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67)
2023(15809)
2022(13076)
2021(11867)
2020(9984)
2019(22669)
2018(22018)
2017(41213)
2016(22807)
2015(25643)
2014(25475)
2013(25273)
2012(23453)
2011(21238)
2010(20915)
2009(19494)
2008(19235)
2007(17218)
2006(15169)
2005(13634)
作者
(69764)
(58571)
(58472)
(55570)
(36902)
(28283)
(26450)
(23076)
(22245)
(20514)
(20099)
(19552)
(18760)
(18464)
(18355)
(18219)
(17902)
(17411)
(16803)
(16775)
(14802)
(14384)
(14195)
(13296)
(13273)
(13034)
(12864)
(12793)
(11854)
(11842)
学科
(101083)
经济(100985)
管理(58488)
(56845)
方法(42879)
(42434)
企业(42434)
数学(38513)
数学方法(38221)
中国(30278)
(29689)
地方(23736)
(22446)
(21561)
业经(21103)
(20427)
贸易(20419)
农业(19996)
(19849)
(17519)
环境(15493)
(14689)
银行(14624)
(14561)
金融(14559)
(13995)
(13468)
(13261)
技术(13042)
(12685)
机构
大学(334954)
学院(332284)
(141765)
经济(139044)
研究(123582)
管理(120980)
理学(104890)
理学院(103521)
管理学(101694)
管理学院(101087)
中国(91496)
科学(78690)
(71688)
(68162)
(64760)
(60792)
研究所(59615)
中心(55440)
业大(55280)
农业(54065)
(49810)
财经(49346)
经济学(45269)
(45061)
北京(44740)
(44643)
师范(44094)
(44022)
经济学院(41155)
(38835)
基金
项目(229419)
科学(179976)
基金(167972)
研究(159823)
(150519)
国家(149337)
科学基金(125486)
社会(104181)
社会科(98730)
社会科学(98697)
(89699)
基金项目(89235)
自然(81887)
自然科(80010)
自然科学(79979)
自然科学基金(78567)
(76377)
教育(72189)
资助(67758)
编号(61723)
重点(52969)
(51189)
(50791)
成果(49425)
(47158)
科研(44629)
创新(44401)
国家社会(44399)
计划(44007)
课题(43666)
期刊
(151827)
经济(151827)
研究(96392)
中国(64748)
学报(62494)
(62354)
科学(55273)
大学(45472)
(44865)
学学(43188)
农业(42201)
管理(41023)
教育(30016)
(28560)
金融(28560)
经济研究(25740)
技术(25471)
财经(24395)
业经(24210)
(23443)
问题(21287)
(21094)
(18401)
(17755)
资源(16907)
技术经济(16388)
世界(16229)
国际(15986)
科技(15917)
业大(15894)
共检索到4871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曹飞  
文章基于全国31个省区1998—2014年的相关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率具有空间自相关性。随机效应的SDM结果显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经济外向度、信息化水平、人均受教育程度对本省区的直接效应为正,但是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直接效应为负;从间接效应来说,三产产值比重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相邻省区之间体现为竞争关系;经济外向度、信息化水、人均受教育水平则为互补互促关系,且省域人口城镇化率具有明显的正外溢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长亮  
基于全国31个省区2003~2012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对Moran’s I的计算表明中国新型城镇化具有空间自相关性,然后通过固定效应的SDM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各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非农化、社会保障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本省区的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各因素对邻接省区的影响则不同。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仅要促进本省区各要素的发展,也要关注邻接省区的战略调整;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不仅要注重对本省区的影响,也要注意对邻接省区的影响;为了消除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应从国家层面建立宏观调控机制,促进各省区间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卢丽文  张毅  李永盛  
中国的城镇化已进入加速发展期,但是,人口城镇化速度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速度。为探究人口城镇化水平的驱动力机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方法对提出的10个理论假设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区位因素是影响人口城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的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对人口城镇化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最明显;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人口城镇化;城镇固定资产的投入在统计意义上具有负向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社会保障和就业及医疗卫生财政支出、区域创新对人口的城镇化水平有正向影响,但其统计系数比较小,目前对人口的城镇化的带动能力比较弱;...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任英健   杨建新   张重   赵梓伯   王警若   王英格   龚健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县域在过去20年中,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在总量与增量上的空间配置差异,探讨形成不同人地匹配关系类型的县域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为推进人地协调发展的县域城镇化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方法:采用空间匹配评价模型,分析中国1 871个县域的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总量以及2000—2010年、2010—2020年的增量匹配关系与动态变化,进而将全国县域划分为不同类型,利用多分类逻辑回归模型探究形成各类型县域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1)2000—2020年中国县域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在总量与增量上的空间匹配度等级均呈现下降趋势。南方地区城镇人口比例高于北方,而北方地区城镇土地比例高于南方。总体上全国县域城镇土地扩张速度快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2)根据城镇人口和城镇土地的匹配关系可以将全国县域划分为8个类型。南方地区的县域以人口增长为主,而北方地区的县域以土地增长为主。(3)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农业发展水平等因素对不同类型县域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农业发展水平主要推动了以人口增长为主的县域类型形成,而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则主要促进形成了以土地增长为主的县域类型。研究结论:2000—2020年全国县域总体上表现出南方“人多地少”,北方“人少地多”的局面。以人口增长为主的县域需加强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同时改进落户政策并优化经济和产业结构。而以土地增长为主的县域需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并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特色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秦佳  李建民  
中国人口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文章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正自相关性是造成中国人口城镇化空间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并且会改变其他因素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利用控制了空间自相关性的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地区之间土地城镇化水平、第二、三产业就业水平和产值水平,以及人均GDP的差距是造成人口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且第三产业就业水平的提升对中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大于其在东部的作用。与一些研究文献的结论不同,本文在控制主要因素后发现,财政支出水平、出口规模、港澳台资和外资企业发展水平对人口城镇化的空间差异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兆德  刘强  刘振明  孔祥飞  
基于全国31个省域20052014年的相关数据,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四个方面,构建中国城镇化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出20052014年全国31个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指数,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我国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时空差异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不明显;中国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区域差异低于人口城镇化的区域差异,经济城镇化对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基尼系数贡献率最大;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交通条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兆德  刘强  刘振明  孔祥飞  
基于全国31个省域2005~2014年的相关数据,从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四个方面,构建中国城镇化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出2005~2014年全国31个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指数,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我国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时空差异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省域城镇化空间格局变化不明显;中国省域城镇化综合水平区域差异低于人口城镇化的区域差异,经济城镇化对城镇化综合水平的基尼系数贡献率最大;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交通条件、政府干预、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创新对城镇化综合水平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城镇化综合水平的提高,城镇固定资产投入在统计意义上对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推动并不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丽莉  张明凡  
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文章基于动力机制的视角,运用31个省(市、自治区)2008至2012年5个连续年度的横截面数据和Eviews6.0,以市场化程度、产业发展、比较利益、开放水平等四个动力因子的相应指标作为自变量,对因变量——城镇化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城镇化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宛群超  邓峰  
在幅员辽阔、省域差异明显的中国,考虑空间因素研究FDI、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文章遵循"理论—模型—实证"的技术路线,考虑空间因素,对FDI、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研究进行了机理分析、作用路径分析及经验分析。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空间效应分解的研究表明:中国省域FDI、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关联性和空间溢出效应。特别地,FDI与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的间接效应大于其直接效应;无论在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独立效应,还是双重效应的作用下,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均大于FDI的作用;最后,本文就FDI与科技创新的空间交互作用对城镇化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宛群超  邓峰  
在幅员辽阔、省域差异明显的中国,考虑空间因素研究FDI、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文章遵循"理论—模型—实证"的技术路线,考虑空间因素,对FDI、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研究进行了机理分析、作用路径分析及经验分析。采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空间效应分解的研究表明:中国省域FDI、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关联性和空间溢出效应。特别地,FDI与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的间接效应大于其直接效应;无论在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的独立效应,还是双重效应的作用下,科技创新对新型城镇化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梁雯  孙红  
【目的/意义】新型城镇化是新时代我国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国家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设计/方法】选取2007~2016年我国各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我国物流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并深入分析其空间溢出效应。【结论/发现】我国新型城镇化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效应,呈现出"高-高"和"低-低"的空间集群特征;物流产业集聚在对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带动作用的同时对周边省市新型城镇化具有不显著的负空间溢出效应;控制变量经济增长能够带动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但是对周边地区新型城镇化产生负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此,新型城镇化发展中要充分考虑到地区之间的空间关联性,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通过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来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欧朝蓉  朱清科  包广静  
以滇中地区41个县域为研究单元,利用GIS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人口城镇化的空间结构,以因子分析法探索人口城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采用OLS和GWR探究人口城镇化影响因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滇中县域人口城镇化水平整体偏低且空间差异大,人口城镇化水平随距离衰变明显。2)全局自相关分析表明滇中县域人口城镇化存在显著全局空间自相关关系,局部自相关分析表明人口城镇化水平局部相关性不明显,各县域人口城镇化进程呈孤立态势。3)因子分析法确定滇中县域人口城镇化主要影响因素为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产业结构。OLS模型发现三种因素对人口城镇化均具有正向拉动力,经济发展作用力最大,产业结构其次,农业生产的作用力...
[期刊] 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  [作者] 张肃  
【目的】信息消费已成为日益增长的消费热点,为了促进城镇居民的信息消费水平,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分析中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的发展状况及空间相关性,以及当期信息消费会受到的三种内、外部影响,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进一步基于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当期信息消费支出对相邻地区并没有产生空间溢出效应,信息消费表现出耐用性特征,而居民信息消费会受相邻地区居民信息消费习惯的影响;影响因素中物价和收入的提升,短期内会促使本地居民信息消费支出增加;而受教育水平和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短期内会对相邻地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增林  温秀丽  刘天宝  
人口半城镇化率的研究是人口城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在提出半城镇化率演变模型的基础上,对1982—2014年中国人口半城镇化率的阶段性特征进行了概括,分析了2005—2014年中国省域间人口半城镇化率水平的时空差异,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了影响人口半城镇化率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1)198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半城镇化进程经历了缓慢增长阶段(1982—1995)和快速增长阶段(1995—2014)。(2)2005—2014年,中国大部分省市半城镇化率提高明显,高度半城镇化省市数量增加明显;东部地区半城镇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徐家鹏  夏显力  张琛  
本文利用中国1998~2013年的分省面板数据,运用空间回归模型偏微分方法,实证分析了三种空间关联模式下城镇化对省域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溢出效应。结论显示:中国省域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同时存在东部低值集群与西部高值集群;城镇化对省域内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正向溢出效应;产业结构对省域内城乡收入差距的溢出效应及总溢出效应显著为正;交通条件对省域内城乡收入差距的溢出效应显著为负;资本密集度对省域内城乡收入差距的溢出效应显著为正,在地理距离权重下对区域间的溢出效应显著为负,总效应显著为负。结论的政策含义是:西部省、市、区应是我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重点区域;各省、市、区应重视城乡之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