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99)
2023(16985)
2022(14576)
2021(13676)
2020(11208)
2019(25763)
2018(25510)
2017(48269)
2016(26089)
2015(29331)
2014(29284)
2013(29253)
2012(27407)
2011(24984)
2010(24821)
2009(22632)
2008(22032)
2007(19059)
2006(16994)
2005(15273)
作者
(76421)
(63555)
(62934)
(59869)
(40519)
(30496)
(28596)
(25015)
(24171)
(22576)
(21688)
(21637)
(20229)
(20156)
(19626)
(19607)
(18812)
(18602)
(18213)
(18143)
(15790)
(15715)
(15249)
(14499)
(14274)
(14113)
(13973)
(13950)
(12694)
(12559)
学科
(115843)
经济(115735)
管理(69492)
(66580)
(51664)
企业(51664)
方法(47735)
数学(41152)
数学方法(40772)
中国(34723)
(31831)
地方(30289)
业经(25063)
(23657)
(23636)
(22075)
贸易(22059)
农业(21746)
(21382)
(19331)
环境(19003)
(17699)
金融(17697)
(17694)
银行(17652)
(17316)
(17107)
技术(16872)
理论(16502)
(16220)
机构
大学(373513)
学院(371910)
(155117)
经济(151946)
管理(144853)
研究(135027)
理学(124845)
理学院(123351)
管理学(121395)
管理学院(120717)
中国(101494)
科学(83423)
(81191)
(68313)
(67969)
研究所(62499)
(61917)
中心(59972)
业大(54868)
(54622)
财经(54309)
(52240)
北京(52174)
师范(51766)
(49560)
(49254)
农业(48191)
经济学(47056)
(44176)
经济学院(42440)
基金
项目(255771)
科学(202044)
研究(187426)
基金(186074)
(162897)
国家(161568)
科学基金(138022)
社会(119365)
社会科(113176)
社会科学(113148)
(99517)
基金项目(98932)
自然(88716)
自然科(86626)
自然科学(86606)
自然科学基金(85045)
教育(84719)
(83768)
资助(76673)
编号(75238)
成果(60683)
(58878)
重点(57768)
(56764)
(52768)
课题(52640)
国家社会(49492)
创新(49360)
科研(48423)
教育部(48392)
期刊
(173145)
经济(173145)
研究(113701)
中国(75519)
学报(58477)
(56810)
科学(56215)
管理(52883)
(47346)
大学(44009)
教育(42149)
学学(41235)
农业(39931)
(33846)
金融(33846)
技术(31351)
业经(28627)
经济研究(28098)
财经(25817)
问题(22710)
(22213)
(21279)
图书(19546)
资源(18920)
(18544)
科技(18240)
技术经济(18011)
世界(17316)
理论(17229)
国际(16423)
共检索到5593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兆峰  张先甜  
旅游发展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民生福祉的改善也有利于促进旅游高质量发展。文章首先对2006—2019年中国31个省(区、市)旅游发展和民生福祉水平进行测度,继而采用PVAR模型分析二者的互动响应关系,最后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及马尔科夫链揭示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中国旅游发展与民生福祉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的对称影响,且交互影响持续时间长、结构较为稳定,二者表现出互惠互利的“双赢”效应,即旅游发展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驱动力量,同时又受到民生福祉的反作用,但前者作用弱于后者的反作用。(2)旅游发展与民生福祉水平的总体协调度较低,且稳中有升、空间分异性较大,整体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的趋势;研究期内,位于“勉强协调”及以上类型的省(区、市)数量有所增加,位于失调区的省(区、市)数量出现敛缩,逐渐形成了以“广东-山东-江苏”三极扩散的发展格局。(3)二者耦合协调状态演进是一个相对持续、缓慢抬升的过程,跨等级转移的可能性较小,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从空间上来看,区域耦合协调水平对邻接省(区、市)具有溢出效应,即高耦合协调水平地区对相邻地区具有正向促进和带动作用,反之,则具有负向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传松  任建兰  
全域旅游是"十三五"期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是提升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力量。本文在探讨全域旅游与区域发展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19962015年中国旅游业与区域发展相关数据为依据,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旅游业和区域发展的综合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程度,并运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未来5年中国旅游业与区域发展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旅游业与区域发展综合指数逐渐上升,且旅游发展与区域发展呈现交错向上发展态势。(2)旅游业与区域发展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耦合等级由低水平耦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吕雁琴  陈静  邱康权  
文章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对2009—2019年我国31个省份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评价,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并结合Dagum基尼系数对五大维度的互动协调状态进行时空演变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且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空间分布格局,五大维度中共享和绿色维度发展水平普遍较高,而协调和创新更具发展潜力;省份层面,从东到西五大维度发展实力表现为集中—分散—较分散的降低态势,五大维度发展潜力为逐渐扩散的增大趋势;五大维度耦合协调水平不断升高,从2009年的低水平失调状态升级为2019年的初步协调状态;Dagum基尼系数分解结果表明,区域间差距是省域旅游业五大维度耦合协调发展差距的主要来源,且总体差距呈逐渐缩小趋势。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仪华  王园  
文章以福建省内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为研究对象,选取各地2016-2017年度区域经济数据和旅游全域化的指标数据,实证分析区域经济系统与全域旅游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全域旅游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程度属于中等水平,区域经济水平越高,地方产业越具延展性、可持续性,发展全域旅游的成效越明显,两个系统的协调也越趋于良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长生  简玉峰  
利用广义熵指数对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不均衡性进行测度与分解,构建区域旅游产业开发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在影响机制的静态与动态面板计量模型,并进行实证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旅游产业开发吸收了大量乡村居民从事非农业劳动和参与相关旅游项目投资,获得相应的劳动收入与投资性收益,对城乡协调均衡发展有较大的积极影响,但这种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性。旅游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劳动就业对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相对较大。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麻学锋   孙洋  
旅游产业发展与民生福祉相适配对推进旅游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价值。以典型旅游地张家界为例,将生存、相互关系、成长三核心需要理论(ERG理论)融入旅游产业发展与民生福祉理论分析框架中,构建二者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适配度模型、标准差椭圆—重心和障碍度模型,从时空维度剖析2002—2020年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与民生福祉适配关系及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旅游产业发展与民生福祉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前者易受突发事件影响,后者则保持相对稳定发展;二者演绎过程经历了低水平不协调阶段、波动协调阶段和协调转型阶段,并与ERG理论的生存需要(E)、相互关系需要(R)和成长需要(G)相对应。(2)民生福祉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渐与旅游产业发展相适应,不同阶段受多因素影响,旅游产业发展无法完全与民生福祉相匹配。(3)时间上,旅游产业发展与民生福祉适配度总体呈上升趋势,由不适配提升为良好适配;空间上,在东北—西南方向上呈先延伸后收缩的变化趋势,并将中心锁定在武陵源区。(4)旅游产业发展系统中的文化教育投入不足及经济贸易流量限制和民生福祉系统中的就业不稳定及社保、交通不完善是影响二者适配的主要障碍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翔  付红桥  
文章构建了海南省旅游产业与省域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了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海南省2012—2018年旅游产业和省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2012—2018年海南省旅游产业和省域经济发展水平都有明显提升,旅游产业综合指数从2012年的0.55增加到2018年的0.99,省域经济综合指数从2012年的0.42增加到2018年的0.98。海南省旅游产业和省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从2012年的濒临失调到2013年后的勉强协调再到2018年的中级协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舒小林   闵浙思   郭向阳   何亚兰   张倩兮  
数字经济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倒逼和驱动数字经济新动能释放。在梳理数字经济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耦合机理基础上,基于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探究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化,运用障碍度模型与面板Tobit模型诊断2个系统的障碍因子,探析外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11—2019年,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总体上均呈现动态增长态势,且皆由最初“沿海高,中西部低”差异分布转变为“中间高,南北两端低”差异分布。(2)2011—2019年,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协调度整体上渐趋优化,但与优质协调差距较大,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东中西+T字形’→‘南北两端+T字形’→‘南北两端+中间地带+T字形’”的演化过程。(3)大多省域数字经济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子系统的前3位指标层障碍因子相同,中西部地区及中间地带、南北两端准则层障碍度排序为数字化创新>数字化发展>数字化基础,东部地区和“T字形”地带为数字化发展>数字化创新>数字化基础。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可达性、对外开放度、教育水平正向影响2个系统的协调发展,城镇化进程为负向影响,各影响因素回归系数皆为东部>中部>西部,“T字形”地带>中间地带>南北两端。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潘冰  
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经从少数人的奢侈品发展成为大多数人的日常消费品。旅游业作为幸福导向、健康导向、文明导向的产业,对增进社会福祉和人民幸福十分重要。本期笔谈组织了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对"旅游与社会福祉"话题进行讨论,以期通过启发研究和指导产业的发展来增进社会福祉和人民幸福。本期笔谈作者包括1位旅游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2位企业界人士,以及6位关注旅游社会福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骆泽顺  林璧属  
基于经济增长收敛理论,利用2000—2012年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检验了旅游发展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在全国和东部地区中,旅游外汇收入每增加1%,分别能够带动人均GDP提高0.0034%、0.0119%;当入境旅游因素引入条件收敛模型后,区域经济的收敛速度分别从1.14%、2.57%提高为1.65%、5.37%,收敛半衰期从61年、27年减少到42年、13年。研究发现,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增长因素,旅游发展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作为一个经济增长收敛的条件因素,旅游发展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收敛机制,即旅游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圣云  罗玉婷  许双喜  
提高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能力,是中部地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事关中部崛起大计。在系统阐释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中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和组合模型,对1990-2011年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度进行定量测评与动态演变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11年,中部六省经济发展得分除2000年略有下降外,整体呈现增长态势,东中部经济差距较之中西部更为明显。(2)1990-2011年中部地区社会发展得分稳步提升。1990-1995年发展较为平缓,1995年之后提升较快,尤其是2006年之后社会发展进程大大加快。(3)1990-2011...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郭晓东  李莺飞  林真如  
基于协调发展度模型,通过构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省2005—2012年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2年福建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态在不断改善,协调发展度呈明显上升趋势,2010年已步入良好协调发展状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函数对比分析显示,2005—2010年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2011—2012年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已超前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生态旅游开发水平,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等促进福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琳  张涛  
文章以黑龙江省的1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3~2017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程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3~2017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指数极速发展,从0.053提升到0.667,旅游产业得到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指数从2003年0.623提升到2017年的0.856,总体发展水平得以提高,尽管2011~2015年生态环境指数整体下降,但之后又有回升趋势。(2)12个地级市耦合协调度方面,除大庆市不断向好、鸡西市指标有所下降以外,各地区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时空格局演变很小,基本格局变化不大。(3)总体来看,2003~2017年黑龙江省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由中度耦合协调逐渐过渡到极度耦合协调类型,两者的要素关联水平较好,彼此促进,协调发展。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孙晓  
选取20012014年统计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黑龙江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旅游经济指数、生态环境指数发展不一致。旅游经济指数呈现M形状,先上升又下降再上升又下降。生态环境指数整体上变化不大,相对较为稳定,整体发展水平也不高。从耦合协调度的时序变化来看,整体耦合协调度上升;从耦合协调度发展类型来看,2001年属于发展不平衡阶段,20022006年属于转型发展阶段,20072014年属于协调发展阶段。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黄芳  
[目的]从时空角度探讨农旅协调发展程度,为河南省农业旅游业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从农业发展规模、农业发展保障、农业集约化水平、旅游经济、旅游保障和旅游市场等几个方面构建了农旅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构成的组合法对指标赋权,用改进的TOPSIS法计算协调度,用标准差椭圆法分析协调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1995—2015年河南省农旅协调度从勉强协调向良好协调发展; 2007、2010和2015年各地协调度差异不大,郑州、洛阳和南阳3市的农旅协调度为中度协调,中度协调区域大致呈C字形分布,其余城市为勉强协调;协调度重心靠近郑州、许昌交界处,分布方向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分布的方向性和集聚性不是很明显。[结论]根据各地旅游业、农业及农旅协调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差异性的农旅协调发展对策:以旅促农、以农带旅和旅农共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