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18)
- 2023(15680)
- 2022(12853)
- 2021(11543)
- 2020(9596)
- 2019(21506)
- 2018(21188)
- 2017(40648)
- 2016(21707)
- 2015(24298)
- 2014(24196)
- 2013(24259)
- 2012(22213)
- 2011(20028)
- 2010(19934)
- 2009(18656)
- 2008(18458)
- 2007(16535)
- 2006(15040)
- 2005(13752)
- 学科
- 济(106994)
- 经济(106878)
- 业(90789)
- 管理(72693)
- 企(72615)
- 企业(72615)
- 农(48258)
- 方法(42082)
- 数学(33943)
- 数学方法(33746)
- 业经(32556)
- 农业(32012)
- 中国(30308)
- 财(28211)
- 地方(24217)
- 制(20888)
- 贸(19051)
- 贸易(19038)
- 环境(18878)
- 务(18826)
- 财务(18800)
- 财务管理(18783)
- 易(18535)
- 技术(18531)
- 企业财务(17803)
- 划(17588)
- 和(17207)
- 策(17189)
- 体(16385)
- 发(15907)
- 机构
- 学院(319112)
- 大学(311431)
- 济(145948)
- 经济(143461)
- 管理(127282)
- 理学(109726)
- 研究(108660)
- 理学院(108620)
- 管理学(107194)
- 管理学院(106609)
- 中国(87672)
- 京(64818)
- 农(63666)
- 财(63061)
- 科学(62959)
- 所(54066)
- 财经(50258)
- 中心(49863)
- 江(49318)
- 研究所(48845)
- 农业(48486)
- 业大(48400)
- 经(45763)
- 经济学(44818)
- 经济学院(40558)
- 北京(40310)
- 范(38953)
- 师范(38670)
- 院(38520)
- 州(38180)
- 基金
- 项目(211511)
- 科学(170503)
- 研究(158165)
- 基金(156572)
- 家(135094)
- 国家(133837)
- 科学基金(116762)
- 社会(106869)
- 社会科(101126)
- 社会科学(101100)
- 省(84859)
- 基金项目(83043)
- 自然(72006)
- 自然科(70418)
- 自然科学(70401)
- 教育(69549)
- 自然科学基金(69197)
- 划(68461)
- 编号(62830)
- 资助(62119)
- 发(48800)
- 成果(48550)
- 部(47780)
- 重点(47430)
- 创(46752)
- 国家社会(45020)
- 业(43258)
- 创新(43198)
- 课题(42752)
- 制(41367)
- 期刊
- 济(170718)
- 经济(170718)
- 研究(93664)
- 中国(65546)
- 农(64948)
- 管理(48853)
- 财(48570)
- 科学(45905)
- 学报(44186)
- 农业(44075)
- 大学(35149)
- 学学(33711)
- 业经(33263)
- 融(32672)
- 金融(32672)
- 技术(28268)
- 经济研究(25898)
- 教育(25174)
- 财经(25124)
- 业(23607)
- 问题(23274)
- 经(21826)
- 世界(18699)
- 技术经济(18409)
- 贸(17494)
- 资源(16561)
- 经济问题(15491)
- 农村(15386)
- 村(15386)
- 版(15276)
共检索到4843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云 卢奕亨
在厘清30个省份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方法探究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并分析其时空分异与趋势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20年新型城镇化水平以北京居首广西最末,相比2005年所有省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提升且以贵州增幅最大;2020年农业碳排放效率以天津居首山西最末,相比2005年除上海外的余下29个省份效率值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提升且以青海增幅最大。(2)2020年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效率耦合协调度以北京最高新疆最末;相比2005年,除上海外的29个省份耦合协调度都有显著提升,且其中27个省份实现了层级跨越。总体看,截至2020年,绝大多数省份的耦合协调等级达到了中级及以上水平。(3)在整个考察期内,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协调度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即高值省份通常与一个或多个高值省份相邻,而低值省份周边一般伴有一个或多个低值省份。同时,当前全国仍以低-低集聚为主,中西部省份的耦合协调度明显处于落后态势。(4)各省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在短时期内较难实现层级跨越;而在引入空间地理因素后,耦合协调等级的稳定性已有动摇趋势,且极易导致“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出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田云 卢奕亨
在厘清30个省份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空间马尔科夫链等方法探究二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并分析其时空分异与趋势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20年新型城镇化水平以北京居首广西最末,相比2005年所有省份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提升且以贵州增幅最大;2020年农业碳排放效率以天津居首山西最末,相比2005年除上海外的余下29个省份效率值都得到了不同程度提升且以青海增幅最大。(2)2020年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效率耦合协调度以北京最高新疆最末;相比2005年,除上海外的29个省份耦合协调度都有显著提升,且其中27个省份实现了层级跨越。总体看,截至2020年,绝大多数省份的耦合协调等级达到了中级及以上水平。(3)在整个考察期内,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协调度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即高值省份通常与一个或多个高值省份相邻,而低值省份周边一般伴有一个或多个低值省份。同时,当前全国仍以低-低集聚为主,中西部省份的耦合协调度明显处于落后态势。(4)各省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碳排放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在短时期内较难实现层级跨越;而在引入空间地理因素后,耦合协调等级的稳定性已有动摇趋势,且极易导致“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出现。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赵颖文 吕火明
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互动机理,构建"两化"联合评价指标体系,可基于现实数据对"两化"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测评。结果显示,中国"两化"协同度正处于稳步提升的态势,但城镇化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影响力没有充分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阻滞作用,需通过大力提升城镇化内涵质量促进"两化"协同发展。在进一步分析现阶段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可提出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耦合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耀 曹俊杰 韩世东
文章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Tobit模型探究省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全国整体的两系统发展指数与耦合协调度均呈逐年上升态势,发展模式由新型城镇化主导、数字经济滞后转变为数字经济主导、新型城镇化滞后,耦合协调水平由中度失调转变为濒临失调;各省份间耦合协调水平差异较大,发展指数与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南高北低”的发展格局。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劳动力质量、产业结构、政府能力、交通基础设施均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创新水平与劳动力质量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南北异质性。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尉薛菲
现代农业及新型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综合指数法测算中德两国现代农业及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国新型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中德两国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均呈上升发展趋势,但德国新型城镇化水平比中国高;(2)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尚低于同时期的德国,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大有后来居上之势;(3)从整体来看,中德两国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度均不高,但整体变化不大,趋向稳定,两国整体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4)观察期内中国现代农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在绝对数上尚低于德国,但其年均增长幅度却高于德国。最后,总结德国发展经验,基于中国国情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
现代农业 新型城镇化 耦合 协调度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周伟 柳闫
城市营运体系涵盖经济系统、人口系统、金融系统、能源系统、环境系统与公共服务系统,新型城镇化应当是这六个子系统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六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然后以全国30个省份与直辖市为研究对象,综合评价了六个子系统;利用耦合协调度指标度量各省市六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利用σ收敛检验准则各省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收敛情况;并进一步利用PVAR模型实证度量了六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解析了欠协调的成因。研究表明,中国省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较高,具有集聚性差异;经济越发达,综合实力越强的省份的耦合协调程度越高;2004-2012年间耦合协调状况并不具有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涛 杨佳怡 陈池波
文章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作用机理,并结合黄淮地区2009—201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黄淮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黄淮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上呈现东部优于西部、北部优于南部的特征;2009—2019年除山东的耦合协调度略有下降外,安徽、河南、江苏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有所提升,总体趋于优化,区域间发展差异逐渐缩小;各省份在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短板,安徽、河南在研究期间属于新型城镇化滞后型,山东、江苏则属于农业现代化滞后型,且随着时间变化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明月 周晓航 周艺霖 王钧瑶
以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态效率和新型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均呈现出上升趋势;耦合度保持在0.5左右,长期处于拮抗阶段,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高西低”的格局;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局面。基于此,提出推动农业生产绿色集约发展,持续提高农业生态效率;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切实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举措,推动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明月 周晓航 周艺霖 王钧瑶
以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和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生态效率和新型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均呈现出上升趋势;耦合度保持在0.5左右,长期处于拮抗阶段,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高西低”的格局;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局面。基于此,提出推动农业生产绿色集约发展,持续提高农业生态效率;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切实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举措,推动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姜吉坤 祝胜来 曹吉昌 李晓冬 薛雅伟
分析新型城镇化和碳排放水平之间的耦合机制,对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构建新型城镇化和碳排放水平的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赋权,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山东省2009—2018年新型城镇化和碳排放水平的耦合协调关系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新型城镇化得分从2009年的0.039上升到2018的年0.909,碳排放水平呈波动变化趋势。(2)新型城镇化与碳排放水平耦合协调度呈倒“U”型趋势,2017年达到耦合协调度峰值,新型城镇化与碳排放水平耦合协调度先后经历拮抗—磨合—协调阶段。未来,随着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和低碳城市建设持续推进,需要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新型城镇化,控制碳排放水平,降低新型城镇化发展对能源消耗的依赖,保障新型城镇化与碳排放水平的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姜吉坤 祝胜来 曹吉昌 李晓冬 薛雅伟
分析新型城镇化和碳排放水平之间的耦合机制,对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构建新型城镇化和碳排放水平的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赋权,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山东省2009—2018年新型城镇化和碳排放水平的耦合协调关系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新型城镇化得分从2009年的0.039上升到2018的年0.909,碳排放水平呈波动变化趋势。(2)新型城镇化与碳排放水平耦合协调度呈倒“U”型趋势,2017年达到耦合协调度峰值,新型城镇化与碳排放水平耦合协调度先后经历拮抗—磨合—协调阶段。未来,随着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和低碳城市建设持续推进,需要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新型城镇化,控制碳排放水平,降低新型城镇化发展对能源消耗的依赖,保障新型城镇化与碳排放水平的协调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帅
构建新型城镇化和低碳交通评价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分析了两者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2010—2019年新型城镇化与低碳交通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日益递增的良好态势,但依然整体处于过渡发展区间,协调水平相对较低,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逐渐形成了以东部为轴带、向内陆扩散的“川”字梯度分布格局。(2)各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低碳交通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且呈现出高、低水平集聚趋于东、西两级分布的空间特征。(3)空间结构、公共交通、科技创新、信息数字化和政府干预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明显催化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帅
构建新型城镇化和低碳交通评价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分析了两者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2010—2019年新型城镇化与低碳交通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日益递增的良好态势,但依然整体处于过渡发展区间,协调水平相对较低,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逐渐形成了以东部为轴带、向内陆扩散的“川”字梯度分布格局。(2)各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低碳交通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且呈现出高、低水平集聚趋于东、西两级分布的空间特征。(3)空间结构、公共交通、科技创新、信息数字化和政府干预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明显催化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钱丽 陈忠卫 肖仁桥
在分析"三化"协调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三化"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进而探索1996-2010年中国省际"三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变化差异,并检验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考察期内中国"三化"耦合协调度差异不明显,仍处于初级协调状态,而农业现代化发展滞后是制约"三化"协调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中国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存在一定差异,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各地区变异系数变化不大,且存在收敛之势。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R&D经费投入对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而农村金融支持和经济发展水平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并不明显。
关键词:
工业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耦合协调度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赵磊 潘婷婷 方成 林爽
文章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中国30个省份2004—2014年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度与协调度。从耦合度分析来看,中国省级"旅游业-新型城镇化"系统耦合度普遍处于高位,表明省级"旅游业-新型城镇化"系统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子系统之间达到良性共振耦合状态,并且呈现一致有序的结构互动关系。分别以2006年、2008年和2009年为分界点,中、西和东部地区省级"旅游业-新型城镇化"系统平均耦合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从协调度分析来看,总体上,中国省级"旅游业-新型城镇化"系统协调度基本呈现一致增高趋势,并且省级"旅游业-新型城镇化"系统处于高度协调的耦合阶段,系统运行处于协调水平的上升区间。从地区层面看,东、中和西部地区省级"旅游业-新型城镇化"系统平均协调度变化趋势与全国整体基本一致,并且呈现东、中和西部阶梯递减特征。
关键词:
旅游业 新型城镇化 耦合度 协调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