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366)
2023(14575)
2022(12173)
2021(11284)
2020(9219)
2019(20609)
2018(20251)
2017(37208)
2016(19667)
2015(21937)
2014(21105)
2013(20991)
2012(20104)
2011(18480)
2010(18558)
2009(16888)
2008(16592)
2007(14625)
2006(13234)
2005(12198)
作者
(56887)
(47673)
(47249)
(44640)
(30250)
(22954)
(21206)
(18393)
(18251)
(16852)
(16416)
(16088)
(15358)
(15330)
(14750)
(14641)
(14055)
(13673)
(13637)
(13417)
(12028)
(11723)
(11340)
(10916)
(10708)
(10643)
(10422)
(10402)
(9602)
(9402)
学科
(90184)
经济(90118)
管理(56642)
(54135)
(41319)
企业(41319)
中国(30890)
方法(29668)
地方(27945)
(26956)
数学(25546)
数学方法(25365)
环境(21162)
技术(21032)
业经(20673)
(18590)
农业(18579)
(17581)
贸易(17563)
(17029)
(16803)
(15750)
(15552)
银行(15532)
(15483)
金融(15482)
地方经济(15285)
(15252)
(15102)
(13922)
机构
学院(279057)
大学(276864)
(123185)
经济(120863)
研究(108020)
管理(104544)
理学(88922)
理学院(87785)
管理学(86539)
管理学院(85993)
中国(83561)
科学(65300)
(60656)
(54752)
(53028)
研究所(49821)
中心(48523)
(46697)
(43789)
财经(41313)
(39858)
(39647)
师范(39525)
北京(39104)
业大(38930)
经济学(37967)
(37615)
农业(35857)
(34675)
经济学院(34070)
基金
项目(189096)
科学(151677)
研究(141270)
基金(137159)
(120336)
国家(119383)
科学基金(102192)
社会(92534)
社会科(87799)
社会科学(87776)
(75898)
基金项目(72703)
自然(63073)
(63062)
教育(62008)
自然科(61515)
自然科学(61497)
自然科学基金(60402)
编号(55079)
资助(53818)
(48033)
(44462)
重点(44010)
成果(43930)
(41512)
创新(40883)
课题(39914)
国家社会(39176)
发展(39060)
(38413)
期刊
(144227)
经济(144227)
研究(88837)
中国(67267)
(43457)
科学(42244)
管理(41082)
学报(40472)
(37262)
教育(32749)
大学(30896)
农业(30409)
学学(28877)
(28507)
金融(28507)
技术(24224)
业经(24088)
经济研究(23342)
财经(20068)
问题(18668)
(17874)
(17544)
资源(17079)
科技(17016)
(16069)
世界(15051)
技术经济(14827)
国际(14808)
(13820)
论坛(13820)
共检索到4424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向丽  
以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法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实证测算了2009—2013年中国省域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并分析了其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省域整体科技创新综合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且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所有省份均属于科技创新滞后型;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总体偏低且变化平稳,但考察期内不同省份存在明显的时间分异,并呈现出显著的"东高、中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赵小雨,王学军,郭群  
首先,建立4种空间权重矩阵,运用Moran′I检验证实了农业生态环境空间相关性;其次,构建基于库兹涅茨曲线的空间计量模型,将区域创新能力纳入研究框架,运用2005-2013年我国内地31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区域创新能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关系,并对各影响因素空间效应进行分解;最后,对统计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间呈正U型曲线关系,而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将显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并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雪娇  杨琳  
文章以中国31个省区为研究对象,构造出区域经济、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三个系统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熵指法和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进行探究,测算出2006-2015年中国省域的区域经济、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度,以此剖析31个省市耦合度契合趋势的变化过程,探究出各省域在哪些方面存在短板和不足。并进一步分析了其时空特征,我国各省市耦合协调度总体是偏低的,并呈现出显著"东高、中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段新  戴胜利  廖凯诚  
运用熵值法、变异系数和耦合协调模型对我国2002-2016年区域科技创新、经济和环境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科技创新、经济和环境总体上不断发展并呈现阶段性特征;它们的区域差异在波动中下降;科技创新、经济和环境的两元系统跟三元系统协调均呈上升趋势。直到2016年全国各地区三元系统协调等级未达到优质耦合协调等级;科技创新、经济和环境的三元系统耦合协调增长在2009年之前主要是由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引领,在2009年之后主要是由科技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引领。未来需加大对科技、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以实现三者的协调发展并缩小区域差异。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叶万军  
从经济、能源、环境和科技四个方面,依据协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兼顾"协调度"和"发展度"的"耦合度"模型,对我国29个省市的社会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采用Kernel密度函数分析方法对协调度、发展度和耦合度时间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各省市"协调度"水平较高,但是"发展度"水平较低,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综合协调发展水平的"瓶颈";各省市之间在"协调度"、"发展度"、"耦合度"上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出现了"两级分化",但是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我国社会综合协调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聚集"特性。因此,要把"谋发展"的着眼点放在"能源"和"科技"方面,使"能源"和"科技"系统协调发展,同时利用"高高聚集"地区的示范作用,不断向"低低聚集"地区辐射,从而达到既消除空间"聚集"特性又缩小省市差距的目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传哲  刘娜娜  夏雨霏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我国省域2005—2015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多数省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处于勉强协调状态,为拮抗向磨合阶段过渡时期;各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处于逐渐上升趋势,随着时间演化空间差异逐步缩小;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在全局上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且其依赖性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局部集聚模式呈现出向高-高集聚模式演进的趋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传哲  刘娜娜  夏雨霏  
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我国省域2005—2015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大多数省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处于勉强协调状态,为拮抗向磨合阶段过渡时期;各省份的耦合协调度处于逐渐上升趋势,随着时间演化空间差异逐步缩小;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在全局上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性,且其依赖性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减弱。局部集聚模式呈现出向高-高集聚模式演进的趋势。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艾良友  郗永勤  
采用全局主成分和协调发展度测量等评价方法研究发现:在时序演变上,2005年以来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都有显著提高,但二者协调发展水平在大部分省份呈现下降趋势,一半以上的省份处于濒临失调和严重失调状态,不同类型的滞后因素各有差异;在空间演化上,省域创新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空间集聚性特征越来越明显,良好协调发展和勉强协调发展的省份越趋向于沿海发达地区,濒临失调发展地区逐渐向东北、中部及周边地区集中,严重失调发展地区向"新-青-宁"等地带演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晓东  李莺飞  
本文在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AHM权重和熵值权重相结合的方法及协调发展度测度模型,对1996-2010年我国东中西部11省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近10余年来,我国东中西部11省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均在不断提高,2010年11省区均已进入协调发展状态,但总体上仍处在较低水平;②我国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十分显著,但差异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之间差异不明显;③旅游经济综合效益与生态环境综合效益对比分析显示,我国东部省市多为生态环境滞后型区域,而中西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霍远  王盛兰  
本文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两个系统进行评价,并借助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区(除西藏外)2004-2013年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耦合协调发展度在样本期内有递减趋势,且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空间分布特征。文章进一步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产业创新与产业升级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钱文荣  王鹏飞  叶俊焘  
从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协调发展度模型、聚类分析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中国2002-2012年30个省域城乡协调度的动态演变特征和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各省的城乡协调度均有所提升,但省份间增长差异明显;整体上城乡协调度出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协调度高的省份主要集聚在东南沿海,协调度低的省份主要集聚在"黑河-腾冲"线以西的地区;江西、安徽、辽宁3个省份表现出局部空间异质性。最后,结合地理二元经济、二元经济结构等理论尝试解释了地理单元间的相互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虹  李蕾  
文章通过选取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圈17省市2008—2016年数据,在对区域物流、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复合系统协调度进行测度,并运用固定效应的回归模型对协调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三大经济圈协调发展水平集中在[0.4,0.8]之间且总体呈下降趋势;物流业生产总值对协调发展水平有负向影响,企业R&D经费投入对协调发展水平有正向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光明  杨芸瑞  桂青青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经济发展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把握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提高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7—2019年的相关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科技创新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状况与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呈现增长态势,沿海协调度等级高于内陆。空间关联格局中,“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要提高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应充分挖掘协调发展的实质,加强跨区合作,提升整体协调发展程度。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蒲甘霖  
文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维度定量测算2010—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持续提升,整体呈现出“拮抗—磨合—协调”的演进态势,具体表现为“数字经济滞后科技创新—同步发展—科技创新滞后数字经济”的相对发展趋势;各省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水平表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但整体上协调质量还较低;区域间耦合协调水平有明显差异,东部地区各省份提升较快,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各省份则相对滞后。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大伟  
世界上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科技创新和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文章在建立科技创新和低碳经济系统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熵值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并通过构建的协调度模型测度了中国1995-2010年间科技创新系统和低碳经济系统的协调度。实证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样本期间,我国科技创新系统和低碳经济系统协调度正在不断提高,两个系统呈现出互相推动和共同协调发展的局面。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对科技创新和低碳经济两个系统间协调发展的研究,可以为发展我国低碳经济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