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77)
- 2023(10956)
- 2022(8893)
- 2021(8242)
- 2020(6603)
- 2019(15095)
- 2018(14540)
- 2017(27665)
- 2016(14684)
- 2015(16164)
- 2014(16017)
- 2013(16243)
- 2012(15677)
- 2011(14491)
- 2010(14558)
- 2009(13598)
- 2008(13364)
- 2007(11669)
- 2006(10659)
- 2005(9895)
- 学科
- 济(87041)
- 经济(86969)
- 管理(38067)
- 业(34533)
- 方法(31312)
- 数学(28181)
- 数学方法(27944)
- 企(25629)
- 企业(25629)
- 中国(22150)
- 地方(19409)
- 学(18470)
- 农(17490)
- 财(15052)
- 业经(14542)
- 贸(14453)
- 贸易(14445)
- 易(14013)
- 环境(13997)
- 地方经济(13373)
- 制(12495)
- 融(12367)
- 金融(12365)
- 农业(12101)
- 银(11682)
- 银行(11658)
- 行(11297)
- 和(10560)
- 发(10352)
- 体(9846)
- 机构
- 大学(229658)
- 学院(225355)
- 济(110701)
- 经济(108951)
- 研究(90907)
- 管理(78841)
- 中国(68187)
- 理学(67763)
- 理学院(66820)
- 管理学(65678)
- 管理学院(65256)
- 科学(53612)
- 京(49122)
- 财(47813)
- 所(46898)
- 研究所(42892)
- 农(38758)
- 财经(38657)
- 中心(38251)
- 经济学(37607)
- 经(35388)
- 经济学院(33736)
- 院(32404)
- 江(32156)
- 业大(31681)
- 北京(31458)
- 农业(30444)
- 范(29738)
- 师范(29450)
- 财经大学(28927)
- 基金
- 项目(149222)
- 科学(119093)
- 基金(113757)
- 研究(104124)
- 家(101561)
- 国家(100872)
- 科学基金(85082)
- 社会(72023)
- 社会科(68649)
- 社会科学(68631)
- 基金项目(59077)
- 自然(53663)
- 省(53470)
- 自然科(52494)
- 自然科学(52474)
- 自然科学基金(51583)
- 资助(46892)
- 划(46794)
- 教育(45798)
- 编号(36334)
- 部(34640)
- 重点(34637)
- 发(33659)
- 国家社会(32567)
- 中国(30416)
- 创(30306)
- 成果(30251)
- 教育部(29585)
- 创新(28783)
- 科研(28580)
共检索到3457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石风光
文章利用基于方向性环境生产函数的绿色经济增长核算框架,将中国省区2000-2015年的经济增长分解为环境技术进步(MLTC)、环境技术效率(MLEC)、环境管制(EPC)、产业环境结构(IES)和要素投入(INP)五个部分,进而对各增长源泉进行了空间σ和空间β收敛检验。研究发现,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虽是拉动中国省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总体来看,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小于要素投入,而环境管制、产业环境结构对中国省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小。研究还表明,中国省区经济增长源泉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通过空间σ和空间β收敛检验发现,环境技术进步、环境技术效率、环境管制、产业环境结构所贡献的经济增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发散趋势,而要素投入所贡献的经济增长则存在显著的空间收敛趋势。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要素投入是缩小我国省际经济差距的主要力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石风光
文章利用基于方向性环境生产函数的绿色经济增长核算框架,将中国省区2000-2015年的经济增长分解为环境技术进步(MLTC)、环境技术效率(MLEC)、环境管制(EPC)、产业环境结构(IES)和要素投入(INP)五个部分,进而对各增长源泉进行了空间σ和空间β收敛检验。研究发现,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虽是拉动中国省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总体来看,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小于要素投入,而环境管制、产业环境结构对中国省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小。研究还表明,中国省区经济增长源泉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通过空间σ和空间β收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晓珍
文章将环境污染作为经济的非理想性产出纳入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测度了2006—2014年中国11个沿海省市的海洋绿色Malmquist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海洋绿色Malmquist指数、技术效率、技术进步率对海洋区域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及随时间演化的趋势。结果发现:考虑环境污染因素后,中国海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显著下调,技术进步率的差异是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三大经济区海洋经济增长差距的主要原因;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检验结果表明,中国海洋绿色Malmquist指数不存在收敛趋势,海洋经济的区域差距将长期存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宋马林 刘贯春
本文将人力资本和能源要素纳入生产函数,利用多部门核算框架将经济增长分解为部门绿色生产率提升、部门间要素配置效率改善和要素禀赋积累,并依据地区真实产值条件分布的相似性引入异质性增长路径,从而重新估计了中国绿色经济增长源泉。基于2001—2015年省级三次产业数据的测算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内部存在差异化的生产函数,拒绝所有省份遵从相同增长路径的传统假定,而且增长路径随时间推移发生了模式变迁;第二,中国绿色经济增长的主导驱动因素是要素禀赋积累,其次是部门间要素配置效率改善,两者增速下滑是导致2011年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的根本原因;第三,忽略增长路径异质性会低估要素禀赋积累的贡献率,并高估部门间要素配置效率的贡献率。本文结论表明,提升资本投资效率和克服要素市场扭曲是维持中国绿色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进而对于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着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金晓慧
本文以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2001-2014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中国各地区流通经济的增长是否具有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的流通经济具有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从影响因素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促进中国流通经济趋同的重要因素,而人力资本对中国流通经济收敛影响效应尚未显现。
关键词:
流通经济 空间计量 β收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金晓慧
本文以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2001-2014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中国各地区流通经济的增长是否具有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的流通经济具有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从影响因素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促进中国流通经济趋同的重要因素,而人力资本对中国流通经济收敛影响效应尚未显现。
关键词:
流通经济 空间计量 β收敛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肖攀 李连友 苏静
从经济增长的结构、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资源环境代价等4个维度构建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综合指数法测度了2000~2012年中国30个省域的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并采用PS收敛模型就中国省域经济增长质量的收敛性及其动态转移路径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域经济增长质量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且整体上不存在收敛性,但是存在5个收敛俱乐部,且各收敛俱乐部经济增长质量的变化趋势及其相对转移路径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经济增长质量 指标体系 PS俱乐部收敛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石风光
利用绿色经济增长核算模型,将影响中国省区经济增长源泉分解为环境技术进步、环境技术效率、环境管制、产业环境结构和要素投入五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分析了各增长源泉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要素投入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国省区主要的经济增长源泉,环境管制和产业环境结构对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影响较小;技术创新能力、FDI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可以显著提升省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而提升污染治理强度和基础设施水平则会显著抑制环境管制的产出效应;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污染治理强度有助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石风光
利用绿色经济增长核算模型,将影响中国省区经济增长源泉分解为环境技术进步、环境技术效率、环境管制、产业环境结构和要素投入五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分析了各增长源泉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要素投入和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国省区主要的经济增长源泉,环境管制和产业环境结构对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影响较小;技术创新能力、FDI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可以显著提升省区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而提升污染治理强度和基础设施水平则会显著抑制环境管制的产出效应;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污染治理强度有助于产业环境结构的优化,FDI水平、能源强度和大中型企业产值比重的提高则有助于促进要素投入产出效应的提升;各因素对经济增长源泉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且在不同体制下的边际效应差异较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陈明华 刘文斐 王山 岳海珺
本文基于2005—2017年城市数据,采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评价山东半岛城市群绿色经济增长绩效,利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揭示其动态演进规律,从技术层面和要素层面实证考察了绿色经济增长绩效的动力源泉。研究发现:(1)样本考察期内,山东半岛绿色经济绩效的平均增长率约为0.17%,且增长较快的城市大多位于鲁东与鲁西地区,鲁中地区的绿色TFP增长相对缓慢。(2)城市间绿色经济增长绩效差异有扩大趋势,其中,鲁东地区城市间绿色TFP增长差异先缩小后扩大,鲁中地区城市间差异逐步缩小,鲁西地区在个别年份出现两极分化现象。(3)对山东半岛总体而言,投入要素对绿色经济增长绩效的贡献高居首位,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的双重推进,技术衰退则拉低了期望产出增长绩效,在技术进步迟缓、效率恶化的作用下,非期望产出生产率增长最慢。(4)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绿色经济增长绩效表现为效率改善与技术进步双轮驱动模式,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依赖于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的单轮驱动模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浩 任光宇
文章以经济增长文献中有关收敛性理论为基础,运用半参数计量经济理论建模,对1990~2006年中国区域经济的增长收敛性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探讨中国地区经济收敛或发散的内在原因。实证发现,中国大部分城市之间存在条件收敛,只有个别地区发散。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何剑 董春风 董丹丹
本文通过对西北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的β收敛的检验,发现2007年以来地市级层面上的经济差异正在逐渐变小。绝对β收敛速率为每年2.64%,即要消除一半的经济差距大约需要26.6年的时间。对外开放程度、政府行为等因素作用下的条件β收敛速度提高到4.03%,说明二者对改善西北地区“二元经济结构”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然后采用空间滞后模型(SLM)探讨了空间因素对经济收敛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受周边邻居影响非常显著。因此,应从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和政府公共开支的角度,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缩小地区间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平衡发展。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少甫 陈哲
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以Barro和Sala-i-Martin建立的人口迁移模型为基础,分析中国及其中部、东部、西部地区省际间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研究显示:2004-2015年全国和三大地区的经济增长是收敛的,全国和中部地区的收敛速度较慢,东西部地区的收敛速度较快;人口流动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均呈现负效应;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但东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说明中国人口分布结构以及技术发展水平存在不均衡的问题;东部地区开始出现劳动力过剩和技术溢出趋于饱和的现象;而中西部地区又因人才严重流失导致经济增长受到阻碍。因此,需制定相关的发展政策,有利于人口流动合理科学的进行,使人口的空间分布与地区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何江 张馨之
本文运用空间面板数据分析方法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和收敛性问题。首先介绍了空间固定效应模型的设定和经济意义,并概要说明了面板数据模型的空间相关性检验、模型选择和估计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使用空间固定效应模型对1985-2004年中国省级区域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条件收敛是非常可靠的经验结论,同时验证了增长过程中区域外溢显著存在。最后概括了主要研究结论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含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