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83)
2023(13287)
2022(10371)
2021(9171)
2020(7378)
2019(16527)
2018(15617)
2017(30099)
2016(15337)
2015(17220)
2014(16786)
2013(17033)
2012(16304)
2011(15013)
2010(14981)
2009(14310)
2008(12993)
2007(11401)
2006(10444)
2005(9802)
作者
(44162)
(37079)
(36587)
(35282)
(23520)
(17640)
(16574)
(14238)
(14205)
(12866)
(12803)
(12256)
(11877)
(11614)
(11583)
(11572)
(10792)
(10651)
(10541)
(9885)
(9254)
(8848)
(8659)
(8498)
(8486)
(8340)
(7884)
(7466)
(7300)
(7240)
学科
(95643)
经济(95577)
管理(40403)
(38959)
方法(31859)
中国(29870)
数学(29369)
数学方法(29249)
(28164)
企业(28164)
(26720)
金融(26719)
地方(25744)
(24093)
银行(24087)
(23444)
(21827)
业经(19490)
(18467)
(16667)
(16467)
贸易(16452)
(16004)
农业(15764)
地方经济(15124)
(14435)
环境(13709)
产业(13121)
(11955)
(11526)
机构
大学(229647)
学院(229473)
(121176)
经济(119308)
研究(87631)
管理(84929)
中国(73736)
理学(72577)
理学院(71756)
管理学(70968)
管理学院(70531)
(52446)
(47423)
科学(46923)
(42849)
财经(42066)
经济学(41809)
中心(40705)
研究所(38828)
(38478)
经济学院(37772)
(33491)
(33092)
财经大学(31399)
(31141)
北京(30267)
(28539)
师范(28357)
业大(27798)
科学院(27255)
基金
项目(151581)
科学(122224)
基金(114379)
研究(113867)
(98552)
国家(97826)
科学基金(84555)
社会(80026)
社会科(76420)
社会科学(76403)
基金项目(59149)
(57621)
自然(49061)
教育(48723)
自然科(47931)
自然科学(47920)
自然科学基金(47085)
(46711)
资助(46121)
编号(43058)
(36165)
国家社会(35901)
(34938)
重点(34470)
成果(34390)
中国(31518)
(31497)
发展(30849)
教育部(30669)
(30389)
期刊
(134794)
经济(134794)
研究(77523)
中国(45193)
(37959)
(37340)
金融(37340)
管理(31107)
(30859)
科学(30127)
学报(29829)
经济研究(24358)
大学(23454)
财经(22347)
学学(22315)
农业(20632)
(19542)
业经(18186)
技术(18049)
问题(17664)
(16204)
国际(14995)
世界(14872)
教育(14377)
技术经济(13394)
统计(12637)
(11276)
资源(11257)
(11117)
经济问题(11064)
共检索到3622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褚翠翠   佟孟华   李洋  
文章基于中心—外围模型的人口加权变异系数二重分解法对2011—2019年中国23个省域的数字金融不平衡进行测度和分解,揭示其空间和结构来源,并进一步考察了数字金融不平衡及其分解项的经济效应。研究发现:(1)样本期内,大多数省域数字金融不平衡程度呈波动性下降趋势,但近年出现一定的反弹趋势;(2)中心和外围区域间的数字金融不平衡是各省域数字金融不平衡的主要空间来源,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不平衡是其主要结构来源,集中效应是导致历年数字金融不平衡变化的主要原因;(3)数字金融不平衡及其分解项对经济增长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非线性效应。研究丰富了关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探讨,有利于明确各省域数字金融不平衡的程度、空间来源、结构来源以及经济增长效应,为进一步促进省域数字金融均衡发展提供借鉴思路。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李彦龙  沈艳  
本文结合省市级宏观数据、市县灯光数据和上市公司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缩小了省内、市间和市内经济不平衡,这一效果在非直辖市和南方地区更大。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经济不平衡的主要机制。研究还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显著缩小企业间的人均产出差距,提供了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微观证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课题组  苏士儒  段成东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间、城乡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逐渐扩大的趋势日益明显。造成经济增长不平衡的原因总体上是历史的、自然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侧重从金融资源的角度出发,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方面,来探析区域金融资源分布的非均衡与经济增长不平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作用途径。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胡晓鹏  
文章从我国近二十年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实际数据的整理、分析入手,通过对产业不平衡发展演进轨迹和生成动因的剖析,以量化的手段探析产业不平衡发展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十五”规划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目标提供有力的实证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苏文  黄汉民  
我国各省之间的不同历史经历、不同发展轨迹以及我国梯度型推进的改革开放战略导致了制度质量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制度质量的差异性导致了我国经济增长在各省之间极不平衡,是我国地区经济差异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文章利用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0~2007年8年的面板数据,设定跨省面板模型,检验了制度质量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的影响,给出了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的制度质量解释。结果表明:体现制度质量的非国有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城市化率以及市场化程度在各省之间的差异化是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余永定  
一、全球经济不平衡造成全球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界对此也是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强调美国国内储蓄和投资的失衡。这种理论的基础说起来也很简单,根据国民收入核算的定义,国内储蓄和投资的差就等于经常项目差额,如果一个国家的储蓄低于这个国家的投资,那么这个国家必然有经常项目的逆差和外贸的逆差。所以,要消除经常项目逆差,就必须纠正储蓄和投资的不平衡。就美国的情况来讲,美国必须提高储蓄率,美国的国际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余永定  
全球经济不平衡,简单来说是指当前全球经济中美国的大量经常性项目逆差和中国、日本、俄罗斯和其他石油生产国的大量经常项目顺差。2006年全球不平衡在进一步恶化。按世界银行的估计,2006年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为869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10%。经常项目顺差主要存在于中国、日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楠  罗薇  
本文基于2005-2020年我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省域内流通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以及消费不均衡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长远来看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省域内流通业发展差距存在抑制效应,但随着数字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它对流通业发展不平衡性存在“倒U型”的作用规律。省域内消费水平的不均衡性,会促使数字经济与流通业不平衡性的“倒U型”曲线拐点右移,即因为省域内消费差距的存在,数字经济需达到更高水平,对流通业不平衡性的作用才能迫近“拐点”。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徐滇庆  
经济改革中区域经济差距扩大是公认事实。政府可影响经济发展,但不能改变其内在规律。区域经济发展最根本原因来自于区域自身的集聚效应。政策倾斜必然对经济系统造成扭曲。要求中央政府“向中西部倾斜”是不现实的,要求一个公平竞争环境则更为合理、现实。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沿海地区集聚效应吸纳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和人才,并不意味中西部地区受损。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具有正反两方面影响。解决经济问题必须用经济手段。区域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别,在集聚过程中会加大,但会在继起的扩散过程中得到填补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勇   岳依洋  
随着中国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省际数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日益凸显。文章采用熵值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从地理空间格局、经济空间格局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进行评价,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探索省际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空间特征、来源及演化趋势。研究发现:2015—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于内陆”的不平衡发展特征;省际不平衡程度呈降低趋势,但东西部、东中部区域间不平衡程度上升,数字产业化不平衡程度最高;区域间数字经济发展绝对差异增大导致不平衡程度上升,呈现“东快西慢”态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代明  覃剑  
流域经济是以水系为轴线的区域经济,其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其研究为区域开发提供新视角。通过对珠江主干西江流域的实证分析,测度并比较其上、中、下游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情况,发现流域经济常常呈逆地理梯度状分布,即逆水系上行,受区位自然变异带来的直接限制作用和由此衍生而来的其他因素的间接影响,经济发展水平逐渐降低,地理空间与经济空间不相称由此成为常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并运用区域规划的思想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对策。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袁菁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日趋明显。本文利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及服务业发展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服务业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特征,且年服务业发展不平衡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长达四年之久,这一结果从总体上阻碍了经济增长。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卢锋  
2008年11月5日,新一届美国总统大选揭晓,一直在强调"Change"(变革)的奥巴马即将问鼎白宫。变革的确是必须的。中国作为人均收入只有2000多美元的发展中国家,为世界最富裕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提供巨额融资,从一个侧面显示世界经济版图的深刻演变,构成当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新而重大的现象。本文观察中美经济不平衡镜像关系的事实表现和成因争论,并由此解读两国近年经济增长结构特点与各自面临的现实调整。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曾黎禾  
在改革开放的1978年以前,我国政府实行的是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进行生产力合理布局,偏重内地建设,但这并没有改变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据世界银行统计,1980——1992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达每年9.1%,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其增长率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3倍。然而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差异很大,1979年至1992年间,增长率最高的广东省为13.3%,最低的黑龙江省为6.2%,相差7.1个百分点。1992年以后,这种差距更大了,1992年的GDP增长率最高的省是江苏,为26.2%,最低的黑龙江省为6.5%,相差19.7个百分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