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03)
2023(16152)
2022(13903)
2021(13150)
2020(10954)
2019(25157)
2018(24776)
2017(46919)
2016(25314)
2015(28470)
2014(27693)
2013(27395)
2012(25389)
2011(22969)
2010(22748)
2009(20741)
2008(20076)
2007(17345)
2006(15115)
2005(13309)
作者
(70868)
(59125)
(58339)
(55742)
(37655)
(28290)
(26610)
(23219)
(22368)
(20853)
(20117)
(19944)
(18717)
(18608)
(18105)
(18042)
(17550)
(17145)
(16797)
(16769)
(14537)
(14469)
(13990)
(13432)
(13247)
(13019)
(12981)
(12873)
(11716)
(11695)
学科
(105599)
经济(105495)
管理(72635)
(69536)
(57178)
企业(57178)
方法(46379)
数学(40467)
数学方法(40059)
中国(30555)
(28405)
(24799)
地方(24534)
业经(23264)
(23076)
贸易(23061)
(22515)
(21148)
技术(21119)
农业(19238)
(18281)
环境(16586)
(16114)
理论(16085)
(15443)
银行(15404)
(15003)
金融(15001)
(14811)
(14401)
机构
大学(353267)
学院(350811)
(147457)
经济(144535)
管理(141026)
理学(122626)
研究(121733)
理学院(121220)
管理学(119322)
管理学院(118671)
中国(91796)
(75746)
科学(74450)
(64092)
(60201)
研究所(55120)
中心(54620)
(54543)
财经(51575)
业大(50999)
(50453)
北京(48019)
(47199)
(47165)
师范(46827)
经济学(44906)
(44657)
农业(42450)
经济学院(40592)
(40557)
基金
项目(245570)
科学(194891)
研究(181794)
基金(179416)
(156308)
国家(155038)
科学基金(133646)
社会(116387)
社会科(110377)
社会科学(110347)
(95737)
基金项目(95481)
自然(85483)
自然科(83529)
自然科学(83510)
教育(82527)
自然科学基金(82032)
(79859)
资助(72827)
编号(72708)
成果(58289)
重点(55080)
(54852)
(54290)
(53531)
课题(50526)
创新(50152)
国家社会(48439)
教育部(47129)
科研(46297)
期刊
(158153)
经济(158153)
研究(105620)
中国(69841)
学报(53062)
管理(52098)
科学(51031)
(49223)
(46493)
大学(40567)
教育(40454)
学学(37861)
农业(34762)
技术(31016)
(28887)
金融(28887)
经济研究(25818)
业经(25089)
财经(24680)
(21148)
问题(20596)
(19437)
科技(18594)
(18375)
图书(18366)
技术经济(18216)
资源(17067)
理论(16223)
世界(15546)
国际(15479)
共检索到5162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沈宏婷  陆玉麒  沈惊宏  
在阐述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与创新效益之间耦合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效益的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创新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创新系统整体处于低协调发展阶段,距离良性协调耦合阶段还有较大差距;耦合协调类型以低度协调为主,中高度协调的省份数量不多,均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显示出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性;耦合度和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均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耦合度的空间集聚效应不显著,而耦合协调度则具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特征,并且这种集聚趋势在进一步增强;将耦合度和协调度结合起来,可以对研究区域进行类型划分,并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沈宏婷  陆玉麒  沈惊宏  
在阐述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与创新效益之间耦合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效益的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创新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创新系统整体处于低协调发展阶段,距离良性协调耦合阶段还有较大差距;耦合协调类型以低度协调为主,中高度协调的省份数量不多,均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显示出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性;耦合度和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均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耦合度的空间集聚效应不显著,而耦合协调度则具有明显的空间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莹  王成新  张北迪  苗毅  袁玉珂  
文章以我国30个省区为例,构建城市化效率以及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研究其时空演变过程,并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不同城市化效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化影响,揭示城市化效率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表明:从时序演变上来看,中国城市化效率和区域创新能力大体上都呈现上升的趋势,结合变异系数可知,各省区城市化效率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加大,而区域创新能力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从空间格局上看,城市化效率整体上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递进的演变特征,区域空间格局变化差异显著,呈现差异化的区域集聚现象。区域创新能力在研究时段内表现出由空间分布均衡到区域集聚的演变特征,东西差异显著,最终表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延伸的"T"字形格局;从空间耦合上看,城市化效率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正相关,根据具体的空间关联模式,进一步将研究区域主要划分为高创新-高效率区、低创新-低效率区、低创新-高效率区三种类型。该研究从空间效应角度能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区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莹  王成新  张北迪  苗毅  袁玉珂  
文章以我国30个省区为例,构建城市化效率以及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研究其时空演变过程,并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不同城市化效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化影响,揭示城市化效率与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表明:从时序演变上来看,中国城市化效率和区域创新能力大体上都呈现上升的趋势,结合变异系数可知,各省区城市化效率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加大,而区域创新能力的差距在逐渐缩小;从空间格局上看,城市化效率整体上呈现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递进的演变特征,区域空间格局变化差异显著,呈现差异化的区域集聚现象。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海燕   苏博谦  
高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主体,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本文选取2009—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用熵权TOPSIS方法测算高校科技创新综合指数,并结合《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研究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耦合协调的时序演变、空间分布、区域差异和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高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呈稳定上升趋势,但整体处于较低水平。(2)耦合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异质性,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地区间及地区内部间耦合协调水平仍有较大差距。(3)全国耦合协调度的泰尔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显著正向空间集聚特征,并具有较强稳定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佩  王姣娥  孙勇  张行健  
创新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基础设施在集聚创新资源、营造创新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为考察我国省域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利用2013—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测度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创新产出水平,进而测算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并刻画其时空演化格局,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探讨影响我国省域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的因素。结果发现:(1)我国省域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创新产出水平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均呈逐年增长趋势;(2)我国省域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东部地区最高,其次是中部、东北和西部;(3)城市化进程、政府管理程度、金融发展水平等因素会影响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水平的耦合协调发展。文章对我国省域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水平耦合协调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判,期望为我国创新基础设施与创新产出水平交互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谷缙  程钰  任建兰  
在阐述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创新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投影寻踪模型、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06—2015年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时空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二者水平均呈上升趋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逐步落后于科技创新能力;(2)各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协调度由低中度协调向高度协调转变,耦合度空间格局演变与协调度空间格局演变趋势相似,高值区域由东部沿海向长江中下游流域扩散,低值区域集中在西部边疆地区;(3)协调发展水平具有波动性,二者水平越低支撑其协调发展的稳定性越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瑞  李北伟  
本文基于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互动协调的理论分析,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吉林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老工业基地典型城市为例,对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耦合协调情况进行定量评估,发现:老工业基地城市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不高,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存在较强的动态反馈关系;产业集聚度提高和区域创新系统协调发展共同促使耦合协调类型的跃迁;老工业基地城市产业专业化程度提升的同时,区域创新水平也越高;区域城市间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耦合协调发展差距逐渐缩小。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韩鹏  
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中国省域科技金融、企业创新投入与产出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结果显示,除北京外的中国内地省域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进一步运用DEA模型进行测度发现:初始创新投入系统中各要素无效率省域分布比较复杂,企业创新禀赋无效率均值最高;创新中间产出与投入系统中,发明专利与商标权产出有效率,但以此作为中间投入的无效率均值高、省域分布广;最终产出系统中,某些省域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出不足和技术市场成交额产出不足情况比较突出。据此提出创新初始投入系统协调发展观、创新中间投入与产出质量观和创新最终产出知识产权盈利模式观,以改善创新投入与产出不协调的状况,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杨凡  杜德斌  林晓  
以1999~2013年中国31个省市为基本时空单元,应用探索性和确认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创新产出的空间格局与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省域创新产出的高值区形成以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为轴的"T型"结构;地理邻近是省域创新产出集聚的主要空间关联模式,形成京津的虹吸、上海的扩散和粤辽的弱辐射三类区域效应;省域创新产出增长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但若不平衡创新资源配置,省域创新产出仍将陷入持续空间分异;创新产出、人力资本和资金资本均存在正向空间溢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负向空间溢出,创新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不显著,各创新投入变量空间溢出的传导机制不同。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蔡玉丽  
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全国上下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向创新要效益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企业向创新要效益,主要是向产品、技术、市场、组织等创新要效益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赖一飞  叶丽婷  谢潘佳  马昕睿  
基于2012-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面板数据,引入耦合理论,分析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显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与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其中,R&D活动和数字产业化程度对两者影响显著;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在大部分地区表现为从低耦合阶段逐步进入磨合阶段或者高耦合阶段,区域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整体上东南地区优于西北地区。针对耦合现状,提出当前仍需不断优化要素配置、调整政策侧重点、加强区域协作等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薛辉   杨艳艳  
基于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空间面板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低碳技术创新产出的时空演变进行研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低碳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机理进行探析。研究表明:(1)低碳技术创新产出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现象明显;(2)东部地区的低碳技术创新产出较高,中西部地区低碳技术创新产出较低,各区域低碳技术创新产出呈现上升的趋势;(3)R&D人员投入、项目投入和经费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产出,且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大;(4)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对低碳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作用为负,且对西部地区的抑制作用更明显。本研究的政策建议为: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优势,推动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带动西部地区创新发展;改进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降低能源强度、碳排放强度,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联合减排、优化创新空间格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薛辉   杨艳艳  
基于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空间面板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低碳技术创新产出的时空演变进行研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低碳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机理进行探析。研究表明:(1)低碳技术创新产出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空间集聚现象明显;(2)东部地区的低碳技术创新产出较高,中西部地区低碳技术创新产出较低,各区域低碳技术创新产出呈现上升的趋势;(3)R&D人员投入、项目投入和经费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产出,且对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大;(4)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对低碳技术创新产出的影响作用为负,且对西部地区的抑制作用更明显。本研究的政策建议为: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优势,推动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带动西部地区创新发展;改进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降低能源强度、碳排放强度,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因地制宜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区域创新协调发展、联合减排、优化创新空间格局。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宝建  张丽波  孙国强  
基于创新扩散过程理论,构建了科技研发机构-高技术企业-工业企业的链式耦合评价模型。通过两阶段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近10年来中国30个省份的创新扩散过程。研究结果显示:科技研发机构-高技术企业间的耦合(第Ⅰ阶段)与高技术企业-工业企业间的耦合(第Ⅱ阶段)呈交替上升趋势。总体而言,第Ⅱ阶段已经实现了对第Ⅰ阶段的超越。区域层面看:第Ⅰ阶段耦合协调度由东、中、西向西、中、东逆转;第Ⅱ阶段由西、中、东向东、中、西逆转。逆转的原因是由于政策性科技资源与市场性科技资源两种创新配置差异造成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