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44)
2023(15632)
2022(12465)
2021(11144)
2020(9023)
2019(20093)
2018(18941)
2017(35284)
2016(18347)
2015(20560)
2014(19928)
2013(20071)
2012(19192)
2011(17945)
2010(17998)
2009(16943)
2008(15812)
2007(13861)
2006(12697)
2005(11687)
作者
(55392)
(46613)
(46077)
(44105)
(29684)
(22138)
(20765)
(17873)
(17840)
(16267)
(16242)
(15676)
(14988)
(14904)
(14600)
(14474)
(13579)
(13428)
(13329)
(12800)
(11882)
(11220)
(11074)
(10820)
(10592)
(10488)
(10094)
(9500)
(9320)
(9292)
学科
(105331)
经济(105248)
管理(46232)
(44726)
方法(35113)
(33122)
企业(33122)
中国(32437)
数学(31697)
数学方法(31436)
地方(28368)
(27397)
金融(27394)
(26996)
(24935)
银行(24914)
(24258)
业经(23312)
(20379)
(19909)
农业(18997)
(18707)
(17490)
贸易(17475)
(16911)
地方经济(15728)
环境(15460)
(13938)
产业(13779)
(13159)
机构
大学(278787)
学院(277414)
(132764)
经济(130379)
研究(107464)
管理(99775)
中国(86740)
理学(85496)
理学院(84382)
管理学(82996)
管理学院(82474)
科学(62771)
(58817)
(58011)
(54076)
研究所(49420)
中心(49099)
财经(46423)
(46052)
经济学(44735)
(42329)
(41320)
经济学院(40335)
(38718)
(37681)
业大(37470)
师范(37366)
北京(37210)
农业(35568)
财经大学(34566)
基金
项目(187555)
科学(150017)
基金(140136)
研究(136704)
(123213)
国家(122288)
科学基金(104194)
社会(93113)
社会科(88601)
社会科学(88576)
基金项目(73372)
(71822)
自然(63633)
自然科(62152)
自然科学(62133)
自然科学基金(61027)
(59937)
教育(59191)
资助(56010)
编号(51878)
(43818)
重点(43450)
(41994)
成果(41852)
国家社会(41116)
(38848)
创新(36636)
课题(36613)
中国(36407)
教育部(36026)
期刊
(150332)
经济(150332)
研究(90191)
中国(55159)
(43768)
学报(42744)
科学(41896)
(40917)
(39082)
金融(39082)
管理(36116)
大学(32683)
学学(31126)
农业(29599)
经济研究(25853)
财经(24123)
业经(21638)
技术(21319)
(20997)
教育(20591)
问题(19721)
(17147)
世界(16270)
国际(15974)
(15487)
技术经济(14895)
资源(14779)
统计(14228)
(12558)
(12306)
共检索到4309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舒季君  周建平  陈亦婷  刘程军  
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推动城乡融合具有巨大的潜力,为探究数字经济发展演化格局及其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效应,基于熵权法测度中国省域2013—2020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融合水平,利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对数离差均值、空间自相关分析、冷热点分析探究数字经济的空间演化特征,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水平的影响。主要结论为:(1)数字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但差异在逐渐变小,分维度而言,数字基础设施以及产业数字化水平呈现平稳下降趋势,而数字产业化和数字创新的发展相对波动较大。(2)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东—西—中”梯度递减的趋势,空间集聚特征显著,整体集聚趋势逐渐加大。(3)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当地城乡融合水平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的正向影响是由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创新的本地效应来主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帅  吴珍玮  陆朝阳  张娜  
以中国31个省级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熵值法、协调度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探究了2013—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呈现逐年持续上升的增长趋势,但其整体水平依然相对较低,且在区域间存在日益扩大的差异性,具体体现为以高、低融合地区为外围的半包围空间分异格局。(2)当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等级以勉强融合和初级融合为主,且表现出由东向西的“高—低”两梯度空间分布格局以及“东部高融合转型、中西部失调脱离”的空间等级演变规律。(3)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和以低低聚集为主的聚集效应。(4)驱动因素分析显示,内在核心机制(市场需求、科技创新、数字产业发展)和外在保障机制(数字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市场环境、政府行为)均能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产生有益作用。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伟  
利用引力模型以及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分析中国省域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的演化特征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2007-2018年,在高等职业教育空间联系势能方面,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和以上海为核心的江浙沪地区表现最为突出;空间上呈现出集聚的态势,空间集聚强度也表现出"M"型形态的波动情况;冷热点的空间结构从整体上呈现出东中西部不均衡发展的形态;空间联系网络结构逐渐从简单的折线型演变为区域型、直到形成复杂的网络型空间网络结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异质性。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永奇  单德朋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与着力推进城乡融合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现实问题。县域已经成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场景。基于2010至2020年2703个县域数据,以数字福利经济学为内在机理展开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时间上看,数字经济可以显著促进县域城乡融合。第二,影响机制表明,数字经济虽然能够扭转资本要素配置扭曲。但在新发展阶段,劳动力要素配置的重要表现返乡创业,却对数字经济赋能县域城乡融合造成了阻滞作用。第三,空间上看,数字经济与县域城乡融合的关系呈现“倒U型”。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表现更好,释放内需潜力更强。数字经济推动“流空间”的虚实相生中,尽管数字经济所创造的数字福利覆盖了多数县域,但同时也因新的要素配置扭曲,导致了新一轮数字鸿沟的产生与扩散。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辛金国  马帅西  
文章基于2007—2020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数据,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深入探讨了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1)浙江省内部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整体来看浙江东北地区明显高于浙西南地区,城乡融合水平较高的地区对周边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具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2)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有效带动周边地区城乡融合水平的提升,政府干预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样有利于城乡融合的发展;(3)城乡融合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与数字经济呈非线性关系。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辛金国  马帅西  
文章基于2007—2020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数据,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深入探讨了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1)浙江省内部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整体来看浙江东北地区明显高于浙西南地区,城乡融合水平较高的地区对周边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具有明显的辐射带动作用;(2)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有效带动周边地区城乡融合水平的提升,政府干预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样有利于城乡融合的发展;(3)城乡融合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与数字经济呈非线性关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宾  徐维祥  刘程军  
作为推进"互联网+"战略的重要产业,软件产业已经成为相关研究的热点。利用引力模型、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分析了中国软件产业的空间联系、演化特征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空间联系强度整体上逐年上升但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表现为京津和江浙沪间核心位置互换、极化与扩散并存且有阶段性侧重两大特征;存在空间联系的冷热点集聚现象且集聚区"先极化后扩散";省域间空间联系从"核心化"的简单网络结构发展为"去核心化"的多层级复杂网络结构;软件产业空间联系正向影响本地经济增长但会通过跨域虹吸效应负向影响其他地区经济增长。建议将软件产业发展重点从人才转向所服务的产业,为目标区域产业提供特色化的软件产业服务。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志平  
文章测算了2015—2020年的数字经济指数,并运用随机前沿方法分析数字经济对区域生产效率的影响;使用投入产出方法测度数字技术与国民经济的融合效应,检验数字经济通过融合效应对生产效率的中介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东西部地区生产效率,并缩小了中西部地区生产效率差距;创新能力、融资能力和市场化是提升东部地区生产效率的核心因素;创新能力与城市化也明显提升了中西部地区生产效率;数字经济的融合效应有利于提升国民经济生产效率,但间接效应要明显低于直接效应,且主要表现于东部地区,在中西部地区并不显著。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晏朝飞   陈江鹤  
通过构建数字经济时代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08—2022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乡融合发展指数,运用泰尔指数刻画数字经济迅速发展期间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驱动机制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保持提升态势,全国省际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总体收敛,但各区域内部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化现象,区域内部差异构成全国总体差异的最重要来源;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呈现显著促进作用,且随着城乡数字鸿沟的缩小,其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边际效应逐渐增强。鉴于此,建议持续消弭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城乡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策略。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晏朝飞   陈江鹤  
通过构建数字经济时代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08—2022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乡融合发展指数,运用泰尔指数刻画数字经济迅速发展期间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驱动机制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保持提升态势,全国省际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异总体收敛,但各区域内部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化现象,区域内部差异构成全国总体差异的最重要来源;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呈现显著促进作用,且随着城乡数字鸿沟的缩小,其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边际效应逐渐增强。鉴于此,建议持续消弭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城乡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策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代亚强  张玥  柯新利  陈媛媛  
科学探究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关联关系及其城乡融合效应,是促进区域乡村功能协同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有序高效的重要基础。在厘清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关联机制的基础上,阐释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机制,并以河南省为案例区,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面板回归模型等开展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河南省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关联呈现出日趋复杂的网络结构形态,空间上表现出中部地区密集、外围逐层递减的圈层分异规律。(2)从整体网络结构特征看,河南省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的网络密度不断提高,网络稳定性逐步增强,但是网络的关联紧密程度仍有待提升。(3)从个体网络结构特征看,新密市、新郑市和禹州市等处于网络的核心位置,而南乐县、商城县和义马市等在网络中处于边缘地位。(4)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特征对城乡融合发展存在显著的影响,个体网络中心性的提升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研究深度剖析了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交互作用,并揭示了乡村地域多功能的城乡融合效应呈现网络非均衡性特征,可以为乡村联动发展以及县域城乡融合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志锋   吕京根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特征表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这对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实现城乡和区域资源优势互补具有重要意义。数字普惠金融的迅猛发展正好为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缩小城乡差距,破解城乡融合发展难题开辟了新路径、注入新动能。本文从数字普惠金融角度入手,从理论机制和实证检验两个层面分析数字普惠金融能否以及如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面板回归和门槛检验的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对城乡融合发展程度提高具有较强影响;当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作为门槛变量时,从全国层面来看,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由弱变强,其对城乡融合发展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门槛特征,且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呈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峰  任娟娟  程钧谟  
文章以黄河三角洲国家高效生态经济战略区为对象,基于DPSR模型构建城乡产业融合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综合评估2010—2019年黄河三角洲19个县区的城乡产业融合水平,并结合核密度估计、层次聚类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冷热点分析挖掘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考察期内,黄河三角洲城乡产业融合水平大致经历了直线式上升、平稳式增长、滑坡式递减三个阶段;空间维度上形成了以广饶县、乐陵市为主的高水平产业融合辐射区,以及以滨州市为核心的低水平集聚区;县区之间的差异化水平加剧,其演化过程不仅存在两极分化甚至微弱的多极分化现象,而且具有典型的空间集聚特征,并以2015年为分水岭,空间集聚性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态势;由东部热点县区向西部冷点县区漫延是冷热点变化的重要趋势,其中有10个县区向相对较高层次的冷热点区域跃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侯冠宇   杜秋阳  
城乡融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文章探讨了数据作为推动城乡融合的新要素的作用,阐明数字经济如何促进城乡资源配置和城乡发展。目前,数字经济在推动城乡融合过程中面临城乡数字基础设施的差异、农村数字技能的匮乏、数字应用的不平衡、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挑战、农村市场规模和消费能力不足等困境。为此,需要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产业数字化、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实施资金支持政策以及更新乡村发展理念,以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光勤   李梦娇  
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从新质生产力的现实基础和现实表现两个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标体系,借助遗传算法优化的投影寻踪模型确定指标权重,测算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引力模型等方法分析了中国近10年省域新质生产力的空间演化及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新质生产力水平呈东高西低的梯度发展特征;(2)新质生产力水平在差异中不断上升,且差异逐渐降低,各省份之间呈现“低—高”和“高—低”聚集的空间格局特征;(3)地区间的引力关联强度逐渐复杂化、稠密化,并与新质生产力水平大致呈正比。研究结论对于提高新质生产力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