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64)
- 2023(15138)
- 2022(12932)
- 2021(12340)
- 2020(10185)
- 2019(23586)
- 2018(23270)
- 2017(43852)
- 2016(23854)
- 2015(27008)
- 2014(26788)
- 2013(26697)
- 2012(24753)
- 2011(22427)
- 2010(22193)
- 2009(20114)
- 2008(19522)
- 2007(16927)
- 2006(14793)
- 2005(12761)
- 学科
- 济(99750)
- 经济(99654)
- 管理(63093)
- 业(56864)
- 企(44707)
- 企业(44707)
- 方法(43114)
- 数学(37793)
- 数学方法(37411)
- 中国(28979)
- 农(27911)
- 地方(25169)
- 学(22801)
- 业经(21058)
- 财(20795)
- 农业(18772)
- 环境(18374)
- 贸(18208)
- 贸易(18195)
- 易(17672)
- 和(16335)
- 制(16049)
- 理论(14504)
- 技术(13817)
- 银(13721)
- 银行(13683)
- 融(13670)
- 金融(13668)
- 划(13506)
- 行(13179)
- 机构
- 大学(335921)
- 学院(333064)
- 济(135145)
- 经济(132287)
- 管理(130236)
- 研究(119837)
- 理学(112870)
- 理学院(111518)
- 管理学(109601)
- 管理学院(109020)
- 中国(89123)
- 科学(75996)
- 京(73016)
- 所(60244)
- 财(58250)
- 研究所(55607)
- 农(55510)
- 中心(53846)
- 业大(50935)
- 江(48034)
- 财经(47073)
- 范(46902)
- 北京(46523)
- 师范(46510)
- 院(44193)
- 农业(43292)
- 经(43078)
- 经济学(40692)
- 州(38781)
- 师范大学(38093)
- 基金
- 项目(236398)
- 科学(186150)
- 研究(172820)
- 基金(171649)
- 家(150734)
- 国家(149553)
- 科学基金(127407)
- 社会(108798)
- 社会科(102977)
- 社会科学(102948)
- 基金项目(91694)
- 省(91643)
- 自然(82798)
- 自然科(80784)
- 自然科学(80766)
- 自然科学基金(79290)
- 教育(78221)
- 划(77503)
- 资助(70015)
- 编号(69766)
- 成果(56273)
- 重点(53856)
- 部(52320)
- 发(51812)
- 课题(48635)
- 创(48280)
- 创新(45176)
- 科研(45144)
- 国家社会(44937)
- 教育部(44325)
- 期刊
- 济(146559)
- 经济(146559)
- 研究(98945)
- 中国(65891)
- 学报(54454)
- 科学(51186)
- 农(49998)
- 管理(45839)
- 大学(40875)
- 财(40196)
- 教育(39135)
- 学学(38111)
- 农业(35503)
- 技术(28092)
- 融(25650)
- 金融(25650)
- 业经(23264)
- 经济研究(23222)
- 财经(21836)
- 问题(19117)
- 业(19108)
- 图书(19082)
- 经(18696)
- 资源(18625)
- 科技(16619)
- 技术经济(15494)
- 理论(15420)
- 版(15118)
- 贸(14923)
- 世界(14503)
共检索到4882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琼 蓝丽
文章基于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制度、生态治理和生态安全五个维度构建了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2012—2022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多维测度,采用核密度估计、泰尔指数及其分解、莫兰指数等方法考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整体而言,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相对较低,但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且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从区域来看,四大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呈现“东—中—东北—西”依次递减的空间格局,且地区差异呈现扩大趋势,区域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此外,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其空间效应显著,但局部地区的空间集聚效应有待加强。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陈钰芬 胡思慧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文章基于共同富裕的内涵与特征,构建包含富裕程度和共享程度两个维度共24项指标的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大陆除西藏外30个省域2013—2020年共同富裕水平进行测度,并依次对全国整体、东中西三大区域以及各省域共同富裕水平展开分析,利用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共同富裕水平的分布动态及空间关联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共同富裕整体水平尚低但提升明显;三大区域共同富裕水平均呈稳步增长态势,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各省域之间共同富裕水平差异较大,优势和短板各异,且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本研究有助于识别各省域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的优劣势,为各级政府推进共同富裕精准施策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新越 秦素贞 吴宁宁
根据国内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科学阐释了旅游化的内涵,建立了旅游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计算了全国及31省市区旅游化水平,使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确定了各指标与旅游化水平的相关度,并分析了全国31省市区旅游化时空演变的特征。研究表明:31省市区旅游化水平正在逐步提升,北京、上海两市旅游化优势突出,东部沿海省市旅游化水平提高较为迅速并且已经形成隆起带,Ⅰ-Ⅴ型省市数量分布由传统的"金字塔型"向"纺锤型"演变。
关键词:
旅游化 内涵 指标体系 时空演变 中国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夏春萍 董蓓
本文依据国内渔业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四个方面构建了渔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选取的26个指标进行客观赋权,依据得到的熵权值计算了全国31省份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分析了全国省域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并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与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相关度。结果表明:我国渔业可持续水平不断提高,湖北、天津渔业可持续水平优势较突出,湖南、海南渔业可持续水平处于劣势,东西部省份渔业可持续水平较高,东部沿海省份渔业可持续水平年均增速突出。
关键词:
渔业可持续 熵值法 时空演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方晓萍 贺婷婷 刘琨 晋友迪
文章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量化了地方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状,从增加值分解角度探究了省内省外循环在国内大循环的贡献率,并分析了省内省际动态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各省参与双循环强度呈显著的集中化趋势,各省经济增长对国内市场的依赖程度更大,但国内大循环优势处于低竞争劣势。根据省内省际循环强度将省域分为自给自足型、资源丰富型、交换枢纽型、工农业发达型、发展不突出型,整体来看,各省省内循环对国内大循环的贡献呈逐年上升趋势。个别省份的省内、省际循环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效应,且北方地区的测度变化过程波动更强烈,增长程度更大,总体来看,各省经济循环测度的时空跃迁类型具有强惰性,空间格局稳定。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小节 谭晓霞 杨书燕 汪秀琼
文章在已有的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马尔科夫链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在GIS技术支持下,基于广东21个地级市2000年、2004年、2008年、2012年4个时间断面数据,分析了生态文明综合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时序格局上看,2000-2004年、2004-2008年、2008-2012年三时期时序演变差距不断扩大,2000-2004年和2004-2008年两个时期更为显著,数据表明高等水平地级市转移速度低于低等水平地级市,主要转移趋势是在中等和低等水平之间;从空间分布上看,生态文明发展状况的高等和较高水平地级市多位于珠三角地区,而中等和低等水平地级市多位于粤东、粤西和粤北;生态文明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与常住人口数、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正相关,与第一产业增加值负相关。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量变动虽然会有一定的影响,但结果并不显著。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小节 谭晓霞 杨书燕 汪秀琼
文章在已有的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马尔科夫链和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在GIS技术支持下,基于广东21个地级市2000年、2004年、2008年、2012年4个时间断面数据,分析了生态文明综合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时序格局上看,2000-2004年、2004-2008年、2008-2012年三时期时序演变差距不断扩大,2000-2004年和2004-2008年两个时期更为显著,数据表明高等水平地级市转移速度低于低等水平地级市,主要转移趋势是在中等和低等水平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阳 陈海龙 田茂再
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主要特征,测算了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并分析了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地区间差异较大,形成“东高西低”的区域发展格局。(2)新质生产力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特征,东部地区内部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差异大于中西部地区,东-西部及东-中部的地区间差异是导致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区域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3)从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分布及演变特征来看,全国及东西部地区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均存在极化现象。从时空动态演进特征看,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不存在跨越式跃迁,整体上呈现梯度上升趋势,新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省份能够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邻近省份的发展,而当邻近省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较低时,该省份将趋于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贾玮 黄春杰
文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2018年的5期数据,构建了带有收入门槛的多维相对贫困指标体系,对农村多维相对贫困进行测度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多维相对贫困指数进行静态和动态分解,并使用Dagum基尼系数对相对贫困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结果表明,2010—2018年,农村居民的贫困发生率显著下降,并逐渐趋缓。多维相对贫困的总体差异存在,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导致的。具体来看,公共服务维度的减贫效果大于个体维度,收入维度对多维相对贫困指数的贡献率逐渐上升,收入维度依然是多维相对贫困最重要的衡量指标。降低农村居民的多维相对贫困,要从提升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向缩小家庭收入差距转变,在系统性地降低相对贫困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个体脱贫能力的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宇 钟志强 刘晓文 董家华 项赟
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生态文明建设开展较早的江苏、广东两省为研究区域,评价两省下辖34个城市2016年度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并对两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线性和空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深圳、苏州、无锡、珠海、南京、东莞、广州、扬州、常州、镇江等城市具有较高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2)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区域差异小于广东省;(3)苏南、苏中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优于苏北地区,珠三角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优于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建设水平 空间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庆
文章从乡村数字信息基础、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农业生产数字化、数字化发展环境4个维度选取20个具体指标构建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4—2021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动态权重,融合TOPSIS法测度河南省数字乡村发展水平,利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分析其区域差异,通过Moran's I讨论其空间相关性及集聚特征。结果表明,考察期内河南省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但基本保持上升态势,空间上表现为“中高、淮低”的分布格局;4大经济区总体差异基本呈先降后升的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超变密度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最低;区域间呈现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多表现为“高高”集聚,而黄淮地区的城市基本表现为“低低”集聚。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邓宗兵 苏聪文 宗树伟 宋鑫杰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本文构建了涵盖水资源总量控制、水利用效率控制、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管理制度实施四个维度的水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的综合评价模型对全国及31个省市区2010—2016年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研究发现:①全国总体而言,样本期内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持续提高,但不同维度建设水平差距显著,得分高低依次为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利用效率控制、水管理制度实施和水资源总量控制;②不同地区而言,东部和西部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从东往西大体呈"高-低-高"状态;③不同省区而言,样本期内省区之间建设水平差异十分显著,且无缩小趋势;④建设水平高低与短板多少大致呈负相关关系,且存在高水平不均衡和低水平均衡的突出问题。据此明确建设重点,并提出操作化建议。
关键词:
水生态文明 水平测度 区域差异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朱俏俏 伍乔文
本文从创新、产业、市场、制度、城乡、生态和开放七个维度科学构建指标评价体系,测度2010-2019年间中国省域层面上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水平,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水平总体处于稳步提升阶段,创新、市场、城乡、生态和开放五个维度呈上升趋势;五大地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充当着“领跑者”的角色,属于高水平区间的省份全部位于东部地区,具体有北京、江苏、广东三个省市,西北地区虽处于发展末位,但具备发展潜力,应坚持“西部大开发”战略;空间分布上呈非均衡性和动态演进趋势,整体呈现“东-中-西”递减的阶梯发展格局。本文对于提高各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水平、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宓泽锋 曾刚 尚勇敏 陈思雨 朱菲菲
通过结合熵权TOPSIS法和协调度模型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并从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显示:1我国自然系统的建设相对缓慢,生态文明整体格局的变化主要受其他系统的影响;2高水平协调发展的省份极为缺乏,协调度高的省份总体水平普遍不高;3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逐渐步入新常态,给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重大影响,经济系统的促进作用变弱,自然和社会系统的作用得到加强。
关键词:
生态文明 耦合协调度 协调发展 中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晓鹤 张桂文 曾伏
文章基于“五个现代化”的特征内涵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测度了2008—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揭示了其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及区域与时期异质性。研究表明:(1)样本观测期内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增长趋势明显,增速放缓,呈“东高、西低、中塌陷”的区域分布格局;(2)在全国层面,财政支出、财政分权、信息化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均能显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财政分权水平的提高正向调节了财政支出的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3)区域及时期异质性分析表明,各因素的影响大小与显著性呈“东强西弱”的区域异质性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