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42)
- 2023(18004)
- 2022(15437)
- 2021(14347)
- 2020(12011)
- 2019(27536)
- 2018(27071)
- 2017(51658)
- 2016(28134)
- 2015(31573)
- 2014(31348)
- 2013(31140)
- 2012(28475)
- 2011(25949)
- 2010(25742)
- 2009(23378)
- 2008(22444)
- 2007(19355)
- 2006(16827)
- 2005(14692)
- 学科
- 济(117326)
- 经济(117212)
- 管理(76605)
- 业(71417)
- 企(56882)
- 企业(56882)
- 方法(54937)
- 数学(49025)
- 数学方法(48294)
- 中国(31487)
- 农(31441)
- 学(26316)
- 财(25131)
- 地方(25064)
- 业经(24489)
- 贸(22682)
- 贸易(22671)
- 易(22028)
- 农业(21344)
- 环境(20471)
- 制(18547)
- 和(17861)
- 理论(17641)
- 技术(16882)
- 银(16120)
- 银行(16049)
- 划(15950)
- 融(15879)
- 金融(15876)
- 行(15369)
- 机构
- 大学(402185)
- 学院(400622)
- 济(161695)
- 经济(158477)
- 管理(155706)
- 研究(139357)
- 理学(136480)
- 理学院(134890)
- 管理学(132170)
- 管理学院(131495)
- 中国(102372)
- 科学(90360)
- 京(85816)
- 农(73185)
- 所(71041)
- 财(68176)
- 业大(65977)
- 研究所(65856)
- 中心(62160)
- 农业(57956)
- 江(56201)
- 财经(56154)
- 北京(53877)
- 范(52972)
- 师范(52367)
- 经(51273)
- 院(50601)
- 经济学(49055)
- 州(45351)
- 经济学院(44375)
- 基金
- 项目(284839)
- 科学(223277)
- 基金(207294)
- 研究(200100)
- 家(184357)
- 国家(182917)
- 科学基金(155521)
- 社会(126752)
- 社会科(120218)
- 社会科学(120182)
- 省(111583)
- 基金项目(109864)
- 自然(103907)
- 自然科(101539)
- 自然科学(101508)
- 自然科学基金(99622)
- 划(94471)
- 教育(91793)
- 资助(86206)
- 编号(79386)
- 重点(64507)
- 成果(62389)
- 部(62094)
- 发(61069)
- 创(58811)
- 课题(55245)
- 创新(55050)
- 科研(54994)
- 计划(53538)
- 国家社会(52517)
- 期刊
- 济(168771)
- 经济(168771)
- 研究(112664)
- 中国(73149)
- 学报(71805)
- 农(65359)
- 科学(63965)
- 管理(54533)
- 大学(53253)
- 学学(50492)
- 财(47935)
- 农业(45653)
- 教育(41292)
- 技术(33303)
- 融(29960)
- 金融(29960)
- 经济研究(28821)
- 业经(27835)
- 财经(26303)
- 业(24548)
- 经(22579)
- 问题(21721)
- 科技(20500)
- 版(19716)
- 资源(19527)
- 统计(19235)
- 业大(19164)
- 图书(19152)
- 技术经济(19152)
- 商业(17905)
共检索到5680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苏方林 宋帮英
借鉴C-D函数双对数经验,采用五个解释变量,自建模型并引入空间效应研究中国省域低碳经济问题。得出:省域煤炭消费行为存在空间效应,溢出效应参数估计值最高达到0.1286,并随着距离逐步变小;煤炭消费量与产业结构、人口增长、资源禀赋、收入水平和人口、工业经济增长存在内生的联系,其中产业结构和人口增长是影响能源消费行为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而较高的工业经济增长并不必然伴随较高的煤炭消费量。为此应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技术改进等,实现低碳经济。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邵燕斐 王小斌
文章基于1995-2011年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通过构建经济权重矩阵,分别从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对中国30个省(市、区)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论表明:在样本期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Moran指数均为正值,且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其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本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会受到邻近省份碳排放的显著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成正比,与外商直接投资、人均GDP、人口密度成反比。最后,文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即优化产业
关键词:
能源消耗 环境污染 低碳经济 区域经济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建明 王俊豪
公众日常消费模式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重要影响。加强对公众的引导和管制,促进其转向低碳消费模式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通过深度访谈,应用扎根理论探究影响社会公众在日常消费过程中实行低碳消费模式的深层次因素。结果发现,低碳心理意识、个体实施成本、社会参照规范和制度技术情境这4个主范畴对低碳消费模式存在显著影响。低碳心理意识是前置变量,个体实施成本是内部情境变量,社会参照规范和制度技术情境是外部情境变量,但它们影响低碳消费模式的方式和路径并不一致。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探索了上述4个主范畴的构成因子及其对低碳消费模式的作用机制模型(即意识—情境—行为整合模型)。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制定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建豹 黄贤金 吴常艳 周艳 徐国良
利用空间变差函数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分析了中国省域人均碳排放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自相关性,综合考虑碳排放的各影响因素,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人均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形成了典型的中心—外围结构,中心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和宁夏等地。2各因素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表现为同一因素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在不同省域存在明显差异。3影响中国省域人均碳排放的重要因素是碳排放强度、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和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最后,提出了减少碳排放的对策。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邵燕斐 王小斌
本文采用空间统计学与空间计量方法,构建0-1权重矩阵和地理距离权重矩阵,对我国30个省CO2排放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及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中国CO2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本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会受到邻近省份碳排放的影响,空间计量研究方法比普通面板研究更适用。(2)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能源强度是影响中国CO2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FDI、人均GDP、人口密度有助于减少中国CO2排放,但能源价格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
城镇化 碳排放 空间计量 空间自相关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慧凤
工业化、城市化大量消耗化石能源而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已威胁到全球的生态平衡,触及到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和必由之路。我国在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耗方面都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也处于低端位置。我国应建立一种政府、市场、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居民)三方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发展模式,加快制定国家战略和法制保障体系,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替代能源,建立碳交易市场。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制约因素 低碳经济模式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余晓钟 侯春华 汪晓梅
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4种不同区域类型低碳消费行为模式和应当采取的引导策略。研究表明:关注区域具有低碳区域高碳消费的行为特征,引导策略应从思想教育和行为能力两方面进行;困难区域正经历由高碳向低碳消费行为模式的转变,引导策略应由政府引路、企业主导、消费者参与;挑战区域消费者低碳行为的不确定性,需要从政策、法律和社会风气方面引导;理想区域已走向低碳消费,要从低碳产品供给和低碳文化建设方面给予固化。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韩晶 王赟 陈超凡
科学合理地测度我国不同区域碳排放绩效及实证分析影响碳排放绩效的各个因素对于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应用DEA-Malmquist指数对2005~2011年全国30个省(市)的工业碳排放绩效进行测算,然后采用空间自相关检验和空间散点图分析碳排放绩效的空间集群状况,最后建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对工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第一,我国碳排放绩效水平总体呈现上升态势,但三大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东部绩效最高,中部次之,西部再次之,其差异主要来自技术进步的差距;第二,我国碳排放绩效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具有高水平区域集中,低水平区域聚集的特点;第三,经济发展、对外开...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良平 胡健敏 张健
空间计量模型在旅游研究中已得到有效应用,解决了旅游产业发展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但还需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文章以中国省域入境旅游发展为着眼点,增设扩散转移矩阵为模型因变量滞后的空间权重矩阵,以反映入境旅游在中国省域之间的客流人数扩散转移实际情况,同时从最为全面的广义嵌套空间模型入手,引入旅游研究空间计量模型系统,并以区域入境旅游发展影响因素为模型自变量,构建了入境旅游发展的最优空间计量模型,最后对模型显著自变量的直接效应、溢出效应、总效应进行评估分析,给出区域入境旅游发展建议。结果显示:模型自变量出现显著消极效应的影响因素几乎为酒店供应,加强旅游资源建设和经济水平发展始终是入境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开放程度已对东部省域的影响较为微弱,对中部和西部省域则起到很好的积极效应,同时交通设施在中部省域呈现出非常强劲的溢出效应。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琪延 曹倩
为了更深入了解我国省域文化消费的发展现状、趋势、时空差异和演变以及影响因素,运用Getis-Ord Gi~*指数、传统和空间马尔科夫链分析法等探讨了2000-2018年我国省域文化消费的时空差异及其演变特征,再利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从时间来看,文化消费的绝对差异增大,相对差异减少;从空间来看,省域文化消费差异悬殊,空间集聚程度增加。第二,各省域文化消费类型变化存在明显的俱乐部趋同现象,类型转移发生于相邻类型之间。第三,各省域文化消费类型受其邻域文化消费类型的影响,与高水平类型相邻的省域,其文化消费类型向上转移的概率较大,反之亦然。第四,收入水平、城镇化水平和供给水平对文化消费具有显著正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助益我国文化消费潜力的释放和省域文化消费差异的缩小,实现我国整体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俞薇
随着消费水平和结构的提升,居民消费行为逐渐成为碳排放新的增长点,倡导低碳消费行为日益引起关注。本文对消费升级和消费模式的基本内涵进行梳理,对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现状进行研究,并通过19 9 0-2009年的数据对居民消费模式和碳排放量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提出符合低碳经济发展思路的消费模式。
关键词:
消费模式 低碳经济 碳排放 消费升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欧元明 周少甫
分析碳排放情况,本文发现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密度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碳排放密度存在明显的空间群集效应。基于LMDI方法分解,发现人均产出起拉动作用,而能源效率和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则主要是抑制作用。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发现人均总产出水平、单位产出的化石能源消耗量、煤炭消费占比均对碳排放有显著的强化作用。建议:大力发展便捷的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减轻交通对大城市碳排放的压力;通过改变能源结构,通过电力能源生产外迁等方式降低排放密度超高的地区碳排放压力、开发清洁能源,降低二氧化碳高排放能源消费占比;对高能耗产业逐步实施"产能总量控制——限制出口——进口替代"路径的产业优化措施,逐步减轻"输入性...
关键词:
因素分解 排放密度 排放强度 生态承载力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焱林 何莲 温湖炜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不断提高碳排放效率,能够有效地激发减排潜力。本文在省域异质性视角下,运用固定效应随机前沿分析的参数方法测算和分析中国省域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考虑碳减排技术的省域异质性后,碳排放效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减小。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效率有利但影响不显著;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有利于提高碳排放效率;贸易开放显著提升碳排放效率,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效率影响并不显著;实施能源目标约束政策有利于促进碳排放效率,政府干预能力越强,能源目标约束的减排效果越好。未来中国提高碳排放效率的的工作重点应着重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能源结构,同时通过制度安排促使地方政府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任悦宁 张建勋 董宏杰 董旭娟
提升净碳汇效率是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论文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净碳汇效率,分别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探究中国省域净碳汇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净碳汇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总值偏低且区域差异明显,呈现西南及东北区域高、中部及东部沿海区域低的格局。(2)净碳汇效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云南、黑龙江等区域,低值区域主要集中在天津、山东等区域。(3)城市化水平、工业污染治理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是净碳汇效率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且多数因子交互作用后均产生非线性增强作用。建议根据各区域差异化特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境规制等方法以达到社会经济低碳可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任悦宁 张建勋 董宏杰 董旭娟
提升净碳汇效率是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论文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净碳汇效率,分别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探究中国省域净碳汇效率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净碳汇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总值偏低且区域差异明显,呈现西南及东北区域高、中部及东部沿海区域低的格局。(2)净碳汇效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云南、黑龙江等区域,低值区域主要集中在天津、山东等区域。(3)城市化水平、工业污染治理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是净碳汇效率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且多数因子交互作用后均产生非线性增强作用。建议根据各区域差异化特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境规制等方法以达到社会经济低碳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