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88)
- 2023(17138)
- 2022(14325)
- 2021(13269)
- 2020(10924)
- 2019(25238)
- 2018(24889)
- 2017(47711)
- 2016(25523)
- 2015(28956)
- 2014(28925)
- 2013(28726)
- 2012(26492)
- 2011(24280)
- 2010(24274)
- 2009(22414)
- 2008(21513)
- 2007(18617)
- 2006(16492)
- 2005(14708)
- 学科
- 济(128318)
- 经济(128206)
- 管理(70379)
- 业(64459)
- 方法(52803)
- 企(51728)
- 企业(51728)
- 数学(46980)
- 数学方法(46291)
- 中国(31912)
- 农(29674)
- 地方(28495)
- 业经(27047)
- 学(25003)
- 财(23126)
- 贸(20924)
- 贸易(20912)
- 易(20244)
- 农业(20195)
- 制(18568)
- 环境(18277)
- 和(17493)
- 理论(17302)
- 融(16630)
- 金融(16627)
- 地方经济(16422)
- 银(16288)
- 银行(16253)
- 行(15660)
- 产业(15403)
- 机构
- 大学(375042)
- 学院(372509)
- 济(161068)
- 经济(157880)
- 管理(147179)
- 研究(131035)
- 理学(127853)
- 理学院(126388)
- 管理学(124030)
- 管理学院(123364)
- 中国(97652)
- 京(80334)
- 科学(80020)
- 财(68200)
- 所(65404)
- 研究所(59926)
- 中心(58055)
- 农(56798)
- 财经(55416)
- 业大(53579)
- 江(52807)
- 北京(51258)
- 经(50472)
- 范(49863)
- 经济学(49842)
- 师范(49476)
- 院(47757)
- 经济学院(44709)
- 农业(44191)
- 州(42698)
- 基金
- 项目(256199)
- 科学(202813)
- 基金(187682)
- 研究(186993)
- 家(163475)
- 国家(162215)
- 科学基金(139674)
- 社会(120324)
- 社会科(114238)
- 社会科学(114204)
- 基金项目(98774)
- 省(98739)
- 自然(89813)
- 自然科(87741)
- 自然科学(87722)
- 自然科学基金(86109)
- 教育(84927)
- 划(82749)
- 资助(78109)
- 编号(74879)
- 成果(60137)
- 重点(57319)
- 部(56752)
- 发(55590)
- 创(52367)
- 课题(51695)
- 国家社会(50308)
- 创新(49011)
- 教育部(48799)
- 科研(48385)
- 期刊
- 济(177186)
- 经济(177186)
- 研究(112586)
- 中国(69022)
- 学报(56318)
- 科学(53905)
- 管理(53844)
- 农(51096)
- 财(48428)
- 大学(42848)
- 学学(40242)
- 教育(37998)
- 农业(35947)
- 技术(33342)
- 融(29994)
- 金融(29994)
- 经济研究(29665)
- 财经(27182)
- 业经(26606)
- 经(23375)
- 问题(22696)
- 技术经济(20046)
- 图书(19808)
- 统计(19500)
- 业(19061)
- 资源(18112)
- 贸(18022)
- 世界(17413)
- 策(17359)
- 科技(17195)
共检索到5473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亚男 费锦华 王艺霖
文章在测算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数字经济四个核心产业大类的增加值的基础上,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空间条件Kernel密度估计方法考察中国省域数字经济规模的区域差异及空间分布动态。研究发现:中国省域数字经济规模保持快速增长,省域数字经济规模年均值为1165.07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9%。中国省域数字经济规模区域差异较大,基尼系数呈现“V”型变化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中国省域数字经济规模存在极化现象和空间效应,东部地区省份呈现高低集聚态势,中部地区省份呈现趋同态势,西部地区省份呈现极化态势,东北地区省份则呈现高低差别化稳态分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傅智宏 杨先明 宋尧
为研究我国不同区域数字经济分类规模、时空分异及产业驱动特征,文章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将数字经济核算来源细分为数字化赋能设备、数字化赋能服务、数字化交易、数字化媒体这四大类行业增加值,同时构建区域经济数字化驱动特征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区域数字经济分类规模、时空分异与驱动特征。结果表明:2012—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行业增加值构成中,数字化赋能服务类占比第一,广东、北京、江苏相对占优;第二的为数字化赋能设备类,广东、江苏绝对占优;数字化交易类排第三,山东、广东、江苏、浙江占优;数字化媒体类位居第四,湖南、江苏、湖北、福建占优。各区域经济数字化产业驱动特征有一定差异。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分类规模 驱动特征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康铁祥
1998年,美国商务部第一次对美国数字经济展开系统性研究,此后几年,数字经济这一经济形态逐渐获得学术界的认可。而且,随着人们对数字经济认识的加深,学术界逐渐意识到对数字经济的量化测算已经构成深入研究数字经济的重要一环。本文在综合国内外数字经济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设计出数字经济规模的测算方法,并对近几年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进行了实证测算。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增加值 数字经济测算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鲜祖德 王天琪
本文以2021年6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为标准,使用2018年开展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构造数字经济测算框架,测算并预测了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本文研究结果为全面系统考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我国数字经济产业结构特征提供了数据基础,为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规模测算框架和科学制定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核心产业规模测算 预测比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晓冬,王志强,徐建刚
重新界定了江苏省小城镇的范畴以后,采用了直方图、密度图、系统聚类以及异质方差图等方法对江苏省1,291个小城镇的规模结构、空间分布特征、规模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技术分析。最后提出了新时期江苏省发展小城镇的对策。
关键词:
小城镇 规模 经济发展 分异 江苏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任腾 贾彬彬 喻惠娟 潘向云
文章从两阶段视角和动态关联性出发,打开生态福利系统内部结构的“黑箱”,同时将跨期连接因素纳入生态福利绩效的测算框架之中,通过构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动态网络SBM模型对2012—2021年中国省域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算,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地理探测器从内源与外源两个层面对影响中国省域生态福利绩效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展开探究。结果表明:(1)2012—2021年,生态福利整体绩效均值为0.508,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且区域之间呈现东部、中部、东北和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分布格局。(2)经济福利效率明显高于生态经济效率,说明生态经济效率偏低是导致中国生态福利绩效不高的主要原因。(3)驱动因素中,人均能源消耗量和对外开放程度分别为内源性与外源性驱动因素的主导因子,且内源性与外源性驱动因素的双因子交互作用皆以非线性增强为主,以双因子增强为辅。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许宪春 张美慧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与经济运行方式的不断融合,数字经济已被视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位置,数字经济规模测算研究是当前国内外统计机构与研究学者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系统梳理信息经济、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演变历程的基础上,提炼数字经济的内涵与形成要素,构建数字经济规模核算框架,界定数字经济核算范围,确定数字经济产品,筛选数字经济产业,对2007—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与总产出等指标进行测算,并将测算结果与美国和澳大利亚进行比较。测算结果表明: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53028.8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46%;数字经济总产出147574.05亿元,占国内总产出的6.53%。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约为美国的58.12%;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美国0.44个百分点;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约为美国的52.77%,占GDP比重低于美国0.77个百分点,略高于澳大利亚0.03个百分点。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率明显高于美国和澳大利亚。2008—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率达14.43%,明显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率8.27%,数字经济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本文深化了数字经济规模核算框架研究,系统监测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规模与结构,为进一步完善中国数字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和提出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发展规模 统计测度 国际比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业侨 高昌海
海南建省以来,海南经济快速发展。在分析海南建省以来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对建省初期和当前县(市)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数量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建省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进一步增强,海口、三亚、琼海、东方、儋州等5市已发展成为海南经济的增长极,县(市)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优势产业发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空间分异 海南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韩君 陈俊松
基于中国201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通过界定、分离与合并30个省份4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的数字化和非数字化部分,编制中国数字产业投入产出表,量化分析各省份数字产业化部门和产业数字化部门对不同能源的消耗量及碳排放效应。研究表明,产业数字化部门能源消耗量在数字经济能源消耗总量中占较大比重;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碳排放是中国数字经济产业碳排放的主要构成部分;数字产业化部门能源消耗多为清洁能源,产业数字化部门能源消耗多为化石能源。基于以上结论,从加强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深化数字经济发展、结合各省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实施数字减排战略两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田俊峰 王彬燕 王士君 程利莎
基于腾讯研究院公布的"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综合运用泰尔指数、地理探测器模型等多种方法,探究2016年中国东北地区数字经济总体以及各分维度发展特征与空间分异格局,在此基础上对空间分异的成因进行探测与比较。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较全国其他地区存在滞后,内部极化明显,形成"核心-边缘"结构,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2)数字经济各分维度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省域内部差异是导致各分维度差异的主因。(3)数字经济各分维度在空间上既有协同发展态势也有分异特征。中心城市与副中心城市发展优势突出,资源型城市发展明显滞后。(4)东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分异受区域自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信息化发展基础与潜力以及人口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复合影响,其中,人口素质是主因。分维度对比发现,智慧民生分维度与其他分维度发展空间分异的成因差异明显,其影响因素相对单一,且受实体经济基础影响较弱。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空间分异 成因探测 东北地区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亚明 胡泽明 唐朝生 刘邦凡
文章采用极差、泰尔指数等方法,剖析首都经济圈的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现象,进而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首都经济圈的经济空间分异因素。结果表明,京津与河北之间的绝对差异依然较大,但相对差异在逐渐缩小,各地区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外资利用水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俊明 魏雯琪 张鹏 韩秀兰 杨怡雪 薛婧 于一鸣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文章基于2013—2020年CO2与四类典型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强度数据,采用时空动态熵值法测度同期中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市域数字经济发展(DED)水平,提出并运用贝叶斯时空因果森林模型,研究本地和空间邻接周边市域DED(周边WDED)对本地市域减污降碳协同效应(CPCR)的促进效应及其空间分异。结果表明:(1)中国市域DED和CPCR均呈增长趋势和“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格局。(2)本地DED和周边WDED对本地CPCR的促进效应分别呈“对数函数”型和“S函数”型特征。(3)本地DED促进效应的空间分布符合以“胡焕庸线”为界的“西高东低”空间结构,周边WDED促进效应在西部区域和沿海地区较低,而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北方地区。为促进减污降碳协同,需要在多个层面加强对数字经济的支持和优化,包括强化区域平衡、关注空间溢出效应、增强区域发达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等。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原新国在《成人教育》2013年第10期中撰文指出:中国经济区域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经济的区域差异性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两者是否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文章尝试引用探索性空间分析,结合GIS的空间表达模型,对经济发展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空间分析,探寻二者在空间上的差异性,并揭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君 白永平
认识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特征是科学决策、促进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嘉陵江流经的主要县市为研究单元,选取度量嘉陵江流域经济发展的10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揭示流域经济差异,并用Geoda软件提供的空间分析方法揭示流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并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性;流域内基本形成了"点-轴"式空间结构,且存在两个明显的经济热点区——绵-渝"双核区",以及一个较大的经济盲区,即陕西、甘肃、四川三省交界处的边缘区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流域空间经济分异的主要原因,提出盲点区与热点区的发展策略,防止流域内"极化"效应加剧,为缩小流域经济差距,促进流域经济协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兵 臧玲 苗长虹
文章着重分析了伊洛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认为其流域经济从上游、中游到下游明显呈梯次升高的特征,城乡差异、地质地貌、自然资源、交通基础设施和农村工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空间耦合性。
关键词:
流域经济 空间分异 伊洛河流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