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51)
- 2023(15591)
- 2022(12426)
- 2021(11283)
- 2020(9285)
- 2019(20499)
- 2018(19819)
- 2017(36883)
- 2016(19683)
- 2015(22329)
- 2014(21973)
- 2013(21807)
- 2012(20561)
- 2011(19041)
- 2010(19116)
- 2009(17814)
- 2008(16481)
- 2007(14635)
- 2006(13361)
- 2005(12238)
- 学科
- 济(103554)
- 经济(103470)
- 管理(49362)
- 业(45760)
- 方法(34731)
- 企(34314)
- 企业(34314)
- 中国(32577)
- 数学(31374)
- 数学方法(31128)
- 地方(27588)
- 融(27304)
- 金融(27296)
- 银(25262)
- 农(25260)
- 银行(25226)
- 行(24546)
- 业经(22233)
- 学(20668)
- 财(20115)
- 制(19759)
- 农业(17407)
- 贸(17287)
- 贸易(17273)
- 易(16754)
- 地方经济(15637)
- 环境(15101)
- 体(14687)
- 产业(13791)
- 发(13048)
- 机构
- 大学(287303)
- 学院(287093)
- 济(132575)
- 经济(130041)
- 研究(110729)
- 管理(102446)
- 中国(89415)
- 理学(87093)
- 理学院(85994)
- 管理学(84564)
- 管理学院(84032)
- 科学(65720)
- 京(61394)
- 财(58260)
- 所(56402)
- 研究所(51504)
- 中心(50981)
- 农(50979)
- 财经(46108)
- 江(43575)
- 经济学(43378)
- 经(41989)
- 业大(41417)
- 农业(39860)
- 院(39789)
- 经济学院(38997)
- 北京(38937)
- 范(38489)
- 师范(38072)
- 州(34348)
- 基金
- 项目(192552)
- 科学(152138)
- 研究(141156)
- 基金(140635)
- 家(124013)
- 国家(123036)
- 科学基金(103912)
- 社会(92803)
- 社会科(88177)
- 社会科学(88151)
- 省(75645)
- 基金项目(73343)
- 自然(63742)
- 划(62858)
- 教育(62586)
- 自然科(62236)
- 自然科学(62215)
- 自然科学基金(61078)
- 资助(56716)
- 编号(55396)
- 成果(45074)
- 发(44882)
- 重点(44770)
- 部(42558)
- 国家社会(40264)
- 创(40036)
- 课题(39616)
- 创新(37752)
- 中国(36528)
- 发展(36519)
共检索到4513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帅 吴珍玮 陆朝阳 张娜
以中国31个省级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熵值法、协调度和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探究了2013—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呈现逐年持续上升的增长趋势,但其整体水平依然相对较低,且在区域间存在日益扩大的差异性,具体体现为以高、低融合地区为外围的半包围空间分异格局。(2)当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等级以勉强融合和初级融合为主,且表现出由东向西的“高—低”两梯度空间分布格局以及“东部高融合转型、中西部失调脱离”的空间等级演变规律。(3)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和以低低聚集为主的聚集效应。(4)驱动因素分析显示,内在核心机制(市场需求、科技创新、数字产业发展)和外在保障机制(数字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市场环境、政府行为)均能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产生有益作用。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玉珍 宋国靖 窦晓艺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及障碍度模型,研究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区、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协调水平、发展特征和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存在区域差异,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3)通过障碍因子识别发现,快递量、技术市场成交额等因子是影响我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最后,本文从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创新能力和持续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数实融合 耦合协调 障碍因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舒季君 周建平 陈亦婷 刘程军
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推动城乡融合具有巨大的潜力,为探究数字经济发展演化格局及其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效应,基于熵权法测度中国省域2013—2020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融合水平,利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对数离差均值、空间自相关分析、冷热点分析探究数字经济的空间演化特征,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水平的影响。主要结论为:(1)数字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但差异在逐渐变小,分维度而言,数字基础设施以及产业数字化水平呈现平稳下降趋势,而数字产业化和数字创新的发展相对波动较大。(2)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东—西—中”梯度递减的趋势,空间集聚特征显著,整体集聚趋势逐渐加大。(3)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当地城乡融合水平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的正向影响是由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创新的本地效应来主导。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军 杨渊鋆 张三峰
数字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测度中国各个省份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对于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已有研究,首先界定了数字经济的内涵,然后从信息化发展、互联网发展和数字交易发展三个维度构建了中国分省份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统计年鉴数据,测度了2015-2018年中国30个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最后,基于SAR模型,分析了数字经济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水平正在高速发展;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存在区域"数字经济鸿沟"与两极分化现象,东部地区数字经济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外资依存度、政府干预度、人力资本水平和居民工资水平能够显著影响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曾鹏 尚玲杰
文章基于熵值法测算了2006—2020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并对城市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的时空演变、区域差异及来源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全国及四大区域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稳步提升。(2)全国及四大区域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融合空间极化趋势明显,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3)区域间差异是中国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融合差异的主要来源。全国总体差异变化不大,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最大,东部—西部区域间差异最大。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实体经济 区域差异 胡焕庸线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蔡绍洪 谷城 张再杰
文章基于2013—2019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借助熵权与变异系数综合赋权法、ESDA、自然断裂法、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中国数字经济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进行测度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区域格局呈现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和“沿海—内陆”阶梯递减之势;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和“两极化”特征,地区间的数字化差异并未得到有效缩减,仍面临着“数字鸿沟”进一步扩大的威胁;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外资依存度、产业结构优化、政府行为、城镇化以及人力资本高度关联,组合因子的驱动能力得到了双因子增强。因此,构建“组合”政策有助于提高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缩小区域差异。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区域差异 ESDA 地理探测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傅泽
文章选取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利用修正引力模型确定新经济空间关联关系,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新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各省份新经济之间存在明显关联与溢出的网络化特征,网络空间稳定性较弱,存在一定的等级结构,而网络空间的通达性较好;东部地区省份在网络中居于中心位置,在全国新经济发展中扮演“居间人”和“中心行动者”角色,部分中、西部地区省份则属于“边缘人”;网络中板块之间各省份新经济溢出效应显著,板块内部联系较少。进一步利用二次指派模型分析新经济空间网络关联关系形成的驱动因素,发现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对新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形成具有正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地理距离、人力资本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傅泽
文章选取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利用修正引力模型确定新经济空间关联关系,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新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各省份新经济之间存在明显关联与溢出的网络化特征,网络空间稳定性较弱,存在一定的等级结构,而网络空间的通达性较好;东部地区省份在网络中居于中心位置,在全国新经济发展中扮演“居间人”和“中心行动者”角色,部分中、西部地区省份则属于“边缘人”;网络中板块之间各省份新经济溢出效应显著,板块内部联系较少。进一步利用二次指派模型分析新经济空间网络关联关系形成的驱动因素,发现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对新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形成具有正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地理距离、人力资本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葛海燕 张少军 丁晓强
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地位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利得份额,为此,本文构建了融合全球价值链经济地位与技术地位的综合性测度指标,并基于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分析了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已经取得了较大提升,但国际排名仍比较靠后,不仅显著低于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巴西和俄罗斯两个金砖国家,反映了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锁定"的困境仍较为严峻;尽管中国初级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均显著提升,并表现出明显的"追赶"趋势,但各行业的国际排名均较为落后,其中,服务业的落后程度最大,制造业中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落后程度最大;技术地位效应是推动中国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的主导因素,经济地位效应是次要因素,增加值结构效应则产生了抑制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舒小林 闵浙思 郭向阳 何亚兰 张倩兮
数字经济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倒逼和驱动数字经济新动能释放。在梳理数字经济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耦合机理基础上,基于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探究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化,运用障碍度模型与面板Tobit模型诊断2个系统的障碍因子,探析外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11—2019年,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总体上均呈现动态增长态势,且皆由最初“沿海高,中西部低”差异分布转变为“中间高,南北两端低”差异分布。(2)2011—2019年,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协调度整体上渐趋优化,但与优质协调差距较大,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东中西+T字形’→‘南北两端+T字形’→‘南北两端+中间地带+T字形’”的演化过程。(3)大多省域数字经济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子系统的前3位指标层障碍因子相同,中西部地区及中间地带、南北两端准则层障碍度排序为数字化创新>数字化发展>数字化基础,东部地区和“T字形”地带为数字化发展>数字化创新>数字化基础。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可达性、对外开放度、教育水平正向影响2个系统的协调发展,城镇化进程为负向影响,各影响因素回归系数皆为东部>中部>西部,“T字形”地带>中间地带>南北两端。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袁宏伟
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新技术应用最前沿的一部分,更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象征,各国经济向数字经济迁移已经是大势所趋。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AR/V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对传统产业将带来从业态结构到组织形态,从发展理念到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变革和突破。数字经济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以及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近年来,我国正积极推动互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叙 柳潇明 刘文婷 余万林
基于2010—2020年黄河流域沿线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数据,利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空间相关性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探讨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时空格局、演变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2010—2020年,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由濒临失调阶段上升为勉强协调阶段,空间分布从高到低依次是下游地区、上游地区、中游地区,各城市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呈现扩大态势。(2)空间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关联特征不强,空间外溢效应较弱。耦合协调度“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下游地区,“高—低”集聚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中游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位于黄河流域上游地区。(3)绿色技术创新对下游地区耦合协调度驱动作用较大,政府环境治理能力对黄河流域上游地区耦合协调度驱动作用较大,人力资本水平对黄河流域中游地区耦合协调度驱动作用较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蒋正云 周杰文
集约化和提效率对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土地集约利用与绿色经济效率耦合协调机制的理论梳理,采用全局主成分、超效率SBM、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两系统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和驱动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长江经济带土地集约利用与绿色经济效率呈现较高强度的时空耦合关联,区域整体目前仍处于向耦合协调发展的过渡时期,空间上耦合协调度大体自下游向中上游地区梯度递减,处于协调发展状态的地区以上海为核心向江苏、安徽等内陆地区持续拓展。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具有多元驱动的复杂性特征,宏观层面的综合解释力呈经济发展>自然禀赋>社会文明的总体格局,产业结构和人口密度是驱动二者高质量协调发展的主导因素,社会文明进步则是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当前,要因地制宜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区际间协调联动,共同促进区域整体的均衡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欧阳日辉
数据是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在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发挥重要引擎作用,并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数据进入实体经济循环系统,快速融入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各环节,优化资源配置,畅通流通渠道,促进供需精准匹配,激发新兴需求,形成数字技术应用—传统实体企业转型—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融合发展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特征,数据驱动要素融合、产品融合、企业融合、产业融合和市场融合,培育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循环系统。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政府和各类经营主体应更加重视数据驱动发展的作用,着力提升企业构建数据能力和开发利用水平,探索多元化的企业数据流通模式,打造典型应用场景和产业数据空间,提升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循环效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思迪 贾彬彬 钟永德 任腾
生态经济效率评价对区域经济转型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生态优先视域下,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反馈因素纳入生态经济效率分析框架,构建考虑反馈特性的全局BLP-DEA模型对2010—2019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展开测算,借助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Tobit模型探究生态经济效率时空差异特征与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在研究期内呈现先降后升的波动变化趋势,省域之间效率差异明显且存在微弱的两极分化现象;(2)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效率在空间上形成上游、下游、中游地区依次递减的发展格局,此外,地区间的效率差异成为导致总体空间差异存在扩大趋势的主要因素;(3)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城镇化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则抑制其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