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45)
- 2023(13832)
- 2022(11204)
- 2021(10086)
- 2020(8337)
- 2019(18856)
- 2018(18176)
- 2017(35378)
- 2016(18787)
- 2015(20715)
- 2014(20472)
- 2013(20992)
- 2012(19620)
- 2011(17637)
- 2010(17654)
- 2009(16452)
- 2008(16252)
- 2007(14629)
- 2006(13104)
- 2005(11824)
- 学科
- 济(98701)
- 经济(98602)
- 业(86111)
- 企(68017)
- 企业(68017)
- 管理(64973)
- 农(47244)
- 方法(39295)
- 数学(31710)
- 数学方法(31602)
- 农业(31523)
- 业经(30372)
- 财(26803)
- 中国(25955)
- 地方(21635)
- 制(18492)
- 务(18109)
- 财务(18106)
- 财务管理(18095)
- 环境(18051)
- 贸(17972)
- 贸易(17960)
- 易(17547)
- 企业财务(17133)
- 技术(17084)
- 划(16558)
- 策(16024)
- 和(15798)
- 体(14795)
- 学(13802)
- 机构
- 学院(280667)
- 大学(272001)
- 济(136152)
- 经济(134187)
- 管理(114001)
- 理学(98641)
- 理学院(97719)
- 管理学(96742)
- 管理学院(96227)
- 研究(94838)
- 中国(77558)
- 财(58508)
- 农(57699)
- 京(55386)
- 科学(53340)
- 财经(46879)
- 所(46685)
- 农业(43809)
- 中心(43683)
- 经(42793)
- 经济学(42644)
- 江(42557)
- 业大(42399)
- 研究所(42138)
- 经济学院(38818)
- 经济管理(34734)
- 北京(34257)
- 财经大学(34201)
- 院(33304)
- 州(32554)
- 基金
- 项目(186374)
- 科学(151416)
- 基金(140227)
- 研究(139532)
- 家(120653)
- 国家(119530)
- 科学基金(104902)
- 社会(96635)
- 社会科(91584)
- 社会科学(91564)
- 基金项目(74548)
- 省(74063)
- 自然(64091)
- 自然科(62646)
- 自然科学(62631)
- 自然科学基金(61577)
- 教育(59888)
- 划(58998)
- 资助(55305)
- 编号(54283)
- 发(43382)
- 部(42952)
- 创(41479)
- 重点(41458)
- 国家社会(41443)
- 成果(40787)
- 业(40262)
- 创新(38200)
- 制(37461)
- 人文(37149)
- 期刊
- 济(157474)
- 经济(157474)
- 研究(82865)
- 农(59711)
- 中国(53343)
- 财(45361)
- 管理(42859)
- 农业(40674)
- 科学(39748)
- 学报(37058)
- 业经(31212)
- 大学(29785)
- 融(29007)
- 金融(29007)
- 学学(28934)
- 经济研究(24303)
- 技术(23735)
- 财经(23521)
- 业(21610)
- 问题(21526)
- 经(20485)
- 世界(17632)
- 技术经济(17248)
- 贸(16587)
- 教育(16017)
- 资源(14975)
- 农村(14638)
- 村(14638)
- 经济问题(14637)
- 农业经济(14418)
共检索到4218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贤荣 张俊飚
本文在Kaya恒等式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Divisia指数分解法,将农业碳排放增长驱动因素分解为理论碳排放增加量和理论碳排放减少量两类因素五大效应。分析了中国2002—2014年31个省份农业碳排放增长驱动及减排退耦特征。研究发现:(1)农业经济增长是引起中国农业碳排放变化以及导致区域显著差异的主导原因,且五大驱动效应间存在着农村生活水平效应>农业碳排放强度效应>城镇化进程效应>一般农业技术进步效应>人口规模效应的大小关系;(2)从省域差异来看,内蒙古、黑龙江、湖南、辽宁及湖北等省份农业碳排放理论增加量主导着实际农业碳排放,农村生活水平、低碳农业技术水平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农业碳排放增长地区差异较大的重要推手;(3)2002—2014年,农业碳减排退耦指数均为正,除2007年和2008年外,其余年份退耦指数均小于1,中国农业碳减排长期处于弱退耦,减排有效性亟需进一步提高,农业碳吸收潜力有待挖掘。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驱动效应 退耦效应 减排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贤荣 张俊飚
本文在Kaya恒等式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Divisia指数分解法,将农业碳排放增长驱动因素分解为理论碳排放增加量和理论碳排放减少量两类因素五大效应。分析了中国2002—2014年31个省份农业碳排放增长驱动及减排退耦特征。研究发现:(1)农业经济增长是引起中国农业碳排放变化以及导致区域显著差异的主导原因,且五大驱动效应间存在着农村生活水平效应>农业碳排放强度效应>城镇化进程效应>一般农业技术进步效应>人口规模效应的大小关系;(2)从省域差异来看,内蒙古、黑龙江、湖南、辽宁及湖北等省份农业碳排放理论增加量主导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驱动效应 退耦效应 减排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荣华 杜昊
本文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实施构造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检验交易试点的减排效应、机制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碳排放权交易能够持续、有效地从总量、效率与公平方面降低试点地区碳排放水平,该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碳排放权交易能够通过能源强度降低、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技术进步有效实现试点城市的碳减排。(3)碳排放权交易减排效果存在异质性。从区域来看,减排效应大小依次为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从工业特征和环保政策偏好来看,老工业基地和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碳减排效果更好。(4)西部地区的碳减排效应主要源于能源强度改善和能源结构转型,绿色技术进步方面东部地区效果较强而西部地区存在明显挤出效应;老工业基地减排效应主要依赖于能源强度改善,非老工业基地则通过各种机制协同作用实现;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非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均能通过各种机制协同减排,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通过绿色技术进步实现减排水平的突破。本文为中国因地制宜地发挥碳排放权交易作用,进而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转型发展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齐亚伟
识别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以及所处的阶段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2000-2015年我国30个省市的GDP、二氧化碳排放数据为基础,采用脱钩模型分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是否存在同步变化的关联,结果显示,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呈现"扩张连接—弱脱钩—强脱钩"的波动态势。采用重心模型,从重心位置、偏移距离和偏移方向三个方面,分析我国区域经济重心、碳排放重心和碳排放强度重心的转移轨迹和演变规律,发现,碳排放重心和经济重心位于几何中心的东南方向,碳排放重心、碳排放强度重心与经济重心大体都向西北方向移动,其中,碳排放强度重心的偏移距离最大。在此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碳排放重心转移的驱动因素,结果显示,经济增长、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费强度是碳排放重心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因过度依赖工业化将会阻碍碳排放重心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环境规制对碳排放重心转移尚未表现出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脱钩 碳排放 经济增长 重心 转移轨迹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潘安
通过构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采用WIOD数据计算1995—2011年中国农业贸易净出口隐含碳与碳减排指数,考察中国农业贸易的碳减排效应,并基于贸易逆差的视角分析未来农业贸易的碳减排趋势。研究表明:中国农业贸易从隐含碳净出口地位转向净进口地位,表明农业贸易有利于降低国内碳排放水平;与不存在贸易往来相比,中国在1995—2011年通过开展农业贸易可以降低农业29.14%的CO2排放量,但减排效应呈现减弱趋势;中国农业贸易未来仍将存在碳减排效应,且减排作用也将保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缓解工业贸易增长带来的污染加剧问题。
关键词:
农业贸易 隐含碳 碳减排 贸易逆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宗义 唐李伟 苏静
基于我国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空间动态面板误差模型,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再研究,并从模型设定、样本容量、宏观波动性、控制变量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动态效应,且存在EKC拐点,但目前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仅存在于EKC拐点的左侧,跨过这个拐点的可能性非常小,可能将长期处于近似的线性正相关状态,即经济增长伴随着高碳排放。稳健性分析进一步支持了研究结论的可信性。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污染物天堂"假说在我国成立。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志超
[目的]为明晰黄河流域农业碳减排与其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实现农业碳排放与其经济增长间脱耦以及稳定的强脱钩状态。[方法]通过构建农业碳排放核算模型和农业碳排放经济效率模型,对1997—2021年黄河流域9省农业碳排放量排放进行测算,并在厘清流域内农业碳排放和农业增加值区域差异及公平性评价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Tapio脱钩模型探究农业碳排放系统和经济增长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和“脱钩”关系及演化特征。[结果](1)黄河流域9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呈现了“持续上升—平稳达峰—持续下降”的“倒U型”波动变化,且在2015年达到峰值,“减肥减药”行动对于农业生产减碳减排起到正向作用,农业增加值始终处于持续上升的理想态势;(2)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经济效率指数具有较大区域差异,主要源于各省区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畜牧养殖规模和农业物质投入水平等方面;(3)黄河流域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状态,基本实现了从初级失调向整体协调的转变,且表现为上游地区转变速率最快,中游地区整体速率居中,下游地区转变最具稳定性;(4)黄河流域各省区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间的脱钩状态,整体以弱脱钩和强脱钩等有利脱钩状态为主,表明在多情景下经济增长速度都要明显快于农业碳排放,且部分年份碳排放增速甚至为负的理想状态,表明各省份农业碳减排工作均取得积极成效。[结论]黄河流域9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已过峰值,实现了与其经济增长间脱耦以及有利脱钩状态,呈现流域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发展趋势。
[期刊] 改革
[作者]
田云 尹忞昊
厘清技术进步推动我国农业能源碳减排的机理,对农业农村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构建技术进步背景下农业能源碳排放回弹效应模型,科学测度我国30个省(区、市)2001—2018年碳排放回弹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基准模型与空间计量方法分析技术进步对农业能源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农业能源碳排放削减量呈上升趋势,碳排放回弹量存在较大波动,碳排放存在部分回弹效应,且回弹效应均值为0.176。我国省域农业能源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特性,技术进步对农业能源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也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具体表现为,农业技术进步1个百分点,其产生的溢出效应可使周边地区农业能源碳排放强度降低0.120%。促进农业能源碳减排,应重点研发颠覆性减排技术,积极引导农业能源利用模式转型,制定区域技术标准。
[期刊] 改革
[作者]
田云 尹忞昊
厘清技术进步推动我国农业能源碳减排的机理,对农业农村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构建技术进步背景下农业能源碳排放回弹效应模型,科学测度我国30个省(区、市)2001—2018年碳排放回弹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基准模型与空间计量方法分析技术进步对农业能源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农业能源碳排放削减量呈上升趋势,碳排放回弹量存在较大波动,碳排放存在部分回弹效应,且回弹效应均值为0.176。我国省域农业能源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特性,技术进步对农业能源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也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具体表现为,农业技术进步1个百分点,其产生的溢出效应可使周边地区农业能源碳排放强度降低0.120%。促进农业能源碳减排,应重点研发颠覆性减排技术,积极引导农业能源利用模式转型,制定区域技术标准。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宽 史磊 张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和引领力量,探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对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6—202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减碳效应”且具有空间溢出特征,本地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对相邻地区农业碳排放存在“减碳效应”。(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规模经营、科技投入、人力资本投入间接路径实现“减碳效应”。(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非线性影响,随着农业机械化效率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减碳效应”也会提高。因此,要继续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固碳减排方面的优势,深入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宽 史磊 张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和引领力量,探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对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6—202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减碳效应”且具有空间溢出特征,本地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对相邻地区农业碳排放存在“减碳效应”。(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规模经营、科技投入、人力资本投入间接路径实现“减碳效应”。(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非线性影响,随着农业机械化效率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减碳效应”也会提高。因此,要继续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固碳减排方面的优势,深入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孙宁
本文理论部分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框架,分析了碳减排约束下经济增长的瓶颈问题,指出解决此问题应致力于内涵扩张的方式——技术进步。同时将技术进步归纳为跳跃式和持续式两种方式,并分别探讨了这两种方式解决碳减排约束下经济增长瓶颈问题的不同途径。实证部分旨在检验技术进步的实际碳减排效应,以我国制造业为例,采用LMDI法分析了制造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由技术进步引起的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均对制造业整体及制造业重点减排行业表现出明显的碳减排效应,验证了技术进步作为主要碳减排手段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凯 李泳萱 易静 郑群明
针对服务业领域节能减排研究的不足,基于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中的碳排放因子与核算方法,核算了1995—2010年中国服务业能源消费和CO2排放量;运用脱钩理论、ADF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辨识和分析了服务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CO2排放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从能源消费结构和CO2排放量变动趋势上看,服务业能源消费主要依赖于石油、煤炭等高碳化能源燃料,CO2排放量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Tapio脱钩分析结果显示,服务业能源消费、CO2排放量与增加值之间的脱钩状况总体上呈现出逐步好转的态势,但仍有超过1/2的年份为扩张连结和扩张负脱钩状态,其脱钩状况亟需改善;协整分析结果显示,服务业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CO2排放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最后,就中国服务业能源消费CO2排放的调控重点、调控手段与调控方向等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贤荣 张俊飚 程琳琳 田云
科学估算各地区碳减排潜力并探讨其空间异质性是制定减排政策及碳权交易政策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环境生产技术.通过构建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共存的农业经济核算体系.以2001-2012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方向距离函数测算农业碳排放影子价格.并以此构建农业碳减排潜力指数.通过计算发现.考察期间.中国各省域农业碳减排潜力水平呈现相对平稳略有提升趋势.各时期的农业碳减排潜力水平地区差异明显。在此基础上.引入考虑空间距离函数的空间权重矩阵.通过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检验得出:中国各省域农业碳减排潜力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最后.采用空间Durbin模型探讨中国省域农业碳减排潜力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