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61)
- 2023(17806)
- 2022(14531)
- 2021(13202)
- 2020(10831)
- 2019(24552)
- 2018(23940)
- 2017(45038)
- 2016(23804)
- 2015(26394)
- 2014(25876)
- 2013(25093)
- 2012(23119)
- 2011(21121)
- 2010(20361)
- 2009(18775)
- 2008(17604)
- 2007(15123)
- 2006(13373)
- 2005(11965)
- 学科
- 济(119365)
- 经济(119257)
- 管理(64957)
- 业(57407)
- 方法(45518)
- 企(45316)
- 企业(45316)
- 数学(40861)
- 数学方法(40385)
- 中国(31373)
- 农(27956)
- 地方(27699)
- 业经(26071)
- 财(22358)
- 学(21503)
- 贸(20754)
- 贸易(20744)
- 易(20153)
- 农业(18827)
- 制(18699)
- 环境(18355)
- 融(17060)
- 金融(17052)
- 银(16569)
- 银行(16550)
- 地方经济(16207)
- 行(16038)
- 产业(15679)
- 和(15499)
- 体(14817)
- 机构
- 大学(334047)
- 学院(333779)
- 济(150426)
- 经济(147642)
- 管理(129049)
- 研究(117789)
- 理学(111666)
- 理学院(110405)
- 管理学(108530)
- 管理学院(107898)
- 中国(89180)
- 京(69816)
- 科学(69200)
- 财(64255)
- 所(57019)
- 中心(54226)
- 研究所(52116)
- 财经(51972)
- 农(51170)
- 江(48167)
- 经济学(47869)
- 经(47508)
- 业大(46753)
- 范(43962)
- 师范(43510)
- 北京(43365)
- 院(43162)
- 经济学院(43003)
- 农业(39930)
- 财经大学(38725)
- 基金
- 项目(233254)
- 科学(186928)
- 基金(172849)
- 研究(171045)
- 家(150685)
- 国家(149578)
- 科学基金(129969)
- 社会(113743)
- 社会科(108057)
- 社会科学(108031)
- 省(90899)
- 基金项目(90728)
- 自然(81587)
- 自然科(79792)
- 自然科学(79767)
- 自然科学基金(78301)
- 教育(77489)
- 划(75494)
- 资助(69422)
- 编号(67153)
- 成果(52948)
- 重点(52759)
- 发(52034)
- 部(51728)
- 国家社会(49160)
- 创(48941)
- 课题(46416)
- 创新(45998)
- 教育部(44846)
- 科研(44236)
- 期刊
- 济(163687)
- 经济(163687)
- 研究(98182)
- 中国(65838)
- 学报(49254)
- 管理(47970)
- 财(47421)
- 科学(46843)
- 农(45909)
- 大学(38237)
- 学学(36083)
- 农业(31964)
- 教育(31670)
- 技术(31093)
- 融(28582)
- 金融(28582)
- 经济研究(28132)
- 财经(25907)
- 业经(25048)
- 经(22488)
- 问题(21186)
- 统计(18159)
- 贸(17962)
- 业(17548)
- 技术经济(17525)
- 世界(16739)
- 策(16530)
- 图书(16339)
- 资源(16032)
- 国际(15930)
共检索到4950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林汉 袁野 田卫民
本文采用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际的相关数据,从互联网普及率、信息产业相关从业情况、数字产业相关产出情况等5个方面选取指标。测算出31个省(区、市)的数字经济水平。同时,从灰色关联度、耦合协调度和空间关联网络,实证研究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形式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现象,区域差异明显;数字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区、市)更能体现数字经济的正向促进作用,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协调程度较高;数字经济发展较快,且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协调度较高的省(区、市)对周边地区的空间外部溢出效应更加显著。最后提出政府应该加速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优势效应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加强监管引导的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董亚娟 付思瑶 秦媛
文章首先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1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然后,采用泰尔指数和核密度函数分析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度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化特征;最后,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影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度的因素,并对其进行空间效应分解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协调度逐年提高,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不均现象和地区差异,各地区耦合协调度的相对差异逐年缩小但绝对差异不断扩大,同时极化现象逐年缓解;出口依存度、产业结构水平等均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行为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存在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化人力资本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耦合协调度 空间杜宾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爱华 刘冰滨 李子琴
文章通过界定数字经济等核心概念,构建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法并应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2013—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耦合协调度,进一步基于Dagum基尼系数法以及核密度估计法对耦合协调度进行时空演变分析,最后探究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表现尚不稳定,近年来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情况并不理想;(2)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来看,总体及区域间的差异逐年下降,东北地区内部耦合协调发展不平衡性问题亟须解决;(3)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来看,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信息服务业从业人数、专利申请授权数等是当前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蒲甘霖
文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维度定量测算2010—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持续提升,整体呈现出“拮抗—磨合—协调”的演进态势,具体表现为“数字经济滞后科技创新—同步发展—科技创新滞后数字经济”的相对发展趋势;各省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水平表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但整体上协调质量还较低;区域间耦合协调水平有明显差异,东部地区各省份提升较快,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各省份则相对滞后。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科技创新 耦合协调 熵权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蒲甘霖
文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维度定量测算2010—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持续提升,整体呈现出“拮抗—磨合—协调”的演进态势,具体表现为“数字经济滞后科技创新—同步发展—科技创新滞后数字经济”的相对发展趋势;各省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水平表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但整体上协调质量还较低;区域间耦合协调水平有明显差异,东部地区各省份提升较快,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各省份则相对滞后。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科技创新 耦合协调 熵权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耀 曹俊杰 韩世东
文章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Tobit模型探究省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全国整体的两系统发展指数与耦合协调度均呈逐年上升态势,发展模式由新型城镇化主导、数字经济滞后转变为数字经济主导、新型城镇化滞后,耦合协调水平由中度失调转变为濒临失调;各省份间耦合协调水平差异较大,发展指数与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南高北低”的发展格局。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劳动力质量、产业结构、政府能力、交通基础设施均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创新水平与劳动力质量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南北异质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永生 雷洪博 张宇飞 方俊智
选取中国30个省份为样本,构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并分析了动态演进、地区差异和空间效应。研究表明:2011—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并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核密度显示全国以及东部、中部、东北地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Dagum基尼系数显示四大经济区域耦合协调度地区差异呈缩小趋势,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莫兰指数显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永生 雷洪博 张宇飞 方俊智
选取中国30个省份为样本,构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并分析了动态演进、地区差异和空间效应。研究表明:2011—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并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核密度显示全国以及东部、中部、东北地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Dagum基尼系数显示四大经济区域耦合协调度地区差异呈缩小趋势,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莫兰指数显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仕潮 张飞扬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数字技术创新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传统与空间Markov链、Moran's I等方法对二者耦合协调度的事实特征、地区差异及动态演进规律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中国数字技术创新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态势,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空间分异明显,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梯度格局;二者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总体差异持续扩大,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异,其中东西部之间的差异最大;二者耦合协调度呈分散化趋势,绝对差异增大,且西部地区极化现象正在增强;全国耦合协调状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难以发生状态等级跃迁,考虑空间关联后,相邻省份的影响效果明显;多数省份呈现低水平空间集聚现象,东部地区以“高-高”集聚为主,西部地区则以“低-低”集聚为主,全国极化程度有所缓解。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蒙恬 姚聪莉
推动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实体经济通过资本利润、技术进步、制度优化和管理效率提升为数字金融系统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数字金融通过融资产品创新、交易机制、信息供给、数据治理等便利性服务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分别构建数字金融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11—2022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加权法计算了数字金融综合评价指数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并利用耦合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和分析了二者的协调水平。结果显示:从时间演化上看,2011—2022年中国数字金融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经历了“中度失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的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主导发展类型也经历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滞后型—数字金融主导型—同步型”的发展轨迹。从省际差异上看,2022年中国数字金融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表现为东中部地区较高、西部地区较低的发展态势。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踪锋 程林 包耀东
文章选取2011—2020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格局及空间动态演进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水平呈缓慢上升态势,并表现为“东高、中平、西低”的空间发展格局;就时序视角而言,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水平表现稳定,短期内难以实现跨阶级转移;就空间视角而言,二者耦合协调水平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提出实施数字经济驱动产业结构升级战略、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统筹区域间数字经济合作与产业布局,以期推动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协同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潭 徐璋勇
文章以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分析了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特征,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障碍度模型对其差异性表现与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绿色金融与低碳经济的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但尚未实现优质耦合协调,目前绿色金融系统相对滞后;空间分析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在2019年实现了对东部地区的赶超,率先达到了良好协调水平;差异性分析发现,耦合协调度的区域间差异高于区域内差异,是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制约耦合协调度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有环保企业A股市值占比、人均森林面积等,且不同地区各因素的障碍度值存在差异。
关键词:
绿色金融 低碳经济 耦合协调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苏竣 张煜
采用2009—2018年海南省数据构建科技创新环境和经济子系统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评测海南省创新环境和区域经济的综合水平,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进一步测算二者的宏观耦合关系,并应用灰色关联度法考察经济系统各指标对创新环境的影响,借以揭示指标层面的微观耦合机制。研究发现:海南省整体创新环境和区域经济水平均在不断提升,两系统经历了由劣质高耦合、中等高耦合到优质高耦合三阶段,从极度不协调发展到高度协调;经济因素中,地区生产总值等一般经济环境因素对创新环境影响最强,高技术产业对创新环境的影响最弱。提出海南省值得引起海内外创新人才的关注,要进一步提升创新环境水平,应首先致力于发展区域经济,给高技术产业以更多支持、促使其发挥更大的创新影响,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等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原云霄 渠美
开展山东省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性研究,是对其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全面摸底,更是实现人口规模质量与经济转型匹配的必然要求。文章构建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并剖析其空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山东省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对应技术适宜性自西向东降低;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显著;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偏低,人口素质亟待提高;人口红利丧失,老龄化问题严重。由此提出以青岛为中心城打造东部区域协同创新城市群、加速产业梯度转移促进中西部地区人口与经济提质增效、加速推进“人才红利”转变并强化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加速推进银色产业建设并树立积极向上老年观的改进路径。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赖一飞 叶丽婷 谢潘佳 马昕睿
基于2012-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面板数据,引入耦合理论,分析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显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其中,R&D活动和数字产业化程度对两者影响显著;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在大部分地区表现为从低耦合阶段逐步进入磨合阶段或者高耦合阶段,区域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整体上东南地区优于西北地区。针对耦合现状,提出当前仍需不断优化要素配置、调整政策侧重点、加强区域协作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数字经济 耦合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