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21)
2023(14678)
2022(12320)
2021(11329)
2020(9527)
2019(21917)
2018(21244)
2017(40203)
2016(22025)
2015(24918)
2014(24964)
2013(25151)
2012(24147)
2011(22035)
2010(22155)
2009(20734)
2008(20608)
2007(18537)
2006(16276)
2005(14970)
作者
(66970)
(56299)
(55941)
(53635)
(36079)
(27087)
(25473)
(21787)
(21283)
(20034)
(19734)
(18879)
(18156)
(18084)
(17918)
(17447)
(16627)
(16541)
(16398)
(16083)
(14133)
(14068)
(13557)
(12927)
(12756)
(12680)
(12470)
(12132)
(11417)
(11265)
学科
(113958)
经济(113862)
管理(58117)
(55039)
方法(45083)
(41420)
企业(41420)
数学(40194)
数学方法(39838)
中国(29560)
(28133)
地方(26642)
(24009)
(23997)
业经(20877)
(19987)
贸易(19975)
(19362)
农业(19327)
(18522)
(16304)
金融(16301)
环境(16101)
地方经济(15901)
(15752)
银行(15713)
(15100)
(15012)
(13732)
财务(13707)
机构
大学(334156)
学院(330609)
(150353)
经济(147533)
研究(125187)
管理(120028)
理学(103006)
理学院(101668)
管理学(99921)
管理学院(99287)
中国(94146)
科学(75892)
(71400)
(66440)
(65353)
(59854)
研究所(59535)
中心(55359)
财经(53120)
(50246)
业大(48873)
经济学(48752)
(48268)
农业(47066)
北京(45222)
(44781)
(44452)
师范(44380)
经济学院(43868)
财经大学(39314)
基金
项目(217468)
科学(171658)
基金(160092)
研究(156111)
(141133)
国家(140059)
科学基金(118155)
社会(102088)
社会科(96860)
社会科学(96832)
基金项目(83772)
(83496)
自然(74847)
自然科(73096)
自然科学(73067)
自然科学基金(71830)
教育(70737)
(70688)
资助(66174)
编号(60179)
重点(50298)
成果(50136)
(49602)
(49074)
(44037)
国家社会(43734)
课题(42898)
教育部(42059)
科研(41692)
创新(41555)
期刊
(168823)
经济(168823)
研究(102825)
中国(65444)
学报(55627)
(54317)
科学(50862)
(50757)
管理(42779)
大学(41254)
学学(39054)
农业(36988)
教育(31046)
(30939)
金融(30939)
经济研究(28446)
财经(27529)
技术(26657)
业经(23925)
(23857)
问题(22603)
(20424)
(19973)
世界(18125)
技术经济(17903)
国际(17590)
统计(17555)
(16225)
资源(16103)
(15152)
共检索到5041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肖攀  李连友  苏静  
从经济增长的结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资源环境代价等4个维度构建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综合指数法测度了2000~2012年中国30个省域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并采用PS收敛模型就中国省域经济增长质量的收敛性及其动态转移路径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域经济增长质量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且整体上不存在收敛性,但是存在5个收敛俱乐部,且各收敛俱乐部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对转移路径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远林  杨竹莘  
以经济增长中的收敛性理论为基础,借鉴FarhadRassekh、MichaelJ.Panik和BharatR.Kolluri的研究方法,通过使用固定影响的panel模型,就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区域经济之间的收敛性存在着阶段性;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大;在中国的不同区域之间,投资、出口和劳动力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不同,同样水平的投资、出口和劳动力,在西部地区比东部、中部的效率更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大。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周国富  夏祥谦  
黄河流域各省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基本上是我国东、中、西部差距的一个缩影。本文采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了黄河流域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并根据扩展的MRW模型,分析了初始经济发展水平、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劳动、经济市场化程度、基础设施状况对这一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流域九省区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显著的条件收敛。最后,基于本文的分析结论,就如何缩小黄河流域乃至全国范围的地区差距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何江  张馨之  
本文运用空间面板数据分析方法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收敛性问题。首先介绍了空间固定效应模型的设定和经济意义,并概要说明了面板数据模型的空间相关性检验、模型选择和估计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使用空间固定效应模型对1985-2004年中国省级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条件收敛是非常可靠的经验结论,同时验证了增长过程中区域外溢显著存在。最后概括了主要研究结论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含义。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强  
本文认为中国地区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和区域性 ,并且不同地区间的产出差距与宏观经济的波动状态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另一个重要结论是新古典的经济增长收敛机制在中国并没有起作用 ,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使资本劳动比率并没有出现应有的变化趋势 ,而且本文认为近年来形成的大规模劳动力的区际迁移 ,既是中国阶段性经济增长收敛机制的重要诱发因素 ,事实上也是对区域差距扩大的一种解决办法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玉荣  孙玉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实证分析表明,中国不存在经济增长的绝对收敛,而存在条件收敛。实施适宜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是促进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马小朋  
近年来 ,学术界关于我国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日益升温 ,普遍认为中国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在上世纪 80年代收敛 ,90年代后呈现发散趋势。但改革开放后整体上是收敛还是发散争议颇大 ;并且针对 90年代后出现的发散趋势 ,认为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收敛性分析已经不适用于中国经济现状 ;缺乏对收敛性分析的实质动因的实证探讨。本文希望通过“复古”将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索洛模型再次运用到中国经济现状 ,对其收敛性动因资本劳动比率进行实证分析 ,探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来的整体收敛性情况 ,为我国各地区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参考和判断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葛扬  钱晨  
文章采用基于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收敛性理论,对广东省2000年~2008年经济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对广东省内部经济收敛性、经济差异现状以及造成经济差异的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现状分析表明,广东省内部经济总体呈现发散趋势,两俱乐部差异呈现扩大。珠三角俱乐部内部经济部呈现发散,珠三角外围经济呈现收敛迹象。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赵伟  马瑞永  
本文探讨了经济增长收敛的微观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三个微观机制,分别为资本收敛机制、技术收敛机制以及劳动生产率收敛机制。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1978~2002年间,唯有技术收敛机制较好地发挥了作用,表现出了显著的收敛性;劳动生产率机制与资本收敛机制只在1978~1989年间发挥了收敛作用,而在1989~2002年间起了发散的作用,但资本收敛机制统计检验上不太显著。同时,资本收敛机制和劳动生产率收敛机制均表现出了“俱乐部收敛”特征。尽管中国经济局部阶段出现了发散性,但总体仍表现出了一定的收敛性,收敛的主要原因是区际间的贸易和投资以及技术交流促使技术收敛机制充分发挥了作用。由于微观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焕英  石磊  
文章采用多水平模型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分别从理论及实证两方面说明了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分析采用多水平模型分析的必要性,系统的讨论了在层次数据分析中,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各城市发展水平等级内部收敛性及区域之间的异质性问题。并与传统线性模型进行了相应的比对,发现在具有层次数据结构的分析中,多水平模型明显优于传统的OLS估计,同时所得结论能够更合理地解释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特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晓珍  
文章将环境污染作为经济的非理想性产出纳入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了2006—2014年中国11个沿海省市的海洋绿色Malmquist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海洋绿色Malmquist指数、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率对海洋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及随时间演化的趋势。结果发现:考虑环境污染因素后,中国海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显著下调,技术进步率的差异是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三大经济区海洋经济增长差距的主要原因;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检验结果表明,中国海洋绿色Malmquist指数不存在收敛趋势,海洋经济的区域差距将长期存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浩  任光宇  
文章以经济增长文献中有关收敛性理论为基础,运用半参数计量经济理论建模,对1990~2006年中国区域经济的增长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探讨中国地区经济收敛或发散的内在原因。实证发现,中国大部分城市之间存在条件收敛,只有个别地区发散。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齐绍洲  云波  李锴  
本文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中国与八个发达国家之间人均GDP差异的收敛性及其能源消费强度随人均GDP变化的收敛性。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第一,中国与八个发达国家之间的人均GDP差异存在收敛,随着人均GDP差异的收敛,中国与八个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也是收敛的,并且收敛速度快于人均GDP的收敛速度。第二,能源消费强度随产业结构的改善、能源价格的提高、技术进步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扩大而降低,随FDI的增加而略有提高。第三,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异随中国与八国间的固定资产投资差异、能源价格差异、技术进步差异的缩小而缩小,但随FDI差异的缩小而有微小的增加,与产业结构差异的相关性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第四,中国与八国人均...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高峰  
本文试图在经济增长文献所预测出的收敛性理论的基础上,对江苏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差异做出实证的分析,为实施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战略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本文首先对江苏地区间经济增长差异进行了实证描述,接下来在结合了江苏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之后,对江苏自1993年以来地区间人均GDP发展水平和增长差异的原因提供了较为详细的考察,最终得出了有关的基本结论和相关的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