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222)
- 2023(18558)
- 2022(15826)
- 2021(14721)
- 2020(12138)
- 2019(27701)
- 2018(27223)
- 2017(51306)
- 2016(27676)
- 2015(30840)
- 2014(30319)
- 2013(30114)
- 2012(27959)
- 2011(25415)
- 2010(25407)
- 2009(23405)
- 2008(22580)
- 2007(19734)
- 2006(17498)
- 2005(15668)
- 学科
- 济(128422)
- 经济(128311)
- 管理(81457)
- 业(75204)
- 企(61091)
- 企业(61091)
- 方法(50919)
- 数学(44275)
- 数学方法(43817)
- 中国(34637)
- 农(32270)
- 地方(29912)
- 业经(27165)
- 财(27049)
- 学(26632)
- 农业(22279)
- 环境(22087)
- 贸(21501)
- 技术(21496)
- 贸易(21482)
- 易(20827)
- 制(20787)
- 和(18888)
- 理论(18337)
- 银(17815)
- 融(17772)
- 金融(17770)
- 银行(17765)
- 划(17206)
- 行(17082)
- 机构
- 大学(393978)
- 学院(392299)
- 济(169527)
- 经济(166217)
- 管理(153946)
- 研究(140170)
- 理学(133088)
- 理学院(131577)
- 管理学(129488)
- 管理学院(128775)
- 中国(104778)
- 科学(84872)
- 京(84508)
- 财(73726)
- 所(70079)
- 研究所(63990)
- 农(62305)
- 中心(62274)
- 财经(59066)
- 江(57263)
- 业大(57155)
- 北京(53881)
- 经(53849)
- 范(52111)
- 经济学(52041)
- 师范(51673)
- 院(51157)
- 农业(48397)
- 经济学院(46708)
- 州(45885)
- 基金
- 项目(269171)
- 科学(212959)
- 研究(197896)
- 基金(196055)
- 家(171156)
- 国家(169785)
- 科学基金(145879)
- 社会(127476)
- 社会科(120950)
- 社会科学(120915)
- 省(105216)
- 基金项目(103790)
- 自然(92995)
- 自然科(90793)
- 自然科学(90773)
- 教育(89585)
- 自然科学基金(89145)
- 划(87526)
- 资助(79956)
- 编号(78595)
- 成果(63215)
- 重点(60816)
- 部(59666)
- 发(59355)
- 创(58434)
- 课题(54957)
- 创新(54128)
- 国家社会(53256)
- 教育部(51113)
- 科研(50541)
- 期刊
- 济(189673)
- 经济(189673)
- 研究(120517)
- 中国(78867)
- 学报(60388)
- 管理(58304)
- 科学(57194)
- 农(56298)
- 财(54249)
- 大学(45872)
- 学学(43156)
- 教育(43108)
- 农业(39423)
- 技术(34752)
- 融(33351)
- 金融(33351)
- 经济研究(31156)
- 财经(29156)
- 业经(29018)
- 经(25139)
- 问题(24090)
- 业(21814)
- 技术经济(21075)
- 科技(19925)
- 贸(19270)
- 资源(18964)
- 图书(18617)
- 世界(18280)
- 统计(17610)
- 理论(17568)
共检索到5879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广培 张梦倩 李艳歌 蔡乌赶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分析了绿色创新效率、生态效率与经济增长质量三者之间的耦合作用机理,使用2010—2017年省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中国30个省域的绿色创新效率、生态效率与经济增长质量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研究发现,从全国均值看,创新、生态与经济三系统的协调关系逐渐改善,但是耦合协调度等级并未实现跃升;从空间格局演化上看,各省域耦合协调度等级的演变依次表现出增长型、波动性以及稳定型,且基本仍处于低水平耦合协调阶段。目前亟须针对不同系统、不同区域采取针对性发展措施,尤其要发挥耦合协调高值区域的轴带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广培 张梦倩 李艳歌 蔡乌赶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分析了绿色创新效率、生态效率与经济增长质量三者之间的耦合作用机理,使用2010—2017年省域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中国30个省域的绿色创新效率、生态效率与经济增长质量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研究发现,从全国均值看,创新、生态与经济三系统的协调关系逐渐改善,但是耦合协调度等级并未实现跃升;从空间格局演化上看,各省域耦合协调度等级的演变依次表现出增长型、波动性以及稳定型,且基本仍处于低水平耦合协调阶段。目前亟须针对不同系统、不同区域采取针对性发展措施,尤其要发挥耦合协调高值区域的轴带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韩晶 宋涛 陈超凡 曲歌
文章从绿色增长的视角出发,运用包含空间计量的四阶段DEA模型对中国2010年各省份的创新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传统DEA方法测算的区域创新效率值被明显低估,经过四阶段DEA调整后,规模报酬递增的省份居多;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创新环境、环保规制对基于绿色增长的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具有显著的影响;中国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创新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而规模报酬递增的区域数量远远少于中西部地区;区域创新效率呈较明显的空间集聚状态,创新效率"高—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创新效率"低—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洁华 孙喆 王明晖 蔡秀亭
基于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PVAR模型,探究了绿色技术创新、碳排放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以及不同的绿色技术创新类型在此互动关系中的异质性表现。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碳排放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因果联系与互为影响关系,三者在发展过程中均呈现出一定的自我增强效应,但在研究期内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相对微弱,碳排放效率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反向影响尚不显著;绿色技术创新与碳排放效率都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但在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增长对碳排放效率作用效果则表现为负向抑制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与绿色技术创新已形成双向促进的互动模式,但不同的绿色技术创新类型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表现仍有所差异。研究结论对中国进一步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洁华 孙喆 王明晖 蔡秀亭
基于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PVAR模型,探究了绿色技术创新、碳排放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以及不同的绿色技术创新类型在此互动关系中的异质性表现。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碳排放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因果联系与互为影响关系,三者在发展过程中均呈现出一定的自我增强效应,但在研究期内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相对微弱,碳排放效率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反向影响尚不显著;绿色技术创新与碳排放效率都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但在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增长对碳排放效率作用效果则表现为负向抑制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与绿色技术创新已形成双向促进的互动模式,但不同的绿色技术创新类型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表现仍有所差异。研究结论对中国进一步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莹 王成新 张北迪 苗毅 袁玉珂
文章以我国30个省区为例,构建城市化效率以及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研究其时空演变过程,并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不同城市化效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化影响,揭示城市化效率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表明:从时序演变上来看,中国城市化效率和区域创新能力大体上都呈现上升的趋势,结合变异系数可知,各省区城市化效率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加大,而区域创新能力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从空间格局上看,城市化效率整体上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递进的演变特征,区域空间格局变化差异显著,呈现差异化的区域集聚现象。区域创新能力在研究时段内表现出由空间分布均衡到区域集聚的演变特征,东西差异显著,最终表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延伸的"T"字形格局;从空间耦合上看,城市化效率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正相关,根据具体的空间关联模式,进一步将研究区域主要划分为高创新-高效率区、低创新-低效率区、低创新-高效率区三种类型。该研究从空间效应角度能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区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
城市化效率 创新能力 空间耦合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莹 王成新 张北迪 苗毅 袁玉珂
文章以我国30个省区为例,构建城市化效率以及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研究其时空演变过程,并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不同城市化效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化影响,揭示城市化效率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表明:从时序演变上来看,中国城市化效率和区域创新能力大体上都呈现上升的趋势,结合变异系数可知,各省区城市化效率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加大,而区域创新能力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从空间格局上看,城市化效率整体上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递进的演变特征,区域空间格局变化差异显著,呈现差异化的区域集聚现象。
关键词:
城市化效率 创新能力 空间耦合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茹 张德华
文章基于2009—2020年中国的相关数据,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测算了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和经济增长指数,并运用耦合关联协调模型测算农业绿色发展和经济增长两者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研究表明:自2009年以来,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2017—2020年,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及多项分指标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达到了优质耦合协调状态,两者的相互促进效应日益明显;农业绿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主要通过资源环境、生产效率、环境保护、生态系统、质量高效等方面来实现。
关键词:
农业绿色发展 经济增长 耦合度 耦合协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茹 张德华
文章基于2009—2020年中国的相关数据,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测算了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和经济增长指数,并运用耦合关联协调模型测算农业绿色发展和经济增长两者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研究表明:自2009年以来,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2017—2020年,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及多项分指标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达到了优质耦合协调状态,两者的相互促进效应日益明显;农业绿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主要通过资源环境、生产效率、环境保护、生态系统、质量高效等方面来实现。
关键词:
农业绿色发展 经济增长 耦合度 耦合协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肖黎明 张仙鹏
从强可持续理念出发,基于改进的SFA模型对中国2004-2015年30个省份的绿色创新效率及生态福利绩效值进行测度,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同时考虑其空间特征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值在空间上已形成由北京—浙江—广东—陕西构成的四角极点支撑,并不断向沿线地区辐射。(2)2004-2015年两系统的耦合度均值C∈[0.666, 0.680],整体处于较高强度耦合阶段,而协调度均值则整体处于初级协调阶段(D∈[0.512, 0.565]),未来仍有较大的优化空间。(3)从空间格局上看,地区间的耦合协调度差距显著,高值区(中高级协调)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且已形成由广东—浙江两个高级协调发展极核辐射的"U"型发展轴带;初级协调阶段的地区连片扩张趋势明显。相比较而言,西北地区仍处于中国绿色创新效率与生态福利绩效耦合协调的最后梯队,受周边地区辐射影响较小,增速缓慢。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曦明 张仁杰
文章基于中国2008—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变迁、绿色生态效率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变迁、绿色生态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现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产业结构与绿色生态效率的提升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经济增长与绿色生态效率间存在负向关系,短期内经济增长会对产业结构变迁产生"拖累效应";绿色生态效率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呈现"U"型负向关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森宇 曲波
本文基于协同学理论构建了区域创新与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测算了我国30个省级区域(港澳台、西藏地区除外)的耦合协调度,并利用两阶段GMM回归分析方法验证了其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较低,且各区域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同时根据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区域创新与经济耦合协调度对于生态效率的提升具有显著正向关系,且随着区域创新与经济系统的不断发展,对于生态效率的提升作用愈加显著。最后,针对我国各区域提出了完善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以及提升生态效率的建议
关键词:
区域创新 经济系统 耦合协调度 生态效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菲菲 张在旭 马莹莹
本文构建了包含工艺和产品两阶段创新的中国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的测算框架,基于中国29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和Malmquist-Lunenberger指数,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分析了绿色创新效率的行业差异及增长趋势。研究发现,我国制造业在2011-2015年绿色创新效率平均值为0.68,平均绿色创新效率增长率为10.45%,重度污染行业的绿色创新效率低于制造业平均值,中度污染行业和轻度污染行业效率相差不大。绿色产品创新效果明显好于绿色工艺创新,半数行业的节能潜力大于50%,制造业节能压力较大。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增长由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共同驱动,出现技术效率下降和技术退步的行业较少,不同污染物排放强度行业平均绿色创新效率都保持增长趋势。并且提出了加大重度污染行业的科研投入力度与创新政策激励,细分行业绿色创新目标,关注绿色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成果转化率等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宋金昭 胡湘湘 王晓平 王可泱
基于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经济效率相互协调的视角,构建三元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以黄河流域九省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耦合模型和探索性数据分析(ESDA)模型,探究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绿色经济效率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和空间关联效应。研究结果显示:黄河流域三元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整体偏低,介于勉强协调至初级协调之间,至优质协调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其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黄河流域省区间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空间异质性大且呈现较为明显的区域不均衡;在空间作用下,黄河流域三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依赖特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廖乐焕 董燕燕
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选取沿黄9省(区)2003—2021年的数据,选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协调相对发展度、空间自相关分析及标准差椭圆法对沿黄9省(区)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沿黄9省(区)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但整体水平偏低、二者空间分布格局差异较大。沿黄9省(区)耦合协调等级在研究期内变化较小,且空间分异特征显著,下游省份处于中高级耦合协调等级,中上游省份处于极度失调等级。各省(区)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基本处于滞后发展阶段,研究期内并无显著变化。沿黄9省(区)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的耦合协调关系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耦合协调度在上游、下游地区提升较快,且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因此,沿黄9省(区)下游省份应加大对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中上游省(区)应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促进沿黄9省(区)绿色技术创新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