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657)
2023(18337)
2022(15660)
2021(14728)
2020(12270)
2019(28376)
2018(27836)
2017(53238)
2016(28835)
2015(32649)
2014(32240)
2013(31888)
2012(29109)
2011(26246)
2010(26026)
2009(23497)
2008(22520)
2007(19185)
2006(16631)
2005(14209)
作者
(82177)
(68678)
(67867)
(64784)
(43516)
(32881)
(30992)
(27062)
(26096)
(24118)
(23380)
(23119)
(21580)
(21502)
(21268)
(20922)
(20525)
(20387)
(19658)
(19489)
(16884)
(16792)
(16512)
(15551)
(15315)
(15133)
(14941)
(14891)
(13738)
(13454)
学科
(120045)
经济(119928)
管理(80117)
(74543)
(60707)
企业(60707)
方法(56901)
数学(50596)
数学方法(49810)
中国(31951)
(31688)
(26570)
地方(25761)
(25617)
业经(25307)
(21968)
贸易(21956)
农业(21396)
(21345)
环境(20787)
理论(19045)
(18837)
(18743)
技术(17664)
(16593)
(16588)
财务(16509)
财务管理(16475)
(15937)
银行(15888)
机构
大学(405526)
学院(405042)
(163586)
管理(160459)
经济(160264)
理学(140679)
理学院(139078)
研究(136559)
管理学(136223)
管理学院(135516)
中国(100551)
科学(86618)
(86017)
(69865)
(67604)
(66598)
业大(62802)
研究所(62470)
中心(61865)
财经(57646)
(56642)
(53990)
北京(53788)
师范(53471)
(52732)
农业(52283)
(50142)
经济学(49728)
(45768)
经济学院(44999)
基金
项目(288658)
科学(228241)
基金(210809)
研究(207992)
(185036)
国家(183594)
科学基金(158125)
社会(131524)
社会科(124770)
社会科学(124733)
(112761)
基金项目(111714)
自然(104416)
自然科(102046)
自然科学(102022)
自然科学基金(100146)
教育(96548)
(95125)
资助(87483)
编号(83796)
成果(66172)
重点(65092)
(63547)
(61957)
(59954)
课题(57890)
创新(56012)
科研(55501)
国家社会(54507)
教育部(54414)
期刊
(168267)
经济(168267)
研究(113343)
中国(73338)
学报(65669)
科学(60906)
(59311)
管理(56763)
(50961)
大学(50012)
学学(47164)
教育(44833)
农业(41861)
技术(36773)
(29180)
金融(29180)
经济研究(28035)
业经(27558)
财经(26889)
(23082)
(22507)
问题(21938)
图书(19982)
资源(19933)
统计(19900)
科技(19702)
技术经济(19617)
(18912)
(18083)
理论(17639)
共检索到5703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邵燕斐  王小斌  
文章基于1995-2011年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通过构建经济权重矩阵,分别从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对中国30个省(市、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论表明:在样本期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Moran指数均为正值,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其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本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会受到邻近省份碳排放的显著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成正比,与外商直接投资、人均GDP、人口密度成反比。最后,文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即优化产业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邵燕斐  王小斌  
本文采用空间统计学与空间计量方法,构建0-1权重矩阵和地理距离权重矩阵,对我国30个省CO2排放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及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中国CO2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本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会受到邻近省份碳排放的影响,空间计量研究方法比普通面板研究更适用。(2)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能源强度是影响中国CO2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FDI、人均GDP、人口密度有助于减少中国CO2排放,但能源价格作用不显著。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尹伟华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碳减排问题研究不能不考虑区域间和行业间的相互关联。本文运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CMRIO)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SDA)方法,对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进行了估算,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出口贸易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其值由2007年的2. 3153 t/万元下降至2012年的1. 5537 t/万元,年均下降7. 67%左右。(2)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区域和行业差异,经济相对欠发达区域出口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要高于经济相对发达区域,能源消耗较高的工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下降幅度要高于能源消耗较低的服务业。(3)中国区域、行业出口贸易碳排放强度变化量与期初值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具有明显的收敛性特征。(4)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出口贸易综合效应三者共同促使了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其中直接碳排放系数变动是最大驱动因素。(5)中国各区域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变动的驱动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增加值系数效应为正,直接碳排放系数、出口贸易综合效应为负,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表现不一,且影响程度相对较小。(6)中国各行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变动的驱动因素具有显著差异性。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是最大的,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增加值系数、中间投入技术结构、出口贸易综合效应表现不一。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光亮  谭春兰  郑沃林  
本文构建了“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治理”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指数来衡量共同富裕,并使用了探索性空间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解构长三角区域的共同富裕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的共同富裕表现为从上海向长江上游拓展,并沿长江沿岸城市演进,呈现“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规律;而溢出效应通过产业转移、教育投资、劳动就业和资本流动等因素实现,这些因素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突破口。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聂昌腾  张帆  
基于2006—2019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文章采用典型特征分析、Dagum基尼系数探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一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呈现较强的空间非均衡性,具有“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二是观测期内,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十三五”期间差异上升明显,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三是外商投资水平、人力资本、经济外向程度和道路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最后,研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科学合理发展数字经济的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聂昌腾  张帆  
基于2006—2019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文章采用典型特征分析、Dagum基尼系数探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一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呈现较强的空间非均衡性,具有“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二是观测期内,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且“十三五”期间差异上升明显,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三是外商投资水平、人力资本、经济外向程度和道路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最后,研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科学合理发展数字经济的对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志建  王铮  
我国各个地区碳减排压力存在区域差异,不同区域间的碳排放与其驱动因素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并非能由常系数经典回归分析所解释。本文考虑空间距离和局域空间联系因素,把地理空间效应纳入到STIRPAT模型框架中,通过地理加权回归方法(GWR)对回归系数进行局域分解得到区域差异化的回归系数。结果发现,各个地区人口、人均GDP(富裕度)和能源强度(技术)驱动因素对碳排放的弹性存在明显差异,区域碳减排压力及其驱动因素呈现为一种非均衡的联动的局域性特征。其中,相比人均GDP(富裕度)和能源强度(技术),人口对我国碳减排压力的弹性变化区间最小,仅从0.8768到1.5113;各地区人均GDP(富裕度)对碳排放的影...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仲云云  仲伟周  
文章通过计算1995-2009年我国29个省市的碳排放量,揭示了我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特征,并进一步构建"LMDI三层完全分解模型",研究了各地区碳排放增长的9类驱动因素,其中人均GDP是促进碳排放增长的决定因素,产业部门的能源强度下降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文章根据这9类因素对各地区碳排放增长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及其导致区域碳排放的异质性特征,提出了我国差异化区域碳减排政策。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张济建  苏慧  
高碳产业发展的碳锁定效应对碳减排及产业低碳转型造成刚性制约,把握碳锁定的成因进而有效实现碳解锁,是实现高碳产业低碳转型的关键。基于此,构建了碳锁定效应改进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三个角度提炼碳锁定效应驱动因素,分析各驱动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我国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政策、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第二产业为重的产业结构,导致了高碳产业发展的"技术—制度"双重锁定,而相关利益主体对变革的阻碍又进一步强化这一状态;解除碳锁定状态,应同时从技术和制度方面入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傅京燕  李存龙  
本文利用环境投入产出分析和消费品生命周期分析方法,测算了1996-2011年中国居民消费的间接用能碳排放,并利用STIRPAT模型研究了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化工及医药制品、建筑建材及非金属矿物、金属加工制品、交通运输、仓储及信息服务等部门对居民消费间接用能碳排放的影响最大;此外,部门人均产出、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是居民消费间接用能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提高各部门能源利用效率,倡导居民向绿色和低碳消费模式转变是降低居民消费维度碳排放的有效举措。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傅京燕  李存龙  
本文利用环境投入产出分析和消费品生命周期分析方法,测算了1996-2011年中国居民消费的间接用能碳排放,并利用STIRPAT模型研究了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化工及医药制品、建筑建材及非金属矿物、金属加工制品、交通运输、仓储及信息服务等部门对居民消费间接用能碳排放的影响最大;此外,部门人均产出、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是居民消费间接用能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提高各部门能源利用效率,倡导居民向绿色和低碳消费模式转变是降低居民消费维度碳排放的有效举措。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金超  向思徽  
随着“30·60”目标的提出,以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要求,电力行业碳排放的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在区域间碳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重新计算电力行业碳排放,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2002—2019年中国电力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以及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空间面板分析和内生性检验结果表明:人口数量、人均用电量和产业结构均对电力碳排放有显著正向影响,经济发展存在“以邻为壑”现象,电力碳排放的空间聚集效应正在减弱。因此,控制电力碳排放,应考虑周边省市的空间溢出效应,加强区域联防联控,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金超  向思徽  
随着“30·60”目标的提出,以及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要求,电力行业碳排放的溢出效应和反馈效应在区域间碳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重新计算电力行业碳排放,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2002—2019年中国电力碳排放的空间相关性,以及驱动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空间面板分析和内生性检验结果表明:人口数量、人均用电量和产业结构均对电力碳排放有显著正向影响,经济发展存在“以邻为壑”现象,电力碳排放的空间聚集效应正在减弱。因此,控制电力碳排放,应考虑周边省市的空间溢出效应,加强区域联防联控,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孙敬水  
深入探讨碳排放强度的驱动因素,对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能源强度、单位能耗碳排放、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人口、城市化率、国际贸易分工对碳排放强度影响不显著;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正向影响最大,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影响较大,单位能耗碳排放影响最小;人均GDP持续增长对降低碳排放强度的负向贡献率最大,产业结构变动对降低碳排放强度的负向贡献率较小;而能源强度下降是导致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重要因素,其正向贡献率较大,能源消费结构变动和单位能耗碳排放变动对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正向贡献率较小。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聂炜  
本文基于中国省域2000—2016年工业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从空间视角研究中国工业原油强度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工业原油强度呈现"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的空间特征,渤海湾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和东北地区是主要集聚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和工业结构对工业原油强度有显著影响,原油价格提高能够降低工业原油强度,但显著性较低,各影响因素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在制定降低中国工业原油强度的相关政策时需将区域政策协调作为重要考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