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74)
- 2023(15798)
- 2022(13040)
- 2021(11828)
- 2020(9955)
- 2019(22551)
- 2018(21928)
- 2017(41032)
- 2016(22726)
- 2015(25592)
- 2014(25420)
- 2013(25201)
- 2012(23424)
- 2011(21242)
- 2010(20904)
- 2009(19529)
- 2008(19251)
- 2007(17263)
- 2006(15167)
- 2005(13561)
- 学科
- 济(100444)
- 经济(100353)
- 管理(58616)
- 业(56930)
- 企(42643)
- 企业(42643)
- 方法(42352)
- 数学(37964)
- 数学方法(37683)
- 农(29999)
- 中国(29619)
- 地方(23689)
- 财(22463)
- 学(21461)
- 业经(21134)
- 贸(20280)
- 贸易(20272)
- 农业(19993)
- 易(19702)
- 制(17743)
- 环境(15444)
- 银(14669)
- 银行(14604)
- 融(14489)
- 金融(14487)
- 行(13957)
- 和(13562)
- 发(13212)
- 技术(13044)
- 务(12771)
- 机构
- 大学(333069)
- 学院(330976)
- 济(140692)
- 经济(137959)
- 研究(122309)
- 管理(120831)
- 理学(104724)
- 理学院(103361)
- 管理学(101546)
- 管理学院(100943)
- 中国(90613)
- 科学(78101)
- 京(71042)
- 农(68070)
- 所(63866)
- 财(60397)
- 研究所(58832)
- 业大(55226)
- 中心(55021)
- 农业(53984)
- 江(49743)
- 财经(48964)
- 经济学(44666)
- 经(44659)
- 范(44365)
- 北京(44218)
- 师范(43827)
- 院(43623)
- 经济学院(40603)
- 州(38746)
- 基金
- 项目(228418)
- 科学(179172)
- 基金(166905)
- 研究(159499)
- 家(149396)
- 国家(148211)
- 科学基金(124603)
- 社会(103713)
- 社会科(98292)
- 社会科学(98260)
- 省(89747)
- 基金项目(88857)
- 自然(81223)
- 自然科(79358)
- 自然科学(79327)
- 自然科学基金(77918)
- 划(76146)
- 教育(72030)
- 资助(67098)
- 编号(61876)
- 重点(52726)
- 发(51068)
- 部(50447)
- 成果(49562)
- 创(47238)
- 创新(44478)
- 科研(44379)
- 国家社会(44093)
- 计划(43818)
- 课题(43765)
- 期刊
- 济(151376)
- 经济(151376)
- 研究(94828)
- 中国(64565)
- 农(62470)
- 学报(62149)
- 科学(54557)
- 大学(45239)
- 财(44934)
- 学学(42952)
- 农业(42313)
- 管理(40833)
- 教育(30188)
- 融(28397)
- 金融(28397)
- 经济研究(25580)
- 技术(25460)
- 业经(24401)
- 财经(24184)
- 业(23454)
- 问题(21151)
- 经(20902)
- 贸(18264)
- 版(17803)
- 资源(16794)
- 技术经济(16282)
- 世界(16061)
- 科技(15981)
- 国际(15857)
- 业大(15793)
共检索到4846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长亮
基于全国31个省区2003~2012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对Moran’s I的计算表明中国新型城镇化具有空间自相关性,然后通过固定效应的SDM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各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非农化、社会保障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本省区的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各因素对邻接省区的影响则不同。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仅要促进本省区各要素的发展,也要关注邻接省区的战略调整;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不仅要注重对本省区的影响,也要注意对邻接省区的影响;为了消除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应从国家层面建立宏观调控机制,促进各省区间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空间计量 SDM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伟
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2005年中国31个省级单位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一方面证实了中国地区城市化发展存在空间依赖性,即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通过空间溢出促进周边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发现产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影响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对地区城市化水平提高有积极的作用,而教育水平滞后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对推动城市化进程有负面的影响。
关键词:
城市化水平 空间相关 空间计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飞
文章基于全国31个省区1998—2014年的相关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率具有空间自相关性。随机效应的SDM结果显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经济外向度、信息化水平、人均受教育程度对本省区的直接效应为正,但是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直接效应为负;从间接效应来说,三产产值比重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相邻省区之间体现为竞争关系;经济外向度、信息化水、人均受教育水平则为互补互促关系,且省域人口城镇化率具有明显的正外溢效应。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率 空间自相关 空间杜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卢燕群 袁鹏
本文采用VRS_DEA模型测算了2005-2014年间中国30个省域的工业生态效率,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其影响因素。测算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中国大部分省域的工业生态效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省际差异明显,呈现出自西向东逐渐增强的空间发展格局。实证检验发现:工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对工业生态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环境规制、对外开放与财政分权的影响显著为负;产业集聚与工业生态效率呈现"倒U"型关系;由于高污染行业所带来的污染排放与经济效益并存,导致工业结构对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但并不能由此忽略工业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翠菊 张宗益
本文基于1997—2012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讨了中国省级产业结构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我国省域产业结构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2外商直接投资、物质资本投资、能源投资、居民消费、城市化和技术进步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消费和人力资源投资则不显著,能源投资、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存在显著空间外溢效应。3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以投资拉动为主,外商直接投资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而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还有待提高。4人力资源投资和技术进步没有形成有效的溢出效应以支持产业结构升级。最后据此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升级 空间计量 空间杜宾模型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卢燕群 袁鹏
本文采用VRS_DEA模型测算了2005-2014年间中国30个省域的工业生态效率,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其影响因素。测算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中国大部分省域的工业生态效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省际差异明显,呈现出自西向东逐渐增强的空间发展格局。实证检验发现:工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对工业生态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环境规制、对外开放与财政分权的影响显著为负;产业集聚与工业生态效率呈现"倒U"型关系;由于高污染行业所带来的污染排放与经济效益并存,导致工业结构对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但并不能由此忽略工业结构变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此外,在空间交互作用方面,工业生态效率的空间滞后项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地方政府可能在环境治理方面具有互相借鉴与模仿的行为;工业发展水平的二次项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财政分权与工业结构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为负;产业集聚的空间滞后项与工业生态效率呈现"正U"型关系,因此对相邻地区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呈现先抑制后提升的关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含桦
产业结构变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增长不仅仅是单向的影响关系,而且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循环统一体。本文通过建立固定效应下的省域数据空间误差模型,对“新常态”下产业结构高级化、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其实证结果表明:整体上,产业结构高级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结构性冲击且外溢效用明显,经济增长空间依赖性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现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仍然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方向,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逆向结构冲击可能是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含桦
产业结构变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增长不仅仅是单向的影响关系,而且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循环统一体。本文通过建立固定效应下的省域数据空间误差模型,对“新常态”下产业结构高级化、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其实证结果表明:整体上,产业结构高级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结构性冲击且外溢效用明显,经济增长空间依赖性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现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仍然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方向,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逆向结构冲击可能是由于其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造成。在经济“新常态”下,各地应把握产业结构高级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双轮驱动效应,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含桦
产业结构变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增长不仅仅是单向的影响关系,而且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循环统一体。本文通过建立固定效应下的省域数据空间误差模型,对“新常态”下产业结构高级化、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其实证结果表明:整体上,产业结构高级化、新型城镇化建设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结构性冲击且外溢效用明显,经济增长空间依赖性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强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现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仍然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重要方向,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逆向结构冲击可能是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长亮
基于全国和东、中、西部2004-2013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对城乡收入差距Moran’s I的计算表明,全国和东、中、西部的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同时Moran’s I变化较小,说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不明显。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发现,全国及东、中、西部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同时全国及各省份的其他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同样存在明显的溢出效应,虽然变量不同、省份不同,这种溢出效应也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各变量的溢出效应对城乡收入差距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仅需要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同时全面考虑各要素的溢出效应的差异,促进各省份的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关键词:
城镇化 空间溢出 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王娟 宋婷婷 胡洋
流通产业发挥着促进消费、扩大就业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已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大产业和经济发展主力军。流通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在多大程度上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直接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潜能的激发。根据集聚理论、分工理论和空间计量分析方法,考察我国流通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流通产业集聚对本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对周边区域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控制变量教育水平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不显著;工业水平对新型城镇化的正向作用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对本区域新型城镇化水平具有显著正效应,对周边省份具有显著负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区域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正效应,对周边区域的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负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流通产业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更好地推进城乡融合、激发城乡消费潜能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流通产业集聚 新型城镇化 空间计量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林翊 吴碧凡
文章从市场、产业和企业层面构建流通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08~2015年各地区流通效率水平,并借助空间统计分析了我国流通效率的空间相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我国流通效率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地区流通效率表现为高高集聚特征,中西部地区流通效率则呈低低集聚特征。基于邻接空间、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的空间误差模型回归结果显示,邻近地区对本地区流通效率水平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人均GDP、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对流通效率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政府支出对流通效率的影响只在邻接空间权重下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城市化对流通效率水平的作用不显著。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林翊 吴碧凡
文章从市场、产业和企业层面构建流通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082015年各地区流通效率水平,并借助空间统计分析了我国流通效率的空间相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我国流通效率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地区流通效率表现为高高集聚特征,中西部地区流通效率则呈低低集聚特征。基于邻接空间、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权重矩阵的空间误差模型回归结果显示,邻近地区对本地区流通效率水平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人均GDP、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对流通效率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政府支出对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兆德 刘强 刘振明 孔祥飞
基于全国31个省域20052014年的相关数据,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四个方面,构建中国城镇化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出20052014年全国31个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指数,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我国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时空差异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不明显;中国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区域差异低于人口城镇化的区域差异,经济城镇化对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基尼系数贡献率最大;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交通条件、
关键词:
省域 城镇化综合水平 空间特征 影响因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兆德 刘强 刘振明 孔祥飞
基于全国31个省域2005~2014年的相关数据,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四个方面,构建中国城镇化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出2005~2014年全国31个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指数,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我国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时空差异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不明显;中国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区域差异低于人口城镇化的区域差异,经济城镇化对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基尼系数贡献率最大;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交通条件、政府干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创新对城镇化综合水平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提高,城镇固定资产投入在统计意义上对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推动并不明显。
关键词:
省域 城镇化综合水平 空间特征 影响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