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01)
- 2023(10323)
- 2022(8514)
- 2021(8059)
- 2020(6757)
- 2019(15130)
- 2018(14671)
- 2017(27863)
- 2016(14801)
- 2015(16420)
- 2014(16284)
- 2013(16386)
- 2012(15424)
- 2011(14059)
- 2010(13974)
- 2009(13001)
- 2008(12715)
- 2007(11072)
- 2006(9739)
- 2005(8872)
- 学科
- 济(72944)
- 经济(72899)
- 管理(38633)
- 业(36269)
- 方法(29071)
- 数学(26432)
- 数学方法(26197)
- 企(24987)
- 企业(24987)
- 中国(22450)
- 地方(20211)
- 农(19849)
- 环境(18627)
- 业经(14503)
- 学(13691)
- 贸(13687)
- 贸易(13680)
- 易(13340)
- 财(13155)
- 农业(13041)
- 制(12691)
- 银(11929)
- 银行(11918)
- 地方经济(11897)
- 融(11587)
- 金融(11586)
- 行(11487)
- 划(11092)
- 产业(11040)
- 险(10941)
- 机构
- 学院(213281)
- 大学(212979)
- 济(100094)
- 经济(98412)
- 管理(81141)
- 研究(80258)
- 理学(69506)
- 理学院(68710)
- 管理学(67553)
- 管理学院(67181)
- 中国(64889)
- 科学(48077)
- 京(45515)
- 财(43068)
- 所(40170)
- 研究所(36912)
- 中心(36375)
- 农(35006)
- 财经(34636)
- 经济学(32601)
- 经(31655)
- 江(30975)
- 业大(30065)
- 经济学院(29580)
- 院(29454)
- 北京(29101)
- 范(27465)
- 师范(27249)
- 农业(27161)
- 财经大学(25820)
- 基金
- 项目(148504)
- 科学(119024)
- 基金(110767)
- 研究(107746)
- 家(97049)
- 国家(96379)
- 科学基金(82660)
- 社会(72755)
- 社会科(69214)
- 社会科学(69197)
- 基金项目(58020)
- 省(57739)
- 自然(51753)
- 自然科(50373)
- 自然科学(50359)
- 自然科学基金(49431)
- 划(47686)
- 资助(45858)
- 教育(45774)
- 编号(40254)
- 发(34940)
- 重点(34102)
- 部(33358)
- 国家社会(31761)
- 成果(31097)
- 创(30393)
- 中国(29294)
- 发展(28854)
- 创新(28800)
- 展(28428)
共检索到3210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创 夏文静 王丽萍
文章基于生态足迹理论量化分析了中国30个省份2000—2015年的生态环境状况,实证检验污染产业转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对2035、2050年的生态可持续性指数进行预测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中国污染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研究表明:(1)中国各省区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生态足迹在2000—2015年快速增长,基本形成三大梯度区间,即以山东—河北—江苏为代表的环渤海湾到长三角的高位足迹带,以湖南—湖北为代表的长江中游的中位足迹带,以广西—贵州—青海为代表的低位足迹带。(2)生态承载力呈现整体稳中有升,北部沿边省区有较快增长,而京沪和东南部沿海省区有不同程度的降低。(3)全国30个省区的生态压力呈快速增长态势,处于非常安全的省区数量不断减少,处于极度不安全状态的省区2015年已达24个。(4)从产业类型看,重度和中度污染产业转入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比较明显;从产业转移方式看,结构转移不利于承接地的生态环境保护,竞争力转移则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5)根据生态可持续性指数,将中国30个省区划分为重点引入区、优化引入区、限制引入区和禁止引入区四大区域,为未来我国污染产业的空间布局提供参考。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可云 傅帅雄
随着生态环境重要性的不断提升,产业布局和产业转移可能引发的生态效应已经成为目前环境经济学、国际贸易等研究的热点。同时,生态环境对产业布局研究的影响也受到大量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该文在回顾"污染天堂"假说演进的基础上,概括和总结了"污染天堂"最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并结合中国当前实际对中国未来有关"污染天堂"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污染天堂” 产业布局 环境规制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傅帅雄 张可云 张文彬
借鉴Abay Mulatu和Reyer Gerlagh(2009)的研究,应用地区与产业特征交互作用的经典贸易模型,对中国区域间的"污染天堂"效应进行了测度。实证分析表明,在各省环境规制力度不同的条件下,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布局从环境规制力度大的省份向环境规制力度小的省份转移;中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力度普遍弱于东部地区。因此,若不加以重视,中西部地区很可能会沦为东部污染密集型产业规避高环境规制的"污染天堂",从而导致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关键词:
环境规制力度 污染天堂 产业转移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李飒
文化产业园的产业布局风险是"文化产业风险管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该文对产业布局的风险要素进行了全面梳理,并认为可以借助数学方法,对其要素进行优先性的排序,从而实现科学合理的风险决策。
关键词:
文化产业园 风险管理 产业布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邬娜 傅泽强 谢园园 徐建伟 沈鹏 高宝
以产业布局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基础,以辽河流域(辽宁省)为研究对象,从产业布局的现状分析入手,重点分析辽河流域(辽宁省)现有产业布局对水资源、水环境等的影响,以及产业布局与生态功能区划的协调性。得出目前辽河流域(辽宁省)的产业布局还存在与功能区划不匹配、布局过于集中、资源环境状况恶化等问题,提出未来其产业布局优化的总体策略,并指出应从落实功能区划、完善经济区格局,以及构筑高效的主导产业空间体系等方面优化产业布局。
关键词:
辽河流域 产业布局 生态适宜性 优化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邬娜 傅泽强 谢园园 沈鹏 高宝 李林子
从产业布局的概念出发,梳理了生态承载力与产业布局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总结了基于生态承载力的产业布局优化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得出,目前针对产业布局与生态承载力关系的研究多侧重产业布局的生态承载力约束方面,而产业布局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方面尚未有直接的研究,多数研究集中在产业布局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针对产业布局优化方面的研究多从提高经济效益角度提出优化措施,基于生态承载力对产业布局进行优化的研究不够深入,尚未有效解决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间的矛盾。未来还应加强生态承载力与产业布局互动关系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探索基于生态承载力的产业布局优化方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小平 邓晓卫 焦军彩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产业集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明显。本文从五个方面归纳了产业集聚效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集聚效应对产业布局的作用,并通过国内外的实践,论证了基于集聚效应优化产业布局的可行性。
关键词:
产业集聚 集聚效应 产业布局 优化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彭柳林 余艳锋 周开洪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芦笋种植面积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然而却不是芦笋生产强国。该文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以及调查和文献研究法,对我国芦笋现状及产业布局进行分析,发现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我国芦笋存在产业缺乏完整的布局规划;小农生产模式普遍,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基地化;芦笋加工企业小而散,深加工程度不够;产业技术研发体系滞后,未真正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等问题,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芦笋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提出了正视这些瓶颈,以优化芦笋产业布局为着力点之一,提出重力打造湖北黄陂﹑山西永济﹑山东曹县﹑福建东山等四大芦笋产业基地;构建芦笋产业八大集群,形成产业规模、集群优势;推进...
关键词:
芦笋产业 产业布局优化 分析 中国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龚晓菊 赵云平
重化工阶段是我国不可跨越的一个发展阶段,重化工产业在我国未来相当长时期内还会是重要的支柱产业。但是随着煤炭供应基地逐渐西移,东部地区的一些产业和产品竞争优势逐渐丧失,部分产业逐步走向衰退。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将重化工产业转向资源能源富集的西部地区,使东部通过利用西部的资源优势,主动转移具有优势和强关联效应的重化工产业,与西部地区原有的冶金、化工和机械产业相结合,对实现资源综合利用,避免经济活动的盲动性,减少东部和西部的技术级差,培育西部地区自主发展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产业布局 重化工业 产业西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苟小东 张燕 王谊
区域旅游业的发展不能走单增长极的孤立道路 ,须建立以多个旅游增长极为节点的旅游线路和网络体系。陕西省旅游资源与环境从北到南呈现广泛分布和相对集中的特点 ,陕北以黄土高原地貌、沙漠景观及朴实的黄土地文化为特色 ;关中平原则有中国最为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陕南的秦巴山地之间聚集着秀丽的自然山川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但是 ,目前陕西省旅游产业布局中只有西安市一个旅游增长极 ,不利于全省范围内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业发展体系的建立。根据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 ,陕西应努力改变 1个中心和 4条线路的传统格局 ,培育延安市和
关键词:
增长极 陕西旅游业 空间布局 新构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殿廷 陈启英 楼武林 姜晔
区域发展问题的关键是一个地区究竟发展什么产业才能赚钱、赚更多的钱;产业布局问题的实质是某一产业究竟布局在什么地方才能使这个产业赚钱、赚更多的钱。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但如果同时考虑一国或一相对独立的大区内的多个产业的布局、多个地区的发展问题,则二者融为一体,构成耦合关系。以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运用运筹学和投入产出方法等建立了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简单耦合模型。传统经济地理学关于产业布局的研究易忽视偏远落后地区,一般区域经济学关于区域发展的研究则不可避免地导致重复建设,只有将产业布局与区域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合理。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赵儒煜,宋宝龙
由于美、日、中、俄等大国经济形势苦乐不均、产业资源进退不一,给21世纪的东北亚产业布局带来深刻影响。其中,技术因素的影响尤为显著,作为主要技术源的美国的兴起和日本的低速不前,增加了未来产业发展的复杂性。从东北亚整个区域布局来看,发展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将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大国格局,东北亚区域,产业布局,产业资源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翁恺宁
过去对于中国区域经济的分析一般是基于沿海与内地或东中西部的经济格局来划分,这种划分是与既定的区域级差水平相适应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布局方针都要进行调整,使产业结构合理化,区域发展水平差异缩小。长江流域横跨东中西部各省市,并且各省市又分属于华东、中南、西南三大协作区,粮食和工业产值占全国总量的四成以上。与其他地区相区,长江流域的优势在于交通便利,水能丰富,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是平原地形,河网密布,农业种植条件优越,粮食的商品化程度高,进而为乡镇企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近年的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动工也刺激了长江产业带的发展。本文从长江流域这一角度,探讨区域间的产业布局...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海峰
区域产业布局优化是发展区域经济的基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策略变革则是支撑区域产业布局优化的根本性前提。文章阐述了区域产业布局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间的理论内涵与逻辑关系,分析了高职院校专业与区域产业布局互动过程中出现的理念性问题、制度性问题和内容问题,并从理念定位、提升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布局协调性、服务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内涵式专业品质建设、服务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外拓式专业功能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基于区域产业布局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策略。
关键词:
产业布局 高职院校 专业设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