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12)
2023(11410)
2022(9475)
2021(8646)
2020(7159)
2019(15918)
2018(15102)
2017(28197)
2016(15145)
2015(16802)
2014(16360)
2013(16417)
2012(15355)
2011(13961)
2010(13421)
2009(12279)
2008(11833)
2007(10139)
2006(8762)
2005(7717)
作者
(45825)
(38372)
(38213)
(36134)
(24031)
(18433)
(17135)
(15096)
(14689)
(13358)
(13107)
(12828)
(12140)
(11957)
(11943)
(11712)
(11525)
(11495)
(10919)
(10916)
(9651)
(9295)
(9126)
(8692)
(8650)
(8399)
(8210)
(8165)
(7694)
(7581)
学科
(70415)
经济(70355)
管理(37295)
(35587)
方法(30428)
数学(27187)
数学方法(27045)
(25510)
企业(25510)
中国(20919)
(20171)
地方(17756)
(15613)
贸易(15607)
(15207)
业经(14517)
农业(14089)
(13461)
(13290)
环境(11766)
(10498)
地方经济(9930)
(9718)
金融(9716)
产业(9446)
(9392)
银行(9350)
(9213)
(9066)
(8799)
机构
大学(221430)
学院(220523)
(99308)
经济(97785)
研究(83369)
管理(81339)
理学(71602)
理学院(70652)
管理学(69600)
管理学院(69199)
中国(61786)
科学(52654)
(46189)
(45251)
(42781)
研究所(39903)
(39546)
业大(36943)
中心(36811)
农业(36105)
财经(32950)
经济学(32113)
(30675)
(30365)
(29868)
(29528)
师范(29497)
经济学院(29193)
北京(28518)
科学院(27163)
基金
项目(159586)
科学(126977)
基金(118996)
研究(110511)
(107122)
国家(106266)
科学基金(89798)
社会(75185)
社会科(71410)
社会科学(71393)
基金项目(63381)
(62236)
自然(58096)
自然科(56792)
自然科学(56770)
自然科学基金(55783)
(52370)
教育(48973)
资助(47081)
编号(41101)
重点(37026)
(36126)
(35729)
(33394)
国家社会(32683)
创新(31405)
成果(31282)
科研(30784)
中国(30297)
计划(30179)
期刊
(103375)
经济(103375)
研究(62725)
学报(41844)
中国(41213)
(40248)
科学(37726)
大学(30835)
学学(29515)
农业(28043)
管理(27187)
(26358)
经济研究(18736)
教育(17814)
(17367)
金融(17367)
业经(16515)
财经(16212)
(16165)
技术(14846)
(14119)
问题(13991)
(13266)
资源(12904)
世界(11903)
国际(11598)
(11426)
业大(10852)
科技(10731)
商业(10508)
共检索到3148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琪延  曹倩  
为了更深入了解我国省域文化消费的发展现状、趋势、时空差异和演变以及影响因素,运用Getis-Ord Gi~*指数、传统和空间马尔科夫链分析法等探讨了2000-2018年我国省域文化消费的时空差异及其演变特征,再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从时间来看,文化消费的绝对差异增大,相对差异减少;从空间来看,省域文化消费差异悬殊,空间集聚程度增加。第二,各省域文化消费类型变化存在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类型转移发生于相邻类型之间。第三,各省域文化消费类型受其邻域文化消费类型的影响,与高水平类型相邻的省域,其文化消费类型向上转移的概率较大,反之亦然。第四,收入水平、城镇化水平和供给水平对文化消费具有显著正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助益我国文化消费潜力的释放和省域文化消费差异的缩小,实现我国整体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任悦宁   张建勋   董宏杰   董旭娟  
提升净碳汇效率是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论文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净碳汇效率,分别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探究中国省域净碳汇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净碳汇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总值偏低且区域差异明显,呈现西南及东北区域高、中部及东部沿海区域低的格局。(2)净碳汇效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云南、黑龙江等区域,低值区域主要集中在天津、山东等区域。(3)城市化水平、工业污染治理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是净碳汇效率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且多数因子交互作用后均产生非线性增强作用。建议根据各区域差异化特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境规制等方法以达到社会经济低碳可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任悦宁   张建勋   董宏杰   董旭娟  
提升净碳汇效率是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论文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净碳汇效率,分别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探究中国省域净碳汇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净碳汇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总值偏低且区域差异明显,呈现西南及东北区域高、中部及东部沿海区域低的格局。(2)净碳汇效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云南、黑龙江等区域,低值区域主要集中在天津、山东等区域。(3)城市化水平、工业污染治理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是净碳汇效率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且多数因子交互作用后均产生非线性增强作用。建议根据各区域差异化特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境规制等方法以达到社会经济低碳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玉珂  金声甜  
采用2005—2016年中部六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面板数据,对其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及其收敛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LMDI分解方法,探索产出规模、能源强度、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及能源结构等因素对中部六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并分析各影响因素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各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均存在收敛,且收敛于各自的稳态水平,各省之间的差异短时间内不会消失;(2)除能源结构变化对中部六省碳排放表现为负效应之外,其余五个因素对其碳排放均表现为正效应,各效应按累积贡献率绝对值大小依次是:产出规模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人口规模效应和能源结构效应;(3)各因素对中部六省能源碳排放影响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其中产出规模扩大对湖南能源碳排放拉动作用最大,能源强度下降对湖南能源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最大,产业结构变化仅对山西能源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人口规模变化仅对安徽省能源碳排放起到抑制作用,能源结构变动对安徽、河南以及湖北能源碳排放表现为正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兰海霞  赵雪雁  
提高区域创新效率,缩小区域创新差距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探明区域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制定区域创新政策、构建富有特色的区域创新模式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运用DEA方法、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测算了中国2001—2015年的区域创新效率及区域差异,利用NICH指数和Hurst指数进一步分析各省份创新效率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借助Tobit模型分析了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①中国创新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01—2015年呈"东—中—西"阶梯式递减,2013年后出现明显的交替节点;②中国创新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但差异趋于收敛。其中,总体差异主要由地带内差异引起,且地带内差异呈"东—中—西"阶梯式递增,地带间差异仅占总体差异的1.96%;③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布由分散趋于集中,其中,东部各省市的创新效率分布比较稳定,中西部地区均衡化趋势明显,创新效率"东—中—西"的分异格局逐步弱化;④未来,中国区域创新效率"西—中—东"递减式空间布局将得到延续和强化;⑤基础设施、市场环境、劳动者素质、金融市场和创业水平是影响区域创新效率时空变化的关键因素,但各因素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强度和方向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凤  刘艳芳  孔雪松  陈奕云  潘佳威  
基于2000—2014年中国县域粮食产量和社会经济指标数据,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近15年来不同区域粮食产量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中国县域粮食生产格局的空间演变、分异特征及影响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近15年来全国粮食生产整体呈上升趋势,2004—2013年出现了粮食产量"十连增"现象,全国粮食产量平均年增长率为2.43%;粮食产量变化具有地形分异规律,九大农区中粮食产量比重较高的农区分别为黄淮海农业区、长江中下游农业区、东北农业区。(2)全国粮食高产县数量增加,粮食生产重心逐渐向东北偏移;粮食生产分布格局仍符合胡焕庸线分布特征,但西北部粮食高产区范围有所扩大。全国粮食增产和减产区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状态,且集聚状态不断加强,高高集聚区逐渐向东北农业区偏移,低低集聚区逐渐向东部和南部沿海偏移,中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分工更加清晰。(3)2000—2014年,影响全国范围内粮食产量分布的主要因素由人口和第一产业增加值转变为耕地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不同因素对粮食产量空间分布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柴泽阳  杨金刚  孙建  
基于中国2003-2014年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构建邻接、距离、经济三种空间权重矩阵,采用空间统计方法和空间滞后模型对我国省区碳强度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中国碳强度在省区尺度上具有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且逐渐增强,同时,碳强度的空间集聚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空间面板计量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和煤炭消耗对碳强度具有显著的驱动效应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对碳强度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和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宇硕   眭任静   李拉扬  
旅游生态效率的提升对促进区域旅游资源优化与整合、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分析2006—2020年山西省11个城市的旅游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其规律,利用地理探测器识别山西省旅游生态效率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及其交互效应。结果表明,2006—2020年山西省旅游生态效率整体呈现明显的U形演化轨迹,旅游生态效率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纯技术效率的提升推动旅游生态效率的优化发展。山西省旅游生态效率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其变化与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具有一致性,呈现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山西省旅游生态效率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存在显著差异,经济水平是山西省旅游生态效率空间格局的主导影响因素,社会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且处于波动状态,两两因子交互后呈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两种模式,表明山西省旅游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异特征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并提出了要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产品、优化旅游基础设施、盘活闲置旅游项目、调整优化景区管理、加强入境旅游工作、支持旅游企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加强用地保障等涉及多部门职能的政策举措。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婧雯   阮静暄   张旭   旷开金   洪宇   刘金福  
基于投入产出视角,构建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投入产出效率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DEA、GWR模型等,探究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投入产出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0年间我国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投入产出效率水平先增后减;(2)效率重心迁移总体上向西南移动,分布格局由“东北—西南”方向逐渐偏转为“正东—正西”方向;(3)效率具有较高空间聚集性;(4)人均水资源量、地区用电量、有效发明专利数对中国省域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投入产出效率具有正向影响,碳排放量具有负向影响。论文从区域协同发展、水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对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婧雯   阮静暄   张旭   旷开金   洪宇   刘金福  
基于投入产出视角,构建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投入产出效率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DEA、GWR模型等,探究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投入产出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0年间我国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投入产出效率水平先增后减;(2)效率重心迁移总体上向西南移动,分布格局由“东北—西南”方向逐渐偏转为“正东—正西”方向;(3)效率具有较高空间聚集性;(4)人均水资源量、地区用电量、有效发明专利数对中国省域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投入产出效率具有正向影响,碳排放量具有负向影响。论文从区域协同发展、水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对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韩佳祥  陈瑛  史琴琴  
选取1991—2017年美国对中国内地31个省份的FDI,建立面板数据集。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美国对中国FDI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美国对中国的FDI总体呈上升态势;从地带性分异特征看,FDI绝大部分分布在东部沿海,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布较少,西部的FDI存量小于东部,但是大于东北,东北又大于中部;集群分布主要在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区域,其他区域集聚态势不明显。②从全局自相关角度可分为1991—1995年的随机分布阶段和1996—2017年的显著集聚阶段;从局部自相关角度,总体上呈现出以东部沿海为核心、其他区域为外围的"扇形"格局。③科技水平、市场规模、经济基础以及人力资本等4个因素对吸收美国FDI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而交通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对外依存度和资源禀赋对吸收美国FDI的影响不明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欣  何艳芬  马超群  赵鹏飞  孟欢欢  薛艳粉  
利用空间自相关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为研究单元,选取相关指标,分析1985—2010年中国FDI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全国利用FDI水平呈现出变化特征的差异,不同省域FDI利用水平存在显著的梯度差异;1985—2010年中国实际利用FDI水平呈现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且集聚趋势不断增强,沿海省份位于实际利用FDI水平的HH区,西部省份位于LL区;中国省域FDI利用水平呈现出一种持续的非均衡态势,26年来中国省域实际利用FDI水平总体空间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累积效应、基本经济状况、基础设施、政策和市场环境5因子的空间集中程度差异显著。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梁林  李青  刘兵  
基于环境约束视角,开展了四方面研究:①利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不考虑和考虑期望产出两种情况下的省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并通过分析其时空格局,发现非期望产出显著降低整体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环境因素对四大地区的制约强弱排序依次为东北、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②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测算各省的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揭示省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演变机理,发现相邻省域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呈现正向空间自相关的集聚特征且呈现增强态势;同时呈现相似的空间集聚特征但变化趋势不显著;③通过建立Tobit回归模型分析非期望产出因素的影响程度,发现工业三废对省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存在显著影响,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对其影响程度最大,工业废水排放量次之,工业粉尘排放量影响程度最小;④提出基于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科技资源配置优化对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彦楠  何则  马丽  杨宇  张天媛  陈力原  
能源碳排放是全球温室效应最主要的贡献因素,要实现低碳发展,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本文基于分省能源终端消费数据,采用K-means聚类法和STIRPAT模型,对中国省级层面四大类能源的消费比重、时空分异、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4年间,各省煤炭消费比重不断降低,不同省区在不同时段石油消费比重变化呈现多样性特征,各省天然气消费比重整体仍处在较低水平上,电力与热力消费比重整体保持着持续增加的趋势;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广东、海南、甘肃、青海和宁夏处于相对较优的低碳能源消费结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伟  彭建超  吴群  
本文在界定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内涵基础上,利用单要素DEA方法、GIS空间分析和空间计量经济方法,系统研究了2001-2011年我国各省份及不同区域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差异与变化特征,检验了经济与产业发展水平、企业所有制结构、工业资本构成与企业规模、工业研发投入等因素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各省份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省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更高,广东和天津处于前两位;2在研究时段内高效率省份逐渐向东南沿海集中,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各省份效率水平逐渐趋同;3东部和西部地区省份间效率差异程度明显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省份间效率差异逐渐缩小,并且东部和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