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97)
2023(14759)
2022(12035)
2021(10893)
2020(8924)
2019(19961)
2018(19225)
2017(35510)
2016(19353)
2015(21454)
2014(20900)
2013(20641)
2012(18812)
2011(17107)
2010(16626)
2009(15088)
2008(14706)
2007(12680)
2006(11359)
2005(10190)
作者
(58249)
(48866)
(48636)
(46086)
(30746)
(23471)
(21833)
(19281)
(18786)
(16889)
(16825)
(16451)
(15728)
(15410)
(15376)
(15176)
(14565)
(14470)
(13973)
(13890)
(12236)
(12066)
(11809)
(11106)
(11085)
(10819)
(10571)
(10548)
(9827)
(9767)
学科
(86157)
经济(86074)
管理(47311)
(45973)
方法(33853)
(33343)
企业(33343)
数学(30496)
数学方法(30238)
中国(27088)
(25828)
地方(21861)
业经(18819)
(18217)
农业(17587)
(17371)
(17118)
贸易(17108)
(16638)
(14603)
环境(13933)
(12512)
(12317)
金融(12315)
(12266)
银行(12215)
(11792)
地方经济(11501)
技术(11185)
产业(11035)
机构
大学(276808)
学院(275149)
(118829)
经济(116653)
研究(105423)
管理(99935)
理学(87193)
理学院(86040)
管理学(84443)
管理学院(83952)
中国(78446)
科学(67332)
(59344)
(56806)
(54415)
研究所(50449)
(49720)
中心(46849)
业大(46174)
农业(44868)
(40534)
财经(40420)
(38166)
经济学(37882)
(37631)
(37164)
师范(37160)
北京(36863)
经济学院(34413)
科学院(33372)
基金
项目(197360)
科学(156461)
基金(145958)
研究(136977)
(131856)
国家(130848)
科学基金(110362)
社会(91022)
社会科(86394)
社会科学(86368)
基金项目(77792)
(77063)
自然(71961)
自然科(70337)
自然科学(70311)
自然科学基金(69050)
(65544)
教育(61306)
资助(57790)
编号(51671)
重点(46084)
(44701)
(43435)
(40903)
成果(40261)
国家社会(39586)
创新(38548)
科研(38280)
计划(37760)
课题(36825)
期刊
(126283)
经济(126283)
研究(80221)
中国(55516)
学报(52068)
(51786)
科学(46993)
大学(38407)
学学(36601)
农业(35553)
管理(34700)
(34225)
教育(25143)
(22838)
金融(22838)
经济研究(21961)
技术(20587)
业经(20125)
(20009)
财经(19395)
问题(17509)
(16860)
资源(15667)
(15228)
(14273)
世界(13908)
科技(13838)
国际(13666)
业大(13624)
技术经济(12804)
共检索到4030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兆德  刘强  刘振明  孔祥飞  
基于全国31个省域20052014年的相关数据,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四个方面,构建中国城镇化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出20052014年全国31个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指数,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我国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时空差异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不明显;中国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区域差异低于人口城镇化的区域差异,经济城镇化对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基尼系数贡献率最大;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交通条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兆德  刘强  刘振明  孔祥飞  
基于全国31个省域2005~2014年的相关数据,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四个方面,构建中国城镇化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出2005~2014年全国31个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指数,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我国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时空差异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不明显;中国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区域差异低于人口城镇化的区域差异,经济城镇化对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基尼系数贡献率最大;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交通条件、政府干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创新对城镇化综合水平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提高,城镇固定资产投入在统计意义上对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推动并不明显。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金华  曹广忠  王志宝  
在分析1990年以来我国各省(区)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速度差异的基础上,按城镇化进程特征将各省(区)划分为四种类型,并采用面板数据分析1990年—2005年各类型省(区)的城镇化影响因素及其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对不同类型省(区)的影响作用程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非农就业比重对各类省(区)城镇化水平都有显著影响;对外贸易规模仅对城镇化水平高的两类省(区)的城镇化影响显著,但是推动作用比较小;教育水平对城镇化水平较低的两类省(区)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显著。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长亮  
基于全国31个省区2003~2012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对Moran’s I的计算表明中国新型城镇化具有空间自相关性,然后通过固定效应的SDM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各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非农化、社会保障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本省区的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各因素对邻接省区的影响则不同。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仅要促进本省区各要素的发展,也要关注邻接省区的战略调整;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不仅要注重对本省区的影响,也要注意对邻接省区的影响;为了消除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应从国家层面建立宏观调控机制,促进各省区间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忠暖  高权  王帅  
以2012年我国31个省份的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法综合评价各省市的城镇化水平,并结合空间计量模型进一步分析我国省际综合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综合城镇化水平超前和滞后的省域在东西部之间交错分布,并没有出现东部地区城镇化超前而西部地区城镇化滞后的空间分异格局;②省际尺度上综合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和空间依赖性;③空间计量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GDP、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数以及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对省域综合城镇化水平的弹性系数显著为正。模型的系数值为负,表明省域之间综合城镇化水平存在"跷板效应"。因此,在稳步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前提下,政府应适当提高资本和劳动力在区域间的配置能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卢新海  柯楠  匡兵  韩璟  
以中部地区80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中部地区地级以上城市2000—2016年土地城镇化水平差异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平均值从2000年的0.66%增长到2016年的1.36%,且城市间差距逐渐加剧。②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表现出显著的全局空间正自相关性,并呈现由强集聚向弱集聚转化的演变特征;其空间集聚形态可分为"高—高"集聚型、"高—低"极化型、"低—高"塌陷型、"低—低"均质型4种类型,不同类型城市的分布特征存在差异。③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冷热点区的空间分布具有相对稳定性,大致呈现出"东热西冷"的空间分布状态。④中部地区土地城镇化水平差异受到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共同影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曹广忠  陈昊宇  边雪  
近年来中部地区的城镇化在我国城镇化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2000年、2005年和2008年地级单元截面数据的分析显示,中部地区城镇化的整体水平偏低,但增长速度较快。利用区域不平衡指数与分解Lorenz曲线,结果显示空间上区域内部差异明显,时序演进则表现为趋同趋势,高速增长区域逐渐向区域内部转移。回归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较明显,区位条件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近年来有所增强;不同年份间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也有所不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飞  
文章基于全国31个省区1998—2014年的相关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率具有空间自相关性。随机效应的SDM结果显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经济外向度、信息化水平、人均受教育程度对本省区的直接效应为正,但是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直接效应为负;从间接效应来说,三产产值比重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相邻省区之间体现为竞争关系;经济外向度、信息化水、人均受教育水平则为互补互促关系,且省域人口城镇化率具有明显的正外溢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邵大伟  吴殿鸣  
利用"五普"、"六普"数据,采用分形和ESDA方法,揭示了山东省2000年以来人口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动向及空间特征,并根据时序数据和截面数据,剖析了全省城镇化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山东省中小城镇取得较快发展,中等规模城市发育较好,济南—青岛的双中心特征突出;城镇化空间格局相对稳定,整体呈现集聚发展的趋势,城镇体系沿胶济线展开特征依然突出,三大高水平集聚区对周边城镇化辐射作用明显,西部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经济、工业化、外资、科技进步、交通等是影响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认为,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应重视大城市培育、加快小城镇发展、区域协调以及个性化发展等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杨   王京   潘为华  
新型城镇化和绿色发展是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关键。文章基于多维度考察2011—2020年中国省域层面新型城镇化和绿色发展水平,分析二者的区域特征,并从非线性角度考察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究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1)新型城镇化水平与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绿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显著,中部地区在绿色发展方面压力最大;(2)新型城镇化水平与绿色发展水平之间呈正“U形”关系,即城镇化初期抑制绿色发展,而后期促进绿色发展,拐点为30.22%;(3)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通过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渠道,促进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4)东部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对绿色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元亮  
在综合测度城镇化水平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显示:2003—2013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城镇化水平重心在113.540 5°E—113.574 5°E、34.451 3°N—34.504 7°N之间波动,重心轨迹向东南方向移动,10年间移动距离16.792km,重心向东偏移的距离大于向南偏移的距离。城镇化水平的标准差椭圆变化幅度不大,呈现东北—西南格局,且有向东—西格局转变的趋势。标准差椭圆中心位于中部偏北的位置,范围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元亮  
在综合测度城镇化水平的基础上,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显示:2003—2013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城镇化水平重心在113.540 5°E—113.574 5°E、34.451 3°N—34.504 7°N之间波动,重心轨迹向东南方向移动,10年间移动距离16.792km,重心向东偏移的距离大于向南偏移的距离。城镇化水平的标准差椭圆变化幅度不大,呈现东北—西南格局,且有向东—西格局转变的趋势。标准差椭圆中心位于中部偏北的位置,范围以郑州为中心,东至商丘西部、周口中部,西接三门峡,南连驻马店北部、南阳东北部,北抵鹤壁中部、安阳南部。这表明位于河南省东部和南部的黄淮地区尤其是东部城镇的空间集聚能力不断提高,城镇转移农业人口的绝对量逐渐变大,城镇化水平提升加快,对城镇化的影响日益增强。根据预测,2020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重心进一步向东南方向偏移,呈现东北—西南格局,并继续向东—西格局演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滨  
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选择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城镇化四个维度构建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对中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和比较。研究表明,2000-2016年间中国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但各维度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经济城镇化水平增长最快,而人口和生态城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同时,中国各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差异明显,呈现从东部向东北部、中部、西北部和西南部依次递减的特征,且各区域的优势和劣势有所不同。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珂  程久苗  费罗成  洪德和  
科学度量土地城镇化的空间变化,实现人口、土地、产业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推动中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运用经验贝叶斯修正的空间自相关指数,探索分析安徽省土地城镇化的总体空间分布、空间分异格局及局部空间差异,借助R语言支持下的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识别其驱动因素,为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协调区域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结果显示:(1)安徽省土地城镇化水平区域差异明显,以铜陵、合肥、马鞍山、蚌埠、黄山、芜湖、淮南及滁州等地市的部分市辖区为核心,构成的高值集聚斑块日益凸显;以安徽省农产品主产区为核心,向四周渐进式扩展的环绕式空间结构则为低值区;(2)省内土地城镇化水平存在空间关联性,局部空间分异显著;(3)土地城镇化受人口、产业、投资、产出等因素影响,影响强度呈区域差异特征,土地城镇化驱动类型可沿淮河分为以北地区的人口—投资驱动型及以南地区的人口—产业驱动型。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俞振宁  吴次芳  
研究目的:以浙江省76个县级单元为例,探索土地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揭示土地城镇化驱动机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研究结果:(1)浙江省土地城镇化具有"点—带—块"状结构特征。土地城镇化水平较高的杭州主城区、宁波主城区、温州市区等是土地城镇化水平较高的集聚"点";浙西南区域的衢州和丽水所辖县市形成了土地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分布"带";绍兴、宁波和台州所辖县市形成了土地城镇化水平低值"块"。(2)由社会经济指标归纳的国内动力和国外动力与土地城镇化水平都呈正相关关系,国内动力的回归系数在空间上主要是从北向南呈递减趋势,而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