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08)
2023(16609)
2022(14244)
2021(13135)
2020(10937)
2019(24946)
2018(24421)
2017(46366)
2016(25431)
2015(28323)
2014(27895)
2013(27913)
2012(25723)
2011(23421)
2010(22866)
2009(20678)
2008(19869)
2007(16999)
2006(14756)
2005(12801)
作者
(75815)
(63153)
(62501)
(59425)
(39843)
(30229)
(28246)
(24871)
(24074)
(22063)
(21522)
(21428)
(19890)
(19798)
(19391)
(19333)
(19034)
(18835)
(17959)
(17924)
(15957)
(15243)
(15112)
(14214)
(14167)
(13774)
(13754)
(13722)
(12565)
(12507)
学科
(105567)
经济(105463)
管理(69325)
(64425)
(51032)
企业(51032)
方法(47742)
数学(42340)
数学方法(41964)
中国(28955)
(28713)
(24335)
地方(23705)
(23617)
业经(22184)
(20711)
贸易(20702)
(20146)
环境(19786)
农业(19526)
(16957)
(16337)
技术(15543)
(14655)
(14654)
银行(14585)
(14497)
金融(14495)
理论(14412)
(14173)
机构
大学(363171)
学院(359944)
(147590)
经济(144755)
管理(140601)
研究(128622)
理学(123309)
理学院(121848)
管理学(119767)
管理学院(119155)
中国(93673)
科学(83293)
(77410)
(67870)
(65707)
(61657)
研究所(61110)
业大(60254)
中心(56979)
农业(53837)
财经(50995)
(50014)
北京(48494)
(47655)
师范(47109)
(46734)
(46464)
经济学(44954)
经济学院(40745)
(40268)
基金
项目(259682)
科学(203693)
基金(189748)
研究(182861)
(169142)
国家(167818)
科学基金(142147)
社会(116514)
社会科(110444)
社会科学(110411)
基金项目(101508)
(101233)
自然(94506)
自然科(92295)
自然科学(92265)
自然科学基金(90609)
(85990)
教育(82445)
资助(77433)
编号(71827)
重点(59184)
(57027)
(56406)
成果(56370)
(53893)
创新(50520)
科研(50271)
课题(49713)
计划(49009)
国家社会(48497)
期刊
(152338)
经济(152338)
研究(102095)
学报(66339)
中国(64876)
(60701)
科学(58901)
大学(48745)
管理(47951)
学学(46231)
(43132)
农业(42538)
教育(35028)
技术(27781)
(26940)
金融(26940)
经济研究(25649)
业经(24678)
财经(24120)
(22627)
(20702)
问题(20184)
科技(18977)
资源(18469)
(17766)
业大(17577)
图书(17199)
技术经济(16844)
(16641)
理论(15941)
共检索到5086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任悦宁   张建勋   董宏杰   董旭娟  
提升净碳汇效率是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论文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净碳汇效率,分别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探究中国省域净碳汇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净碳汇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总值偏低且区域差异明显,呈现西南及东北区域高、中部及东部沿海区域低的格局。(2)净碳汇效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云南、黑龙江等区域,低值区域主要集中在天津、山东等区域。(3)城市化水平、工业污染治理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是净碳汇效率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且多数因子交互作用后均产生非线性增强作用。建议根据各区域差异化特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境规制等方法以达到社会经济低碳可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任悦宁   张建勋   董宏杰   董旭娟  
提升净碳汇效率是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论文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净碳汇效率,分别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探究中国省域净碳汇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净碳汇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总值偏低且区域差异明显,呈现西南及东北区域高、中部及东部沿海区域低的格局。(2)净碳汇效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云南、黑龙江等区域,低值区域主要集中在天津、山东等区域。(3)城市化水平、工业污染治理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是净碳汇效率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且多数因子交互作用后均产生非线性增强作用。建议根据各区域差异化特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境规制等方法以达到社会经济低碳可持续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长伟  张帅  焦萍  武大勇  
正确、客观地测算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与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基于2004-2013年交通运输碳排放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中国省域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探讨中国省域及东、中、西部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布及趋势变动,分析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空间聚集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变动趋势随发展阶段符合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2005-2009年下降,2009-2013年效率缓慢上升的趋势;②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袁长伟  张帅  焦萍  武大勇  
正确、客观地测算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与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基于2004-2013年交通运输碳排放数据,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度中国省域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探讨中国省域及东、中、西部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布及趋势变动,分析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空间聚集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①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变动趋势随发展阶段符合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呈现2005-2009年下降,2009-2013年效率缓慢上升的趋势;②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呈现东部、中部和西部依次递减的空间规律,且相邻省份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③中国交通运输全要素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聚集状态,其中河北、山东、江苏、天津等东部沿海省份形成"H-H"聚集区;广东、江西、湖南、湖北等中南华南地区和东北地区普遍形成"L-L"聚集区;④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发现影响交通运输碳排放效率的主要因素为人口规模、收入水平、交通运输强度、要素禀赋、交通运输结构和节能技术水平,其中节能技术水平与碳排放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其它与碳排放效率呈现负相关关系。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琪延  曹倩  
为了更深入了解我国省域文化消费的发展现状、趋势、时空差异和演变以及影响因素,运用Getis-Ord Gi~*指数、传统和空间马尔科夫链分析法等探讨了2000-2018年我国省域文化消费的时空差异及其演变特征,再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从时间来看,文化消费的绝对差异增大,相对差异减少;从空间来看,省域文化消费差异悬殊,空间集聚程度增加。第二,各省域文化消费类型变化存在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类型转移发生于相邻类型之间。第三,各省域文化消费类型受其邻域文化消费类型的影响,与高水平类型相邻的省域,其文化消费类型向上转移的概率较大,反之亦然。第四,收入水平、城镇化水平和供给水平对文化消费具有显著正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助益我国文化消费潜力的释放和省域文化消费差异的缩小,实现我国整体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康宽  郭沛  裴璇  
文章基于MODIS遥感数据测算2001—2019年中国省级生态碳汇,采用Dagum基尼系数、Markov转移概率矩阵、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多维度分析中国生态碳汇的时空格局,并采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探究生态碳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生态碳汇水平逐步提升。总体区域差异保持稳定,但东、中、西三大地区内部差异存在收敛态势;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差异在区域间差异中占据主导地位;区域间净差异是导致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且其差异贡献率呈上升态势。生态碳汇所属层级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相邻年份内难以实现跨级转移。生态碳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关联,同时,存在高-高、低-低、高-低、低-高四种空间集聚类型。纵向财政失衡是当前制约生态碳汇提升的重要因素,不仅抑制本地生态碳汇,同时对周边地区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英启  程钰  王晶晶  刘娜  
中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提高碳排放效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测度了2003—2018年中国68个低碳试点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分析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效率在时间上整体呈上升趋势,效率值从0.169上升至0.423,年均增长率为6.31%,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2)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呈先缩小后逐渐扩大趋势,空间上呈现“东中西”递减分布格局;从城市等级规模来看呈现“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特征。(3)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绿色技术创新与试点城市碳排放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外资强度与碳排放效率呈显著负相关,各影响因素对三大地区和不同规模城市的作用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创新投入、产业结构和区域差异化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对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婧雯   阮静暄   张旭   旷开金   洪宇   刘金福  
基于投入产出视角,构建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投入产出效率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DEA、GWR模型等,探究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投入产出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0年间我国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投入产出效率水平先增后减;(2)效率重心迁移总体上向西南移动,分布格局由“东北—西南”方向逐渐偏转为“正东—正西”方向;(3)效率具有较高空间聚集性;(4)人均水资源量、地区用电量、有效发明专利数对中国省域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投入产出效率具有正向影响,碳排放量具有负向影响。论文从区域协同发展、水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对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婧雯   阮静暄   张旭   旷开金   洪宇   刘金福  
基于投入产出视角,构建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投入产出效率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DEA、GWR模型等,探究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投入产出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0年间我国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投入产出效率水平先增后减;(2)效率重心迁移总体上向西南移动,分布格局由“东北—西南”方向逐渐偏转为“正东—正西”方向;(3)效率具有较高空间聚集性;(4)人均水资源量、地区用电量、有效发明专利数对中国省域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投入产出效率具有正向影响,碳排放量具有负向影响。论文从区域协同发展、水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对推进中国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伟  彭建超  吴群  
本文在界定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内涵基础上,利用单要素DEA方法、GIS空间分析和空间计量经济方法,系统研究了2001-2011年我国各省份及不同区域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差异与变化特征,检验了经济与产业发展水平、企业所有制结构、工业资本构成与企业规模、工业研发投入等因素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地区各省份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省份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更高,广东和天津处于前两位;2在研究时段内高效率省份逐渐向东南沿海集中,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各省份效率水平逐渐趋同;3东部和西部地区省份间效率差异程度明显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省份间效率差异逐渐缩小,并且东部和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柴泽阳  杨金刚  孙建  
基于中国2003-2014年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构建邻接、距离、经济三种空间权重矩阵,采用空间统计方法和空间滞后模型对我国省区碳强度的时空演变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中国碳强度在省区尺度上具有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且逐渐增强,同时,碳强度的空间集聚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空间面板计量结果显示,环境规制和煤炭消耗对碳强度具有显著的驱动效应和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对碳强度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和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剑平   乔宇佳  
重点考察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深入分析其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甘肃省农业低碳发展等提供实证依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甘肃省及14个市州2005—2021年的农业碳排放进行测算,采用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和LMDI加法分解模型对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可大致分为“持续增加、波动下降”两个阶段,种植业碳排放在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中所占比例为60%左右,畜牧业约占40%;各市州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增速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呈现河西、陇东南地区高,陇中地区低的分布特征,经济贡献系数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从业人口对农业碳排放呈现负向效应,而农业经济发展呈现正向效应。未来应该继续巩固种植业固碳减排、畜牧业减排降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低碳农业合作机制等措施。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剑平   乔宇佳  
重点考察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规律,深入分析其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甘肃省农业低碳发展等提供实证依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甘肃省及14个市州2005—2021年的农业碳排放进行测算,采用碳排放公平性评价模型和LMDI加法分解模型对甘肃省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化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变化趋势可大致分为“持续增加、波动下降”两个阶段,种植业碳排放在甘肃省农业碳排放总量中所占比例为60%左右,畜牧业约占40%;各市州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增速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碳排放生态承载系数呈现河西、陇东南地区高,陇中地区低的分布特征,经济贡献系数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从业人口对农业碳排放呈现负向效应,而农业经济发展呈现正向效应。未来应该继续巩固种植业固碳减排、畜牧业减排降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低碳农业合作机制等措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兰海霞  赵雪雁  
提高区域创新效率,缩小区域创新差距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探明区域创新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制定区域创新政策、构建富有特色的区域创新模式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运用DEA方法、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测算了中国2001—2015年的区域创新效率及区域差异,利用NICH指数和Hurst指数进一步分析各省份创新效率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借助Tobit模型分析了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①中国创新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01—2015年呈"东—中—西"阶梯式递减,2013年后出现明显的交替节点;②中国创新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但差异趋于收敛。其中,总体差异主要由地带内差异引起,且地带内差异呈"东—中—西"阶梯式递增,地带间差异仅占总体差异的1.96%;③创新效率的空间分布由分散趋于集中,其中,东部各省市的创新效率分布比较稳定,中西部地区均衡化趋势明显,创新效率"东—中—西"的分异格局逐步弱化;④未来,中国区域创新效率"西—中—东"递减式空间布局将得到延续和强化;⑤基础设施、市场环境、劳动者素质、金融市场和创业水平是影响区域创新效率时空变化的关键因素,但各因素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强度和方向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焱林  何莲  温湖炜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不断提高碳排放效率,能够有效地激发减排潜力。本文在省域异质性视角下,运用固定效应随机前沿分析的参数方法测算和分析中国省域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考虑碳减排技术的省域异质性后,碳排放效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减小。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效率有利但影响不显著;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有利于提高碳排放效率;贸易开放显著提升碳排放效率,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效率影响并不显著;实施能源目标约束政策有利于促进碳排放效率,政府干预能力越强,能源目标约束的减排效果越好。未来中国提高碳排放效率的的工作重点应着重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能源结构,同时通过制度安排促使地方政府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