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00)
- 2023(11515)
- 2022(8918)
- 2021(7659)
- 2020(5936)
- 2019(13173)
- 2018(12558)
- 2017(23643)
- 2016(12211)
- 2015(13773)
- 2014(13457)
- 2013(13865)
- 2012(13482)
- 2011(12685)
- 2010(12249)
- 2009(11217)
- 2008(10635)
- 2007(9272)
- 2006(8483)
- 2005(7837)
- 学科
- 济(87471)
- 经济(87417)
- 管理(33324)
- 方法(27755)
- 业(27060)
- 数学(25660)
- 数学方法(25579)
- 地方(22496)
- 中国(22052)
- 企(18274)
- 企业(18274)
- 农(18183)
- 业经(17177)
- 环境(16645)
- 学(14728)
- 地方经济(14614)
- 贸(13717)
- 贸易(13710)
- 易(13299)
- 农业(12736)
- 产业(11952)
- 财(11738)
- 融(11543)
- 金融(11542)
- 制(10759)
- 发(10642)
- 银(10252)
- 银行(10247)
- 行(10073)
- 经济学(9892)
- 机构
- 大学(194416)
- 学院(192730)
- 济(103982)
- 经济(102516)
- 研究(76705)
- 管理(71701)
- 理学(61760)
- 理学院(61015)
- 管理学(60375)
- 管理学院(59998)
- 中国(58326)
- 科学(42328)
- 财(41571)
- 京(40410)
- 所(37788)
- 经济学(35730)
- 研究所(34540)
- 财经(33879)
- 中心(33492)
- 经济学院(32170)
- 经(31046)
- 农(28934)
- 院(27486)
- 江(27408)
- 北京(25682)
- 财经大学(25203)
- 范(24957)
- 师范(24801)
- 业大(24714)
- 科学院(24657)
- 基金
- 项目(131278)
- 科学(106327)
- 基金(99667)
- 研究(97325)
- 家(86831)
- 国家(86235)
- 科学基金(74144)
- 社会(69165)
- 社会科(66001)
- 社会科学(65986)
- 基金项目(51719)
- 省(49699)
- 自然(43405)
- 自然科(42371)
- 自然科学(42360)
- 自然科学基金(41601)
- 教育(41173)
- 划(40782)
- 资助(39637)
- 编号(35692)
- 发(31846)
- 国家社会(31324)
- 部(30384)
- 重点(30058)
- 中国(28238)
- 成果(27745)
- 发展(27027)
- 创(26890)
- 展(26634)
- 教育部(26397)
- 期刊
- 济(116826)
- 经济(116826)
- 研究(63565)
- 中国(36621)
- 财(28285)
- 科学(27116)
- 学报(26523)
- 农(26193)
- 管理(26077)
- 经济研究(20919)
- 大学(20601)
- 学学(19559)
- 融(18496)
- 金融(18496)
- 农业(18416)
- 财经(18001)
- 经(15846)
- 业经(15512)
- 技术(15466)
- 问题(15465)
- 贸(14253)
- 世界(13293)
- 国际(12713)
- 技术经济(11946)
- 教育(11469)
- 资源(11253)
- 统计(10882)
- 业(10505)
- 经济问题(9685)
- 策(9454)
共检索到2958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韩君 陈俊松
基于中国2017年投入产出表数据,通过界定、分离与合并30个省份42个部门投入产出表的数字化和非数字化部分,编制中国数字产业投入产出表,量化分析各省份数字产业化部门和产业数字化部门对不同能源的消耗量及碳排放效应。研究表明,产业数字化部门能源消耗量在数字经济能源消耗总量中占较大比重;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碳排放是中国数字经济产业碳排放的主要构成部分;数字产业化部门能源消耗多为清洁能源,产业数字化部门能源消耗多为化石能源。基于以上结论,从加强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深化数字经济发展、结合各省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实施数字减排战略两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韩君 高瀛璐
研究目标:量化分析中国省域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的产业关联效应。研究方法:通过界定、分离与合并2007年、2012年和2017年中国30个省份投入产出表各部门数字化和非数字化部分,编制中国数字产业投入产出表,运用投出产出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数字经济产业关联效应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发现:东部地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部门对国民经济均有显著的拉动和推动作用,中部地区产业数字化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龙头产业,而西部地区数字产业化部门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小;大多数省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部门影响力系数及感应度系数的时间趋势均呈交叉关系。中国数字产业属于“投资依赖型”产业;数字经济受出口需求影响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消费对数字产业化部门的诱发效应及依赖程度整体上大于产业数字化部门,但产业数字化部门受消费的影响程度在不断上升。数字经济发展对大部分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有显著的就业拉动效应,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制造业税收贡献效应最为显著,产业数字化对各产业的就业拉动效应和税收贡献效应大于数字产业化。研究创新: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分类为基础,构建省域数字经济发展的投入产出分析框架;系统、客观地揭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关联效应的数量特征和数量规律。研究价值:为把握数字产业融合特征提供新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思路,对构建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推动实现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宋杰鲲 牛丹平 曹子建 张凯新
基于IPCC碳排放系数法和贸易转移系数矩阵,测算了2000—2014年中国省域间的贸易转移碳排放量,分析了省域间碳转移的密切关系,核算了各省的共同责任碳排放量,利用加权变异系数、Theil指数和Gini系数考察了省域碳排放的公平性,并基于世袭制、平等主义、支付能力和综合公平等原则对2020年中国的碳排放配额进行分配。结果表明:可将中国30个样本省域划分为9个碳排放集结域;省域碳排放处于"比较公平"状态;要实现"十三五"减排目标,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促进碳排放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关键词:
碳转移 碳排放责任 碳排放配额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贾明霞
本文基于2011-2021年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流通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显著抑制流通业碳排放。异质性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流通业碳排放影响呈现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区域差异,以及城镇>乡村的地域差异。中介效应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可通过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间接减少流通业碳排放。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随着市场化水平提高,数字经济对流通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呈现边际递增非线性特征。由此,提出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绿色技术创新要素投入、提升市场化发展水平的建议,以期为实现流通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何文举 张华峰 陈雄超 颜建军
本文立足于我国加速城市化的现实背景,首先从精明增长理论出发,在理论上阐述了我国省域人口密度、产业密度以及企业密度对碳排放影响的内在机制;其次从空间效应的角度分析了我国30个省域的碳排放空间集聚效应,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了密度效应对省域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各个省域的碳排放存在着空间集聚效应,不仅在碳生产效率方面,而且在碳排放量上,表现出了东高西低的特征;各个省域的碳排放水平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口、产业以及企业密度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出正N型的走势;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倾向于增加省域的碳排放,但是在密度效应的作用下,这种正向增长效应得到了削弱;且省域的碳排放水平与人均收入之间未呈现出倒U型的关系。最后,结合本文的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亚男 费锦华 王艺霖
文章在测算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数字经济四个核心产业大类的增加值的基础上,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空间条件Kernel密度估计方法考察中国省域数字经济规模的区域差异及空间分布动态。研究发现:中国省域数字经济规模保持快速增长,省域数字经济规模年均值为1165.07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9%。中国省域数字经济规模区域差异较大,基尼系数呈现“V”型变化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中国省域数字经济规模存在极化现象和空间效应,东部地区省份呈现高低集聚态势,中部地区省份呈现趋同态势,西部地区省份呈现极化态势,东北地区省份则呈现高低差别化稳态分布。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芳
本文以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设立两种区域碳交易情景,以最小化碳强度为目标,分析区域碳交易对经济、环境的潜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二氧化碳影子价格高于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二氧化碳影子价格,地区间二氧化碳影子价格存在差异,为实现区域碳交易提供基础。通过情景分析法,研究表明中国实现区域碳交易会降低碳强度;在设立不同经济增长水平、环境约束限制的情景下,碳强度降低水平存在差异。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娟 张克中
本文在分析1996~2010年中国28个省区碳排放增长差异的基础上,系统检验了人均碳排放及碳排放强度的敛散性。同时,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两者增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无论是人均碳排放还是碳排放强度均存在随机趋同;(2)不同省区之间的人均碳排放存在条件趋同,其收敛速度约为3%,半衰期大约23年;省区间排放差距的关键因素是工业化进程与贸易开放度;碳排放强度存在绝对趋同,其收敛速度大约6%,半衰期约为12年;(3)人均碳排放增长率与人均GDP增长率正相关,存在规模效应;与人均GDP存在正相关关系;碳排放强度增长率并不存在规模效应;人均GDP对碳排放强度增长率具...
关键词:
碳排放 趋同 收敛速度 经济增长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永凯 乔慧玲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方兴未艾,这为区域碳减排带来新机遇。本文基于2011—2021年黄河流域69个地级行政单元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分析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影响显著,且前者对后者的作用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2)从中介效应看,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对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碳排放强度。(3)就区域异质性而言,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强于上游地区,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效应相差无几。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数字经济 碳排放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永凯 乔慧玲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方兴未艾,这为区域碳减排带来新机遇。本文基于2011—2021年黄河流域69个地级行政单元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分析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影响显著,且前者对后者的作用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2)从中介效应看,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对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碳排放强度。(3)就区域异质性而言,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强于上游地区,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效应相差无几。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数字经济 碳排放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钞小静 沈路 薛志欣
动态监测与科学评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可以为推动中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基于形态属性,从信息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智能经济4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2013—2020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研究发现:(1)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考察期内呈现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且总体及不同形态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省域差异明显。(2)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主峰分布呈现明显的右移趋势,且存在显著为正的全局空间关联和局域集聚特征。(3)Dagum基尼系数分解显示,区域间差异是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综合测度 时空演进 区域差异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程慧 任春悦 游珊
在数字中国建设下,探究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及空间溢出效应,有助于推动旅游产业“数字化”与“低碳化”协同发展。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指数、自下而上法、空间自相关、空间错位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深入剖析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中国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碳排放均呈现出“东部高,西北和西南部低”的空间布局,地区非均衡性显著;在空间集聚上,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碳排放均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表现出以长三角地区为主的HH集聚以及以中西部地区为主的LL集聚特征;在空间错位上,中国绝大多数地区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碳排放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正向空间错位现象,广东省空间错位指数均值绝对值最高,呈现负向高错位特点;湖北省均值绝对值最低,空间错位演变较为复杂;在空间溢出效应上,数字经济发展对本地区旅游业碳排放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而对邻近地区旅游业碳排放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程慧 任春悦 游珊
在数字中国建设下,探究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及空间溢出效应,有助于推动旅游产业“数字化”与“低碳化”协同发展。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指数、自下而上法、空间自相关、空间错位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深入剖析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碳排放的空间格局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中国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碳排放均呈现出“东部高,西北和西南部低”的空间布局,地区非均衡性显著;在空间集聚上,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碳排放均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表现出以长三角地区为主的HH集聚以及以中西部地区为主的LL集聚特征;在空间错位上,中国绝大多数地区数字经济与旅游业碳排放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正向空间错位现象,广东省空间错位指数均值绝对值最高,呈现负向高错位特点;湖北省均值绝对值最低,空间错位演变较为复杂;在空间溢出效应上,数字经济发展对本地区旅游业碳排放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而对邻近地区旅游业碳排放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露 赵子英 许孝君
依托技术进步来发挥数字经济的碳减排效应,是实现碳减排目标、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将数字经济和“干中学”模型引入绿色索洛模型的分析框架,以揭示异质性技术进步下数字经济影响碳排放的新机制,并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显著抑制碳排放,且二者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非线性特征。在数字经济的构成要素中,数字基础设施对降低碳排放的影响尤为显著。进一步对门槛效应的分析发现,只有当减排技术进步跨越阈值时,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才能被有效释放。此外,在短期内,生产技术进步是推动数字经济实现碳减排效应的核心动力,但从长期来看,减排技术进步是影响数字经济和碳排放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碳排放 异质性技术进步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跃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会对城市碳排放效率产生影响。将数字经济纳入城市碳排放效率提升的分析框架,运用2011—2020年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时空动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经济能够提升城市碳排放效率,并且是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加速人力资本积累来实现的。第二,数字经济对中国城市碳排放效率提升作用不仅存在随时间增长逐渐增强的时间效应,还可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提升周边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并且城市间距离在550公里以内为空间溢出效应的显著有效区域,超过950公里后则出现明显的衰减。第三,在东部地区、大规模城市和传统基础设施较发达的城市,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可以从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强化作用机制和突破数字经济衰减边界进行“空间重塑”等方面来提升城市碳排放效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