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36)
- 2023(9584)
- 2022(7903)
- 2021(7493)
- 2020(6168)
- 2019(14072)
- 2018(13485)
- 2017(25189)
- 2016(13535)
- 2015(15160)
- 2014(14684)
- 2013(14936)
- 2012(13965)
- 2011(12950)
- 2010(12804)
- 2009(11726)
- 2008(11644)
- 2007(10024)
- 2006(8906)
- 2005(7933)
- 学科
- 济(68137)
- 经济(68065)
- 管理(37317)
- 业(32757)
- 方法(28436)
- 数学(25811)
- 数学方法(25625)
- 企(24384)
- 企业(24384)
- 中国(18827)
- 农(18170)
- 地方(17370)
- 环境(14865)
- 学(13768)
- 贸(12916)
- 贸易(12910)
- 业经(12874)
- 财(12821)
- 易(12585)
- 农业(12430)
- 制(10347)
- 划(10184)
- 地方经济(9964)
- 融(9442)
- 金融(9440)
- 和(9361)
- 发(8932)
- 技术(8873)
- 银(8790)
- 银行(8771)
- 机构
- 大学(202414)
- 学院(199750)
- 济(93197)
- 经济(91743)
- 研究(76803)
- 管理(75966)
- 理学(66713)
- 理学院(65847)
- 管理学(64744)
- 管理学院(64374)
- 中国(57546)
- 科学(46867)
- 京(42959)
- 所(38864)
- 财(38805)
- 研究所(36091)
- 农(34663)
- 中心(33801)
- 财经(31881)
- 经济学(30571)
- 业大(29514)
- 经(29296)
- 江(28510)
- 院(27903)
- 范(27832)
- 经济学院(27767)
- 师范(27614)
- 农业(27048)
- 北京(26924)
- 科学院(24409)
- 基金
- 项目(143071)
- 科学(115567)
- 基金(108281)
- 研究(102781)
- 家(95864)
- 国家(95204)
- 科学基金(81396)
- 社会(70116)
- 社会科(66691)
- 社会科学(66673)
- 基金项目(57177)
- 省(54911)
- 自然(51336)
- 自然科(50089)
- 自然科学(50072)
- 自然科学基金(49205)
- 划(46170)
- 教育(45358)
- 资助(43664)
- 编号(37622)
- 重点(33309)
- 部(33187)
- 发(32742)
- 国家社会(30930)
- 创(29838)
- 成果(29541)
- 中国(28789)
- 教育部(28261)
- 创新(28184)
- 科研(27328)
共检索到2905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圣云 韩亚杰 任慧敏 李晶
以最少的自然消耗实现人类福祉最大化,促进可持续的福祉提升,是生态福利绩效概念的核心内涵。本文通过构建生态福利绩效模型,将生态福利绩效模型分解为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和经济增长的生态效率两个驱动效应,应用DI指数和DEA-ML指数分别对影响中国31个省域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和经济增长的生态效率进行了测算及分析。研究表明:①2006—2016年中国人类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在空间上呈"京津沪率先提升,然后由东向西"拓展态势。②2006—2016年中国人类发展水平的增速明显慢于人均生态足迹增速,使得中国生态福利绩效整体呈下降趋势。③中国人类福祉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对脱钩,人类福祉增速慢于经济增速。中国31个省域分为中福祉增长和低福祉增长两类,其中内蒙古、黑龙江、广西、海南、贵州、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云南11个省域为中福祉增长类型,其他20个省域属于低福祉增长类型。④2006—2016年中国传统全要素生产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一直低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表明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影响了中国经济增长质量。⑤中国生态福利绩效提升整体由福利效应和生态效率共同驱动,根据驱动效应分解和生态福利绩效的变化情况,本文将中国31个省域生态福利绩效分为经济主导提升型、福祉带动提升型、福祉滞后下降型、经济滞后下降型、总体下降型5种类型。本文深化了对生态福利绩效变化的驱动效应的认识,对中国不同类型省域采取差异化的生态福利绩效提升策略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姜世忠 侯林秀 费陶 陆学岩 哈斯娜 温璐 王立新
为探究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关系,基于1998—2019年内蒙古地区12个盟市面板数据,通过计算生态福利绩效(Eco-welfare performance,EWP),将其分解为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和经济增长的生态效率2个驱动效应,并采用弹性系数脱钩指数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分别对影响各盟市经济增长的福利效应和生态效率进行分析和测算。结果表明:内蒙古各盟市的人类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且在空间上表现为自东向西上升的趋势,EWP总体上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内蒙古地区各盟市人类福祉增长与经济增长总体处于相对脱钩状态,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GTFP)不同程度提高,但后者一直低于前者,表明研究区经济增长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所消耗生态资本量的影响;此外,分析TFP和GTFP各分项指数时发现,技术进步指数在各分项指数中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高,表明影响内蒙古地区经济增长的首要驱动力为技术进步。本研究可为内蒙古地区高质量绿色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圣云 段练成
生态福利绩效是提升人类福祉的生态效率,分析生态福利绩效的时空格局与驱动效应有助于揭示中国人类福祉提升的生态效率地区差异及其原因。论文基于主客观综合福祉视角,对中国生态福利绩效的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和随机前沿分析法(SFA)深入揭示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变化的驱动效应以及经济增长效应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1) 2006—2018年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变化主要依赖经济增长效应驱动,但由于环境福祉效应与社会福祉效应的掣肘,中国生态福利绩效整体上从3.052降至2.641。在经济增长效应的决定因素中,技术进步发挥着最主要的促进作用。(2)中国南方省份与北方省份生态福利绩效的平均值差距由2006年的0.762扩大至2018年的1.005,表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南方地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值远高于北方地区,是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南北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3)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变化整体显现为经济增长驱动模式,仅北京、天津、上海为“经济增长+环境福祉改善”驱动模式。南北区域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的决定因素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可为推进中国生态福利绩效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任腾 贾彬彬 喻惠娟 潘向云
文章从两阶段视角和动态关联性出发,打开生态福利系统内部结构的“黑箱”,同时将跨期连接因素纳入生态福利绩效的测算框架之中,通过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动态网络SBM模型对2012—2021年中国省域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地理探测器从内源与外源两个层面对影响中国省域生态福利绩效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展开探究。结果表明:(1)2012—2021年,生态福利整体绩效均值为0.508,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且区域之间呈现东部、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分布格局。(2)经济福利效率明显高于生态经济效率,说明生态经济效率偏低是导致中国生态福利绩效不高的主要原因。(3)驱动因素中,人均能源消耗量和对外开放程度分别为内源性与外源性驱动因素的主导因子,且内源性与外源性驱动因素的双因子交互作用皆以非线性增强为主,以双因子增强为辅。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余雷鸣 郝春旭 董战峰
采用利益相关方问卷调查和政策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进展开展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流域生态补偿探索进展较好,补偿资金成果较为显著,补偿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流域水质改善,带动了绿色就业机会,具有脱贫攻坚协同效益,促进了产业绿色发展,但是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持续性、资金项目机制合理性、实施保障能力建设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建议探索建立完善的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流域生态补偿实施的技术支撑体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余雷鸣 郝春旭 董战峰
采用利益相关方问卷调查和政策系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进展开展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流域生态补偿探索进展较好,补偿资金成果较为显著,补偿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流域水质改善,带动了绿色就业机会,具有脱贫攻坚协同效益,促进了产业绿色发展,但是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持续性、资金项目机制合理性、实施保障能力建设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建议探索建立完善的流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流域生态补偿实施的技术支撑体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冯吉芳 袁健红
基于由人类发展指数和人均生态足迹构成的生态福利绩效指标,分析了2005—2010年中国30个省市的生态福利绩效变化趋势,并采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LMDI)剖析省市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30个省市中有12个省市的生态福利绩效在减少;区域人均GDP高并不代表生态福利绩效就高;技术效应对生态福利绩效具有促进作用,而服务效应对生态福利绩效具有抑制作用;30个省市均面临着服务效应的抑制问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杜慧彬 黄立军 张辰 何佳洁
过去经济高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人们关注的重点逐渐从经济福利转向生态福利。文章在生态效率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确定生态福利绩效的测算方法为PCA-Super-SBM模型,以我国30个省份和东、中、西三个区域为研究对象,测算2004—2015年的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Theil指数和σ收敛、绝对β收敛研究我国生态福利绩效的区域差异性及其收敛性。初步发现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生态福利绩效的差距明显,我国生态福利绩效的差异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内差异,只有东部地区不具有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效应,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具有β收敛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存在落后省份对先进省份的"追赶效应"。
关键词:
生态福利 绩效分析 区域差异性 收敛性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宗晓华 陈静漪
作为最先开展科研绩效评估的国家,英国高等教育拨款机构对大学已开展7轮科研绩效评估。随着基于绩效评级的拨款活动逐步制度化,拨款机构、大学和学者之间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日趋复杂的评估系统与严重倾斜的资金配置结构,不仅强化了学科界限和学科精英的权威,而且导致大学管理更加集权化,对学术劳动的科层式控制也更为显著。由绩效评估所带来的规制力量及其内隐的"理性的自负",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术空间的持续扩展存在潜在的负面效应。
关键词:
英国大学 科研绩效评估 绩效拨款 规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睿哲 黄新春
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其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对实现区域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运用Super-SBM模型对2010—2020年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水平进行测度,进而运用核密度分析、冷热点分析、椭圆分析等方法对生态福利绩效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最后运用面板Tob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①2010—2020年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整体水平有所上升,呈现逐年波动提高的趋势。②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冷点城市多集中于山西省与河南省,热点城市集中于山东省。③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空间重心向东南迁移,标准差椭圆长轴标准差增加,短轴标准差减少。④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受产业结构、开放程度、环境保护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厘清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有利于实现城市高质量转型与区域绿色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态福利绩效 黄河流域 资源型城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睿哲 黄新春
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区域,其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对实现区域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运用Super-SBM模型对2010—2020年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水平进行测度,进而运用核密度分析、冷热点分析、椭圆分析等方法对生态福利绩效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最后运用面板Tobit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①2010—2020年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整体水平有所上升,呈现逐年波动提高的趋势。②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冷点城市多集中于山西省与河南省,热点城市集中于山东省。③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空间重心向东南迁移,标准差椭圆长轴标准差增加,短轴标准差减少。④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受产业结构、开放程度、环境保护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厘清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时空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有利于实现城市高质量转型与区域绿色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态福利绩效 黄河流域 资源型城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大利
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约束下,物流业生态效率的提高已成为目前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应对生态容量不足和解决环境负荷严重等问题的重要着力点。为此,本研究采用super-SBM模型测度了2005-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物流业生态效率,并基于空间Dubin模型探究其空间效应和驱动因素。
关键词:
物流业 生态效率 空间效应 驱动因素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万勇
文章从效应分解视角出发,将城市化驱动居民消费需求的作用分为结构效应、交易效应、保障效应和收入效应四个方面,并采用中国大陆31个省份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化的结构效应和保障效应不明显,城市化增强了交易的可获得性、交通的方便性,但没有提升居民信息的可获得性,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抑制了居民消费需求。为此,要加强新进城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城市房价合理回归,打破信息产业的垄断格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收入差距。
关键词:
城市化 居民消费需求 机制 实证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佘硕 王巧 姚志
立足于探讨国家高新区设立对属地省域绿色创新水平的实际驱动效应。首先,从理论层面揭示了高新区设立驱动绿色创新水平提升的3个作用机理,即集聚驱动、结构驱动和规模约束驱动;其次,构建了衡量区域绿色创新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综合应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和核密度估计,对中国区域绿色创新水平的基本格局及区域差异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绿色创新效率呈波动上升态势,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核密度估计结果也显示中国绿色创新水平省域差异日益扩大,马太效应日趋明显;最后,以2006-2015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面板数据为例,采用面板Tobit模型验证高新区设立对区域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国家高新区的设立对区域绿色创新水平具有显著驱动效应,但高新区发挥实际作用还依赖于经济基础,进一步分析表明,高新区设立对东部省市绿色创新水平的驱动效果显著,而对中西部地区没有明显的驱动作用,最后据此提出相应启示与对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燕燕
运用"自下而上"法估算1997—2017年上海市旅游碳排放量,并运用因素分解技术将上海旅游碳排放变化分解为5种效应。结果表明:1997—2017年上海市旅游增加值增长了12. 24倍,而碳排放量却增长了13. 87倍,碳排放量增速较快,交通碳排放是最主要的来源。在分解后的各种效应中,旅游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最主要的影响效应,其贡献率达到了87. 23%;其次是碳强度效应(82. 43%)、能源强度效应(-61. 49%);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效应有助于旅游碳排放量的降低,但能源强度效应整体上逐年下降,而能源结构效应则在波动中呈现微弱的上升趋势。上海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更要切实降低旅游产业的碳排放,进而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旅游产业 碳排放 因素分解 上海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