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43)
2023(13647)
2022(11481)
2021(10586)
2020(8834)
2019(20510)
2018(19981)
2017(38234)
2016(20517)
2015(23457)
2014(23504)
2013(23732)
2012(23047)
2011(21141)
2010(21218)
2009(19672)
2008(19623)
2007(17588)
2006(15574)
2005(14457)
作者
(61892)
(51865)
(51735)
(49078)
(32923)
(24942)
(23599)
(20261)
(19734)
(18432)
(17844)
(17406)
(16625)
(16499)
(16274)
(16107)
(15488)
(15340)
(14884)
(14840)
(13120)
(12903)
(12601)
(11812)
(11742)
(11740)
(11486)
(11391)
(10457)
(10451)
学科
(103680)
经济(103599)
(50774)
管理(50514)
方法(38823)
(36404)
企业(36404)
数学(34364)
数学方法(34145)
中国(31591)
(30282)
地方(29647)
业经(22067)
(20236)
贸易(20221)
农业(20207)
(19502)
(19385)
(19354)
(17571)
地方经济(16590)
环境(16038)
(15929)
金融(15927)
(15821)
银行(15793)
(15357)
(15092)
(14451)
产业(13630)
机构
学院(304988)
大学(303769)
(137230)
经济(134561)
研究(116469)
管理(111187)
理学(94329)
理学院(93055)
管理学(91696)
管理学院(91095)
中国(88777)
科学(70158)
(66518)
(60501)
(59165)
(55093)
研究所(54921)
中心(52322)
(47456)
财经(46471)
业大(44138)
经济学(43475)
农业(43081)
北京(42884)
(42867)
师范(42499)
(42113)
(41557)
经济学院(39291)
(37521)
基金
项目(198167)
科学(156121)
研究(146542)
基金(142624)
(124371)
国家(123347)
科学基金(104132)
社会(94497)
社会科(89678)
社会科学(89653)
(78545)
基金项目(75317)
(65536)
教育(65164)
自然(64093)
自然科(62513)
自然科学(62493)
自然科学基金(61378)
编号(58746)
资助(58079)
(50030)
成果(47807)
重点(45757)
(44269)
课题(41914)
(41011)
发展(40890)
(40245)
国家社会(39559)
创新(38595)
期刊
(159952)
经济(159952)
研究(96172)
中国(66158)
(51689)
学报(46710)
科学(44865)
(43057)
管理(39924)
农业(35466)
大学(34721)
学学(32526)
教育(31962)
(30945)
金融(30945)
业经(27118)
经济研究(26862)
技术(26050)
财经(23023)
问题(21671)
(20090)
(19678)
(18647)
世界(16667)
国际(16469)
技术经济(16274)
资源(16235)
商业(15479)
统计(14536)
经济问题(13962)
共检索到4753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林翊  陈俊滨  
基于2004-2013年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份的人均流通产业增加值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省域流通产业发展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东部地区各省份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在逐渐扩大,相对差异先缩小再增大,而中西部地区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则是在保持平稳中出现下降;(2)省域流通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聚特征,而且这种集聚程度在观察期内有所增强;(3)局域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中国省域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同时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于海艳  宗婷婷  王丽娟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突出支柱产业建筑业发展和劳动力群体建筑工人市民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耦合协调对建筑业和建筑工人市民化的协调发展状态展开研究。目前我国整体耦合度高协调度低,省份之间存在空间非均衡性特质,基本呈现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阶梯式过渡特征。最后给出完善机制动态监控和各省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的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韧  黄渊基  刘莹  潘攀  
基于我国31个省域对象,从农业保险规模水平、渗透度水平及供给水平构建了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刻画了2008—2016年我国农业保险综合发展水平,并在GIS技术支持下对其发展格局进行了探索性空间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增长迅速,但区域差异明显,农业保险模式较为成熟的省份优势突出,空间聚集特征较为显著。省域农业保险综合发展水平空间自相关性呈上升趋势。通过比较,运用空间误差滞后模型分析得出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存在明显空间溢出效应,农户收入、补贴水平及产业结构等对其发展有正向促进作用,从"点、线、面"着手优化农业保险区域发展政策,促进要素合理流动,有助于促进区域农业保险均衡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建豹  张志强  曲建升  熊永兰  
以人均CO2排放量为测度指标,定量计算了1999—2011年中国省域人均CO2排放的时间特征和空间演化特征,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中国人均CO2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人均CO2排放绝对差异呈逐年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呈波动变化趋势;集聚性呈先波动减小、后增加趋势;空间正相关性随距离增加减弱;人均CO2排放与人均GDP(1999年不变价)相关性减弱。2中国省域人均CO2排放空间格局比较稳定,各省域人均CO2排放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空间集群效应。3影响人均CO2排放量的最大驱动因子是碳排放强度,其次依次为劳动适龄人口比例、年末总人口、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GDP(1999年不变价)。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沈岚  
流通是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总和,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扩大再生产具有特殊的促进作用。流通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满足和促进人们日益提高的生活消费需求、扩大就业、联通全球市场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迅速从传统的末端行业发展为先导性产业。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姚成胜  朱伟华  黄琳  
构建农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00—2016年我国及其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运用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分析、面板回归模型等方法,揭示了我国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6年中国及其东、中、西三大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大体都可以划分为2000—2011年的持续增长阶段和2012—2016年的基本稳定阶段,并呈现出由东向西明显递降的特征;2)2000—2016年区域间差异是驱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但在2007年以后区域内差异逐渐扩大,并于2015年开始成为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3)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其空间格局在2000—2008年变化较为复杂,而在2008—2016年基本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特征;4)经济增长是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驱动因素,其作用要明显大于工业化和降水量,而城镇化和复种指数则对区域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负向影响,而且农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和外溢,能够产生跨区域的极化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沈洋  周鹏飞  
文章从数字化基础、数字化应用、数字化创新和数字化效益4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全局时序因子分析法对中国30个省份2013—2019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通过莫兰指数和标准椭圆差对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的空间关联性和空间延展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3—2019年中国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年上升且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集聚形态主要表现为“低-高”集聚和“低-低”趋同。数字经济重心主要分布在32.4395°N—32.6629°N、114.5250°E—115.4509°E这一范围内变动,延展方向由“北—南”走向逐渐朝着“东北—西南”走向演变,且这种趋势仍在加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慧锋  
随着我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实施,流通产业在我国经济各个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和凸显。并且随着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从供需两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流通产业对我国商贸业、农副业、居民消费水平以及城市化发展进程都具有极其明显的推动作用,流通产业已成为我国基础性产业和先导性产业。鉴于此,本文从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入手,分析了流通产业对农业化、内需化、城市化和经济大省的影响,提出流通产业的发展不但要发挥好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要立足当下惠及长远,切实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慧锋  
随着我国"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的实施,流通产业在我国经济各个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和凸显。并且随着我国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从供需两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流通产业对我国商贸业、农副业、居民消费水平以及城市化发展进程都具有极其明显的推动作用,流通产业已成为我国基础性产业和先导性产业。鉴于此,本文从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入手,分析了流通产业对农业化、内需化、城市化和经济大省的影响,提出流通产业的发展不但要发挥好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更要立足当下惠及长远,切实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王锦良  宋国宇  
利用1978—2009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通过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并利用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了我国不同省市的流通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区域流通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区域流通产业的发展能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流通产业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弱于其对东、西部地区的贡献。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在天津、湖南、贵州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误差修正机制显著发生,其流通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和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志明  孟庆鹏  程睿怡  
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进一步提升流通产业现代化水平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路径。目前,我国各个区域间的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在流通产业的基础环境、发展层次及潜在水平三个方面均产生了较大差异。本文根据现代化发展理论体系,归纳了多个影响流通产业现代化水平的变量并构建了指标评价模型,并采用1998-2017年的面板数据对各个省份的流通现代化水平进行计算,研究发现上海、浙江、广东的流通现代化水平最高,区域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基本对应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流通现代化发展,要转变流通业发展方式,通过流通信息化建设促进流通业态多样化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毛文富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3 1个省市区域流通产业的发展环境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环境呈现明显的区域差距,从区域上看,东部地区流通产业发展环境较好,中部地区发展环境次之,西部地区发展环境最差。区域流通产业发展环境评价,有利于正确认识各区域流通产业发展环境的水平,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优化流通产业区域发展环境,实现流通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蔡文柳  赵艳霞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从要素集聚走向结构优化,逐步形成目前的新型城镇化方案。在这一过程中,要素所表现出的路径依赖性对区域内部的产业产生了不利影响,为了考察新型城镇化和区域流通业发展的内生经济关系,本文结合静态时点、动态时变和灰色度模型展开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结论:第一,新型城镇化能有效助力流通产业发展,其特点是通过城市生态空间的优化梳理实现商贸流通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流通业的外部经济性。第二,人力资本要素和金融资本在城镇化水平较低时有利于流通产业发展,但人口的过度集中和过度投资都不利于流通产业发展,而技术资本的持续投入则始终有利于流通产业发展。第三,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技术资本的投入都会对新型城镇化和流通产业发展造成路径依赖,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流通业之间的“黏性”滞后阶为3,东部地区相对较低,但也存在2阶滞后,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是降低新型城镇化对流通业发展滞后效应的最佳方法。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丁焕峰  周艳霞  
区域经济发展是改革30余年来的重要研究课题。官方公布的经济增长数据缺乏空间相关性,极大地限制了经济增长的空间模式的实证研究,对区域经济增长数据更是如此。本文验证夜间灯光数据(NTL)与国家层面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及空间自相关性后,建立个体固定效应空间面板全模型(SAC),研究中国1992—2013年间省级层面区域经济增长与人口变化导致的NTL变化的时空模式,并考察了区域规模及距离海岸线的距离等变量对以NTL度量的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证实了NTL数据不仅是研究中国国家及省级区域层面经济增长时间、空间模式的有效代理变量,更有助于理解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模式的本质及异质性。1992年至2013年间区域灯光的高一高集聚始终稳定在东南沿海并出现集聚的自我强化。区域灯光亮度与人口增长、区域面积及距离海岸线的距离呈现负相关性,类似NTL增长率差异同样出现在内陆及沿海观测单元之间。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地  赵炫焯  齐琦  
本文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和数字经济环境3个维度构建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域相关数据,运用熵权Topsis评价法、莫兰指数、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空间收敛模型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以及区域差异进行探析。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增长,但区域“数字鸿沟”现象严重,呈现出东、中、西区域梯度式递减特征;省域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演化不变”和“演化退步”两种类型,空间正相关性的省域数量大于空间负相关性的省域数量;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导因素来自于区域间差异,全国与东、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而西部地区在不考虑空间因素下存在绝对β收敛,不存在条件β收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