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63)
- 2023(14160)
- 2022(11502)
- 2021(10484)
- 2020(8581)
- 2019(19201)
- 2018(18694)
- 2017(34695)
- 2016(18990)
- 2015(21245)
- 2014(20778)
- 2013(20603)
- 2012(18913)
- 2011(17243)
- 2010(16819)
- 2009(15671)
- 2008(15235)
- 2007(13281)
- 2006(11954)
- 2005(10718)
- 学科
- 济(85112)
- 经济(85035)
- 管理(52126)
- 业(47708)
- 企(35398)
- 企业(35398)
- 方法(33515)
- 数学(29769)
- 数学方法(29589)
- 中国(26457)
- 农(25728)
- 地方(21627)
- 业经(18608)
- 学(17719)
- 环境(17691)
- 农业(17545)
- 贸(17400)
- 贸易(17389)
- 财(17146)
- 易(16981)
- 制(14313)
- 发(13264)
- 划(12701)
- 和(12299)
- 银(11762)
- 银行(11713)
- 融(11709)
- 金融(11707)
- 地方经济(11543)
- 技术(11285)
- 机构
- 大学(276412)
- 学院(275331)
- 济(119335)
- 经济(117257)
- 研究(103222)
- 管理(101961)
- 理学(88615)
- 理学院(87525)
- 管理学(86095)
- 管理学院(85612)
- 中国(77394)
- 科学(65949)
- 京(59076)
- 农(56629)
- 所(53527)
- 研究所(49589)
- 财(49276)
- 业大(45828)
- 中心(45758)
- 农业(44673)
- 江(40770)
- 财经(40244)
- 经济学(37954)
- 经(36979)
- 院(36968)
- 范(36879)
- 北京(36682)
- 师范(36436)
- 经济学院(34380)
- 科学院(33365)
- 基金
- 项目(195492)
- 科学(154366)
- 基金(143945)
- 研究(136345)
- 家(129610)
- 国家(128581)
- 科学基金(108371)
- 社会(90797)
- 社会科(86121)
- 社会科学(86095)
- 省(76516)
- 基金项目(76315)
- 自然(70178)
- 自然科(68442)
- 自然科学(68413)
- 自然科学基金(67200)
- 划(64384)
- 教育(60390)
- 资助(57410)
- 编号(51867)
- 重点(45261)
- 发(44425)
- 部(43116)
- 成果(40634)
- 创(40292)
- 国家社会(39409)
- 创新(37960)
- 科研(37579)
- 计划(36885)
- 课题(36371)
共检索到4054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琳 卢佳佳
构建指标体系评估了近15年城镇化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的发展状况,通过曲线拟合分析二者的响应关系,并借鉴点弹性概念测度了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指数,最后运用回归分析模型探析了影响该响应关系演变的因素。结果显示:中国城镇化持续推进所带来的高消耗、高污染已超过资源环境系统阀值,整体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资源环境治理改善速度滞后于城镇化变动速率,造成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关系整体呈“正响应”向“负响应”演变的态势。究其根源,长期以来绿色技术转化欠佳,环境制度安排不合理,环保治理投入利用效率低,造成技术创新的促
关键词:
城镇化 资源环境 承载力 响应指数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凯 任建兰 程钰 王泽楠
提出了“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概念,运用响应指数和响应度模型,对1985-2013年中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响应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响应关系演变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城镇化综合指数不断上升,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呈W形变化趋势;2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指数经历了“负响应、正响应、负响应”的演变趋势,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度由相对保持稳定变为急剧提高;3环境支撑力下降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比重低分别是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关系演变的重要内部驱动因素和主要驱动因素。研究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凯 任建兰 张理娟 王泽楠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是复杂人地关系的特殊表现形式,以及地理学面向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综合集成与相互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人地协调、多维视角、综合集成"理念下建立"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概念模型,运用响应指数和响应度公式,对1991—2014年山东省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运用回归分析得出响应关系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山东省城镇化综合指数整体呈现不断上升趋势,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2山东省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指数由"正响应"转变为"负响应",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度由相对稳定转变为急剧提高;3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是影响山东省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响应关系演变的两大主要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凯 邹荟霞 任建兰 赵琳 孙雪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研究了1979—2014年中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关系及其演变过程,得出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伴随城镇化综合指数提高,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先下降、后上升,经历了"U"型变化过程;第二,中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度一直处于拮抗阶段,既存在城镇化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胁迫效应,也存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城镇化的约束作用;第三,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中度失调、轻度失调和临界协调三个阶段
关键词:
城镇化 资源环境承载力 耦合关系 中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凯 邹荟霞 任建兰 赵琳 孙雪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研究了1979—2014年中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关系及其演变过程,得出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伴随城镇化综合指数提高,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先下降、后上升,经历了"U"型变化过程;第二,中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度一直处于拮抗阶段,既存在城镇化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胁迫效应,也存在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城镇化的约束作用;第三,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中度失调、轻度失调和临界协调三个阶段。
关键词:
城镇化 资源环境承载力 耦合关系 中国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曹晓 刘铭泽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人地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人类是否在自然可承受范围之内合理发展的重要表征。本文通过构建城镇化及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评价体系,利用变异系数法及综合指数法,计算了中俄两国城镇化发展水平及环境承载力指数,并借助响应指数模型分析了2000—2016年中俄两国城镇化的环境承载力响应状况。研究发现:(1)中俄城镇化指数均呈上升态势,俄罗斯空间城镇化指数和人口城镇化指数相对较高,经济城镇化指数和社会城镇化指数相对较低;而中国社会城镇化指数和经济城镇化指数相对较高,空间城镇化指数和人口城镇化指数相对较低。俄罗斯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由2000年的0.359上升至2016年的0.621,年均增长4.56%;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由2000年的0.298上升至2016年的0.444,年均增长3.06%。(2)俄罗斯和中国响应指数由负数转向正数,表明研究初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导致资源环境承载力呈下降趋势,后期则呈上升趋势。就目前来看,中俄两国城镇化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态势良好,且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有望持续扩大城镇化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正向促进作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池源 石洪华 孙景宽 郭振 麻德明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时期,海岛的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均至关重要。城镇化对海岛生态系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开展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对管控人类开发行为、维护海岛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我国北方典型海岛——庙岛群岛为研究区,构建了一套综合开发强度和生态状况的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并开展评估,结果显示:1)群岛尺度上,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临界超载状态;2)单岛尺度上,南长山岛处于轻度超载状态,北长山岛、庙岛和大钦岛处于临界超载状态,小黑山岛、大黑山岛、砣矶岛、小钦岛、南隍城岛和北隍城岛处于可载状态,不同海岛应实施不同的保护与利用模式;3)区块尺度上,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分异性特征,可载区占41.7%,临界超载区占30.0%,轻度、中度和重度超载区分别占15.9%、8.1%和4.3%,超载区主要分布在各岛的城镇建设区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池源 石洪华 孙景宽 郭振 麻德明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时期,海岛的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均至关重要。城镇化对海岛生态系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开展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对管控人类开发行为、维护海岛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我国北方典型海岛——庙岛群岛为研究区,构建了一套综合开发强度和生态状况的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并开展评估,结果显示:1)群岛尺度上,海岛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临界超载状态;2)单岛尺度上,南长山岛处于轻度超载状态,北长山岛、庙岛和大钦岛处于临界超载状态,小黑山岛、大黑山岛、砣矶岛、小钦岛、南隍城岛和北隍城岛处于可载状态,不同海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长亮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演变过程,它涉及生态、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关键是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这就要求城镇化应以城镇承载力为基础,因此就要对城镇承载力进行科学评价。文章首先对新型城镇化进行了分析,然后构建了城镇承载力系统,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西部的六个省的29个城镇的承载力进行了评价,认为这些城镇的承载力与城镇等级、资源富集程度、自然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城镇承载力 模糊综合评价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任婉侠 韩彬 谢潇
理清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关系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提供决策参考。在分析2003—2019年东北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格局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剖析了二者耦合关系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3—2019年,东北地区综合城镇化水平提升了114.29%,总体呈现“东高西低”、辽中南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核心城市引领全域发展的局面;资源环境承载力呈增加趋势,增幅36.09%,空间上聚集于哈大线周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与综合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近年增幅有所下降,且辽西北、吉林南部和黑龙江西北部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核心城市和重要城市耦合协调度普遍较高。亟须提升核心城市对中小城镇的辐射引领能力,并加强生态退化地区的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任婉侠 韩彬 谢潇
理清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耦合关系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提供决策参考。在分析2003—2019年东北地区城镇化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格局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剖析了二者耦合关系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3—2019年,东北地区综合城镇化水平提升了114.29%,总体呈现“东高西低”、辽中南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核心城市引领全域发展的局面;资源环境承载力呈增加趋势,增幅36.09%,空间上聚集于哈大线周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与综合城镇化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近年增幅有所下降,且辽西北、吉林南部和黑龙江西北部耦合协调度相对较低,核心城市和重要城市耦合协调度普遍较高。亟须提升核心城市对中小城镇的辐射引领能力,并加强生态退化地区的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明 高林
土地资源已成为制约京津冀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瓶颈"之一,在分析京津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立足城镇化科学发展视角,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模型,对京津冀区域13个市辖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结果发现不同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差异显著,因此应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方案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佳 李莹莹 王娟
从人地协调关系的视角和二者交互作用的机理,本文以中国沿海地区11省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与运用多指标加权评价模型,分别测度2001-2012年间沿海地区及各省域的旅游环境承载力与城镇化水平的动态变化趋势与空间分异规律,并采用计量检验、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与脉冲响应函数探讨双方的均衡性、长期性与动态响应关系。研究表明:我国沿海地区2001-2012年间旅游环境承载力与城镇化水平逐步提升,彼此存在长期稳定的作用关系,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干扰与降低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会促进城镇化水平发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佳 李莹莹 王娟
从人地协调关系的视角和二者交互作用的机理,本文以中国沿海地区11省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与运用多指标加权评价模型,分别测度2001-2012年间沿海地区及各省域的旅游环境承载力与城镇化水平的动态变化趋势与空间分异规律,并采用计量检验、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与脉冲响应函数探讨双方的均衡性、长期性与动态响应关系。研究表明:我国沿海地区2001-2012年间旅游环境承载力与城镇化水平逐步提升,彼此存在长期稳定的作用关系,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干扰与降低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会促进城镇化水平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卢小兰
文章依据PRED框架,建立资源环境压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评价2006~2011年间省域资源环境承载情况,基于空间统计方法分析资源环境压力、承载力和承载率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省域资源环境压力由西向东、由北到南依次递减,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承载率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向西北部梯状下降模式。资源环境压力、承载力和承载率均存在较强的全局正相关,呈现出"中心-外围"格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