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017)
2023(20241)
2022(17238)
2021(15902)
2020(13272)
2019(30346)
2018(29629)
2017(56742)
2016(30386)
2015(34138)
2014(33943)
2013(33618)
2012(31033)
2011(28252)
2010(28034)
2009(25832)
2008(24907)
2007(21516)
2006(18971)
2005(16744)
作者
(87158)
(72917)
(71996)
(68811)
(46269)
(34727)
(32774)
(28447)
(27615)
(25641)
(24748)
(24568)
(22961)
(22837)
(22459)
(22254)
(21636)
(21126)
(20836)
(20793)
(17945)
(17705)
(17475)
(16652)
(16366)
(16101)
(15801)
(15464)
(14607)
(14245)
学科
(143771)
经济(143602)
管理(87026)
(80219)
(64792)
企业(64792)
方法(60002)
数学(52911)
数学方法(52311)
中国(36674)
(35592)
地方(31263)
(30815)
业经(29615)
(28897)
(24307)
(24091)
贸易(24078)
农业(23871)
(23304)
环境(22594)
(20167)
(19714)
金融(19710)
理论(19222)
技术(19035)
(18975)
银行(18937)
(18153)
(18012)
机构
大学(440994)
学院(437905)
(190247)
经济(186580)
管理(172289)
研究(152492)
理学(149863)
理学院(148204)
管理学(145686)
管理学院(144894)
中国(113317)
(93080)
科学(91357)
(83748)
(75448)
研究所(68809)
中心(68286)
财经(67934)
(67057)
业大(62793)
(62204)
(61934)
经济学(59566)
北京(58873)
(57478)
师范(56983)
(55639)
经济学院(53593)
农业(52169)
财经大学(50636)
基金
项目(302225)
科学(239825)
基金(222382)
研究(220829)
(193641)
国家(192126)
科学基金(165722)
社会(143416)
社会科(136076)
社会科学(136043)
基金项目(117341)
(115795)
自然(106228)
自然科(103737)
自然科学(103714)
自然科学基金(101853)
教育(100227)
(97590)
资助(91704)
编号(87759)
成果(70383)
重点(67829)
(67550)
(65463)
(62269)
课题(60401)
国家社会(60235)
教育部(58405)
创新(58273)
科研(57332)
期刊
(207071)
经济(207071)
研究(132039)
中国(80405)
学报(66132)
科学(63339)
管理(62948)
(61569)
(60607)
大学(51098)
学学(48340)
农业(42075)
教育(42046)
技术(37690)
(36712)
金融(36712)
经济研究(34396)
财经(33708)
业经(32047)
(29050)
问题(26986)
技术经济(22305)
(21822)
统计(21780)
(21567)
资源(20332)
世界(20038)
科技(20025)
(19661)
理论(19643)
共检索到6403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何文举  张华峰  陈雄超  颜建军  
本文立足于我国加速城市化的现实背景,首先从精明增长理论出发,在理论上阐述了我国省域人口密度、产业密度以及企业密度对碳排放影响的内在机制;其次从空间效应的角度分析了我国30个省域的碳排放空间集聚效应,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了密度效应对省域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各个省域的碳排放存在着空间集聚效应,不仅在碳生产效率方面,而且在碳排放量上,表现出了东高西低的特征;各个省域的碳排放水平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口、产业以及企业密度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出正N型的走势;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倾向于增加省域的碳排放,但是在密度效应的作用下,这种正向增长效应得到了削弱;且省域的碳排放水平与人均收入之间未呈现出倒U型的关系。最后,结合本文的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圣强  朱卫平  
规模效应与拥挤效应是产业集聚"一枚硬币的两面",集聚也会导致集聚效应由规模效应向拥挤效应转变。本文利用1999~2007年全国60个工业城市数据,实证分析拥挤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证实了拐点的存在。通过运用门限模型发现2003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拐点,进一步的面板回归表明2003年及以前规模效应占主导,之后拥挤效应的约束性作用逐渐凸显,集聚度与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着倒U型关系。本文的研究结论有着重要的政策启示:一是我国已经进入拥挤时期,鼓励先发地区向欠发地区产业转移有着必要性;二是就城镇化建设而言,在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缺乏要素激励的转移可能只会产生拥挤效应而不是规模效应。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亮  
为促进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发展,通过区位熵模型构建生产制造业集聚规模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的实证代理变量,然后将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进行拓展、重整并对数化处理,构建产业集聚对区域科技创新效率影响的基准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应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2010—2020年的宏观经济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我国四大一线城市产业集聚对科技创新效率的集聚效应与拥挤效应。结果显示,(1)城市产业内生产制造业集聚规模与其科技创新效率发展呈现出倒“U”型非线性关系,也即产生拥挤效应;(2)城市产业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与其科技创新效率发展呈现单调递增的正向线性关系,也即还存在集聚效应;(3)城市产业间生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集聚与其科技创新效率发展也呈现出倒“U”型非线性关系,关联集聚也出现拥挤效应。由此提出,以品牌质量为核心抓手推动生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国际创新资源,继续做大做强北上广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北上广深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对传统落后制造业与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升级等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文武  欧习  
通过构建一个空间经济学分析框架,对集聚效应、拥挤成本影响城市结构演化的相关机制进行了系统探讨。结果显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决定于集聚效应和拥挤成本的竞争均衡,城市中心的拥挤成本越高,城市空间半径越趋向于扩大;产业城镇化是支撑人口城镇化的持续动力,产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混合分布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必然;集聚产业的层次决定城市等级,产业可替代性越大、交易成本越高,城市等级越低。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纪玉俊  冯帆  冯阔  
【目的】探究海洋制造业产业集聚的要素拥挤效应,揭示要素拥挤对海洋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影响。【方法】以企业生产率为切入点,通过构建异质性企业模型与海洋制造业企业数据库,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要素拥挤与海洋制造业企业生产率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2000—2015年,要素拥挤效应显著降低了中国海洋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其中资本(技术)密集型海洋企业的生产率下降是主要原因。此外,生产要素在海洋产业集聚过程中存在“度”的限制,适度的产业集聚并不会对海洋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产生显著负面影响;由于地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同,相较于珠三角地区,京津冀与长三角等地区的海洋制造业产业要素拥挤效应更为明显。【结论】为更好地发挥海洋产业集聚在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海洋产业集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避免要素过度集聚;要强化政府管理与引导,合理布局海洋产业、优化海洋资源配置,实现多地区海洋产业协调、均衡发展;同时,海洋企业应充分利用因海洋产业集聚形成的集聚效应,通过共享、匹配和学习机制促进企业创新。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金春雨  程浩  
本文基于环渤海44个城市数据,采用面板门限模型实证分析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二者间的关系受经济发展水平、运输成本和空间集聚影响和制约。在中等经济发展水平、中等运输成本条件下空间集聚有利于经济增长极的形成,突破一定临界值后集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制造业适度集聚有利于经济增长,制造业过度集聚引发拥挤效应会抑制经济增长。环渤海地区各城市应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异化集群发展政策,并通过区域产业整合和空间布局优化实现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高晓娜  彭聪  
本文基于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分析了产业集聚与出口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对出口产品质量存在规模效应和拥挤效应,其与出口产品质量之间呈倒U型关系,目前我国仍处于拐点左侧,即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有利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同时,产业集聚对中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产业集聚对高生产率企业质量促进作用更大;产业集聚对外资企业的质量抑制效应要显著高于本土企业;另外,产业集聚的拥挤效应主要体现在就业密度更高的地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兆峰  徐爱平  
低碳旅游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热点。基于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聚水平与旅游业CO_2排放量的测算结果,通过构建脱钩模型分析了旅游产业集聚与旅游业碳排放之间的联动关系,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对策。结果表明:2007—2016年间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旅游业碳排放量与旅游产业集聚水平2007—2008年、2010—2011年、2012—2013年和2014—2015年为强负脱钩,2008—2009年、2011—2012年和2013—2014年为扩张性脱钩状态,2009—2010年和2015—2016年呈现增长连结。这说明长江经济带旅游业节能减排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加大低碳技术研究与利用,并引导游客低碳旅游,逐步实现长江经济带旅游业低碳绿色发展,达到旅游业碳排放与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强脱钩状态。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西贝  王群勇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本文从微观理论着手将面板模型拓展至空间维度讨论了中国产业协同集聚的规模效应和拥堵效应,并深入探讨了产业协同集聚的作用途径。研究发现,中国产业协同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并且与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间也存在先促进后阻碍的非线性关系。机制研究证实了产业协同集聚能够通过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市场潜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因地区间差异明显,东、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呈倒“U”型关系,而中部地区则呈线性关系。基于上述结果,本文给出了推动中国产业协同集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对进一步优化中国产业结构布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许佳彬   李翠霞  
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背景下,探究奶牛养殖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非线性影响,对于实现奶牛养殖业绿色转型、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4—2019年中国28个省份奶牛养殖面板数据,利用随机效应的面板Tobit模型检验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非线性影响,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产业集聚影响环境效率的传导机制。结果表明:奶牛养殖产业集聚与环境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规模效应”先发挥作用,在跨越产业集聚拐点以后,“拥挤效应”将起到抑制作用;经过内生性处理以后,计算所得的奶牛养殖产业集聚拐点值为3.10,即拐点左侧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显著提升环境效率,拐点右侧产业集聚的“拥挤效应”将会降低环境效率,稳健性检验证实倒“U”型关系依然成立;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养殖优势区域拐点值为4.19,明显高于普通区域的1.40,目前仅有少部分区域跨越拐点值,绝大部分区域依旧需要发挥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以提升环境效率;中介效应检验显示,政府环境支出的无效扩张、基础设施投入的不足以及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会显著抑制奶牛养殖产业集聚对环境效率的提升作用。因此,本文提出鼓励推进奶牛养殖集聚发展、优化奶牛养殖空间布局、时刻关注奶牛养殖集聚规模、构建多元化主体协同治污机制等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伟平  江宏  李义稳  
在经济集聚和人口集聚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生态环境的变化是否与经济集聚和人口集聚有关,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文章针对以上问题通过对我国30个省份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经济集聚的环境效应总体呈负效应,当经济集聚度不断提升超过拐点时,经济集聚的规模效应及溢出效应显现,经济集聚对环境的负效应影响减弱;人口集聚对环境的作用呈"U"型非线性影响,在人口集聚度较低时,人口集聚的环境效应是正效应,人口集聚可以带来整体上环境污染排放的改善;但当经过临界点后,人口集聚所带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赵曜  
城市的集聚密度与集聚规模在概念和测度上是两个相互关联却有差别的变量,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城市规模和城市密度的集聚模型,证明城市人口和空间规模与城市集聚密度对生产率的作用并非同步变化。城市具有倒U型的规模—效率曲线和先正U型变化再倒U型变化的密度—效率曲线,同时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正向的交互作用。对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估计显示,当前中国所有地级城市的实际密度均远高于预期的密度—效率曲线的正U型阶段门槛密度,因此集聚密度对生产率的影响表现为倒U型关系,倒U型的顶点密度随城市规模增加而上升。由于集聚密度和集聚规模的最优值不同步,因此在推动人口和产业集聚过程中,需分类调整其在城市内部的布局。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唐松  
本文基于1991—2013年中国省域数据,使用传统计量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对区域产业品牌效应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省域产业集聚存在着空间自相关,与传统计量模型相比,空间计量模型更为适合。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区域产业品牌对本地产业集聚具有促进作用;产业集聚不仅受到本地区区域产业品牌的积极影响,还受到周边地区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品牌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加大政府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支持力度,引导区域产业品牌向绿色化和高级化发展;以信息化为平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区域产业品牌的指导作用;加强不同地区间区域产业品牌的多层次合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同时,促进金融创新,为区域产业品...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沈能  赵增耀  周晶晶  
集聚经济具有两面性,集聚正(负)外部性在不同的集聚阶段可能交替出现。本文从行业异质性视角入手,引入过度集聚带来的拥挤效应重新考察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并采用非线性门限回归模型考察不同类型产业集聚效应的门槛特征并确定最佳的转移时机和区位选择。研究表明:产业集聚对行业生产率的影响并非单调递增(递减),其影响系数在不同行业、不同集聚区间是有所差异的,即随着产业集聚度由弱变强,会对行业生产率产生先提高后降低的影响,且具有显著的三重非线性门槛特征。根据集聚程度与生产率两者的匹配关系给出了集聚推进、集聚适中和集聚过度判断的标准。中国行业生产率与集聚活动呈现空间错配特征,集聚转移的区位选择取决于集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唐根年  沈沁  管志伟  徐维祥  
采用产业区位基尼系数、空间分散度指数、MHHI系数、产业规模指数衡量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计算结果表明1980—2007年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程度呈总体上升态势,并存在明显的"东倾"特征。通过生产要素投入—产出趋势分析研究,发现并非所有制造行业生产效率与产业聚集度成正相关,东南沿海一些制造业空间聚集过度,生产要素拥挤现象明显,生产要素配置存在输入剩余和输出亏空。数据包络分析结果显示:减少生产要素配置输入(剩余)、改进生产要素配置比例,不仅可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改善生产效率,从而达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的目的。研究结果对当今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等具有实践启示和理论指导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