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45)
2023(11992)
2022(10018)
2021(9410)
2020(7658)
2019(17330)
2018(16675)
2017(30545)
2016(16725)
2015(18848)
2014(17881)
2013(17881)
2012(16877)
2011(15597)
2010(15403)
2009(14332)
2008(14124)
2007(12382)
2006(10967)
2005(9753)
作者
(49222)
(41705)
(41208)
(39222)
(26318)
(20050)
(18438)
(16268)
(15912)
(14550)
(14458)
(14154)
(13379)
(13309)
(13116)
(12888)
(12238)
(12002)
(11939)
(11882)
(10580)
(10242)
(9886)
(9533)
(9325)
(9286)
(9145)
(8874)
(8511)
(8338)
学科
(77216)
经济(77159)
管理(44689)
(43032)
(33202)
企业(33202)
方法(30997)
数学(27510)
数学方法(27214)
中国(22908)
(20803)
地方(20284)
(16600)
业经(15905)
技术(15372)
(14905)
贸易(14892)
(14428)
农业(14115)
(14014)
环境(13047)
(12608)
(11068)
地方经济(11066)
金融(11065)
(11000)
(10975)
银行(10971)
(10691)
技术管理(10416)
机构
大学(243287)
学院(240570)
(106708)
经济(104806)
研究(93982)
管理(89868)
理学(77582)
理学院(76517)
管理学(75176)
管理学院(74736)
中国(70501)
科学(58700)
(52992)
(48128)
研究所(44519)
(44410)
(43423)
中心(41347)
业大(36517)
(36387)
财经(35687)
(34593)
(34426)
师范(34314)
农业(34043)
经济学(33968)
北京(33145)
(32695)
经济学院(30578)
科学院(29629)
基金
项目(169835)
科学(136377)
基金(125849)
研究(121623)
(112169)
国家(111360)
科学基金(94674)
社会(80677)
社会科(76692)
社会科学(76670)
(66598)
基金项目(66576)
自然(60423)
自然科(59055)
自然科学(59035)
自然科学基金(57966)
(56204)
教育(54070)
资助(50178)
编号(45592)
重点(39788)
(39040)
(38131)
(37269)
成果(36399)
创新(35365)
国家社会(34969)
课题(33249)
中国(32591)
科研(32192)
期刊
(114886)
经济(114886)
研究(73986)
中国(50703)
学报(39623)
科学(39417)
(38488)
管理(32887)
(30672)
大学(29687)
学学(27910)
农业(27090)
教育(24469)
技术(20219)
(19601)
金融(19601)
经济研究(19364)
财经(17327)
业经(16875)
(16686)
问题(15411)
资源(15248)
(15174)
(13826)
技术经济(13361)
世界(13132)
科技(13113)
国际(12444)
统计(12136)
(11522)
共检索到3612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光勤   李梦娇  
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从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基础和现实表现两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标体系,借助遗传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确定指标权重,测算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引力模型等方法分析了中国近10年省域新质生产力的空间演化及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呈东高西低的梯度发展特征;(2)新质生产力水平在差异中不断上升,且差异逐渐降低,各省份之间呈现“低—高”和“高—低”聚集的空间格局特征;(3)地区间的引力关联强度逐渐复杂化、稠密化,并与新质生产力水平大致呈正比。研究结论对于提高新质生产力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珂   郭晓曦  
文章构建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通过Dagum基尼系数法分析其差异及来源,最后采用空间相关性检验探索中国新质生产力的时空集聚特征和动态跃迁情况。研究发现: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逐年上升,但整体水平不高且存在区域差异;劳动者维度和劳动对象维度中的新质产业发展是制约新质生产力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四大地区新质生产力水平差异较大,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始终是区域间差异;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明显集聚于高效型和低效型,且具有较强的空间稳定性;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跃迁更多转向极化型和空心型,较少转向高效型,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效果不同,虹吸效应与带动效应并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仕潮   魏引娣   张飞扬  
文章从要素协同的视角构建了新质生产力概念模型,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0—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采用系统聚类、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arkov链、收敛模型刻画了其动态演进特征。研究发现:(1)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东部地区水平最高,增速最快,东高西低格局明显。(2)总体差异呈现先降后升的发散态势,其主要来源是地区间差异,且东-中地区间、东-西地区间差异均呈现扩大态势。(3)全国及东部地区存在逐渐减弱的极化现象。(4)邻近省份能够产生溢出效应,能够促进本省向高等级状态转移。(5)全国及三大地区不存在σ收敛特征,但均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特征,且中西部地区的收敛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障碍度排名前三的指标依次为技能型劳动力、产业前沿性、创新型劳动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曾鹏   覃意晗   周联超  
新质生产力是作为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的先进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理解其内涵与现状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论文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实践要求出发,借鉴“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构建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探究2008—2021年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进程与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及四大区域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区域内差异有所缩小;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存在空间异质性,呈现“东部较高,中部次之,西部、东北地区较低”的分布格局;不同行政等级、不同人口规模、不同人均GDP水平的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具有空间集聚特征,局部空间关系变化不大,稳定热点地区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东部、中部地区的自主创新、人才资源水平高于西部、东北地区,而东部地区的数字技术、新兴产业发展明显优于其他地区。论文通过考察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在时空上的格局演化,可为其优化布局与加快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阳   陈海龙   田茂再  
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主要特征,测算了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并分析了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地区间差异较大,形成“东高西低”的区域发展格局。(2)新质生产力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特征,东部地区内部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差异大于中西部地区,东-西部及东-中部的地区间差异是导致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区域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3)从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分布及演变特征来看,全国及东西部地区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均存在极化现象。从时空动态演进特征看,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不存在跨越式跃迁,整体上呈现梯度上升趋势,新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省份能够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邻近省份的发展,而当邻近省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较低时,该省份将趋于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罗光强   宋新宇  
[目的]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文章通过对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生成机理研究,系统设计农业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便于把握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基础与时空特征,加快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方法]文章以我国30个省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法测度2013-2022年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动态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传统与空间马尔可夫链模型等方法进一步探究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时空特征与区域差异。[结果](1)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处于测算值的低水平阶段,呈时间序列的递增态势;(2)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区域不平衡性特征,其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距和超变密度;(3)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差距具有扩大趋势,东中部地区均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西部地区存在区域极化现象;(4)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始终保持着前行状态,并具有俱乐部趋同现象与空间溢出效应。[结论]据此,必须实施要素科技赋能、创新系统协同、量累质跃驱动与竞争合作追赶等战略工程。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雷学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其在我国各地区的水平和差异状况对于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熵权-TOPSIS法对我国30个省(区、市)2012~2022年的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其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研究发现,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基尼系数分解结果显示,区域间差异是造成整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本文还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空间演变特征,发现区域间生产力水平差异正在缩小,表明我国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为进一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均衡发展,本文提出了加强科技创新支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差异化区域发展战略、注重人才培养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宁   刘宏伟   龚宇润  
文章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生态、融合共享4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我国31个省份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进行水平测度,并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莫兰指数、核密度估计以及收敛模型分析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来源、时空特征以及收敛性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逐年增长但总体差异较大,其中区域间差异是导致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从空间特征看,我国不同区域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从时间特征看,除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外,其余地区均呈现两极甚至多极化发展趋势;从收敛性特征看,全国整体、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以及条件β收敛,东北地区则不存在收敛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施雄天   余正勇  
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围绕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和综合指标来构建我国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和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示法对我国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测度并将各指标集合进行可视化呈现;同时运用QAP模型分析、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结构分解和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新质生产力整体上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各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呈现“南部沿海>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均值>长江中游>西南地区>黄河中游>东北>西北”的梯度格局;(2)新制造和新服务指标的提升有助于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3)我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存在绝对β收敛,八大地理分区存在绝对俱乐部收敛,在影响因素的扰动下大部分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表现为加快速度收敛。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晓婷  陈闻君  
借助窗口分析法,运用DEAP 2.1软件测算出中国各省域环境—能源效率。运用Arc GIS 9.3空间统计软件,采用ESDA与标准差椭圆结合的方法对中国省域环境—能源效率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中国环境—能源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自2001年以来,中国环境—能源效率热点、次热点区域范围逐渐扩大,冷点、次冷点区域则不断缩小。2000—2012年,中国省域环境—能源效率的标准差椭圆呈现东北—西南方向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并逐渐向东—西方向移动,总体上以河南省和湖北省的交界处为中心,范围包括了我国经济和技术相对发达的省域,环境—能源效率重心呈现东北—西北—西南方向的变动趋势。中国省域环境—...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吴继飞   万晓榆  
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具有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如何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及时空特征,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首要任务。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构建涵盖新质人才资源、新质科学技术、新质产业形态和新质生产方式四个维度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Critic-Topsis综合评价法、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考察中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未含西藏地区港澳台地区)2012—2021年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距及动态规律。研究发现:2012—2021年,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但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多数省份的新质人才资源、新质科学技术、新质生产方式和新质产业形态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呈现不断缩小的态势,东部地区区域内差距最大,东部与东北地区区域间差距最大,30个省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差距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距。研究识别了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演变特征,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王钢   郭文旌  
根据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本文从实体性和渗透性两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2012—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测度了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并进一步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时序演变方面,中国新质生产力的总体水平及其构成要素的分项发展水平均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在空间分布方面,中国四大地区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但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在因果关系方面,新质生产力能显著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处理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此外,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存在直接促进作用,而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宏春  
论文讨论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其演进,从新发展理念、产业载体等角度对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大判断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动员或对绿色发展的强调,在此基础上提出绿色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对新质生产力特别是绿色生产力可以驱动、支撑和赋能的重点领域进行了详细研讨,提出了绿色生产力可以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并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可以支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构建,可以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可以让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拉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最后,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解决的需求角度提出应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包括提高劳动者素质、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以及提高我国环境治理能力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宏春  
论文讨论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其演进,从新发展理念、产业载体等角度对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大判断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动员或对绿色发展的强调,在此基础上提出绿色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对新质生产力特别是绿色生产力可以驱动、支撑和赋能的重点领域进行了详细研讨,提出了绿色生产力可以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并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可以支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构建,可以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可以让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拉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最后,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解决的需求角度提出应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包括提高劳动者素质、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以及提高我国环境治理能力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栗向阳   王磊   张宇欣  
新质生产力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Theil指数、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框架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测度并分析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3~2021年,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发展有所提升但仍处于较低水平,2013和2021年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均值分别为0.040和0.101;空间分布上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特征且有明显的区域组团集聚分布态势;高值点主要为上海、苏州、南京、杭州、成都等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低值点主要为广安、巴中、昭通、达州、遂宁等上游地区城市。(2)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全域和上、中、下游地区均具有显著差异,且该差异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地区内部差异由强到弱依次为上游、下游和中游,对全域发展差异的贡献率由大到小依次为下游、中游和上游。(3)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全域空间自相关(正向)特征明显,关联程度呈先减弱后增强再减弱的演变趋势;整体和局域空间结构均较为稳定,在演化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空间依赖性,呈现以高协同升高为主的空间整合动态性特征。(4)直接影响效应方面,政府行政能力的提升对城市自身新质生产力发展呈负向作用,其他因素呈正向作用;空间溢出效应方面,经济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他要素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5)因此在城市建设中,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措施,二要充分发挥地区经济发展、财政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制度设计完善、市场化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三是要积极完善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区域协同机制,增强中心城市对中小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跨域合作和协同参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