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13)
- 2023(15568)
- 2022(13340)
- 2021(12572)
- 2020(10346)
- 2019(23876)
- 2018(23591)
- 2017(45041)
- 2016(24698)
- 2015(27591)
- 2014(27565)
- 2013(27481)
- 2012(25533)
- 2011(23330)
- 2010(22975)
- 2009(20715)
- 2008(20152)
- 2007(17251)
- 2006(15022)
- 2005(13205)
- 学科
- 济(103101)
- 经济(102992)
- 管理(67068)
- 业(61956)
- 企(49549)
- 企业(49549)
- 方法(46035)
- 数学(40383)
- 数学方法(39945)
- 中国(28227)
- 农(27223)
- 学(24916)
- 地方(23262)
- 财(22705)
- 业经(21247)
- 贸(19354)
- 贸易(19345)
- 环境(19262)
- 易(18811)
- 农业(18408)
- 制(17223)
- 和(16547)
- 理论(15109)
- 融(15015)
- 金融(15012)
- 银(14955)
- 银行(14904)
- 技术(14743)
- 划(14509)
- 行(14301)
- 机构
- 大学(355256)
- 学院(350896)
- 济(142967)
- 经济(140112)
- 管理(136328)
- 研究(126467)
- 理学(119002)
- 理学院(117524)
- 管理学(115445)
- 管理学院(114821)
- 中国(92593)
- 科学(80678)
- 京(76247)
- 所(64557)
- 财(61938)
- 农(61026)
- 研究所(59811)
- 中心(55702)
- 业大(54717)
- 财经(50794)
- 江(49756)
- 范(48403)
- 农业(48129)
- 北京(48042)
- 师范(47951)
- 经(46458)
- 院(45930)
- 经济学(43826)
- 州(39868)
- 经济学院(39585)
- 基金
- 项目(248848)
- 科学(196299)
- 基金(182389)
- 研究(178726)
- 家(161229)
- 国家(159987)
- 科学基金(135916)
- 社会(113269)
- 社会科(107332)
- 社会科学(107302)
- 基金项目(97097)
- 省(96066)
- 自然(89457)
- 自然科(87364)
- 自然科学(87337)
- 自然科学基金(85777)
- 划(81954)
- 教育(80876)
- 资助(74759)
- 编号(70535)
- 成果(57241)
- 重点(56612)
- 部(55570)
- 发(54122)
- 创(51367)
- 课题(49159)
- 创新(48166)
- 科研(48097)
- 国家社会(47092)
- 教育部(47006)
- 期刊
- 济(151125)
- 经济(151125)
- 研究(102514)
- 中国(64265)
- 学报(60773)
- 科学(56352)
- 农(55015)
- 管理(47666)
- 大学(45005)
- 财(43743)
- 学学(42431)
- 农业(38772)
- 教育(36869)
- 融(27821)
- 金融(27821)
- 技术(27771)
- 经济研究(24664)
- 财经(24226)
- 业经(23342)
- 经(20745)
- 业(20652)
- 问题(19869)
- 资源(18231)
- 图书(17549)
- 科技(17400)
- 版(16997)
- 技术经济(16432)
- 贸(16321)
- 理论(16138)
- 世界(15553)
共检索到5035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丹丹 刘锐 陈动
本文选取30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单位作为基本空间单元,依据2003-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ESDA)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八年间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时空分布,揭示我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其驱动因子的时空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2003-2010年间,碳减排潜力相对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并有向四周扩展的趋势;全国省域碳排放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相关性的总体趋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空间格局,表明在碳减排的进程中,全国碳排放量的总体空间差异在逐步缩小;碳排放的驱动因子存在明显的时空异质性,如GDP驱动因子在不同省域...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安静 郭琳 赵景峰
本文将Tapio脱钩指数和LMDI分解方法结合,分别从中国整体层面和中国省份层面对2000-2019年间的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指数进行测算并对脱钩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各省的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和演变过程。(2)能源强度是促进经济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弱脱钩的最主要驱动因素(-30.6%),而人均GDP的增长则是抑制两者脱钩的最主要驱动因素(114.8%)。(3)各个驱动因素在各个省份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能源强度在一些省份的各个经济发展阶段都促进了其二氧化碳排放的降低,而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能源大省,则促进了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焱林 何莲 温湖炜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不断提高碳排放效率,能够有效地激发减排潜力。本文在省域异质性视角下,运用固定效应随机前沿分析的参数方法测算和分析中国省域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考虑碳减排技术的省域异质性后,碳排放效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减小。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效率有利但影响不显著;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有利于提高碳排放效率;贸易开放显著提升碳排放效率,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效率影响并不显著;实施能源目标约束政策有利于促进碳排放效率,政府干预能力越强,能源目标约束的减排效果越好。未来中国提高碳排放效率的的工作重点应着重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能源结构,同时通过制度安排促使地方政府积...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丁涛 杨洁 宋平凡
基于空间技术差异和时间技术进步的双维异质性视角,构建了全局共同前沿生产技术集下的IDA-PDA综合分解框架,探究了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2005-2018年的碳排放特征与九种驱动因素,在数量上明确了时空技术追赶效应对碳排放变动的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在全国层面,经济活动是碳排放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强度效应对碳排放增长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而追赶效应对碳排放增长的抑制作用越来越明显;在经济区层面,除了西北综合经济区之外,其余各个综合经济区均实现了碳排放增幅放缓,绩效效应对八大经济区的碳排放变动的影响均不大;在省级层面,大部分省份或地区的潜在碳排放因子效应、经济活动效应和碳排放空间追赶效应促进了碳排放,潜在能源强度效应和碳排放时间追赶效应抑制了碳排放,而经济产出的时间和空间追赶效应在不同省份的作用方向不同。据此,提出了转变增长方式、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行总量控制策略和实行区域协同减排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方忠 张华荣
本文围绕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异质性难题"的有效化解进行了理论假设,并将贸易开放因素引入经典的EKC检验模型中,基于发展水平和贸易开放度两个维度,借鉴门限回归分析法对我国30个省份进行分组研究,而后采用空间面板模型检验中国及各区域的EKC曲线特征及空间效应,以此来化解EKC检验中的异质性难题。研究发现:EKC曲线检验虽然在中国得到了支持,但在不同区域的曲线形状及转折点存在着较大差异,经济发达地区拐点值明显高于落后地区,且已然接近甚至超过全国拐点值。同时,国际贸易会导致碳排放转移,但对不同区域的影响系数均存在着较大差异。最后,在结合检验结论基础上,针对中国各省域的要素禀赋特点,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海燕 耿成轩
文章按照发生碳排放合意产出的迭代次数,以及发生碳排放非合意产出设定值时的迭代次数差,进行碳排放产出水平测度差异的整合,并结合固定效应测度了我国各区域碳排放差异及其收敛特性。结果证实:我国东部区域碳排放变动趋势相对平稳,而中西两大区域的碳排放总体控制并不理想。但在收敛性上,东部、西部区域的碳排放俱乐部收敛特征明显。应进一步强化各个区域自身在碳排放控制与治理上的基本措施,进而获得不同的碳排放控制效应的俱乐部收效。
关键词:
碳排放 随机前沿 固定效应 时空检验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程慧 徐琼 郭尧琦
文章首先采用脱钩模型对2007-2017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效应进行测度,再基于空间分析法对其脱钩效应的时序演变、空间异质性与空间相关性等进行深入探讨,最后借助地理探测器探索其空间异质性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以扩张性连接为主,脱钩状态不佳,其省际差异不大,但时序演变剧烈,在2011年后趋于稳定;2007-2017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呈现显著正相关,虽整体相关性不强,但相关程度有所上升,其中,中西部省市主要位于"低—低"区,东部省市主要位于"高—高"区;影响中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空间异质性的显著性因素按影响力大小依次为:政府政策、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唐德才 李萌萌 吴梅
本文以2000-2011年江苏省能源消耗数据及经济发展相关数据为基础,对江苏省碳排放进行了时空差异分析,并基于STRIPAT模型对影响碳排放的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江苏省整体还是各省辖市,碳排放均呈上升趋势,但碳排放强度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人口数量、第二产业比重、碳排放强度和人均财富是影响江苏省碳排放的主要因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建豹 黄贤金 吴常艳 周艳 徐国良
利用空间变差函数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分析了中国省域人均碳排放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自相关性,综合考虑碳排放的各影响因素,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人均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形成了典型的中心—外围结构,中心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和宁夏等地。2各因素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表现为同一因素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在不同省域存在明显差异。3影响中国省域人均碳排放的重要因素是碳排放强度、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和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最后,提出了减少碳排放的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袁亮 柴林 何伟军 孔阳 祁煜智
碳足迹是衡量碳排放的重要指标,削减碳足迹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前提条件。华北地区作为我国高耗能、高排放的集中区域,客观量化碳足迹并探究主要驱动因子对加快推进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论文基于IPCC法对华北地区“十五”至“十三五”期间的碳足迹进行测算,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碳足迹的分布及转移特征,使用地理探测器识别碳足迹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发现:(1)“十五”至“十三五”期间碳足迹总量经历了“先增长—后下降”两个阶段,由“十五”期间的425 452万吨上升至1 066 353万吨,而后逐渐下降到“十三五”期间的898 908万吨。(2)标准差椭圆呈稳定的“南—北”分布,重心分布于山西大同和河北张家口之间,呈向西北方向偏移趋势,已偏移72.56千米。(3)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对碳足迹驱动因子解释力度较大,且关键交互因子均含有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研发投入。华北地区不同时期碳足迹分布及影响因子存在时空差异,在制定碳减排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区域碳足迹的时空异质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袁亮 柴林 何伟军 孔阳 祁煜智
碳足迹是衡量碳排放的重要指标,削减碳足迹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前提条件。华北地区作为我国高耗能、高排放的集中区域,客观量化碳足迹并探究主要驱动因子对加快推进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论文基于IPCC法对华北地区“十五”至“十三五”期间的碳足迹进行测算,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碳足迹的分布及转移特征,使用地理探测器识别碳足迹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发现:(1)“十五”至“十三五”期间碳足迹总量经历了“先增长—后下降”两个阶段,由“十五”期间的425 452万吨上升至1 066 353万吨,而后逐渐下降到“十三五”期间的898 908万吨。(2)标准差椭圆呈稳定的“南—北”分布,重心分布于山西大同和河北张家口之间,呈向西北方向偏移趋势,已偏移72.56千米。(3)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对碳足迹驱动因子解释力度较大,且关键交互因子均含有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研发投入。华北地区不同时期碳足迹分布及影响因子存在时空差异,在制定碳减排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区域碳足迹的时空异质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邵燕斐 王小斌
本文采用空间统计学与空间计量方法,构建0-1权重矩阵和地理距离权重矩阵,对我国30个省CO2排放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及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中国CO2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本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会受到邻近省份碳排放的影响,空间计量研究方法比普通面板研究更适用。(2)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能源强度是影响中国CO2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FDI、人均GDP、人口密度有助于减少中国CO2排放,但能源价格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
城镇化 碳排放 空间计量 空间自相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丽霞 杨桂山 姚士谋 苑韶峰
在耕地面积扩展有限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粮食单产的区域差异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31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借助ESDA和GWR模型,结合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其经济发展类型,揭示我国粮食单产的区域差异及其驱动因子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999—2008年,中西部地区粮食单产的增产对全国粮食产量的贡献越来越显著,75%的粮食单产增长潜力较大的区域集中在中西部;粮食单产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各省域粮食生产重心发生移动,由传统的"东部为主"逐渐"北上西进",向中西部地区欠发达省份集中;不同区域粮食单产的驱动因素呈现为一种非均衡联动的局域性特征,化肥施用量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在两个时间断面中差异最大,1999年回归系数全为正值,而在2006—2008年出现负值,这表明部分地区化肥对粮食单产的边际效应已经达到递减阶段。因此,应结合我国不同区域当前粮食单产的现状和驱动因子的效应机理,积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崔盼盼 张艳平 张丽君 孙莹莹 郑智成 王伟 徐晓霞
隐含碳排放研究是探索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论文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与城镇居民消费数据核算2002—2012年中国大陆30个省(除港澳台、西藏外)的城镇居民隐含碳排放,在分析城镇居民隐含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的基础上,运用LMDI-Ⅰ加法数量分解模型分析城镇居民消费隐含碳排放的驱动机制及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除吉林省外,其余各省的隐含碳排放呈增加趋势;消费水平提高是隐含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其高值主要聚集在北部沿海地区;人口规模对隐含碳排放变化具有双向效应,其强正向作用区与人口分界线所划分的东半壁逐渐趋于一致;导致多数省份隐含碳排放量下降的决定因素是隐含碳排放强度效应,空间差异不大;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对隐含碳排放变动的贡献不大,但其空间演变特征较为复杂。总之,各省隐含碳排放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存在差异,未来减排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吕雁琴 范天正 张晋宁
基于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出各省域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并通过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考察各驱动因素对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中国各省域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时空差异明显,河北省位于生产前沿面,云南省年均增长率最高。(2)政府干预对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能源结构、人均GDP和能源利用效率,相比而言,人口规模和科技水平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3)各影响因素呈现较强的时空异质性,不同时间、地区各驱动因素的波动方向和强度并不相同。故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指标对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影响程度的时空差异性,以促进中国交通运输业高质量发展,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借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