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93)
- 2023(8531)
- 2022(7111)
- 2021(6381)
- 2020(5148)
- 2019(11893)
- 2018(11366)
- 2017(21551)
- 2016(11581)
- 2015(12957)
- 2014(12609)
- 2013(12858)
- 2012(12185)
- 2011(11271)
- 2010(10741)
- 2009(9439)
- 2008(8997)
- 2007(7616)
- 2006(6770)
- 2005(6040)
- 学科
- 济(59960)
- 经济(59921)
- 管理(28472)
- 方法(24728)
- 业(24427)
- 数学(23268)
- 数学方法(23157)
- 中国(17396)
- 地方(16307)
- 农(16255)
- 企(16018)
- 企业(16018)
- 环境(14604)
- 贸(11701)
- 贸易(11695)
- 学(11497)
- 易(11407)
- 农业(11122)
- 业经(10318)
- 财(9742)
- 地方经济(9429)
- 制(8305)
- 划(8224)
- 发(8179)
- 融(7908)
- 金融(7907)
- 和(7817)
- 资源(7771)
- 银(7382)
- 银行(7361)
- 机构
- 大学(168357)
- 学院(166862)
- 济(81030)
- 经济(79863)
- 研究(65818)
- 管理(62355)
- 理学(54641)
- 理学院(53931)
- 管理学(53142)
- 管理学院(52850)
- 中国(49408)
- 科学(39994)
- 京(35614)
- 所(33085)
- 农(31552)
- 财(31350)
- 研究所(30789)
- 中心(29051)
- 经济学(26773)
- 业大(26346)
- 财经(25974)
- 农业(24947)
- 经济学院(24270)
- 经(23961)
- 院(23630)
- 江(23393)
- 范(22755)
- 师范(22567)
- 北京(22197)
- 科学院(21363)
- 基金
- 项目(121009)
- 科学(97728)
- 基金(91356)
- 研究(86969)
- 家(80969)
- 国家(80421)
- 科学基金(68516)
- 社会(59413)
- 社会科(56625)
- 社会科学(56609)
- 基金项目(48685)
- 省(47286)
- 自然(43065)
- 自然科(42034)
- 自然科学(42022)
- 自然科学基金(41300)
- 划(39490)
- 教育(38147)
- 资助(36482)
- 编号(31991)
- 发(28811)
- 重点(28401)
- 部(28020)
- 国家社会(26184)
- 中国(25245)
- 创(25073)
- 成果(24381)
- 创新(23819)
- 教育部(23690)
- 发展(23644)
共检索到2423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晨 冯伟 邵桂兰
基于2005—2015年中国大陆28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分别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GIS空间分析法和莫兰指数对渔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时空差异和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渔业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渔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总体上不断上升但整体水平不高,高效率省份呈现出由分散布局向东部沿海和长江流域集聚的显著趋势,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渔业碳排放效率依次递减且差距逐步减小;(2)在空间关联格局上,中国渔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空间集聚存在交叉分布,且空间依赖具有动态性,逐步形成较为明显的H-H区和L-L区集聚格局;(3)渔业全要素碳排放效率与渔业节能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和渔业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与资源禀赋呈负相关关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长伟 张帅 焦萍 武大勇
正确、客观地测算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与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基于2004-2013年交通运输碳排放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中国省域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探讨中国省域及东、中、西部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布及趋势变动,分析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空间聚集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变动趋势随发展阶段符合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2005-2009年下降,2009-2013年效率缓慢上升的趋势;②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长伟 张帅 焦萍 武大勇
正确、客观地测算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与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基于2004-2013年交通运输碳排放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中国省域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探讨中国省域及东、中、西部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布及趋势变动,分析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空间聚集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变动趋势随发展阶段符合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2005-2009年下降,2009-2013年效率缓慢上升的趋势;②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呈现东部、中部和西部依次递减的空间规律,且相邻省份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③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聚集状态,其中河北、山东、江苏、天津等东部沿海省份形成"H-H"聚集区;广东、江西、湖南、湖北等中南华南地区和东北地区普遍形成"L-L"聚集区;④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发现影响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因素为人口规模、收入水平、交通运输强度、要素禀赋、交通运输结构和节能技术水平,其中节能技术水平与碳排放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其它与碳排放效率呈现负相关关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慧 李玮 姚西龙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2007—2016年中国省域全要素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同时运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和动态收敛性分析法,研究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的集聚效应和在时间轴上的动态收敛性。从地区角度来看,全要素碳排放效率从东到西依次递减,东部地区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空间角度来看,全要素碳排放效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以H-H(高-高)集聚和L-L(低-低)集聚为主;从时间角度来看,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地区差异不断缩小,呈现出动态收敛的特征。最后针对不同的省份提出差异化的碳减排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亚男 史宝娟 程向冉 朱凯
运用EBM模型和全局Malmqusit-Luenberger指数对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全要素碳生产率(TFCP)进行测算,采用核密度函数和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考察中国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全要素碳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碳生产率增长速度最快,整个样本时期内西部地区TFCP增长水平最高,之后依次是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东北地区最低且自2015年起TFCP出现负增长并且趋势不断扩大。(2)通过核密度函数分析发现:全要素碳生产率水平存在区域差异,全国和四大区域内全要素碳生产率水平的绝对差异均呈一定的上升趋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全要素碳生产率水平高的省份与其他省份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近年来东中西地区极化现象减少,东北地区部分年份极化现象明显,变化规律性较小。(3)通过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分析发现:从时序发展过程来看,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的全要素碳生产率在十年间呈上升趋势,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地区内则呈现下降趋势;从空间分异来看,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之间的空间分异程度最大,东—中部地区、东—东北地区、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整体走势相近,中—西部地区、中—东北地区、西—东北地区之间的整体走势相近,区域间分异程度都呈现明显的扩大趋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亚男 史宝娟 程向冉 朱凯
运用EBM模型和全局Malmqusit-Luenberger指数对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全要素碳生产率(TFCP)进行测算,采用核密度函数和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考察中国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中国全要素碳生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碳生产率增长速度最快,整个样本时期内西部地区TFCP增长水平最高,之后依次是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东北地区最低且自2015年起TFCP出现负增长并且趋势不断扩大。(2)通过核密度函数分析发现:全要素碳生产率水平存在区域差异,全国和四大区域内全要素碳生产率水平的绝对差异均呈一定的上升趋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全要素碳生产率水平高的省份与其他省份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近年来东中西地区极化现象减少,东北地区部分年份极化现象明显,变化规律性较小。(3)通过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分析发现:从时序发展过程来看,西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的全要素碳生产率在十年间呈上升趋势,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地区内则呈现下降趋势;从空间分异来看,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之间的空间分异程度最大,东—中部地区、东—东北地区、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整体走势相近,中—西部地区、中—东北地区、西—东北地区之间的整体走势相近,区域间分异程度都呈现明显的扩大趋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国平 朱远
基于稳态经济理论,从碳排放空间对经济社会发展刚性约束的视角,拓展和深化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构建全要素福利绩效(TFWP)的分析框架。运用超效率DEA模型,考察了2000~2010年中国省域TFWP的空间差异与演变趋势,对各地区的发展现状进行聚类,并探讨了TFWP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大部分省市区的TFWP逐渐下降,区域差距较大,且未出现高绩、效高福利的优质发展类型,城市化率、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文化程度以及政府规模等因素对TFWP都有显著影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旷爱萍 胡超 韩丹丹
运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测度并分解碳排放约束下2001—2017年中国玉米主产区20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碳排放约束下中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技术效率改善拉动,前沿技术进步提升作用不明显,年均增长0.36%;从时序演变看,不同阶段特征明显,从地区分布看,西南山地玉米区域生产率增长最快,东北春播玉米区域增长最慢;中国玉米主产区缺乏"低碳技术创新者"。加大玉米科研投入力度、提高玉米投入要素利用效率和推动区域间玉米种植业均衡发展是提升中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金灿 仲伟周
选取我国30个省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研发投入、产业结构、开放度与碳排放效率正相关,而能源结构与碳排放效率负相关;总体上来看,我国碳排放效率还比较低,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我国碳排放效率在2000~2007年间不断升高,而2008年之后则有所下降;我国碳排放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数都呈现从东部到中、西部依次递减的格局;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相对较大,而技术效率的作用相对较小。
关键词:
碳排放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 随机前沿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天驹 贾磊 张晓慧
综合运用排放系数法、变异系数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省级尺度农地碳排放的时空分异与驱动因子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我国农地碳排放量在2000—2018年间大体上呈现先上升,近年来稳定下降的变化趋势;(2)中国省级尺度农地碳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主要表现为除东北地区以外,其他地区农地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较为显著;(3)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表明,研究期内农地碳排放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持续减弱的正向关联,其空间集聚状况变化较为稳定,基本呈现出与农业产值相匹配的分布格局;(4)因子探测结果表明,影响中国农地碳排放空间分异的核心驱动因子在研究期经历了较大变化,主要驱动因素逐渐由人口因素、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向经济因素转变;(5)交互作用探测结果表明,一些解释力较小的因子在与其他因子交互叠加后,会产生非线性增强,显著提高其对农地碳排放空间分异的影响程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天驹 贾磊 张晓慧
综合运用排放系数法、变异系数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省级尺度农地碳排放的时空分异与驱动因子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我国农地碳排放量在2000—2018年间大体上呈现先上升,近年来稳定下降的变化趋势;(2)中国省级尺度农地碳排放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主要表现为除东北地区以外,其他地区农地碳排放量的空间差异较为显著;(3)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表明,研究期内农地碳排放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持续减弱的正向关联,其空间集聚状况变化较为稳定,基本呈现出与农业产值相匹配的分布格局;(4)因子探测结果表明,影响中国农地碳排放空间分异的核心驱动因子在研究期经历了较大变化,主要驱动因素逐渐由人口因素、农业机械化水平等向经济因素转变;(5)交互作用探测结果表明,一些解释力较小的因子在与其他因子交互叠加后,会产生非线性增强,显著提高其对农地碳排放空间分异的影响程度。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谢永浩 刘争
2020年9月,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宣布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因此测算种植业碳排放量、碳汇量对政策的制定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3—2020年中国国家统计局的主要农作物、主要农用物资消耗量的年度数据测算中国31个省份种植业碳排放量、碳汇量,运用灰色预测法GM(1,1)预测中国31个省份未来5年的碳排放量,深入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并采用基尼系数研究中国省域种植业碳汇量、碳排放量的公平性。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碳排放总量最高,广西碳汇总量、净碳汇总量最高。(2)从时间序列看,中国种植业碳排放高峰已经过去,并且种植业未来碳排放量有明显下降趋势。不管是到达碳排放高峰的时间点、碳排放总量还是未来碳排放量下降趋势都出现明显的"马太效应",即东部地区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另外,新疆、黑龙江和河南部分主要农用物资(农用塑料薄膜、农用化肥和灌溉)碳排放量存在逐年上升的趋势。(3)从空间分布看,河南、山东、安徽以及吉林属于高-高型地区,四川和新疆属于高-低型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种植业碳排放基尼系数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基尼系数大小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高值基尼系数在地理分布上,明显呈现沿海性的特征。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种植业碳汇量基尼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基尼系数的大小与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有负相关关系。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文新 潘宇
本文基于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30个省2005~2014年低碳约束下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度,分析其结构及总体演化趋势,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及时空跃迁测度法描述其在空间格局上的演化过程,最后运用证实性空间数据分析(CsDA)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样本年内我国低碳物流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呈螺旋式缓慢上升,但各生产要素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进步缓慢的原因主要在于技术进步,能源结构等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无明显改善。从空间上看,各省低碳物流效率存在显著关联性特征,但其与能源投入水平未能一致,存在空间异质性。因此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实施差异化物流...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岳宏志 卢平
基于SBM-UndeSiraBle方向距离函数和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2003~2013年间中国省际全要素能源效率,尤其是考察丝绸之路经济带省份能源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从技术效率变动和技术进步两方面深度剖析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成因,得出能源低效率普遍存在、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等重要结论。此外,将非绿色发展视角下的能源效率测度与之对比,再次论证了"波特假说"的有效性,肯定了绿色发展理论的生命力,为绿色经济下能源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有益助力。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吴文洁 巩芯仪
本文引入方向性距离函数,分别运用DEA模型和ML生产率指数,测算分析了陕西省10个市2002-2012年考虑碳排放与未考虑碳排放两种情形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变动分解规律,发现前者的效率值往往高于后者,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的能源效率变动基本上趋于一致,环境污染在其中的影响大致相当,技术进步是其变动的主要动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改变陕西省产业结构布局、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坚持走环保清洁型能源利用道路、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等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