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90)
- 2023(14136)
- 2022(12284)
- 2021(11713)
- 2020(9540)
- 2019(22153)
- 2018(21704)
- 2017(41732)
- 2016(22364)
- 2015(25228)
- 2014(25230)
- 2013(25204)
- 2012(23248)
- 2011(21119)
- 2010(20742)
- 2009(19000)
- 2008(18181)
- 2007(15728)
- 2006(13699)
- 2005(12127)
- 学科
- 济(98726)
- 经济(98630)
- 管理(60483)
- 业(56626)
- 企(44359)
- 企业(44359)
- 方法(44183)
- 数学(39292)
- 数学方法(38956)
- 中国(27269)
- 农(26161)
- 地方(22764)
- 财(20282)
- 业经(19792)
- 学(19664)
- 贸(19332)
- 贸易(19319)
- 易(18730)
- 农业(17486)
- 制(16080)
- 环境(15551)
- 融(14649)
- 金融(14646)
- 和(14620)
- 银(14092)
- 银行(14059)
- 行(13557)
- 理论(13157)
- 技术(12980)
- 划(12475)
- 机构
- 大学(323036)
- 学院(320012)
- 济(136978)
- 经济(134290)
- 管理(128279)
- 研究(113225)
- 理学(111583)
- 理学院(110293)
- 管理学(108594)
- 管理学院(108028)
- 中国(85635)
- 京(69260)
- 科学(68647)
- 财(58586)
- 所(56224)
- 研究所(51589)
- 中心(50446)
- 农(49800)
- 财经(48067)
- 业大(46566)
- 江(44426)
- 北京(44088)
- 经(43931)
- 范(43119)
- 师范(42809)
- 经济学(42055)
- 院(41295)
- 农业(38939)
- 经济学院(37948)
- 州(36110)
- 基金
- 项目(223656)
- 科学(177442)
- 基金(164831)
- 研究(163791)
- 家(143641)
- 国家(142512)
- 科学基金(122628)
- 社会(105277)
- 社会科(99851)
- 社会科学(99824)
- 基金项目(88142)
- 省(85478)
- 自然(79408)
- 自然科(77557)
- 自然科学(77538)
- 自然科学基金(76122)
- 教育(73543)
- 划(71910)
- 资助(67580)
- 编号(65651)
- 成果(51991)
- 部(50328)
- 重点(49752)
- 发(48374)
- 创(45958)
- 课题(44743)
- 国家社会(43747)
- 教育部(43178)
- 创新(43005)
- 科研(42398)
- 期刊
- 济(148888)
- 经济(148888)
- 研究(97836)
- 中国(58379)
- 学报(48570)
- 科学(47146)
- 管理(45476)
- 农(44541)
- 财(40425)
- 大学(36732)
- 学学(34511)
- 农业(31519)
- 教育(31314)
- 融(28061)
- 金融(28061)
- 技术(25752)
- 经济研究(24874)
- 业经(23596)
- 财经(23215)
- 经(19845)
- 问题(19279)
- 业(16780)
- 资源(16231)
- 理论(16138)
- 图书(15984)
- 贸(15960)
- 技术经济(15678)
- 科技(14942)
- 世界(14712)
- 商业(14668)
共检索到4661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春岩 刘大千
对2012年全国各省区乘用车上牌登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省区乘用车消费市场集中度指数以及不同乘用车制造商在各省区的区位商指数,并利用GIS软件制作空间地图,分析各省区的乘用车消费市场集聚状况和各制造商市场占有率的省区差异。研究表明各省乘用车市场集中度呈现明显的地带性分异特征。区位商的计算结果表明:①同一品牌不同制造商间的市场空间呈互补特征;②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空间差异显著;③合资品牌乘用车一级市场表现出更明显的总部效应。
关键词:
乘用车 消费市场 集聚 空间格局 中国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董峰 王青
2007年乘用车市场供求及价格分析2007年乘用车产销增幅虽较上年同期有所回落,但依然保持了近22%的增长水平,供大于求的市场矛盾继续存在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孔子科 刘晶茹 孙锌
近20年来,中国私人汽车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阶段,其引起的物质存量的代谢格局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自下而上的代谢分析方法,对中国1997—2016年城镇家庭乘用车消费的材料存量进行了动态分析,量化了家庭乘用车消费引起的材料代谢结构与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家庭乘用车消费的物质存量快速增加,2016年城镇家庭乘用车消费户均物质存量已达466.62 kg,比1997年的2.29 kg增长了200多倍。乘用车物质代谢仍处于存量净增加阶段,2016年户均输入量是输出量的9倍以上。同时,存量的材料组成也在不断变化,普通钢材和铁的比例分别由1997年的46.72%和11.79%下降到2016年的37.96%和6.80%,逐渐被高强钢和铝金属替代。虽然目前材料输出还是以普通钢铁为主,但是随着存量的逐渐报废,高强钢和铝等材料会成为报废资源的重要组成,其资源的回收管理值得关注。由于汽车报废的滞后性,高强钢和铝材料等资源大量输出不可避免,这为汽车报废拆解行业资源管理和回收提供了新的方向。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福全 刘宗巍 汪宇
自动变速器具有操纵方便、起步平稳等优点,在乘用车领域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目前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在自动变速器开发及产业化方面,核心能力明显不足,发展战略不够清晰,技术路线千差万别,呈现各自独立开发、缺乏有效联合、彼此重复投资、难以形成规模的纷杂局面,构成了做强汽车产业的一个严重短板。为此,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国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发展现状、主要难点、当前瓶颈及其内在原因,通过国际比较,系统阐释了自动变速器技术路线选择的方法论,并从技术及成本角度分析,提出了不同级别车型适宜匹配的自动变速器类型,最后就乘用车自动变速器产业的未来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自动变速器 技术路线 发展战略 自主品牌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蔡薇
基于20112015年中国数家上市汽车企业的面板数据,建立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下规模可变的BCC(技术效率评估)模型以及产出角度的Malmquist(马奎斯特指数)模型,测评10家上市车企的技术创新效率。结果显示,总体上近年来中国汽车企业创新活动进步较慢且趋于平稳,创新活动效率最高的是合资企业上汽集团,国有车企中的江淮汽车创新活动效率虽不及上汽集团,但近年其研发重点置于新能源汽车,具有战略性意义,民营车企中长城汽车将有限的研发资本和人力资源投入到新车型的研发,在SUV汽车研发领域独树一帜。
关键词:
汽车企业 数据包络分析 技术创新效率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凯 赵伟光
近年来,企业之间的纵向关系日益成为影响我国市场公平竞争、经济运行效率以及消费者福利的重要因素。但与现实中出现的纵向约束问题和现象相比,针对中国情境下的实证研究较缺乏。本文以中国乘用车市场纵向价格垄断案为背景,基于乘用车车型月度数据,采用新近的"新实证产业组织"(NEIO)范式,对整车制造商实施转售价格维持弱化下游横向竞争进行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在中国乘用车市场品牌授权流通模式下,上游整车企业为了避免下游4S店价格竞争引发的负外部性,通过实施转售价格维持,消除弱化下游产品间横向竞争,最终实现垄断定价;相比于转售价格维持引发高价格的纵向渠道,本文提出的横向渠道并不需要企业签订约束条款,是企业实施RPM的战略互动结果,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应当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进一步研究表明:高端乘用车市场竞争弱化的加价能力最高,中端次之,低端乘用车市场加价能力最低;低、中端乘用车市场竞争弱化不具有可维持性,高端乘用车市场存在一定可维持性。本文启示是:消除转售价格维持竞争损害效应不在于禁止转售价格维持本身,而在于改进上下游竞争结构关系;即使确实存在竞争弱化效应,其可维持性也是反垄断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中国的政策实践不能照搬欧美,应重视细分市场中整车企业的"相对市场势力"。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谭诗羽 白让让
本文以1986-2013年间中国乘用车市场179款自主品牌乘用车产品为样本,实证分析了研发和生产模式对产品动态市场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1)技术引进会降低自主品牌产品的短期绩效,不过这一不利影响能被企业的内部研发投入抵消;相反,技术外包能提升产品的短期绩效。两种外部研发模式对产品绩效的影响均不可持续;(2)一体化关键零部件生产能提升自主品牌产品的短期和长期绩效,但企业规模会在其中起负调节作用;(3)研发和生产模式对产品绩效的影响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存在差异,民营企业的产品绩效更容易受研发和生产纵向组织形式影响;(4)产品的市场绩效还受市场结构的影响,随着自主品牌产品日益同质化,产品间市场份额的蚕食效应愈发明显;(5)现阶段,受企业规模以及与供应商协调能力的限制,外来引进平台并不适合自主品牌企业,也不利于产品绩效的提升。上述结果说明,自主品牌要想获得持续的市场成功离不开对内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对纵向组织结构或价值链的优化整合。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郭晓丹 王帆
本文基于中国乘用车市场微观数据,应用结构估计方法,结合汽车需求替代和发电结构评价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减排净效应,并模拟“双碳”目标下的减排效果。研究发现,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较好实现了市场推广的政策目标,贡献了新能源汽车销量的48.72%,但其中仅31.72%的增量来自对燃油车的替代,其余68.28%则来自补贴刺激的额外新增;补贴在减排方面存在双向作用,替代效应通过替代燃油车减少了尾气排放,直接效应刺激了新能源汽车额外新增,增加了用电排放,由于替代效应弱于直接效应,在当前发电结构下最终导致21个样本省市碳排放净增加941.39万吨,可见补贴并不是一项有效的减排政策。同时,补贴政策的减排效果与发电结构密切相关,发电结构达到“碳中和”时补贴政策会净减排1000.05万吨。基于此,本文提出,汽车行业减排的政策设计应关注需求替代与能源背景,适应能源结构调整的同时促进新能源汽车有效替代燃油车,以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碳排放 补贴政策 需求替代 发电结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蔡晓琰 周国光
文章对开放式路径下乘用车的优化物流配送问题进行研究。以轿运车行驶路程最小和轿运车总装载能力利用率最大为目标,建立了开放式路径下乘用车物流配送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提出求解该优化模型的双层遗传算法,即子遗传算法先行求出满足轿运车最大总装载能力利用率的最优解集合,主遗传算法在该最优解集基础上求出满足轿运车行驶路程最短的最优解,获得开放式路径下乘用车物流运输配送的优化方案。实例研究验证了模型正确性和算法的有效性,为乘用车物流运输计划编制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法。
关键词:
物流管理 物流配送 装载能力 运输计划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吕阳
我国乘用车市场的产品之间存在三种产品差异,即垂直差异、水平差异和信息差异。垂直差异存在于不同细分市场的产品之间,水平差异存在于同一细分市场的产品之间,而信息差异使得所有产品分为领导产品和跟随产品两大类型。这三种差异的存在使得企业只有根据自身产品的情况合理地制定价格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如果企业的产品是跟随产品,则它应该以同细分市场的领导产品为标杆制定价格。如果企业的产品是领导产品,则它应该与相关细分市场的领导产品保持合理价差。上海大众汽车公司自2001年以来的主要产品的定价行为及效果,验证了该分析框架在现实
关键词:
产品差异化 领导产品 跟随产品 定价策略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周建军 张顺 臧碧莲 林道荣
对于整车物流问题,先研究每辆轿运车有效的乘用车各种方案,从装载方案、行车路线、目的地、区分上、下层等角度引入基于运输需求的轿运车数量的决策变量,建立了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并利用启发式算法求解了该模型,主要是考虑顺带问题,使总成本较低。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蕾 于宗亮
本文对2009年我国乘用车市场整体及各车型市场的发展情况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介绍了乘用车进出口状况及主要汽车企业的相关情况,探析了影响我国乘用市场供求的主要因素,最后对2010年我国乘用车市场的发展前景做了预测。
关键词:
乘用车市场 价格走势 供求状况 发展预测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丹婷 张兰怡 陈诚 邱荣祖
基于浮动车数据、交通量数据和碳排放因子,利用ArcGIS建立福州市二环内不同时段乘用车道路碳排放的时空分布图,并设置4个减排情景模拟2020年该区域内乘用车的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相同时段内,道路等级越高,单位面积乘用车碳排放量越大;不同时段乘用车碳排放量存在差异,工作日早高峰与工作日晚高峰时段碳排放量较高,周末早高峰及平峰时段碳排放量较低;快速路与次干道在不同时段乘用车碳排放量变化较大,主干道与支路则较为稳定.4种减排措施中,控制机动车保有量是最有效的减排方法,相对无控情况碳排放量降低8%;相同减排措施下,工作日早高峰次干道上乘用车碳排放量削减效果最为明显.
关键词:
机动车 浮动车数据 二氧化碳 道路排放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李昂 张晓东
针对乘用车整车出口物流中,物流标识的尺寸和粘贴位置不规范,给现场操作人员读取信息带来不便,甚至成为了安全隐患这一问题,通过研究驾驶员行为和汽车设计标准,设计了分析乘用车整车出口物流标识最大尺寸和适合粘贴位置的实验方法,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不仅为《汽车整车出口物流标识规范》国家标准的制订提供了支撑,也为研究汽车驾驶安全,特别是前挡风玻璃障碍物对驾驶员视野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郭晓丹 邴昕煜 蒲光宇
财政补贴作为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往往具有双重目标,既促进市场规模增长,又激励产业技术进步,从而使产业快速步入良性持续发展的轨道。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国新兴产业的财政补贴主要投放于产业内的厂商和相关科研机构,但在新能源乘用车行业,则以购车补贴方式直接投放到消费端,这种需求侧财政补贴(简称“需求侧补贴”)的效果如何呢?本文应用2013—2019年全国200余个城市乘用车月度销量数据和充电桩建设数据,研究了新能源乘用车需求侧补贴对市场推广及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从经济机理上看,需求侧补贴与供给侧补贴都能促进市场份额和技术创新的提升;从现实效果来看,需求侧补贴总体上贡献了约30%的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增长,而2017年1月、2019年3月两次补贴调整,分别使市场份额下降约79%和15%,技术创新水平亦对补贴较为敏感。总体而言,在新兴产业发展初期,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对需求侧补贴响应明显,补贴及其调整基本实现了推动市场规模扩张和倒逼技术升级的政策目标,显著地推动了产业调整升级;补贴调整对市场有明显冲击,基础设施补贴对需求侧补贴的替代作用有限。未来新兴产业市场的推广政策应着重考虑通过激励创新提高产品性价比和市场认同度,处理好需求侧补贴与基础建设补贴的替代关系,科学设计补贴模式、标准与环节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