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768)
- 2023(18754)
- 2022(15922)
- 2021(14944)
- 2020(12558)
- 2019(29184)
- 2018(28826)
- 2017(54341)
- 2016(29309)
- 2015(33340)
- 2014(33349)
- 2013(32856)
- 2012(30680)
- 2011(27861)
- 2010(28029)
- 2009(25857)
- 2008(25579)
- 2007(22656)
- 2006(19906)
- 2005(18032)
- 学科
- 济(130172)
- 经济(130053)
- 管理(80293)
- 业(76878)
- 企(61064)
- 企业(61064)
- 方法(56284)
- 数学(48985)
- 数学方法(48233)
- 中国(37559)
- 农(35464)
- 地方(31644)
- 财(28713)
- 业经(27749)
- 学(25690)
- 贸(24688)
- 贸易(24670)
- 易(23930)
- 农业(23914)
- 制(22341)
- 环境(22000)
- 理论(20316)
- 银(19773)
- 银行(19740)
- 融(19611)
- 金融(19608)
- 和(19325)
- 行(19048)
- 技术(18390)
- 发(17298)
- 机构
- 学院(421492)
- 大学(419119)
- 济(174843)
- 经济(171201)
- 管理(160402)
- 研究(147722)
- 理学(137841)
- 理学院(136187)
- 管理学(133547)
- 管理学院(132747)
- 中国(112876)
- 科学(91287)
- 京(90220)
- 财(77834)
- 所(75249)
- 农(70642)
- 研究所(68473)
- 中心(67987)
- 江(63676)
- 财经(61648)
- 业大(61488)
- 范(57791)
- 北京(57389)
- 师范(57192)
- 经(55952)
- 农业(55250)
- 经济学(53382)
- 院(53306)
- 州(50962)
- 经济学院(48055)
- 基金
- 项目(281548)
- 科学(222258)
- 研究(204523)
- 基金(203858)
- 家(178363)
- 国家(176911)
- 科学基金(151783)
- 社会(129604)
- 社会科(122849)
- 社会科学(122812)
- 省(111513)
- 基金项目(107101)
- 自然(98441)
- 自然科(96168)
- 自然科学(96142)
- 教育(94640)
- 自然科学基金(94386)
- 划(93786)
- 资助(85177)
- 编号(82633)
- 成果(66499)
- 发(64636)
- 重点(64268)
- 部(61835)
- 创(58567)
- 课题(58176)
- 创新(54822)
- 科研(54134)
- 国家社会(53740)
- 教育部(52695)
- 期刊
- 济(193840)
- 经济(193840)
- 研究(121434)
- 中国(87049)
- 学报(64528)
- 农(64139)
- 科学(61456)
- 管理(59125)
- 财(59114)
- 大学(48907)
- 教育(47469)
- 学学(45879)
- 农业(44287)
- 技术(39537)
- 融(37966)
- 金融(37966)
- 业经(32050)
- 经济研究(31465)
- 财经(29563)
- 问题(25581)
- 经(25488)
- 业(24720)
- 统计(22269)
- 贸(21457)
- 资源(21225)
- 技术经济(21099)
- 图书(20380)
- 策(20203)
- 版(19593)
- 世界(19129)
共检索到6331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凌雁 翁钢民 赵建强
以2004~2014年中国省域旅游与综合环境之间的发展关系为研究对象,经过指标筛选,结合耦合协调度分析(CCDM)、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对其协调发展程度的时空演变趋势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近十年来,我国各地区旅游发展与综合环境的协调性均有所提高,最大值集中在北京、上海两地,最小值集中在青海、西藏等西部地区;各地区的协调性在空间上总体呈现集聚模式,且集聚程度不断提高;"高-高"集聚中心位于江浙沪一带,且集聚范围不断扩大,溢出效应明显,发展模式具有较强的推广性;"低-低"集聚中心位于西部地区,但范围有所减少;"低-高"集聚类型地区相对不稳定,受溢出效应影响,发展势头良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吕雁琴 陈静 邱康权
文章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对2009—2019年我国31个省份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评价,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并结合Dagum基尼系数对五大维度的互动协调状态进行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且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空间分布格局,五大维度中共享和绿色维度发展水平普遍较高,而协调和创新更具发展潜力;省份层面,从东到西五大维度发展实力表现为集中—分散—较分散的降低态势,五大维度发展潜力为逐渐扩散的增大趋势;五大维度耦合协调水平不断升高,从2009年的低水平失调状态升级为2019年的初步协调状态;Dagum基尼系数分解结果表明,区域间差距是省域旅游业五大维度耦合协调发展差距的主要来源,且总体差距呈逐渐缩小趋势。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德显 史晓谭
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我国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以2021年我国31个省(区、市)教育宏观统计数据为基础,构建由入学机会、发展规模、教育质量、经费投入、办学条件5个一级指标构成的中等职业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PLS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我国中职教育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评。研究结论如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综合发展水平存在着贡献率差异与相关性差异的内部结构不均衡性;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综合发展水平省域间差异较大,综合水平普遍不高,“金字塔”式结构特征明显;除北京、天津和吉林外,我国各省市中等职业教育均具有非均衡发展特征,且我国省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内外协调性较差。为提高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因地制宜控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加强教育质量内涵建设;非均衡发展省份补齐自身短板,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优质协调发展;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投入支撑体制,为中职教育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遗志 胡争艳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综合考虑贵州省的生态环境丰富性与脆弱性特点,构建了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耦合协调机制的PSR模型框架。在此基础上,利用贵州省2006—2017年相关数据,运用耦合模型对贵州省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约束力间的耦合程度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推进呈现出多个不同阶段,2006—2017年贵州省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耦合度经历了2006—2010年的快速变化和2010—2017年的缓慢变化两个阶段;耦合协调度呈持续快速上升趋势,实现了由严重失调向初级协调阶段的转变。根据耦合协调机制的发展阶段特性,提出促进贵州省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间耦合协调发展的措施。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肖晓莺
本文应用耦合模型,对我国1 9个重要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程度继续测度,结果表明,19个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的差异非常明显,这些城市的耦合性发展大致可分为五类,而且有一半左右的城市集中初步耦合型阶段。从区域性角度对比可知,我国北方旅游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承载水平较差,这些城市在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
关键词:
耦合模型 旅游 生态 协调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郭晓东 李莺飞 林真如
基于协调发展度模型,通过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省2005—2012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2年福建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态在不断改善,协调发展度呈明显上升趋势,2010年已步入良好协调发展状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函数对比分析显示,2005—2010年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2011—2012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已超前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生态旅游开发水平,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等促进福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郭强 李秋哲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发挥旅游业赋能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以高质量发展特征为框架,把握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内涵,构建包括旅游业质量追赶、创新驱动、结构升级、绿色发展、共同富裕5个维度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客观评价法对2012-2021年中国省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时序动态测度,并进行空间可视化、差异测度以及集聚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经历了“提升-下降-恢复”三个阶段,新冠疫情冲击影响较大,但恢复势头良好。②10年间区域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2012-2019年,由京津、长三角领先发展,逐步转变为东部沿海到内陆递减;2020年,疫情冲击下呈现抱团发展;2021年,形成南强北弱的发展格局。③整体差异呈现“下降-上升-回落”态势;地区内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差异是地区内差异主要来源,西部地区差异扩大趋势明显。④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且呈波动状态。局部空间自相关集聚特征稳定性较强,东部地区呈现高值集聚,西部与东北地区呈现低值集聚,中部地区江西、安徽已完成“低-高”集聚向“高-高”聚集态势转变,西部地区云南完成了“低-低”集聚向“高-低”集聚态势转变。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耿瑞芹 栾志理
【目的】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意义重大。探究我国省域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有利于推动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旅游与环境和谐共生。【方法】选取我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建立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运用加权法计算2010—2019年各省份指标的评价指数,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省域旅游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1)2010—2019年我国各省份旅游业发展速度要强于生态环境发展速度。2)从旅游业和生态环境发展耦合度的时空演变态势来看,绝大多数省份耦合度水平有所上升,但基本停留在低水平的拮抗阶段,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有待增强;相较于中、西、东北地区,东部地区省份耦合度较高。3)从旅游业和生态环境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总体时空演变态势来看,研究期内绝大多数省份耦合协调度水平有所提升,但各省份耦合协调度主要处于中度失调与轻度失调之间,整体水平偏低;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发展的空间尺度并不均衡,表现为东部地区省份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偏高,西部地区省份耦合协调度则多处于严重失调阶段。4)以要素-功能-结构为主线分析旅游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的形成机理发现,要素、功能、结构方面的耦合是二者耦合协调的3个主要表现层次。【结论】旅游业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极易产生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所以要在高质量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要多方位提升旅游业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充分把握生态化旅游创新理念,开发性创建生态旅游项目,以此方能更好实现旅游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发展。
关键词:
旅游业 生态环境 耦合协调度 耦合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方叶林 黄震方 王坤 涂玮
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为研究单元,选取1999—2008年反映旅游经济的相关指标,利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出每个省份旅游经济的综合得分,然后对综合得分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从"长三角"及"珠三角"向内陆逐渐降低的特征。1999—2008年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全局空间自相关不显著,但局部空间自相关却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沿海省份位于HH区,西部省份位于LL区,西南、部分东部和中部省份位于LH区和HL区。中国省域旅游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种持续的非均衡态势,1999—2008年中国省域旅游经济的总体空间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省域旅游经济集聚的空间依赖性、省域经济发展水平、区位与资源禀赋、政府政策是影响中国省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叶万军
从经济、能源、环境和科技四个方面,依据协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兼顾"协调度"和"发展度"的"耦合度"模型,对我国29个省市的社会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采用Kernel密度函数分析方法对协调度、发展度和耦合度时间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各省市"协调度"水平较高,但是"发展度"水平较低,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综合协调发展水平的"瓶颈";各省市之间在"协调度"、"发展度"、"耦合度"上存在较大差异,甚至出现了"两级分化",但是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我国社会综合协调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聚集"特性。因此,要把"谋发展"的着眼点放在"能源"和"科技"方面,使"能源"和"科技"系统协调发展,同时利用"高高聚集"地区的示范作用,不断向"低低聚集"地区辐射,从而达到既消除空间"聚集"特性又缩小省市差距的目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马海鹰 吴宁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的全域旅游应当具备的5个鲜明特征,包括全域优化配置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全域按景区标准统筹规划建设、构建全域大旅游管理体制、全域发挥"旅游+"功能、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这5项要能真正落地,都离不开发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作用。我国实行的是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慧 徐琼 郭尧琦
生态环境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既是生态环境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强环境保护的根本动力。文章基于我国2007—2016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构建旅游资源—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分析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演变情况。结果表明:①2007—2016年全国总体的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耦合度主要位于拮抗阶段,耦合水平较低,时序演变不明显。②全国总体耦合协调度主要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后期提升至高度耦合协调阶段,协调水平仍有待提升,二者均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③从空间分异来看,我国省域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布集中,空间演变不明显,耦合度西北地区陷入"低谷",其他地区均匀发展,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东—中—西阶梯式递减的分布规律。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王娜 胡静寅
本文以海南省及其下辖行政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11-2020年海南省全省医养业与国际旅游业、2015-2020年海南省辖县市医养业与国际旅游业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对研究样本的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及类型、耦合发展类型展开探究,得出如下结论:(1)2011-2020年海南省医养业与国际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2)海南省辖县市两产业耦合协调水平差异悬殊,耦合协调类型为失调衰退类的县市占比超过75%。最后为海南省辖县市有针对性的发展国际医疗康养旅游产业提供对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崔许锋 王雨菲 张光宏
农业碳排放是我国碳排放的重要构成,农业低碳发展对于我国实现3060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面向低碳发展,基于SBM方法构建农业生态效率评价模型,使用1998—2018年中国农业投入与产出面板数据,对面向低碳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效率进行科学量化,并运用ESDA方法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面向低碳发展的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在波动中呈现上升趋势,三大经济区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农业生态效率较高、中西部较低;多数省份在投入指标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冗余,劳动力冗余和土地冗余的情况尤为严重;农业碳排放冗余是造成我国各省份农业生态效率不足的普遍因素;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呈现显著的空间聚集模式,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表明东部地区农业活动空间关系密切。因此,应构建农业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动地区和省域间的协调发展;优化农业要素投入,减少农业碳排放;加强农业发展合作联动,开展农业污染协同治理,从而实现面向低碳的农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海龙 段卓
鉴于传统的交叉效率模型在测度农旅产业融合时难以将农旅产业的竞争性特征考虑在内,文章将SBM模型与Lotka-Volterra模型相结合测度了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农旅产业融合系统共生协调度,并从效率水平和共生关系两个维度评价了农旅融合系统发展的协调性。结果表明:我国农旅融合系统的发展协调性水平在2012—2018年得到显著改善,同时,省域间产业系统的变化规律存在差异。2020年新疆的农旅产业系统共生协调度最高,广西最低;重庆、贵州、黑龙江、海南、上海的农旅产业在系统内呈高水平互利共生关系,河北、甘肃则存在低水平竞争关系,而天津、四川、江西等10个省份农业与旅游产业偏利共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