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82)
2023(17518)
2022(14938)
2021(13953)
2020(11355)
2019(26212)
2018(25993)
2017(48922)
2016(26751)
2015(29941)
2014(30037)
2013(29946)
2012(28034)
2011(25601)
2010(25487)
2009(23119)
2008(22475)
2007(19558)
2006(17445)
2005(15662)
作者
(78763)
(65489)
(64939)
(61624)
(41735)
(31464)
(29615)
(25884)
(25022)
(23370)
(22364)
(22338)
(20923)
(20760)
(20273)
(20260)
(19433)
(19273)
(18651)
(18646)
(16361)
(16211)
(15766)
(14896)
(14717)
(14541)
(14498)
(14485)
(13233)
(13045)
学科
(117476)
经济(117367)
管理(72764)
(68157)
(53787)
企业(53787)
方法(47927)
数学(41774)
数学方法(41296)
中国(35332)
(31938)
地方(30442)
业经(25584)
(25553)
(24054)
环境(22559)
(21744)
贸易(21727)
农业(21720)
(21070)
(19677)
(18813)
(17888)
银行(17840)
(17823)
金融(17821)
技术(17362)
(17235)
(16814)
理论(16783)
机构
大学(380788)
学院(379000)
(156442)
经济(153162)
管理(146953)
研究(138614)
理学(126447)
理学院(124956)
管理学(122859)
管理学院(122191)
中国(103816)
科学(86488)
(83522)
(70617)
(68071)
(65122)
研究所(64619)
中心(61714)
业大(57715)
(55903)
财经(54100)
北京(53641)
(52641)
师范(52130)
农业(50795)
(50697)
(49312)
经济学(46796)
(45156)
师范大学(42391)
基金
项目(261098)
科学(205108)
研究(190493)
基金(188139)
(165201)
国家(163849)
科学基金(139416)
社会(119900)
社会科(113611)
社会科学(113580)
(102615)
基金项目(99712)
自然(90062)
自然科(87911)
自然科学(87888)
(86447)
教育(86447)
自然科学基金(86235)
资助(77846)
编号(76692)
成果(61978)
(59928)
重点(59269)
(57475)
课题(54151)
(53814)
创新(50382)
科研(49630)
国家社会(49396)
教育部(48648)
期刊
(175329)
经济(175329)
研究(115217)
中国(78512)
学报(61287)
(59404)
科学(57759)
管理(54106)
(48246)
大学(45954)
教育(44500)
学学(43011)
农业(41803)
(34044)
金融(34044)
技术(33626)
业经(28629)
经济研究(28055)
财经(25417)
问题(22618)
(22521)
(21834)
图书(20180)
资源(19516)
科技(19053)
技术经济(18948)
(18136)
理论(17369)
世界(17192)
(16857)
共检索到5717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赵慧卿  郭晨阳  
本文利用2010—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涵盖4个准则层、9个子准则层、34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整合双重激励模型与最小方差法构建动态综合评价方法,选取我国30个省(区,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进行测算比较及成因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各地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很不均衡,可划分为4个梯队;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数地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根据主导因素多少,各地区可分为四大类型,排名领先的地区通常由1到2个因素主导;各地区动态综合评价总值由长边原则支配,结合自身实际选准并做强长边,是提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邢霞   张杰飞   李洁   修长百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导向,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情况尤其值得重视。基于黄河流域沿线54个地级市数据,运用熵权法、核密度估计法和泰尔指数对2010—2019年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水平进行测算和时空演进分析,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其障碍因素进行识别。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及三大区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水平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表现出“下游>上游>中游”的空间分布格局。(2)中游和下游区域的绝对差异趋于缩小态势,上游略有扩大,且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3)区域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上游差异是区域内差异的主要根源。(4)样本期内主要障碍因素基本未发生变化,但障碍因素排序及障碍度波动存在区域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邢霞   张杰飞   李洁   修长百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建设的主要导向,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情况尤其值得重视。基于黄河流域沿线54个地级市数据,运用熵权法、核密度估计法和泰尔指数对2010—2019年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水平进行测算和时空演进分析,并运用障碍度模型对其障碍因素进行识别。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及三大区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水平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表现出“下游>上游>中游”的空间分布格局。(2)中游和下游区域的绝对差异趋于缩小态势,上游略有扩大,且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3)区域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上游差异是区域内差异的主要根源。(4)样本期内主要障碍因素基本未发生变化,但障碍因素排序及障碍度波动存在区域差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时中   童梦梦  
探究绿色技术创新如何驱动长三角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有利于加快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目标。基于多维指标体系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测度长三角41个城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指数,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空间面板和门槛模型,实证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对长三角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驱动机理及其效应,研究发现:(1)从基准回归结果看,绿色技术创新显著促进长三角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且存在区域异质性。产业结构升级、政府竞争和人力资本水平在绿色技术创新对长三角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2)从空间效应来看,绿色技术创新对长三角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存在正向空间相关和空间溢出效应。(3)从门槛效应来看,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绿色技术创新对长三角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以上结论,对于加快长三角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吕指臣  张涛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本文分析了传统经济体系中产业、市场、技术、政策等子体系面临的问题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并基于路径依赖理论和锁定效应探讨了传统经济体系运行面临的困境,通过分析锁定效应提出了破解经济运行锁定状态的推进路径:一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布局、绿色规范的制度环境、全面推进的开放格局、协同发展的区域经济、系统完善的经济体制;二是完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驱动机制、生长机制、创新机制和激励机制等运行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新玉  
在分析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基础上,比较了它们在产生背景、理论基础、核心内容、最终目标、实现路径上的差异性。研究表明,循环发展与低碳发展之间是并列关系;低碳发展和绿色发展是包含关系,绿色发展包含低碳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猛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加快绿色低碳转型、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带来新机遇。海南自由贸易港在绿色低碳转型中拥有国家政策支持、自然资源丰富、地理区位独特、现代服务业发展强劲、制度创新环境良好等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法律政策体系不完善、碳金融支撑体系尚未建立、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空间有限、工业和科技基础相对薄弱等问题。因此,需在考虑我国现实国情和海南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实践经验,以将海南打造成为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为目标,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财税金融制度,建立碳汇交易制度与碳排放积分制度,出台支持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尽快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制度框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长鲁  张健  
为科学评价我国各省份绿色食品认证的发展情况,从绿色食品全产业链角度选取8项指标,基于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公因子提取,对比分析了各省份在3类因子上的得分差异;运用指数和法计算了各省份绿色食品认证发展指数。结果表明:(1)全国31个省份处于优、良、中和差4个水平的个数及占比分别为3(9.68%)、7(22.58%)、10(32.26%)和11(35.48%),绿色食品认证工作区域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2)黑龙江、江苏和山东3省推进效果最好,贵州、海南和西藏推进效果最不显著;(3)各省份在不同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明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长鲁  张健  
为科学评价我国各省份绿色食品认证的发展情况,从绿色食品全产业链角度选取8项指标,基于因子分析方法进行公因子提取,对比分析了各省份在3类因子上的得分差异;运用指数和法计算了各省份绿色食品认证发展指数。结果表明:(1)全国31个省份处于优、良、中和差4个水平的个数及占比分别为3(9.68%)、7(22.58%)、10(32.26%)和11(35.48%),绿色食品认证工作区域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2)黑龙江、江苏和山东3省推进效果最好,贵州、海南和西藏推进效果最不显著;(3)各省份在不同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明显差异,得分较低的因子是相应省份未来推进的重点。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未来绿色食品认证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伟   李香英   王智勇  
文章在构建中国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权法对2009—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法、Kernel密度估计法和收敛模型分析其时空演化趋势以及收敛特征。研究发现:考察期内八大综合经济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水平均有所提高;全国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水平整体差异呈逐渐缩小趋势,且区域间差异是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水平的σ收敛特征不明显,但有效支持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机制。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力度和人力资本水平的调整优化,有助于持续稳定中国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伟   李香英   王智勇  
文章在构建中国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权法对2009—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法、Kernel密度估计法和收敛模型分析其时空演化趋势以及收敛特征。研究发现:考察期内八大综合经济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水平均有所提高;全国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水平整体差异呈逐渐缩小趋势,且区域间差异是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发展水平的σ收敛特征不明显,但有效支持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机制。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力度和人力资本水平的调整优化,有助于持续稳定中国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原白云  管玉玉  郭琎  
基于2003—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的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产生“U”型影响;环境规制强化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U”型曲线关系;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过程中,人口集聚表现为中介效应,政府干预程度表现为遮掩效应;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作用不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原白云  管玉玉  郭琎  
基于2003—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的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产生“U”型影响;环境规制强化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U”型曲线关系;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过程中,人口集聚表现为中介效应,政府干预程度表现为遮掩效应;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作用不显著。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刘莹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等维度,对山东省17地市①绿色金融发展现状、短板进行全面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山东省各地市绿色金融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各具优势和劣势。针对存在问题,本文提出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和实践路径。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沈世铭  许睿  陈非儿  
基于2010—2020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核密度估计法和达古姆(Dagum)基尼系数研究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动态演化趋势、地区差异及来源,使用变异系数法等方法检验其σ收敛与β收敛特征。研究显示,2010—2020年我国整体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四个地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差异明显,且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空间分布呈现显著非均衡特征和渐进式演化形态,空间集聚性显著;除东北地区外,全国及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三个地区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偏离平均水平幅度并未随时间推移有所降低;在控制其他因素前提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明显收敛为同等水平;在考虑多因素差异化条件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较低地区增速明显超过较高地区。鉴于此,我国应激活各地发展动能,加速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优化相关政策体系,助力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行全面集约战略,促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以期为制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转型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