不高、协调程度较弱。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左毅 宋涓 王世朋 郑博福
环境与经济的耦合关系是当前区域环境管理、环境规划乃至数量经济等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当前研究环境与经济耦合关系主要从理论探讨、指标体系构建、模型模拟和实证分析等层面展开。本文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两个方面概述了环境与经济耦合关系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其中理论研究主要围绕经济增长是否存在极限和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展开,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和模拟模型实证分析环境与经济的耦合关系。最后对国内外的研究作出简要评述,并根据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特点和不足,对今后环境与经济耦合关系的研究提出几点展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力 洪雪飞 王俊 谢筱玲
在理论分析经济—能源—环境系统耦合协调演化机理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工具与PLS路径模型,探讨中国省域经济—能源—环境(3E)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动态演进规律与空间集聚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协调度在整体上呈现动态螺旋上升趋势;省域3E系统协调度存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集聚效应;中、东、西部耦合协调度呈现不同的空间聚集演化特征;协调发展空间集群逐渐趋向集聚加强状态。最后,提出应构建跨区域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应对系统失调,缓解系统协调发展空间集聚趋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远 陈洁 周婧 王义琛 陆根法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基于1990~2005年的年度数据,运用"脱钩"和"复钩"理论,协整分析技术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辨识和分析了的能源消费总量、电力消费和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耦合关系,实证研究表明,1990~2000年,江苏能源消费与地区生产总值处于弱"脱钩"状态,进入2000年后,二者呈现出扩张性"复钩"趋势。研究同时还发现江苏的能源消费总量与GDP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表现出能源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了当前能源是影响江苏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江苏在经济增长和能源利用战略等方面应当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姜磊 柏玲 吴玉鸣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资源、环境与经济水平协调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耦合度用来衡量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系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协调发展程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实证分析中,耦合度公式出现取值范围判断的错误。论文着重讨论并修正了耦合度公式出现的错误,并将之推广到n个系统。运用修正后的耦合度公式,建立经济发展-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计算中国大陆31个省域单元2003—2014年三系统耦合度和协调度,最后进行空间分析。研究发现,在2003—2014年间,从总体来看,耦合度和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态势。从耦合度的时空演变来看,空间分布变化较小。31个省域单元耦合度具备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然而,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随机分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姜磊 柏玲 吴玉鸣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资源、环境与经济水平协调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耦合度用来衡量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系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协调发展程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实证分析中,耦合度公式出现取值范围判断的错误。论文着重讨论并修正了耦合度公式出现的错误,并将之推广到n个系统。运用修正后的耦合度公式,建立经济发展-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计算中国大陆31个省域单元2003—2014年三系统耦合度和协调度,最后进行空间分析。研究发现,在2003—2014年间,从总体来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