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18)
- 2023(9095)
- 2022(7621)
- 2021(7143)
- 2020(5661)
- 2019(12826)
- 2018(12110)
- 2017(22681)
- 2016(11902)
- 2015(13180)
- 2014(12750)
- 2013(12837)
- 2012(12099)
- 2011(11306)
- 2010(10952)
- 2009(10029)
- 2008(9655)
- 2007(8142)
- 2006(7365)
- 2005(6534)
- 学科
- 济(62169)
- 经济(62133)
- 管理(28155)
- 方法(24410)
- 业(23203)
- 数学(21593)
- 数学方法(21498)
- 地方(18453)
- 中国(17958)
- 农(17687)
- 环境(14296)
- 企(14077)
- 企业(14077)
- 农业(12495)
- 贸(12128)
- 贸易(12122)
- 易(11765)
- 业经(11486)
- 学(11424)
- 地方经济(10165)
- 财(9007)
- 发(9004)
- 融(8360)
- 金融(8358)
- 划(8098)
- 制(7980)
- 资源(7914)
- 和(7756)
- 生态(7619)
- 银(7443)
- 机构
- 学院(175673)
- 大学(174554)
- 济(82688)
- 经济(81347)
- 研究(69255)
- 管理(64811)
- 理学(56322)
- 理学院(55508)
- 管理学(54685)
- 管理学院(54361)
- 中国(52027)
- 科学(42423)
- 京(37501)
- 所(34090)
- 财(32757)
- 研究所(31718)
- 中心(30709)
- 农(29185)
- 经济学(27395)
- 财经(27259)
- 范(26461)
- 师范(26280)
- 院(25378)
- 经(25116)
- 经济学院(24901)
- 江(24710)
- 业大(24669)
- 北京(23735)
- 科学院(22709)
- 农业(22677)
- 基金
- 项目(127086)
- 科学(103104)
- 基金(96424)
- 研究(91583)
- 家(85297)
- 国家(84725)
- 科学基金(72715)
- 社会(63580)
- 社会科(60640)
- 社会科学(60629)
- 基金项目(52165)
- 省(49009)
- 自然(45328)
- 自然科(44165)
- 自然科学(44152)
- 自然科学基金(43364)
- 划(40627)
- 教育(38991)
- 资助(38446)
- 编号(33355)
- 发(30430)
- 重点(29402)
- 部(28743)
- 国家社会(28348)
- 中国(26383)
- 创(25628)
- 发展(25083)
- 展(24725)
- 成果(24625)
- 教育部(24354)
共检索到2532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细归 吴清 周勇
基于PSR-SEE模型对2004—2013年中国省域旅游生态安全进行综合测度,归纳旅游生态安全的时间演进特征和空间集聚特征,并分析中国省域旅游生态安全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省域旅游生态安全整体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演变格局,总体处于敏感级状态;不同省市的旅游生态安全主要有增长型、衰退型、"U"型和倒"U"型四种演变类型。②中国省域旅游生态安全表现出显著的全局与局部空间集聚特征,不同旅游生态安全等级的省市分布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效应,其中HH集聚类型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沿海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细归 吴清 周勇
基于PSR-SEE模型对2004—2013年中国省域旅游生态安全进行综合测度,归纳旅游生态安全的时间演进特征和空间集聚特征,并分析中国省域旅游生态安全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省域旅游生态安全整体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演变格局,总体处于敏感级状态;不同省市的旅游生态安全主要有增长型、衰退型、"U"型和倒"U"型四种演变类型。②中国省域旅游生态安全表现出显著的全局与局部空间集聚特征,不同旅游生态安全等级的省市分布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效应,其中HH集聚类型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LL集聚类型集中于东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和西北地区。③中国省域旅游生态安全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效应,省市旅游生态安全受自身因素影响的同时,还受邻近省市旅游生态安全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而误差冲击对省市旅游生态安全的影响作用不明显;不同时期的旅游负荷水平、劳动力投入量、环境治理力度、旅游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对旅游生态安全空间效应的影响程度差异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田里 闫子豪 王桀
边境旅游促进边境地区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了边境生态安全。论文通过DPSIR模型构建指标体系,用熵值法、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2009—2019年边境9省区旅游生态安全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边境旅游生态安全总体上呈“U”型特征,各省区安全差异有扩大趋势,2016年是安全转变的重要节点;(2)从空间上,边境旅游生态安全存在边境线“纬度分异”特征,整体形势严峻;东北、西部、西南边境地区安全变化情况分别为复杂型、恶化型和改善型;(3)影响因素方面,各系统层障碍度均呈现上升趋势,影响系统上升速度最快,主要障碍因子为社会类型指标和经济类型指标,三大边境地区主要障碍因子由驱动、状态系统指标向影响系统指标转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田里 闫子豪 王桀
边境旅游促进边境地区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了边境生态安全。论文通过DPSIR模型构建指标体系,用熵值法、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对2009—2019年边境9省区旅游生态安全时空格局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边境旅游生态安全总体上呈“U”型特征,各省区安全差异有扩大趋势,2016年是安全转变的重要节点;(2)从空间上,边境旅游生态安全存在边境线“纬度分异”特征,整体形势严峻;东北、西部、西南边境地区安全变化情况分别为复杂型、恶化型和改善型;(3)影响因素方面,各系统层障碍度均呈现上升趋势,影响系统上升速度最快,主要障碍因子为社会类型指标和经济类型指标,三大边境地区主要障碍因子由驱动、状态系统指标向影响系统指标转变。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董林 李春顶 段艳艳 李娟
以“十四五”旅游产业系列发展规划为指导,围绕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两个维度构建产业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视角动态分析“十三五”时期省域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时空格局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十三五”时期省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在发展基础和潜力方面整体呈现“高-升”“高-降”“低-升”“低-降”四种类型;(2)在空间布局上,省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但并未呈现与一般产业竞争力自东向中西部内陆阶梯式递减的分布格局;(3)在时间演进上,省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总体波动差异大,但竞争力较强的区域波幅明显小于竞争力偏弱的地区。文章提出,在微观区域产业建设中要以补齐短板和巩固优势相结合,夯实产业基础;中观产业规划中要根据产业趋势做出适应性调整,贯彻可持续发展思路,培育产业新动能;宏观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提高产业综合质量。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赖菲菲 谢朝武 黄锐 张江驰
基于2011-2020年5470起中国冰雪旅游安全事故案例,本文结合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季节集中强度和泰尔指数等方法对冰雪旅游安全事故的时空分布和区域差异进行分析,并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深入挖掘事故的组态致因。研究发现:(1)2011-2020年中国冰雪旅游安全事故经历了平稳增长期(2011-2014年)、快速增长期(2015-2019年)和急剧锐减期(2019-2020年)三个阶段,全国七大区域季节性差异明显。(2)中国冰雪旅游安全事故集中分布于“胡焕庸线”东侧,并呈现出“三核多极点”的空间结构特征,事故覆盖面积逐渐扩大、重心逐步往西南跃迁。(3)2011-2020年中国冰雪旅游安全事故的总体区域差异呈“先升后降”态势,组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4)中国冰雪旅游安全事故具有多重并发性与因果非对称性特征,“综合风险型”、“保障短缺型”、“环境复杂型”和“产业集聚型”以及“保障支持型”和“产业滞后型”分别是引致高、低事故规模的复杂路径模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杜丽燕 张鑫 杨艳艳
本文首先构建了安徽省各地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运用AHP法确定权重,然后运用TOPSIS法分析2004、2008、2012年安徽省各地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并采用马尔科夫法分析各地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时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安徽省已初步形成旅游产业集聚效应,皖南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一直处于强盛,皖中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增长最为突出,皖北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始终薄弱。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振环 冯学钢 王亚玲
文章以中国2010—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自下而上"法对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水平进行测度,并结合Tapio脱钩模型与探索性空间分析法,审视各省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整体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指数处于不断波动之中,且各省份旅游业碳排放差异明显。从时序演变格局来看,研究期内中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演变态势较为平稳,主要处于扩张性连接状态,脱钩效应欠佳。从空间演变格局来看,中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效应空间集聚度较低,但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郭丽佳 李畅 彭红松 钟士恩 章锦河 虞虎
旅游生态效率评估及空间格局研究是揭示中国省域旅游业发展质量与态势的重要基础。论文以"自下而上"法核算中国省域旅游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为基础,综合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Malmquist指数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探究节能减排约束下2000—2017年中国省域旅游生态效率及其空间分异、收敛和关联格局。结果表明:(1)旅游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总体呈先增长、后下降的倒"U"形演化趋势,支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2)旅游生态效率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并有较大增长潜力,纯技术效率驱动生态效率优化发展;(3)旅游生态效率在省域、地区尺度上均呈现空间分异格局,但趋向收敛平衡发展;(4)旅游生态效率呈现由强到弱的正向空间关联格局,其发展模式以低—低集聚为主,低—高集聚次之,空间集聚模式待优化。各省区应以生态效率水平较高的地区为基准,通过要素流动、规模效应、技术进步及环境规制等手段,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常家玲 张杉 苗红 郑芳 王倩
[目的]探究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的耦合协调关系有助于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对地区发展决策的提出和实现城乡融合具有重大意义。[方法]文章以2011—2021年我国各省域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两者的耦合协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定量探究了我国各省域2011—2021年间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的综合发展指数与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机制。[结果](1)研究期城乡融合指数在小范围内波动,乡村旅游指数波动范围广,增长速度快;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增长趋势,整体由基本协调转化为优质协调,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发展态势,且各省份两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在2015年后变化最为显著;(2)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自相关,且空间聚集程度逐年增强,研究期高—高聚集省域个数明显增加,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黑龙江和青海等地;(3)双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均大于单因子的独立作用,且呈双因子线性增强或非线性增强,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农村家庭人均耕地面积、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和5A级旅游景区数量为影响我国省域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当前全国各省域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处于良好协调状态,但是各地区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优质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凯 易能静 甘畅
基于2005—2019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刻画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格局,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生态文明建设不同子系统对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呈“两边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其非均衡特征逐渐下降,空间格局演化较为明显;旅游业碳排放强度整体呈“西-中-东”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低强度区和较低强度区呈现出围绕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组团式连片扩张的发展态势;2)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空间正相关特征,整体呈波动上升的空间演变态势,在空间关联类型上以H-H和L-L集聚为代表,并且L-L集聚地区显著增多;3)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文明以及生态文化文明建设对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均存在显著的负向直接效应;就空间溢出效应而言,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环境文明以及生态文化文明对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向空间溢出作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凯 易能静 甘畅
基于2005—2019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刻画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格局,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生态文明建设不同子系统对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呈“两边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其非均衡特征逐渐下降,空间格局演化较为明显;旅游业碳排放强度整体呈“西-中-东”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低强度区和较低强度区呈现出围绕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组团式连片扩张的发展态势;2)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空间正相关特征,整体呈波动上升的空间演变态势,在空间关联类型上以H-H和L-L集聚为代表,并且L-L集聚地区显著增多;3)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社会文明、生态环境文明以及生态文化文明建设对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均存在显著的负向直接效应;就空间溢出效应而言,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环境文明以及生态文化文明对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向空间溢出作用。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许贤棠 胡静 刘大均
本文以中国大陆31个省域为研究单元,借鉴和创新世界经济论坛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WEF),结合中国实际,从综合竞争力、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四个维度来构建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比较各省域旅游业发展的竞争态势,并运用ESDA空间分析法,有效揭示指标数据所反映的区域竞争态势之间的空间依赖性与空间异质性,对其空间格局进行描述与可视化呈现。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通过将指标数值归一化为无量纲标量,再对因子层相应指标加和得到各省域旅游业发展四个维度的竞争力分值,研究表明中国省域旅游业竞争力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总体呈东强、中柔、西弱的分布格局;(2)通过GeoDA计算出中国...
关键词:
旅游业 竞争力 空间格局 空间自相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凯 甘畅 王梦晗 朱芳书 邓楚雄
采用Super-SBM模型、均方差分解法以及LS回归模型,探讨2006~2016年湖北省3大片区24个国家级贫困县旅游扶贫效率的时空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06~2016年湖北省旅游扶贫效率呈稳步提升态势,但整体水平仍相对较低,大致呈现出"秦巴山片区>武陵山片区>大别山片区"的空间分异格局,高效率县域位于秦巴山片区与武陵山片区。(2)湖北省旅游扶贫效率总体差异与片区内差异呈敛缩态势,但片区间差异处于离散状态;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3片区内部差异是造成湖北省旅游扶贫效率差异的主因。(3)从省域整体来看,结构化动力与经济动力对旅游扶贫效率的正向驱动作用表现最为明显;从片区层面来看,秦巴山片区主导因素为经济动力与交通动力,武陵山片区主要受经济动力和结构化动力驱动,而影响大别山片区旅游扶贫效率的主要因素为交通动力与信息化动力。因而不同片区应采取不同的旅游扶贫政策,以扩大旅游发展的益贫与减贫效应,提高旅游扶贫效率。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利 杨可欣
入境旅游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以湖南省为研究区域,在2010—2019年湖南省十年入境旅游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赫芬达尔指数、基尼指数、首位度指数和泰尔指数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湖南省近十来年入境旅游时空差异和格局演变,并运用SPSS24.0软件中的皮尔逊相关系数法与地理探测器对差异形成的影响因素做了相关分析。得出结论:1)近十年来湖南省各市州的入境旅游业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2)湖南省入境旅游发展不均衡的格局比较稳定,各市州区域差异较大,且从2013年起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3)湖南省入境旅游时空差异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在影响入境旅游规模的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旅游资源禀赋。
关键词:
湖南省 入境旅游 时空差异 影响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